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新華書店裡,幾名青年在品讀好書。 陳光科/攝
「農民文學社」成員集中閱讀,同時分享閱讀成果。 (黃志偉 提供)
在百色市全民閱讀活動中,兩名小朋友在認真閱讀。 陸 傑 韋 潔/攝
文化觀察
本報記者 蔣 林
從今年起,我區將每年4月23日至5月23日定為「廣西全民閱讀月」。
連日來,「廣西全民閱讀月」活動在八桂大地開展得如火如荼。韜奮基金會理事長、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原總裁、全民閱讀倡導者聶震寧稱讚:「欣聞家鄉廣西開展全民閱讀月活動,這是一個創新,這一舉措在全國閱讀活動中具有創新意義。活動既強調在世界讀書日裡要開展閱讀活動,又堅持按照閱讀活動的規律持續開展一段時間,體現了閱讀重在堅持、堅持才見成效這一理念。希望在全民閱讀月裡,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閱讀組織要做好閱讀活動的指導,做好計劃,做好組織發動工作,務求成效。」
A 出版人視角下的讀書
作為資深的出版人,聶震寧對讀書有著獨特而深刻的體會。他在幾本關於閱讀的專著及在倡導和推廣全民閱讀中,都特別主張和強調要重視家庭閱讀和校園閱讀,認為這是一個人養成閱讀習慣最重要的起步階段,也是全民閱讀能夠取得真正成效的基礎。
聶震寧本人的閱讀興趣,就是小時候在家庭和學校的影響下形成的。母親愛看書,常從縣圖書館借些文學作品回來,聶震寧在小學五年級的時侯就開始跟著母親一起讀,由此形成閱讀的興趣。
「小學語文老師重視讀書,給我們講小說故事,朗讀詩歌,激發了我熱愛文學興趣,想當作家。中學後,當時的宜山中學有個圖書館,給每個學生發借書證,我開始了自主閱讀,逐漸養成閱讀的習慣。」聶震寧記憶猶新。
中小學階段養成好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影響了聶震寧一生。他的創作及到北京大學中文系上學,最重要的基礎還是來自於閱讀。他認為:「在北大上學,老師的課程固然重要,可是,如果離開課外的閱讀,也將很難深入思考,更不可能開展獨立研究和寫作。北宋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這是至理名言!立學可以聽課而來,而讀書必須是靠自己獨立閱讀、思考和領悟。讀書是最根本的學習。有教育名家說,靠閱讀成長起來的孩子,學習上往往比較結實。這實在是經驗之談!」
閱讀方法多種多樣,有人主張苦讀書,有人主張不求甚解;有人主張博覽群書,有人主張精深鑽研。聶震寧主張:「閱讀既要有一定的閱讀量,又要熟讀幾本書;在讀書上既不要孤陋寡聞,只讀幾本書,閱讀面太狹隘,也不要浮光掠影,什麼都讀,可什麼都不深入。如果一個人一生熟讀幾本書,可以為人生打好底子,那是很了不起的。」在閱讀方法上,他還主張有機會多參加閱讀交流。比如讀書會上能更好的交流,有利於閱讀進步。當讀書會的書友們都在共讀一本書或幾本書時,獨自一個人是不好停下來不讀的。人的閱讀習慣,往往由內在的需求和外在的推動形成。
B 閱讀推廣人視角下的讀書
「廣西全民閱讀推廣人」、西林縣那勞鎮那勞村委團支部書記黃志偉,出生在一個缺電、缺水、缺路的大石山區。少年時,他便在煤油燈下苦讀,支撐他的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考出去,改變命運。儘管落榜了,但是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卻一直沒改變。後來他先後在百色、隆林、田陽、北海等地打工。每到一處,書就是他的朋友;每換一個地方,那裡就是他的寫作素材。
在北海的一天晚上,遇到了11級颱風,一家人轉移到安全地帶後,樹倒了,到處一片狼藉。第二天,女兒發現菜地裡被雨水衝走的父親的書,撿起來用裙子抹了抹泥巴,遞給了父親。孩子知道父親看書的習慣,對書也很熱愛。
颱風使黃志偉的菜地全部打了水漂。痛苦之餘,他寫下《北海的風》,發表在當地報紙上。靜靜讀書,靜靜寫稿。就這樣,他堅持了20年。
2010年,黃志偉發現許多農民也喜歡文學,於是把他們組織起來,指導他們創作。開始只有4人,後來逐步增多,他們利用趕集的機會把手寫的文章拿來給他看,集中在路邊的樹下或粉店裡進行改稿。他把文章修改後又讓他們重抄一遍,才拿到郵政所寄出去。
