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譜上多次提到先人的官位「鴻臚寺寺丞」,那麼「鴻臚寺」到底是一個什麼機構?
中國古代王朝對於各國朝貢交往極為看重,往往給予前來朝貢的國家使節封侯以賞賜和禮品,招待使節食宿,這就需要設置一個專門接待外國使節的機構,這個機構就是鴻臚寺。
鴻臚寺禮賓
「鴻臚」一詞,東漢學者應劭解讀為「鴻,聲也;臚,傳也,所以傳聲贊導,故曰鴻臚」。也就是說,「鴻臚」代表著傳達信息,指代的便是對外交往。秦朝時期設置典客負責對外交往事宜,漢武帝改為大鴻臚和大行令,也是位列九卿,掌管「九賓之事」。但此時的大鴻臚還沒有鴻臚寺,直到隋朝,鴻臚寺制度才正式建立起來。鴻臚寺曾被隋文帝併入太常寺,在煬帝時期又拎出來單獨設置,還設置了接待外國使節的四方館給鴻臚寺管理。
唐代,鴻臚寺機構完善,設置鴻臚寺卿一人,少卿二人,丞、主簿、錄事、及府、史、亭長、掌固等數人,掌管典客、司儀兩個官署署,編制為255人,比大理寺的規模略小一點。鴻臚卿負責接待賓客及兇儀之事,品級為從三品,與光祿寺卿一樣。遊戲《大話西遊3》中的大鴻臚寺一角
宋代喜歡以「判」字設置官員,在太常寺設置判寺,在鴻臚寺也設置一個判寺事,擔任實際的一把手。元代時期,鴻臚寺和太常寺一樣被劃歸其他中央機關。明太祖朱元璋重新設置鴻臚寺,據《明史·職官志三》記載:「鴻臚[寺]掌朝會、賓客、吉兇儀禮之事。」明成祖遷都北京後,鴻臚寺在南京也設了「分部」,寺卿為正四品,多來自朝廷培養的儒生和屬官,可以幫助朝廷對外賓傳遞明朝文化的橄欖枝。清代除了分設滿漢寺卿,將級別降為正四品外,基本也沒有變化。正因為鴻臚寺的外交職能,後來我們熟悉的寺廟中的「寺」便由此得名。洛陽白馬寺
東漢明帝時期,朝廷派出的西行天竺求法的使者回來,給中原王朝帶回兩位僧人,並受到鴻臚寺的熱情接待。第二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城雍門西面,按天竺僧人居住的園林樣式為這兩位印度僧人建造房屋,被東漢王朝稱為「寺」,即「白馬寺」。這裡的「寺」就取自鴻臚寺的名字,此後一直沿用下去,逐漸成為佛教廟宇的稱呼。
隨著一部叫做《慶餘年》的電視劇火了,甚至在播出不久,便被人們譽為了2019年的最後一部國產大劇,雖然因為盜版和播放等問題引起了人們極大的爭議,但是就單論劇本身來說,它的口碑和收視都在節節走高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隨著一部叫做《慶餘年》的電視劇播出走火,該劇構建於一個架空時代,講述了一個少年如何歷經磨練考驗最終成長的故事。其中故事高潮迭起,劇情翻轉之大另觀眾大呼過癮,加之現代觀念與古代傳統思想的碰撞令人深思。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部架空劇,並沒有真的隨意發揮,可是充分的借鑑了我國的歷史,將一些真正的歷史元素融入其中。
《慶餘年》辛其物
記得在劇中有一幕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由傅迦南慶鴻臚寺少卿辛其物在向範賢介紹如何談判時表示要有禮貌、展現大國風度等等。
然而當來到真正的談判時,「大國典範」鴻臚寺少卿辛其物則張開了他的血盆大口,翻著白眼,絲毫不顧大國禮儀與對方「開罵」。
這一場戲令廣大觀眾捧腹大笑,而鴻臚寺,這一個真實存在的古代掌管外事的重要機構也被更多人熟知。
