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這個話題,一直以來都是深受學生、家長的關注,而近期教育部正式印發"六科超前培訓"的負面名單,就引起了廣大家長的尋思和注意。其中,"六科超前培訓"的負面名單,分別是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和生物,再結合當前多地學校施行的搖號上學,包括禁止補課和不準考試等措施應對,似乎是讓我們看到了"減負"教學的勢在必行。
孩子學習不好就是"快樂教育"的過嗎?
對於廣大家長來說,讓孩子"快樂學習"固然是好,但是在寬鬆的教學下,很多家長都著重於孩子的能力培養,條件好的家庭他們一放學就有補習班和輔導班,現實生活又擺在眼前,如果我們不給孩子輔導、不抓緊孩子的學習,在上學的時候首先被打敗的不是學習興趣,而是位列倒數名次的差等生,被老師忽略的自信心挫敗。
就目前的教學來說,越來越多的家長都認為:"孩子上學,就跟是給"自己"上的,為什麼呢?因為很多學生的家庭作業不會做,回家後還需要家長手把手教",對於這樣的結果,很多家長都認為是"快樂教育"的過。對於簡單的一、二年級作業量,家長們輔導起來都不是問題,那後續題目深了家長不會的時候該怎麼辦?
所以,在"快樂教學"背後是眾多家長的怨聲一片,實際上孩子學習不好非"快樂教育"的過,在"減負"教學、和不準"超前教學"下,很多家長總是和"減負"教學不齊心,在教學的寬鬆下,是一個個上補習班、輔導班的出類拔萃,而那些沒有接受基礎教育的孩子該怎麼辦?只有上學時候的焦慮和落後,種種現實讓家長們不得不隨大流。
那麼,學生"減負"真的可以減壓?來聽聽北大教授渠敬東是怎麼說的
對於教學裡的"減負"和"快樂教育",北大教授渠敬東認為這是在異想天開和掩耳盜鈴,最終也會在"減負"的壓力轉換裡,我們在"國有資產"流失道路上會越走越遠。
渠敬東何許人也?他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復旦高校的本科生,現任北大博士導師,更是人文社科院的常務副院長,因此渠敬東教授的話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渠敬東教授站在社會學的角度上去研究,對當下教育部施行的"減負"教學給出了如下幾種分析:
1)學校是快樂教學,但學生一出校門就是各種輔導班
在當下的教育大環境裡,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學習,在學校"減負"的教學下,很多家長總想趁此機會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各種興趣班、輔導班已成為常態,為了讓孩子學點東西,有些家長甚至還不惜餘力、花高價錢,送孩子上昂貴的私立幼兒園,種種偏移,所謂的"減負減壓"已成為口號的形同虛設。
對此,有人說:"那就不讓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但現實的大流環境又告訴我們,讓孩子"快樂教育"了,未來的命運就會無法預測,也就是徹徹底底輸在起跑線上,以至於所謂的"減負"教學成為了一種不能阻擋的壓力。所以,渠敬東教授認為,所謂的"減負"教學反而將負擔轉移,轉移到了家庭教育壓力。
2)中、小學生不斷降低培養目標,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在"減負"教學下,隨著中、小學生的培養目標不斷降低,我國教育最好的資源已退出了教育,也就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流失,並形成教育"讓位"給輔導企業趨勢,各種輔導班給家庭帶來了巨額教育支出的壓力承擔。
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說,課外輔導費用的支出已經大於日常生活開支的份額,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面對較大的經濟壓力,當大額支出費用換來孩子學習普通的時候,他們便把這種焦慮轉接到孩子的身上,而家長們的教育也在這種情況下而功利化。家長們對孩子的期盼不再注重興趣喜好,而是將所有的目標放在"上名校、找好工作"方面,這樣的教學也恰恰違背了教育裡的宗旨。
3)"減負"教學下的孩子,未來的職業道德令人堪憂
在減負教學下成長的孩子,他們需要承擔家庭帶來的期盼壓力,而未來的職業道德實屬讓人堪憂,因為孩子從小生活在功利化的環境,在環境和各種功利化的影響下,未來的職位擔當也都是圍繞著功利化。就拿現在很多高校的教授來說,很多導師並沒有將精力花在學生的教書育人上,反而是一門心思投入自己的熱衷名利,甚至有些老師還會花心思投機鑽營,這樣的老師又如何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精英人才呢?
競爭,已經在不知不覺當中融入了家庭的教育系統,也是當下環境當中最顯著的教育特徵。很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生活在家長安排的標準化目標裡,他們需要面對一項又一項枯燥的目標,為了讓父母開心、誇獎,孩子一定要達標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但是,從小讓孩子生活在各種壓力和競爭力裡,他們容易焦慮、更缺乏生活的安全感,這樣的教育體系,實在是扼殺孩子們的未來,失去對生活美好色彩的憧憬和期盼。而正確的教育應該是留住孩子的淳樸之心,讓他們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去做更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著追逐目標的動力、積極和希望。
那麼對於當下的教育體系,大家都是如何看待的呢?歡迎評論區一起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