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米其林榜單公布以後,編輯們紛紛去刷星探訪上榜餐廳。「吃前拍照,吃完發表」可以說是大家一直保持的好習慣,看他們的社交平臺都是怎麼紅黑分明真實吐c……呃,真實記錄的。
京雅堂|米其林一星
兩月三刷京雅堂,從下飯小炒到精緻雅宴皆有驚喜,這種在三裡屯轉角就有新菜可吃的米一,不分場景、角色,甚至各地菜系的巧遇,實在值得一來再來。最愛有三:「四季豆炒脆耳」鑊氣在線,值得為它單點一碗米飯;「南乳吊燒乳鴿」足以搶走烤鴨風頭,直接上手吃才過癮,更是隨時開酒的堂皇藉口;嘴饞又找不到飯伴的時候,最近上線的「福祿金秋」限季菜單簡直太貼心,「大道造物」的食器儀式感很足,還能一次吃到「蟹粉炒雙萃」「泡椒蟶子皇」「茶香烤智利牛腹肉」和招牌烤鴨。此處分享一個隱藏吃法荷葉餅卷蟶子+牛肉,多種風味一卷融合,嗨到根本沒嘴吃烤鴨。
京兆尹|米其林三星
米其林揭曉的第二天,和兩個素食的朋友去了北京新晉三星京兆尹,都不是第一次來,所以點了應季的菜單,朋友依舊很喜歡,他們長期素食,比我有發言權。榜單有點爭議很正常,畢竟大家的口味不一樣。雖然造型不代表味道,但是這個菜的堆砌感其實還挺強的,味道說實話有點老套,而且蘑菇用的太猛了,一道接一道,沒完沒了。菜單有點平,缺少必要的酸味,感覺像是納帕廚師把一坐一忘接管了的感覺。上完了主菜,服務生送了一份餃子和一碗炸醬麵,中規中矩,倒是挺接地氣的,因為面裡還有幾片獨頭蒜。我們吃完飯,從裡屋走出一位大哥,看起來喝了不少,站在豎琴旁邊感慨:嚯,這大提琴,真大。
柴氏風味齋|必比登推薦
吃了二十多年的「小碗牛肉」,我早已習慣了那鹹鹹的湯粗粗的面和不知道會切到什麼肉的期待感(除非你說要純瘦的),吃完再把那碗帶著油的湯喝完,拍著肚子像剛從阿凡提那裡佔了便宜的巴依老爺那樣心滿意足,是一種習慣性的幸福。
確實,很多南方人受不了這種鹹和油,還有人會問服務員:為什麼牛肉麵裡沒有牛肉(服務員會耐心地對他們說,那是牛肉湯……面,肉要單點),還有人會覺得醬牛肉很貴,一斤(已經漲到了)120塊。但同時又有很多北京人就愛吃這口兒(在90年代,很多出租司機都知道「小碗牛肉」)。5月中旬,疫情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去了趟甘家口的老店,發現門口居然排起了隊。這可是20多年來頭一回啊!
就連老闆自己也沒意識到。他說,第一天重張開業的時候,他們只準備了70%的肉,沒想到中午就賣完了。這不叫報復性消費,這叫饞的太久了。
在我看來,「小碗牛肉」有著一家老店的所有「優點」:歷史夠悠久,口味的風格足夠獨特,經營和服務的風格也非常鮮明,有足夠多的擁躉。和老闆聊天的過程又讓我知道了一個新的品質——堅持。老闆介紹說,他們進貨都是每天一早去「挑第一車肉」,辣椒也是有專門的供應商(我還見到過他們的服務員在休息的時候一粒一粒地挑孜然)。還有一個故事:「老太太在世的時候」,當時有一家加盟店,老太太巡店的時候看到他們往燉肉的鍋裡加涼水,直接就說:把這家店關了吧。
所以我覺得,「小碗牛肉」可能是最不米其林的餐廳了——老闆說,他自己都不知道餐廳上了必比登的榜,但即使不在米其林榜單上,它也還會是那個味兒,和二十多年前我在只能放兩三張桌子的店外面吃的味道沒有啥區別。
說到那家老店。有一天我在砍肉時給朋友的一個孩子講這件事,旁邊一個老先生問我:「你知道當時門口還有輛三輪車嗎?那時候還有人就著三輪車吃呢。」
左岸|米其林餐盤獎
