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夢天天
若說古代的刺客,無人不知荊軻;若說歷史上有名的刺殺案,非「荊軻刺秦」莫屬!那麼荊軻為什麼要刺秦?又為什麼失敗?他刺秦失敗又為何會被傳頌至今?
接下來,我將會從這三個方面帶領大家再次深刻了解一次「荊軻刺秦」案。
家散萬金酬士死,身當一劍答君恩
荊軻刺秦的主要起因是受太子丹指使。太子丹為質鹹陽多年,聽到並看到秦王嬴政無情殺死自己的弟弟、鴆死自己的仲父、流放自己的母親,還濫殺無辜、屠戮大臣,並一舉兼併韓、魏、趙、楚諸國,因此內心對嬴政充滿了恐懼。
所以當他從秦國逃回燕國後便深感不安,再加上當時趙國已亡,秦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燕國了,所以他必須想辦法自保或者反抗,但是以軍力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太子丹經過夜以繼日地冥思苦想,終於想到了一個險招——刺殺嬴政。
他認為刺殺嬴政的人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勇敢無畏,二是得對秦國有深仇大恨。太子丹依照這兩個原則廣納「賢才」,誰知大家一聽刺秦二字,無不黯然噤聲。秦王嬴政可是殘暴成性的「暴君」,且本人力大如牛,武藝高強,一般人聞風喪膽,哪有膽量去刺殺?
此時荊軻出現了。荊軻先世原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慶封,後與政敵較量失敗後逃亡到吳國,為楚王所殺,其子孫又逃到衛國。後來衛亡於魏,荊軻做了魏國的遺民,再後來秦攻打魏國,他便逃到燕國。
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史記.刺客列傳》節選
祖先的榮耀在戰國末世已經蕩然無存,荊軻雖半生處於顛沛流離中,過著屈辱的生活,但從來沒甘心過。雖說恢復祖先的榮光已無可能,但是他一直想通過手中的劍為自己的家族掙回尊嚴。
那麼此時的秦王嬴政不可一世,視天下如無物且殘暴成性,若是用自己的劍斬殺秦王,便是揚名立萬的最佳時機了。剛剛好,燕太子丹把這樣一個絕佳的機會送到了眼前,所以他只有感激,便不願索取任何報酬。
「家散萬金酬士死,身當一劍答君恩!」太子丹疏財招募死士,荊軻欲以身當劍刺殺強秦。這場刺殺就此達成共識,接下來就看荊軻的手段了。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為了能接近秦王,以達到刺殺之目的,想到用秦王最喜歡的東西和最痛恨的人來作為近身秦王的條件:一是燕國最肥沃的土地,二是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
為了配合他的刺殺大計,給出土地對於燕太子丹來說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大將樊於期的人頭可就稍顯為難了,於是荊軻自己找到樊於期,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樊於期最終拔劍自刎,獻上人頭。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剄。——《史記.刺客列傳》節選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對於荊軻而言,還剩下最後一個必要條件,那便是等待劍友蓋聶前來助自己一臂之力。蓋聶的劍術遠勝於荊軻,荊軻本打算向他請教刺秦的戰術和技法,然而太子丹早已失了耐心。
在太子丹的一再催促下,荊軻不得不提前實施計劃,沒能等到蓋聶的到來,只得帶上「街頭小霸王」秦武陽當作自己的副手上路了。
秦武陽何許人也?他就是街市上一個好勇鬥狠的小混混罷了,只適合欺凌弱小,毫無膽色可言。用一句話來概括秦武陽,他便是一個會點劍術的小流氓罷了!真正到了秦國的大殿上時,他早已被兩邊的陣勢嚇得雙腿發軟,就差跪地求饒了。
而荊軻則不同,他在見到秦王嬴政的時候不卑不亢,毫無懼色,他的鎮靜和桀驁給秦王嬴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來,秦王面前多是唯唯諾諾、討好獻媚、卑躬屈膝之人,令他膩煩透了,而今這位的與眾不同,令他刮目相看。
他甚至覺得會見過之後,務必要留此人在宮中,給他封個一官半職,常在宮中伴自己左右,以解煩悶。所以無意中便放鬆了對荊軻的警惕,這對於荊軻來說,簡直就是天賜良機。
等地圖一點點被平展開來,嬴政還沒來得及反應,一把明晃晃的匕首已經向自己刺來,然嬴政久經沙場,武藝了得,荊軻怎可如此輕易就得手呢?何況荊軻劍術平平,並不是什麼高手。
一擊不中,已是失了先機,嬴政趁機抽身並抽出自己的寶劍,向荊軻刺去。荊軻哪裡是嬴政的對手呢?本就劍術平平,再加上短匕對長劍,毫無優勢可言。
嬴政一劍刺中荊軻大腿,荊軻倒地無力回擊,怒火中燒的嬴政衝上前,舉劍對著荊軻一頓亂刺。荊軻身亡大殿之上,秦武陽則被下令剁成肉醬,差點變成人肉罐頭。
荊軻刺秦以失敗告終,反觀整個事件,不難發現這次事件,起也太子丹,敗也太子丹。是太子丹主張刺秦,也是太子丹耐不住性子,催促荊軻所致。
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乃令秦舞陽為副。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治行。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復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史記.刺客列傳》節選
如果荊軻經過更加嚴密的布局,劍術得到提高,或者再有一個有膽色的人相助,也許結局就不同了呢。足見: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幹任何事都不能急於求成,需要精密策劃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真正的勇士不在於殺人,而在於關鍵時刻能捐軀赴義
荊軻刺秦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一直被後人傳頌,因為荊軻身上彰顯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在年輕時的血性、剛毅與勇決。
首先,荊軻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好色愛賭,氣性極大,引以為傲的劍術也很稀鬆平常,所以他去刺殺秦王嬴政,憑藉的不是劍術,而是他的勇氣和一腔熱血。
在此次刺殺中,他所表現出來的不畏強權的英雄主義,令無數苟且偷生,膽小怕事的世人自慚形穢。
其次,秦國一統六國,從秦國角度和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是成功的、有利於社會發展的。但是站在六國的角度上來看,當時的秦國殘暴人人皆知,荊軻刺秦除了個人英雄主義,更多的是為了燕國免遭趙國那樣的屠戮命運。
國難當頭,像荊軻這樣願意反抗、勇於反抗的人,無疑是值得敬重的。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伉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史記.刺客列傳》節選
荊軻從燕國出發前,太子丹在易水邊為他準備了盛大的送別儀式,文武百官全都參加了,大家都身穿白衣白帽。白色是送喪之意,每個人心裡都明白,荊軻此去,成與不成都是有去無回。
然而當好友高漸離為他擊築餞行時,他卻大聲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唱罷飛車入秦,身後只留下蕭蕭北風下的易水和黯淡斜陽裡悵然久立的人群。
他這種視死如歸,為國捐軀的精神,又怎能不感動千千萬萬中華兒女呢?
後來,唐朝詩人駱賓王為荊軻寫了一首詩《易水送別》,贊道: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易水送別的場面雖短短半個時辰,卻流傳千古,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記憶:真正的勇士不在於殺人,而在於關鍵時刻願為國捐軀赴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