【財華社訊】施洛德投資亞洲及新興市場企業債券主管許子峰發表報告指出,於2007年,在亞洲的美元債券市場中,中國仍僅佔7%左右。然而時至今日,相關美元中國債券已佔總體亞洲美元債券市場超過60%,預計到了2025年,佔比更會進一步增至70%,成為亞債的最主要力量。
在投資中國人民幣在岸企業債券時,他建議大家可留意以下四大點。首先是信貸質素,中國政府近年已積極改革市場,容許國際評級機構進入內地市場,而隨著近年中國債券市場也開始出現違約事件,市場趨向自由化。如今,中國的AAA評級的企業債券已逐步降至佔企業債總體約六成。
其次,相對於美國以資本市場主導,內地的企業債市仍然由銀行主導,令債券的性質與貸款相似,容易形成了價格錯配。雖然市場規模很大,流通量仍低。隨著中國的資本市場日漸開放、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度慢慢提高,這種情況將逐漸改善。
第三,是中國的企業債市仍然以「由上而下」主導。舉個例,在2015年油價下跌時,市場「不理好醜」紛紛沽售整個能源行業的債券。相較之下,國際的市場傾向由下而上地投資,即使在同一行業中,亦可分出優異者及差劣者,這種情況引申不少的投資機會。
第四,中國有不少科技都領先世界,尤其是在大數據、量化運算方面,但在債券投資方面,大部分仍然相當「人性化」,交易效率相對慢。債券通的出現使交易系統化,也漸漸跟海外的機制接軌。
整體而言,中國的債券市場尚待發展,但相較以往已有很大進步。在低息環境下,他認為中國債券頗值得投資者留意。目前中國美元債券企業組合的收益大約是4至4.5釐,相比之下,環球平均信貸評級為B級的新發行債券,普遍收益率低於5釐,前者可說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高質素的人民幣企業債也有助分散風險。目前經濟雖不至於陷入危機,但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仍然嚴峻,歷史告訴我們,在金融危機後如1998年、2009年均是投資企業債券的好機會。
總括而言,近10年間中國的債券市場發展迅速,並已成為亞洲債市的重點,而且機會處處,但要了解當地的投資文化及風險,才能平衡當中的機遇與風險,投資者最好還是找專業人士代勞。
來源: 財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