開業兩年的左岸,因為疫情原因,主廚才剛剛從西班牙回歸,相比去年菜品進行了一些改良,也加入了一些經典菜系。但也暴露了一些問題。他沒有摘星而依舊是餐盤推薦可能也是這個原因。前菜海鰲蝦配魚子醬和柚子香草油保持了水準,蝦富有彈性和海鮮的香氣,配合水果的清香和魚子醬的鮮甜能更好的激發出蝦本身的味道,更像日料。旁邊放的燒過的肉桂卷增添了一些煙燻肉桂的香氣。主菜有些令我失望,作為法式經典菜單中的油封鴨腿,無論是我在巴黎吃到的,還是在其他餐廳吃到的,這道油封鴨腿和其他的相比都明顯的不合格。鴨腿本身而言帶皮的一面沒有一刀下去酥脆的感覺,而是有些軟,搭配的地中海風味焗豆就更奇怪了,一家名為左岸的法式bistro,且將油封鴨腿放到了經典菜單中,我不知道為什麼會用意式的配菜,即便在創新的搭配中,鴨子同樣也是適合與水果類或塊狀根莖類食材搭配,這個焗豆實在是不知所云。而且完全蓋過了鴨腿本身的味道。我同桌的朋友點了鴨胸肉,依然也不是傳統的法式鴨胸肉,有點像南京醬鴨的味道,總之,這裡的鴨子是雷,不要碰。如果選主菜,我會推薦鴿子和鹿肉或春雞。甜品的正山小種是我第一次吃,用分子料理的方法做出的黑醋球和蛋糕搭配有著奇妙的口感。服務的的話,左岸依然保持了璞瑄的標準,服務貼心。完全配得上餐盤推薦,主菜的鴨子,可能需要主廚再改良一下。
鄉味小廚|米其林一星
升了一星的鄉味小廚值得發布會結束隔天就攢人去狠搓一頓。作為自己的保留餐廳,不論是國外來人兒還是南方來且都是最佳選擇。烤鴨的優秀就不用提了。不論是一般吃不著(天福號的爐肉也不過每年冬天做一波,還是塑封的)的現烤爐肉,還是不定期會有的半扇烤全羊,或者是大廚四川親自比對三十多種後背回來各司其職的辣椒入的菜,每道都「對味兒」又對胃。這次還嘗試了小臂那麼長的紅柳枝烤羊肉串兒、必須咬一口出肉汁兒的門釘肉餅、爐肉丸子白菜湯,又橫又滿足。摘了一顆滿肚子肉的米星。(偷偷推薦隱藏菜:手作豆包是大廚自己糗的豆餡、紅糖餅是南城風格的幹糖餡兒。)
榮小館|必比登推薦
上個周末,和多年不見的大學同學見面。說來也是諷刺,雖然我們同在北京工作,但已經愈2年不但沒有見過,甚或從未聯繫。
然而更諷刺的還在後面,等到朋友終於落座(比預計時間稍晚了5分鐘),仔仔細細推算了一下,我們遠不是2年沒見,而是有四五年了。神奇的是,這時間上的區隔於我的心裡並無任何波瀾起伏,2年,或者4年,又或者剛剛見面,在我心裡投下的坐標是一樣的。
這大概可以算作是成長的代價之一?在話與話間尷尬的縫隙裡,我們不約而同把目光放到菜單上,深深地看著這一頁紙,翻來覆去,仿佛我們這彈簧一般伸縮多年不見的光陰,重點與核心都寫在了脆炸乳鴿和板慄排骨之間。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我目光瞥到了菜單上一個鮮豔的標誌:榮小館XX分店榮獲米其林XXX。對於我們一般食客來說,必比登、餐盤獎或者是幾個星,其實區別不大。大家都會被菜單上那個圓滾滾的標誌吸引,這就夠了。我也是在從事了現在這份媒體工作之後,才了解了其中的差別。
在我還在看菜單神遊之餘,他已經刷刷刷點了好幾個菜,板慄排骨、脆皮乳鴿自不消說,還點了一道應季的黃魚。
這道全名叫東海大陳島黃魚的主打菜端上來的時候蔚為可觀,魚質鮮嫩,搭配起榮小館裡的幾道小菜(當天我們沒有喝酒,一個減肥,一個在吃抗生素 ……),頗有一番滋味。然而對話還是進行的磕磕絆絆,幾年的時光,大家好像經歷了一些事,又好像什麼都沒有改變。然而無論變與不變,談話的脈絡總是行進的曲折,並漸漸湮沒於無聲。
我只能倍加關注起這條魚來。不是資深的美食家,實在是難以說出一二三的道道來,倒是這道菜的名字讓我有所遐思。倏忽之間,我想起大陳島是哪裡來了。
我望著眼前的黃魚,它從幾乎是最後解放的彈丸之島而來,歷史於它闕然寂靜,它成為了一道高檔餐廳的經典佳餚,我有如此口福,感謝這個時代。哦對了,走出餐廳的時候,發覺榮小館拿的是必比登,就貼在它們進門口的顯眼位置,不知道怎麼,我進門的時候反倒沒有看見。
未來刷星路漫漫,如果你有什麼米其林奇遇,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