西漢有大行令外交,與其他國家如何更好的聊天,這一個事情在每一個組織誕生的時候便已經被人們注意到了。夏、商、周、秦,隨著華夏民族與周鄰各古代族群之間政治、經濟、文化來往變得日益頻繁 , 對外事務如何更好處理是每朝每代都要思考的問題,因此主管外事、 蕃務的行政建置也越來越完善。
西漢景帝像
大行,最早其實出現在周朝
周曰大行人, 秦曰典客 , 漢景帝曰大行, 武帝曰大鴻臚。——《舊唐書·職官志》
但是,讓它真正登上歷史舞臺的卻是西漢。
西漢時期,大行令的主要職責一般是處理外事,但是現存的資料中顯示在漢景帝時期大行令已經具有了幹預王朝繼承的機會,這在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由於皇帝的信任以及外事在王朝中的重要性讓大行令獲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事實上,當時的大行令地位確實很高,僅次於丞相、御史大夫, 與大司農等平列。
《漢書·外戚傳》 記:「長公主日譽王夫子男之美, 帝亦自賢之。又耳曩者所夢日符,計未有所定。王夫人又陰使人趣大臣立慄姬為皇后。大行奏事, 文曰:「子以母貴,母以子貴。今太子母號宜為皇后 。」 帝怒曰:「是乃所當言邪 !」 遂案誅大行 , 而廢太子為臨江王。
與此同時,與一般的職位不同,大行令既然是負責外事處理,那自然是要對邊境之事十分熟悉者才有能力擔任了。所以,在西漢歷史上,有我們很多耳熟能詳的人物也擔任過大行府的職位。武帝前期力主抗匈奴派領袖人物王恢所任官職就是大行令 。蘇武使匈奴歸國後 , 任職的典屬國也是大行令的下屬官員。在李息之後, 出使西域的張騫繼任為大行令。也正是由於將軍們的加入與西漢對匈奴等外族的強硬政策,這裡的大行令已經區別於我們傳統印象中的普通禮官了。
大漠風光
大鴻臚的故事談了那麼久,為什麼還沒有了出現鴻臚寺呢?別急,我們先來看看鴻臚寺的前身——大鴻臚。大鴻臚的設立在一定時間內是與大行令產生了交集的,它們不只是簡單的稱謂替換關係。
大鴻臚始見與漢景帝時期,當時的大行令依然還在外交場上叱吒風雲,而大鴻臚則是大行令的屬官,聽大行令的命令行事,而後為什麼大鴻臚會實現了反超呢?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人物了——田千秋。
西漢武帝
田千秋,西漢人。戰國時齊國田氏的後裔,原為高寢郎,也就是供奉高祖陵寢的。後來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因被陷害被迫起兵最終身死,田千秋替其上書訴冤,武帝感悟,於是將他擢用為大鴻臚。
在田千秋成為大鴻臚後,他開始插手本來應該是大行令職權範圍內的外交、番務等工作,大鴻臚與大行令的職務範圍隨著大鴻臚的「嘗試性越權」產生了交叉,後來大鴻臚又被授予了兵權,在外事處理上的任務漸重和軍事上的軍功,大鴻臚的風頭逐漸超過了大行令。
昭帝始元四年 (公元前前 83 年)「西南夷姑繒、葉榆復反······ 遣大鴻臚田廣明擊之。」
昭帝始元五年 (公元前 82 年)「秋, 大鴻臚廣明、軍正王平擊益州, 斬首、捕虜三萬餘人, 獲畜產五萬餘頭。」
西漢末年,大行令廢除,大行、典屬等成為大鴻臚屬下,大鴻臚自此完全取得了包括外事、蕃務、領兵在內的對外全部職權。
東漢時期,基本上完整繼承了西漢的一整套制度,大鴻臚主禮九賓的同時兼理外事、番務,進一步提高政治地位,與丞相、御史大夫在實際已經達到了平列,甚至還有大鴻臚被封為司空位列三公。
