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都幹什麼的

2021-02-23 北門翠竹

明代的五寺

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都幹什麼的

       五寺是明代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

1、大理寺

        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大理寺的首長被成為大理寺卿,也是九卿之一。其餘四個寺的卿職權較低。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末新政改稱為大理院,民國初年北洋軍閥政府亦襲此名,為當時的最高審判機關。

2、太常寺

        是封建社會中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秦時稱奉常。漢以後改稱太常寺、太常禮樂官等,,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3、光祿寺

        光祿寺卿掌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修其儲謹其出納之政,少卿備而為之貳,丞參領之。其人員有光祿寺卿、少卿、丞、主簿各一人。

明朝官職

4、太僕寺

        太僕寺,中國古代朝廷的中央機構之一,秦、漢九卿中有太僕,為掌車馬之官。明掌牧馬之政令,屬兵部,並於滁州設立南京太僕寺。清代因之,皇帝出巡,扈從車馬雜物皆為總管。其中,置卿、少卿、員外郎等官職。20世紀10年代,清朝滅亡後,該機構廢除。

明朝地圖

5、鴻臚寺

        鴻臚寺,官署名。秦曰典客,漢改為大行令,武帝時又改名大鴻臚,大鴻臚主外賓之事。至北齊,置鴻臚寺,後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設,明清復置,主官為鴻臚寺卿。主要掌朝會儀節等。清末廢。

素材摘自網絡,版權原作者所有。向作者順致謝意!

投稿 郵箱:438726462@qq.com

歡迎關注紅旗文獻

歡迎關注紅心永向紅太陽

毛澤東這首詩裡的3個「第一」,你懂嗎?

延安時期為何公認毛澤東為領袖?

