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內的解放戰爭和1950年爆發的抗美援朝戰爭,在時間線上銜接很緊,且解放戰爭後期國軍起義投誠數量較多,所以1950年後的幾年間分批入朝的100多萬志願軍部隊中,必然有一部分是之前國內戰場上的國軍部隊。當時到朝鮮參戰的原國民黨起義部隊有哪幾支呢?一共多少萬人?
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究竟哪些部隊才算原國民黨軍部隊。因為解放戰爭時期起義投誠的國軍官兵,很少有成建制保留老隊伍的,大部分都是打散了編入原解放軍各縱隊(軍)中。像這種情況,顯然難以非常精確地說清其部隊構成,無法列入本文的介紹範圍。46年解放戰爭開始時,我軍僅有120多萬正規軍,到49年底卻達到了500萬以上的部隊規模,而增長的兵員裡面,大部分都是作戰過程中吸納的有著國民黨軍背景的「解放戰士」。
真正成建制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國民黨軍部隊,只有3個軍,8萬餘人。分別是志願軍第50軍、第36軍和第37軍。50軍在解放戰爭後期隸屬第四野戰軍,是1948年東北戰場上的國民黨滇系軍隊60軍起義而來,軍長為曾澤生。由於長春城無法困守且滇系軍隊受到中央軍排擠嚴重,曾澤生帶領這支部隊向當時圍城的東北野戰軍提出起義請求。番號改為解放軍50軍後,除部分政工人員和後來入伍的新兵外,基本保留了滇軍老部隊的框架。50軍在朝鮮戰功赫赫,殲敵數近15000人,是一等主力軍的戰績,尤其是堅守漢江的強硬表現令人刮目相看,可見並不是國民黨的部隊不會打仗,而是要看誰來帶。
接著往下看。36軍和37軍都是我軍第23兵團所轄,而這個兵團,也是解放戰爭後僅有的兩個成建制保留的國民黨起義兵團級別部隊(另一個是陳明仁第21兵團,即長沙起義的原國軍第1兵團)。36軍和37軍都曾是原綏遠軍閥大佬傅作義的部隊,跟隨傅作義的心腹愛將董其武、孫蘭峰一起棄暗投明,參加了49年的綏遠起義。後來這支部隊經過補充後,整體保留了兵團建制,並且獲得了赴朝參戰的機會,依舊由董其武指揮。跟50軍這樣的一線作戰部隊不同,23兵團的兩個軍主要在朝鮮後方修機場、做後勤工作,發揮了戰略保障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上面講到的陳明仁21兵團,也曾積極申請入朝作戰,但最終被派往廣西承擔剿匪作戰任務。有人認為在朝鮮戰場上,存在拿老國民黨軍部隊當炮灰,抵擋美軍的優勢火力的現象,這種說法十分荒謬。一方面入朝的原國軍部隊不過8萬餘人,而且一大半還是去做後勤工作的,危險性並不大,就連50軍後來也撤回國內進行休整;另一方面解放軍各支部隊中,大到軍、師小到連、排,都有相當數量原國軍部隊轉化過來的士兵,投入到朝鮮前線早已不分彼此,戰火面前曾經的個人成分如何並不重要,戰場局面和作戰任務都需要全體官兵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