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寺廟」二字,我們最容易想到少林寺,大理寺。龍王廟,土地廟和梓潼的七曲山大廟。
其實「寺」和「廟」是有區別的。「寺廟」這兩個字,從其原本的意思看,都是中國的國家機構。最初和佛教,道教都沒有關係。
01「寺」
形聲字,上「土」下「寸」,表示寸土之地,精準且不容猜疑變化,故《說文解字》中將寺解釋為:「寺,廷也,有法度者也。」秦朝以後,官員任職之所,通稱為「寺」,簡單點解釋,古代公務員辦公的場所都叫「寺」。
大理寺在中國古代是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鴻臚寺:掌賓客及兇儀之事。太常寺:掌管禮樂的最高行政機關。光祿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宮中膳羞的機構。太僕寺:掌管皇家車馬儀仗的機構。
02為什麼佛教叫做寺呢?
因為在官寺中有一個地方叫鴻臚寺,主管外交的。作為我國第一座寺廟而且是官辦的,經書傳入我國,接待的自然是鴻臚寺了。
漢朝時,西域以白馬馱經書來,受到鴻臚寺接待。後來我國第一座寺便採用了「寺」的名稱叫做「白馬寺」,寺就多了一層意思,成為和尚,供奉佛的地方。
後來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裡面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很多讀書人,象、範仲淹、朱熹、王陽明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掛單讀書。
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去聽,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
03「廟」
形聲字,古文寫作「庿」,「廣」與建築物有關,所以廟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建築物,漢代以前,統治者對廟相當看重,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
而之所以叫「廟」,是因為「廟」與「貌」諧音,古人覺得在這裡可以看到先祖的容貌。《說文解字》中地解釋是「廟,尊祖先貌也」。
《禮記》中寫道:「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即最高統治者天子能立7廟,分別是:父、祖、曾祖、高祖、高祖的父、祖父和始祖廟;諸侯能立5廟,分別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廟;大夫立3廟,分別是:父、祖、曾祖之廟……
以此類推,平民老百姓根本沒有資格建廟,只能在正寢紀念祖宗,由此可見周代封建禮制苛刻程度。
最後,在建築規模上寺比廟要大得多,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其後建築規模較小的寺便叫做「院」,比丘尼住的寺院多稱作「庵」。
寺裡面供的是菩薩和大佛,統稱為佛,是人們為免除災難或祈求平安而拜佛求佛庇護的場所。但是「廟」的規模就小很多了,它可能就只有一個供奉神靈的小殿。
由此可見,寺與廟最初是兩個概念,大概是在清朝中葉之後,將寺和廟合稱。
我是嵐風,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留言,我們下期再見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