歌曲:我愛你中國 我愛你毛主席

相關焦點

  • 清朝的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都是幹嘛的
    、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等,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清代「太常寺」工作守則太僕寺「中央官職」之「帝室部」組成部分。《清史稿·職官志二》對太僕寺的職能解釋為:牧馬政令,皇帝出巡,扈從車馬雜物皆為總管。也就是說,太僕寺是管理宮廷御馬的機構。就具體職能而言,基本相當於現今中央軍委總後勤部的軍馬部。太僕寺的一把手—太僕寺卿的品秩為從三品,稍低於省部級副職。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皇帝參加重大典禮時,太僕寺卿要親自為皇帝駕馬。
  • 清朝時期的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都是幹嘛的
    、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等,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清史稿·職官志二》對太僕寺的職能解釋為:牧馬政令,皇帝出巡,扈從車馬雜物皆為總管。這個機構最容易理解,齊天大聖孫悟空就曾於此機構擔任過一把手——弼馬溫。也就是說,太僕寺是管理宮廷御馬的機構。
  • 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到底是什麼寺?
    那麼問題來了,一般人的印象中,「寺」都是和尚住的地方,大理寺沒有和尚為何能稱「寺」?而且不止是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鴻臚寺等等,都是中國古代行政機構。原來,「寺」在古代並不單指寺廟,還是一些國家機構的稱呼。那這些「寺」都有什麼來歷呢?
  • 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到底是什麼寺?
    那麼問題來了,一般人的印象中,「寺」都是和尚住的地方,大理寺沒有和尚為何能稱「寺」?而且不止是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鴻臚寺等等,都是中國古代行政機構。原來,「寺」在古代並不單指寺廟,還是一些國家機構的稱呼。那這些「寺」都有什麼來歷呢?
  • 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
    而且不止是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鴻臚寺等等,都是中國古代行政機構。原來,「寺」在古代並不單指寺廟,還是一些國家機構的稱呼。那這些「寺」都有什麼來歷呢?    「寺」是什麼機構?最早在《漢書》中就已經指明——「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寺」的含義最早在漢語中就有「朝廷」之意。廣義上而言,朝廷設置的官署府衙,都叫「寺」,寺就等同於國家機構。
  • 大理寺不是寺,宗正府不是府。這些古代機構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先說大理寺。大理寺是古代的官署名稱,是古代掌管刑獄的中央審判機關,相當於現代的最高人民法院。古謂掌刑曰理,加「大」字表示尊重推崇之意。「寺」原來也並非專指佛寺,而是一般官署、官府的通稱。大理寺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時期的司寇和秦漢時期的廷尉。尤其是秦漢時期的廷尉,在當時掌管全國最高的權利司法審判,位高權重,多為能臣酷吏。例如歷史上有名的郅都,張湯等人都做過廷尉的官職。到了南北朝的北齊時期,大理寺正式設立。其功能職責主要是作為國家的最高司法權利機構而存在,具體負責行使中央司法審判權,審理核實刑獄案件。
  • 這篇文章告訴你「寺」字的真實含義,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在大家普遍的印象裡,對寺的理解就是寺廟,僧人們修行的地方。很多時候大家在看古代史書、小說和電視劇的時候,看到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僕寺、鴻臚寺等機構時,就會犯迷糊:寺不是寺廟嗎?寺廟裡有主持,為什麼還會任命寺卿呢?
  • 何為「寺」何為「廟」?「寺廟」不是一回事,作為炎黃子孫要知道
    講到「寺廟」二字,我們最容易想到少林寺,大理寺。龍王廟,土地廟和梓潼的七曲山大廟。其實「寺」和「廟」是有區別的。「寺廟」這兩個字,從其原本的意思看,都是中國的國家機構。最初和佛教,道教都沒有關係。秦朝以後,官員任職之所,通稱為「寺」,簡單點解釋,古代公務員辦公的場所都叫「寺」。大理寺在中國古代是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鴻臚寺:掌賓客及兇儀之事。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光祿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太僕寺:掌管皇家車馬儀仗的機構。
  • 負責接待外藩使者,提供翻譯,唐代中央政府的九卿之——鴻臚寺
    導語說起「寺」,很多人都會覺得這不是指的寺廟嗎,出家人修行的地方,鴻臚寺不就是一個寺院嗎,非也,其實在中國古代,「寺」指的是一個機構,國家的機構,「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寺」其實就是古代的官署名稱,在唐朝就有很多國家機構的名稱帶有寺字,比如: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司農寺、太府寺等九寺。
  • 古代有一個機構叫做:鴻臚寺,但是很少人知道他們是幹什麼的
    在古代,有這麼一個政府機構,叫做:鴻臚寺。這個機構很多人大概都聽說過,但是不知道這個部門是負責什麼事務的。其實這個部門挺邊緣化的,既沒有大理寺知名,在影視劇中出現也沒有人給著重介紹,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鴻臚寺的職責。
  • 廟為何叫廟,寺為何叫寺,廟和寺其實是有區別的,別再搞混了!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許多漢字都有其專屬的含義,事實上「寺」和「廟」從場所功能性來說有很大的不同。現在漢語中「寺」 指的是佛教徒起居的地方或伊斯蘭教徒禮拜、講經之所,例如少林寺(佛教)、普陀寺(佛教)、清真寺(伊斯蘭教)等;而「廟」指的是祭祀鬼神、先祖的地方,例如太廟(供奉皇室先祖)、土地廟(祭祀土地神)、城隍廟(祭祀城隍神)、孔廟(祭祀孔子)等。
  • 明代職官品級及俸祿
    >右寺丞 1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司務 2人 從九品 大理寺司務廳 寺正 1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正 1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 寺副 1人 從六品 大理寺左寺
  • 鴻臚寺,一個在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對外事務機構
    族譜上多次提到先人的官位「鴻臚寺寺丞」,那麼「鴻臚寺」到底是一個什麼機構?
  • 寺為何叫寺?廟為何叫廟?寺和廟有什麼區別?
    最早的「寺」是官署,為官吏辦公的地方。如大理寺(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鴻肪寺(掌賓客及兇儀之事)、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光祿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等。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一直受歷代王朝統治者所重視,認為佛教的思想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對民眾有教化作用,遂興建了一些場所,供僧團教授佛法、居住、學習、修行所用,這類的建築場所就稱為「寺」。
  • 這屆鴻臚寺不行
    比如,隋朝設有「四方館」負責接待少數民族和外國使臣;隋唐之際,還有「互市監」負責邊境地區的外貿事務;唐代有「禮賓院」也負責外交接待;宋、元、明有「市舶司」來管理外貿和接待外交人員;元代的「宣政院」、明代的「宣慰司」、「行人司」都有出使和對外的職能。
  • 鴻臚寺
    鴻臚寺(華寨道學之一百一十六)早上鍛鍊路過朝陽門附近,這裡可是古代被稱之為鴻臚寺的地方。
  • 白馬寺的名字來歷,和鴻臚寺無關,也可能和「白馬馱經」無關
    關於白馬寺的名字來歷,很多人都能說得上來。那就是因為白馬馱經,為了紀念,因而以「白馬」為名;「寺」則是因為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被安置在洛陽接待外藩的「鴻臚寺」,因而就是得名「白馬寺」,這就是白馬寺的最普遍最流行說法,並且百科上和所有文章都做如此說,那麼,真的是如此嗎?其實,這是不準確的,並且和歷史不符,下面我們就依據歷史記錄來考據一番。
  • 「寺」和「廟」有什麼區別?99%的人不知道 這一點很關鍵!
    By正商參考(微信最好的財經讀物,以專業的視角傳遞政經信息,深度解讀財經新聞,這裡使你了解更真實的中國) 微信號:zsnc-ok來源:讀史 微信號:dushi818寺。最開始有法度的意思,是官舍,吏治的地方,我們聽過大理寺,太常寺。為什麼佛教叫做寺呢。因為在官寺中有一個地方叫鴻臚寺主管外交的。作為我國第一座寺廟而且是官辦的,經書傳入我國,接待的自然是鴻臚寺了。漢朝時,西域以白馬馱經書來,受到鴻臚寺接待。後來我國第一座寺便採用了「寺」的名稱叫做「白馬寺」,寺就多了一層意思,成為和尚,供奉佛的地方。
  • 寺為何叫寺, 廟為何叫廟, 寺和廟有什麼區別? 作為炎黃子孫要了解!
    「鴻臚寺」,裡面全是古代的「外交官」,那麼問題來了,「寺」裡不該住著和尚嗎? 別急,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來看看到底啥叫「寺」,啥叫「廟」,千萬不要再弄混了。 「寺」,形聲字,上「土」下「寸」,表示寸土之地,精準且不容猜疑變化,故《說文解字》中將寺解釋為:「寺,廷也,有法度者也。」秦朝以後,官員任職之所,通稱為「寺」,簡單點解釋,古代公務員辦公的場所都叫「寺」,比如大理寺、鴻臚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