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高」的古人裡,「揚州八怪」高翔山水花卉一絕,唐朝高適詩寫邊塞風光,蘭陵王高長恭徵戰不遜容貌,還有擊築揚歌,高漸離。
最喜歡「高漸離」,愈高愈遠,漸行漸離。
「荊軻既至燕,愛燕之善擊築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史記 刺客列傳》
荊軻,本來是衛國人,遊歷的時候來到了燕國。
到了燕國後,發現燕國有三寶——燕國的狗肉好吃,和一位燕國隱士聊得來,還有個彈得一手好琴的高漸離。
不知是為了那些美食,那些交情,還是那個琴師。荊軻留在了燕國。
多少日月裡,劍客和著泠泠琴聲高歌一曲。喝得一壺陳釀,沾得滿身酒香,也惹得琴師一笑。
於燕市上,是酒氣飄香的的歌聲和高山流水的琴音,是肚中酒氣肆意的劍客和指尖樂章悠揚的琴師。
二人在世俗與風雅中,歡笑落淚。
高漸離,燕國人,善擊築。築是一種弦樂器,長得像箏,也像琴。只是在琴身末端,有柱,就像古琴身後長了一截尾巴。演奏時,一手按弦,一手持竹節擊弦。
築在戰國是很流行,可惜現在,這種樂器已經消亡了。
在現代,高漸離相當於殿堂級古箏、古琴大師。這樣的人,藝術造詣極高,藝術氣息濃厚。
荊軻雖說是酒徒,也是劍客,但是卻喜歡讀書,擅長唱歌,略通文墨,還與許多文人隱士,賢士豪傑交過朋友。
或許,是彼此的文藝氣息相互吸引,或許,幾壺酒下肚,彈個曲兒唱個歌兒,一來二去,兩個人成了好友。是知音,也是知己。
很多人都以為,荊軻是個職業刺客,被燕國太子丹僱傭,去刺殺嬴政。
其實,在刺秦王之前,荊軻只是個劍客,膽子還小。
別人說他幾句,瞪他一眼,他就匆匆逃開,連懟回去都不敢。
這樣一個喜文墨,膽子小,據說性格沉穩的劍客,為什麼會去刺殺秦王?
因為荊軻的隱士朋友田光,因為燕國與秦國間的摩擦。
說起荊軻刺秦王,可能會想捨生取義,殊死一搏或者家國大義……
但是,燕國與秦國的淵源還要追溯到秦始皇和太子丹的童年,二人的竹馬之交。
燕丹是燕國太子,卻不是在燕國長大的。
昔年趙國勢大,燕國勢小,為求和保國,將太子丹送去趙國當質子。
而嬴政,生於趙國。
因為嬴政的父親異人,不受寵,被秦國送往趙國當質子。當時一個大商人呂不韋見了異人,認為他「奇貨可居」,於是,備受冷遇的質子與富甲一方的商人搭上了線。
異人還和呂不韋的女人趙姬有了孩子(趙姬原本是呂不韋的姬妾,後來被異人討要過去)。這個孩子,叫趙政,也是嬴政。
同在趙國長大,又同是異國人,趙政與燕丹一定是認識的。至於二人年少時關係如何,翻閱種種資料,僅找到了一句話——兩人年少時交好。
兩人年少時交好。
史書上一筆墨痕,資料上輕描淡寫,抹去曾經多少爛漫時光,又留給後世多少遐想。
或許在邯鄲某個偏僻庭院裡,有燕國少年翻牆而來,只為見樹下習武的秦國少年。或許在王族宴席上,少年們遙遙舉杯相望,一飲而盡,而後悄悄遮住暈紅的臉,遮不住的是嘴角騰升的笑意。或許在某次離別,極力掩飾通紅的眼眶,忍住決堤的淚水,以為此生不見,卻不知歲月漫長。
只可惜少年時同病相憐的天真情誼,敵不過天差地別的現實。
20年後,燕丹與嬴政重逢在鹹陽宮。
嬴政坐在鹹陽宮的王座上,他是獨攬大權,徵戰天下的王。燕丹垂首不語,他是被父親送來的質子,一如當年在趙國。
秦王面對著昔日夥伴,或許思緒萬千,或許漫不經心。然後,隨手打破了太子丹的美好幻想,以最漠然的姿態,冷眼相待,袖手旁觀。
太子丹虛假的天真破碎在鹹陽宮,位卑勢弱和那些冷遇薄待,一起化為燃燒的怒火,焚燒了他的理智。
燕國的形勢也不允許太子丹不作為了。
秦國出兵齊楚和三晉,吞併之勢不可擋。戰火即將波及燕國時,燕國偏偏給秦國遞上了導火索——太子丹收留了秦國罪臣樊於期。
太子丹的老師,燕國大臣鞠武因此很頭痛,勸說太子丹將樊於期送去匈奴,以此向秦國示好,暫時遏制秦國進攻的勢頭。太子丹卻不畏強權,義無反顧地,堅守和樊於期的友情。
鞠武:……(無語,他不是我教的,我沒這麼個學生
鞠武不欲再徒勞地勸說,於是向太子丹推薦了一位燕國足智多謀的隱士,田光。
