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說文解物】,經作者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原文作者聯繫
人們常常用「寺廟」來形容佛教場所,在「寺廟」中通常會舉行祭祀等活動。在廣闊的中國大地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寺廟」。而且「寺廟」也成為中國佛學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說像杭州西湖得靈隱寺等,會有很多人慕名前往。
但是「寺廟」這個詞語其實是「寺」和「廟」兩個單詞的組合,因為在中國的古代,「寺」和「廟」在社會上所佔據的功能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因此本文本文就來辨析一下到底「寺」和「廟」有什麼具體的差別呢?那又是為什麼它們會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專有名詞呢?
靈隱寺
「寺」和「廟」的文字來源
根據《說文解字》中對「寺」字的解釋是「廷也,有法度者也。」所以「寺」這個字的文字含義是指那些皇宮中的侍從人員。又根據《漢書》中的記載「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我們就可以發現「寺」 在逐漸地由一個官職轉變成為一個專門的官方機構,比如說大理寺。
除了這些以外,「寺」的漢語解釋中也有「延續」的意思,因此用「寺」作結尾也是帝王希望這個部門能持久地存在,並不斷地為帝王服務。
大理寺
現在就來說說「廟」吧,《禮記》中這樣寫道:「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這段文字中的「廟」指的是供奉著祖宗牌位的地方。這裡的「廟」就是指中國古代封建時期的宗廟制度,而「幾廟」是指往前推的父輩有多少,比如說三廟具體指的就是供奉著曾祖父、祖父和父親的牌位。
那為什麼「寺」和「廟」和佛教扯上關係了呢?
在中國的東漢時期,建立了一座白馬寺,而這所白馬寺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佛教的寺。根據史料中的記載,當時在永平年間(漢明帝,東漢的第二位君主),漢明帝曾派遣自己的部下去天竺(今天的印度)去求取佛經,那些受命的大臣們也沒有辜負帝王的所託,帶回了了幾十卷佛教經典,還有幾位印度的佛教高僧一起同他們回到中國。
當時的漢明帝為了安頓好這些高僧,便下令在洛陽修建一所專門招待印度僧人的「寺」,又因為當時的佛教經書是通過白馬運送回中國的,因此便將這個「寺」命名為「白馬寺」。
白馬寺
至此以後,「寺」就成為了中國的僧侶們講經念佛的地方。而且伴隨著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國力的不斷增強,使得「寺」幾乎遍布中國。杜牧曾經寫過一篇詩,叫做「南朝四百八十寺。」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寺」這樣的建築物在中國的古代是十分地繁榮的。
對於「廟」最早的定義應該是王侯將相所供奉他們先祖的地方。鄭玄(東漢的一位知識分子,還翻譯過《論語》)曾說過:「廟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見 , 但以生時之居立宮室 , 象貌為之耳。」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廟」是「貌」的諧音,如果在「廟」中,你就可以看到自己先祖的長相面容,所以就將這樣的場所叫做「廟」。
那為什麼皇家的被稱為「宗廟」呢?這也是因為「宗」的筆畫表示著房屋和先祖,因此就將一開始的「廟」叫做「宗廟」。《詩經》中這樣說道「清廟,祀文王也。」這句話是說有個叫「清廟」的地方,是專門用來祭祀「周文王」的(周文王是周朝的建立者)。
而「廟」也正是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的體現,因為血緣宗法制度(以直系男性後代為第一順位繼承人)屬於儒教思想中核心觀念,而「廟」指的是供奉父輩的神位的地方,所以「廟」其實就是儒學的一個象徵。
那為什麼說「寺」和「廟」和和佛教產生聯繫呢?
這就要說到,當時佛教是以「缽體生蓮」等具有魔幻色彩的方式進中國的,然後以其具有「神秘」色彩的宣傳,受到一部分中國古代百姓的追捧。而且中國的百姓們還認為釋加牟尼(佛教創始人)是一位不老不死的神佛。
由於佛教是在隋朝的時候傳入中國的,而當時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還是儒家學說,因此這兩種文化在碰撞下開始融合,甚至隋朝的統治者也將佛教文化作為自己的統治思想中的一部分。當時的隋煬帝(隋朝的第二位帝王)還直接把自己叫做「菩薩戒弟子」。
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還被佛教教徒叫做「護法仁王」,武則天則直接把自己稱作「彌勒佛」的轉世之人,這才得以有機會統治大唐的江山。這些種種的例子都表明佛教文化已經和當時的「廟堂」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缽體生蓮
再來說說「寺」,「寺」一開始的建立就是為了招待從印度遠道而來的僧侶們,因此「寺」從最初建立的時候就是自帶著佛學的色彩。
那為什麼「寺」和「廟」會組合在一起變成「寺廟」呢?
現在就來說一說為什麼會將「寺」和「廟」會結合起來變成「寺廟」呢?這是因為早在先秦的文化中,儒家思想就已經和陰陽五行等學說存在著相通的地方了。到了漢代,由於董仲舒(漢代名臣)在傳統儒學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君權神授的思想,這樣一來,就將儒家文化提高到了神學的地位了。
宗廟建築作為儒家的典型建築形式,就把儒學文化中的「神聖化」體現的淋漓盡致。又因為當時的中國古代社會,佛教文化十分地盛行,帝王們為了展現自己「君權神授」的地位,就直接將佛教文化納入到自己的統治思想中來。
就如同剛才上文所提到過的,唐朝的武則天經自己尊崇為「彌勒佛」的轉世,帝王們正是通過將自己的形象與神佛聯繫在一起,可以更加向世人宣布自己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寺」又是專門為佛教人員傳播佛學文化所建立的場所,因此這兩個不同的中央機構便有了共通點了。
第二點是中國古代的僧官制度的出現,這個制度也是將「廟」和「寺」結合在一起的最關鍵的粘合劑。那什麼叫做「僧官」制度?僧官就是指那些被中央政府委派去管理其他僧人的官職,簡單來說,就是官方選出一個人選來管理天下所有的僧人。
通常而言,這些官員都是從僧人中選出來的,但是也不排除那些世俗官員(世俗官員是指不是僧人的官員)。因此就形成了這樣一種情況,「寺」中的僧侶們就成為了「廟」中的官員的下屬了,因為「廟」中的都是那些朝廷委派的官方人員。
所以這樣就變成了「寺」成為「廟」行使職能的一種延展出去的機構組織,其實就是「寺」開始逐漸變成了朝廷下屬的一個分支機構了。因此,人們就慢慢地會將「寺」和「廟」組合在一起,形容那些從事著祭祀等事物的地方,但其實「寺」和「廟」在中國的古時候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
僧官制度
參考文獻:
1. 從「寺」「廟」別異看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融合.陳慶芳.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 談寺與廟的區別及其發展演變過程.韋峰; 徐維波.歷史研究
3. 明代江南方志之《祠廟》《寺觀》體例探析.王群韜.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