2012年5月,黃志偉成立了村裡的「農民文學社」。一年後,他的第一本文集《漂泊的印痕》出版。同年,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發起的尋找廣西「最美閱讀追夢人」評選活動中,黃志偉成為其中一員。2018年11月,其「農民文學社」獲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書香之家」的牌匾。
如今,黃志偉的「農民文學社」還創辦了內部刊物《金色田園》,鼓勵農民在閱讀的同時積極寫作,習作在內刊上發表。黃志偉自己則不但用漢文寫作,還自學了壯文寫作。
而另一位「廣西全民閱讀推廣人」,桂平市逸夫實驗小學校長陳冬寒,有著更理性的閱讀習慣。
陳冬寒堪稱「讀書達人」,身邊隨時可以拿到一本書。辦公室、客廳、飯桌旁、床頭櫃、梳妝檯,隨身帶的包包裡都放有喜歡讀的書。讀到好書,她喜歡記錄,也喜歡分享,會把好書和好的公眾號或者文章推薦給朋友們,和大家一起談自己讀書的感受。
她說:「讀書構建了我自己的精神空間。因為讀書,我可以克服掉生活工作中的忙(忙碌)、茫(茫然)、盲(盲目)。可以做出超越自己理想的事情來,相信自己的一生可以不斷地向前延伸。讀書提高了我個人的專業素養和施教能力,增長職業的智慧。我影響我們學校的老師一起讀書,帶領孩子們一起讀書,營造了書香的校園。」
陳冬寒認為職業是教師的本分,而作為本分的閱讀,她體悟到要「有毅力,有恆心,有定力」。因此她認為讀書不能隨意,要明確任務、自我施壓,應該有計劃地安排所讀的書目和自己讀書的時間。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書來讀。所選擇的書要讓你享受到趣味,獲得新知,可以改變自己。她的讀書選擇,除了自己本專業的書籍,還特別關注文學、歷史、哲學、心理學、社會、審美等方面的書籍,摒除功利性和娛樂化的閱讀。「讀書要先數量再質量。質是在量的基礎上得到提升的。建立團隊一起行動。一個人走走得快,一群人走走得遠,和大家在一起閱讀更有動力,更有樂趣,讀書會更深入,更持久。」陳冬寒說。
C 文化名家視角下的讀書
《南方文壇》主編張燕玲是評論家。評論的前提自然是閱讀,只有廣泛深入的閱讀、比較,才能對作品做出公允、精到的評價。所以對張燕玲來說,是真的要「讀書破萬卷」的。
張燕玲分享了她的讀書心得。她認為要「走向閱讀社會」,讓閱讀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必須有內生動力,感受到閱讀的重要,尤其享受到閱讀的快樂,全民閱讀的常態化才成為可能。
什麼是最有價值的閱讀對象?張燕玲認為,與那些海量的凡庸之作相比,當然要選擇經典。經典對於民眾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它的文化涵養作用,因為人的精神成長是一輩子的事,需要以一生的閱讀來完成。
「無論世界發生什麼變化,民族的文脈發生巨變了嗎?人類文明的根性發生巨變了嗎?沒有。文化的經典就在那裡,超越時間、地域和民族。」張燕玲不失評論家本色地評論道,「科技的進步使原有的一些科學知識過時了,而古神話、屈原、唐詩宋詞、魯迅、莎士比亞、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還生氣勃勃,而且也不存在被現在或將來的天才超越的危險。一切優秀書籍,都不僅具有閱讀快感,更有閱讀記憶,而且這份記憶會影響長久,乃至一輩子。」
廣西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朱山坡從不跟別人比閱讀量,但讀到喜歡的書,一定會讀得細緻到一個字也不放過,而且每年都會重讀,就像反覆聽一首難忘的歌曲。每次重讀,他都有新的收穫,而且收穫並不比讀十幾本新書少。
朱山坡說:「我至今沒有讀完《紅樓夢》,是因為我從小習慣把最好的果子留到最後才吃。我家裡有五六個版本的《紅樓夢》。我心裡對《紅樓夢》有一百種想像。我想在狀態最好的時候、最美妙的時刻閱讀《紅樓夢》。」
讀過的書,朱山坡經常隔夜即忘。而且他閱讀的速度像蝸牛,還會經常放下書本去幹別的,哪怕是讀到最精彩處。所以好書他總要反覆讀,是為了記住,為了將來與朋友談論到它們時別漏洞百出。
「我最好的閱讀時光是少年時代放牛的下午。必須是春天,最好是雨後,草肥、涼快、恬靜。雲在青天,牛在吃草,我在讀書,互不幹擾,心照不宣。書讀完,牛吃飽,昏鳥歸巢,飯香襲來,興盡歸去。夜裡,牛在反芻,我在消化。它咀嚼的是草香,我回味的書香。」朱山坡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