而田光就是荊軻在燕國的好友之一。
於是太子丹荊軻終於相識,刺秦小分隊的成員也依次粉墨登場。
鞠武無力扭轉燕國劣勢,於是向太子丹推薦了田光;田光自覺年歲過大精力衰竭,又向太子丹舉薦了荊軻。荊軻倒沒有推諉,接下了刺秦的重任。
只是,要想刺秦需要接近秦王,接近秦王則需要一個讓他信任的理由。這個理由,就是樊於期的頭顱。
太子丹不許。
荊軻只得私下會見樊於期,一番苦口婆心,以刺殺秦王,洗雪仇恨的美好藍圖,勸的樊於期為刺秦而自刎。
太子丹得知後悲痛不已,無奈,只能將樊於期的首級裝進匣子,隨荊軻一起帶往秦國。
若樊於期的首級是接近惡龍的鑰匙,那天下最鋒利的匕首就是屠龍的裝備,燕國的另一位勇士——秦舞陽,則是屠龍的夥伴。
有了鑰匙,武器和隊友,荊軻終於要踏上屠龍之旅。
太子丹,高漸離等人在易水河畔送別荊軻。白衣白帽,激昂悲歌。
再一次,高漸離擊築,荊軻高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在朦朧景色中,他看著他,決然的背影,肩負孤注一擲的希望。所以頭也不回地,走向遠方。
太子丹等人為荊軻踐行,願他告捷,保燕國平安。
高漸離為荊軻踐行,可曾有不捨得?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可曾有不願意?最好不過荊軻秦王一起,永遠留在了秦國;可曾回首過往?人生難得一知己,燕市酒肆快意。可曾期許奇蹟?共話人間風月,一覽天地蒼茫。
耳畔的燕市擊築,鼻尖的酒肆濃淡,眼前的浮生舊事。
愈走愈遠,漸行漸離的背影打碎一片鏡花水月。
易水河畔,風蕭蕭作響,夜涼寒霜重,只留他一人。
荊軻沒有回來,卻帶來了秦國的進軍和秦王的怒火。
關於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三種猜測。
首先是隊友秦舞陽,一見到秦王就瑟瑟發抖。
荊軻雖然跟秦王解釋說,蠻夷之地的粗鄙之人第一次面見天子,難免緊張。但秦舞陽異常的表現還是讓秦王起了戒心。
秦舞陽這人,十三歲殺人,十三歲刺秦,十三歲亡故。
第二,荊軻的猶豫不決。
太子丹曾給過荊軻兩個選擇,挾持秦王,或者殺死秦王。荊軻在兩個選擇間徘徊不定,本想活捉秦王,奈何秦王跑得快。又想刺殺秦王,卻為時已晚,被侍衛斬殺。
最後,太子丹的生性多疑與急功近利。
太子丹這樣的統治者,對一個亂世中的國家來講,屬實不算好。哪怕沒有秦國,日後也會有其他國家,滅掉燕國。
太子丹生性多疑,因此為了避免洩密,逼死了田光。所以不放心荊軻,催促他提前動身。
正是因為荊軻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就出使秦國,才導致刺秦失敗。這同樣,也是太子丹的急功近利。
荊軻沒有回來,憤怒驅使下的秦軍攻破了燕國,殺死了太子丹,通緝太子丹和荊軻的門客。
於是,高漸離更名改姓,當了一個小酒保。
此後,六國不再是六國,是秦朝。秦王不再是秦王,是秦始皇。
酒館裡常有客人擊築,高漸離總要評說一番。於是主人家邀請他奏樂一曲。
高漸離不再躲藏,擊築揚歌,驚豔四座。
自此,城中人紛紛邀他前往府中做客,擊築唱歌。
名聲大噪後的高漸離也收到了始皇傳召,卻不願輕易赦免他,也怕他圖謀不軌,於是燻瞎了他的眼睛。
之後,始皇時常招他進宮擊築。
高漸離看不見了,可是他知道,面前的男人,秦始皇嬴政,殺了他的摯友,滅了他的國家,手染無數燕國百姓的鮮血。
此刻,他卻以最引以為傲的琴音,取悅最痛恨的敵人。
一曲終了,高漸離停下演奏,抱起心愛的樂器。
故國不再,故友長別。
燕市上曾有俠士醉酒後放浪,酒肆中曾有劍客高歌后朗笑。
舉起灌鉛的築,砸向嬴政的那一刻,高漸離又看到了易水河畔,荊軻遠去的背影,決絕又一往無前。
「復進得近,舉築樸秦皇帝,不中。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史記 刺客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