和帝永元十六年 (104 年)以「大鴻臚陳寵為司空。」
魏晉南北朝時期,曹魏以己為正統,大體上承漢制,大鴻臚領大行、典客等傳統自然保留了下來。
《三國志·魏書》記 , 漢獻帝的喪禮中以 「司徒、司空持節弔祭護喪,光祿、大鴻副。」
兩晉時期,由於政局動蕩,戰爭頻繁,熟知外事的大鴻臚自然在此中有了別樣的舞臺,與和平時期的協議外交相比,這一時期的大鴻臚顯然有了「馬上打江山,馬下守江山」的需要。應「草木皆兵」這一成語而被我們熟知的秦王苻堅便曾經拜大鴻臚張天錫為大將軍,授涼州牧,封西平公,鎮守邊境。
晉朝地圖
《慶餘年》中的「鴻臚寺」在電視劇《慶餘年》中出現的外事機構鴻臚寺正式名稱的出現則是始於北齊,興於隋唐,終於清末。
從大行令到大鴻臚,此前我們更多的是強調個人在外事活動中的作用,但終究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在面臨一個更加輝煌的王朝時更是如此。隋唐時期,我國版圖相比此前更為廣闊,面對的周邊鄰居更為繁多,外事處理更為複雜,原有的大鴻臚及其下屬機構已經無法滿足工作所需,外事機構的進一步完善和內部結構的調整迫在眉睫。
鴻臚
隋朝時期,大鴻臚的官號已正式改為鴻臚卿, 其所主衙署已正式命名為鴻臚寺,並在鴻臚寺下設四方館協助工作。與前朝不同的是,雖然四方館主要是負責管理胡商貿易事宜,但其實也承擔起了向周邊國家政權進行情報收集刺探的任務,他們在完成政治偵查後將信息呈報於鴻臚卿,最後由鴻臚卿向統治者匯報。
唐朝時期的鴻臚寺機構更為龐大,機構內設鴻臚卿、鴻臚少卿、鴻臚丞等官員、領典客署、司儀署等。鴻臚卿官拜從三品,鴻臚少卿從四品上,鴻臚丞從六品上,在鴻臚寺任職一時間風光無限。
除此以外,鴻臚寺既然是處理外交事務,那麼自然也有接待外賓之責了,因此鴻臚寺下面還有專門用以接待各國使節和番客的建築群,也被稱為鴻臚客館。
貞元四年 (公元788年)鹹安公主和親 , 回紇可汗遺公主「及使大酋領等妻凡五十六婦人來迎可敦,凡遣人千餘, 納聘馬二千。德宗令朔州、太原分留七百人 , 其宰相首領皆至, 分館鴻臚 。」
一次接待數百人的使節團,該需要多大規模的建築群可想而知,鴻臚卿可以說是官方的「房地產大亨」了。
不過鴻臚寺終究還是一個外事機構,確實難以與地方政府機關相提並論,但是不是就說鴻臚寺的手就伸不到地方上面了呢?顯然不是的,唐朝在可參與通商的地區都會設立互市監。
「互市監 …每監監一人, 從六品下 ;丞一人, 正八品下 。掌蕃國交易之事。隋以監隸四方館。唐隸少府。貞觀六年, 改交市監曰互市監, 副監曰丞, 武后垂拱元年曰通市監。有錄事一人, 府二人, 吏四人, 價人四人, 掌固八人。」
如此一來,通過在互市監中增加某些官職設置,使得這些地方番務機構同時接受尚書省與鴻臚寺的管理,由此可見,鴻臚寺在唐朝時期的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雖然在隨後的南宋、元朝時期,鴻臚寺因為其他機構或是統治者意願等的原因並沒有設立,但仍然以另一種形式或名稱存在於世界之上,直到明朝時期才重新以鴻臚寺這一名稱重設,但一個正式機構對於外事處理的重要性顯然已經成為了政治中不可缺失的一環。參考文獻:
《舊唐書·職官志》
《漢書·外戚傳》
《三國志·魏書》
《新唐書·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