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他是史上有名的刺客,刺殺失敗為何還被傳頌至今?

2020-12-23 夢天天

文/夢天天

若說古代的刺客,無人不知荊軻;若說歷史上有名的刺殺案,非「荊軻刺秦」莫屬!那麼荊軻為什麼要刺秦?又為什麼失敗?他刺秦失敗又為何會被傳頌至今?

接下來,我將會從這三個方面帶領大家再次深刻了解一次「荊軻刺秦」案。

家散萬金酬士死,身當一劍答君恩

荊軻刺秦的主要起因是受太子丹指使。太子丹為質鹹陽多年,聽到並看到秦王嬴政無情殺死自己的弟弟、鴆死自己的仲父、流放自己的母親,還濫殺無辜、屠戮大臣,並一舉兼併韓、魏、趙、楚諸國,因此內心對嬴政充滿了恐懼。

所以當他從秦國逃回燕國後便深感不安,再加上當時趙國已亡,秦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燕國了,所以他必須想辦法自保或者反抗,但是以軍力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太子丹經過夜以繼日地冥思苦想,終於想到了一個險招——刺殺嬴政。

他認為刺殺嬴政的人選,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勇敢無畏,二是得對秦國有深仇大恨。太子丹依照這兩個原則廣納「賢才」,誰知大家一聽刺秦二字,無不黯然噤聲。秦王嬴政可是殘暴成性的「暴君」,且本人力大如牛,武藝高強,一般人聞風喪膽,哪有膽量去刺殺?

此時荊軻出現了。荊軻先世原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慶封,後與政敵較量失敗後逃亡到吳國,為楚王所殺,其子孫又逃到衛國。後來衛亡於魏,荊軻做了魏國的遺民,再後來秦攻打魏國,他便逃到燕國。

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史記.刺客列傳》節選

祖先的榮耀在戰國末世已經蕩然無存,荊軻雖半生處於顛沛流離中,過著屈辱的生活,但從來沒甘心過。雖說恢復祖先的榮光已無可能,但是他一直想通過手中的劍為自己的家族掙回尊嚴。

那麼此時的秦王嬴政不可一世,視天下如無物且殘暴成性,若是用自己的劍斬殺秦王,便是揚名立萬的最佳時機了。剛剛好,燕太子丹把這樣一個絕佳的機會送到了眼前,所以他只有感激,便不願索取任何報酬。

「家散萬金酬士死,身當一劍答君恩!」太子丹疏財招募死士,荊軻欲以身當劍刺殺強秦。這場刺殺就此達成共識,接下來就看荊軻的手段了。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為了能接近秦王,以達到刺殺之目的,想到用秦王最喜歡的東西和最痛恨的人來作為近身秦王的條件:一是燕國最肥沃的土地,二是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

為了配合他的刺殺大計,給出土地對於燕太子丹來說不是什麼難事,但是大將樊於期的人頭可就稍顯為難了,於是荊軻自己找到樊於期,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樊於期最終拔劍自刎,獻上人頭。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剄。——《史記.刺客列傳》節選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對於荊軻而言,還剩下最後一個必要條件,那便是等待劍友蓋聶前來助自己一臂之力。蓋聶的劍術遠勝於荊軻,荊軻本打算向他請教刺秦的戰術和技法,然而太子丹早已失了耐心。

在太子丹的一再催促下,荊軻不得不提前實施計劃,沒能等到蓋聶的到來,只得帶上「街頭小霸王」秦武陽當作自己的副手上路了。

秦武陽何許人也?他就是街市上一個好勇鬥狠的小混混罷了,只適合欺凌弱小,毫無膽色可言。用一句話來概括秦武陽,他便是一個會點劍術的小流氓罷了!真正到了秦國的大殿上時,他早已被兩邊的陣勢嚇得雙腿發軟,就差跪地求饒了。

而荊軻則不同,他在見到秦王嬴政的時候不卑不亢,毫無懼色,他的鎮靜和桀驁給秦王嬴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來,秦王面前多是唯唯諾諾、討好獻媚、卑躬屈膝之人,令他膩煩透了,而今這位的與眾不同,令他刮目相看。

他甚至覺得會見過之後,務必要留此人在宮中,給他封個一官半職,常在宮中伴自己左右,以解煩悶。所以無意中便放鬆了對荊軻的警惕,這對於荊軻來說,簡直就是天賜良機。

等地圖一點點被平展開來,嬴政還沒來得及反應,一把明晃晃的匕首已經向自己刺來,然嬴政久經沙場,武藝了得,荊軻怎可如此輕易就得手呢?何況荊軻劍術平平,並不是什麼高手。

一擊不中,已是失了先機,嬴政趁機抽身並抽出自己的寶劍,向荊軻刺去。荊軻哪裡是嬴政的對手呢?本就劍術平平,再加上短匕對長劍,毫無優勢可言。

嬴政一劍刺中荊軻大腿,荊軻倒地無力回擊,怒火中燒的嬴政衝上前,舉劍對著荊軻一頓亂刺。荊軻身亡大殿之上,秦武陽則被下令剁成肉醬,差點變成人肉罐頭。

荊軻刺秦以失敗告終,反觀整個事件,不難發現這次事件,起也太子丹,敗也太子丹。是太子丹主張刺秦,也是太子丹耐不住性子,催促荊軻所致。

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乃令秦舞陽為副。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治行。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復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史記.刺客列傳》節選

如果荊軻經過更加嚴密的布局,劍術得到提高,或者再有一個有膽色的人相助,也許結局就不同了呢。足見:心急是吃不了熱豆腐的,幹任何事都不能急於求成,需要精密策劃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真正的勇士不在於殺人,而在於關鍵時刻能捐軀赴義

荊軻刺秦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一直被後人傳頌,因為荊軻身上彰顯著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在年輕時的血性、剛毅與勇決。

首先,荊軻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好色愛賭,氣性極大,引以為傲的劍術也很稀鬆平常,所以他去刺殺秦王嬴政,憑藉的不是劍術,而是他的勇氣和一腔熱血。

在此次刺殺中,他所表現出來的不畏強權的英雄主義,令無數苟且偷生,膽小怕事的世人自慚形穢。

其次,秦國一統六國,從秦國角度和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是成功的、有利於社會發展的。但是站在六國的角度上來看,當時的秦國殘暴人人皆知,荊軻刺秦除了個人英雄主義,更多的是為了燕國免遭趙國那樣的屠戮命運。

國難當頭,像荊軻這樣願意反抗、勇於反抗的人,無疑是值得敬重的。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伉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史記.刺客列傳》節選

荊軻從燕國出發前,太子丹在易水邊為他準備了盛大的送別儀式,文武百官全都參加了,大家都身穿白衣白帽。白色是送喪之意,每個人心裡都明白,荊軻此去,成與不成都是有去無回。

然而當好友高漸離為他擊築餞行時,他卻大聲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唱罷飛車入秦,身後只留下蕭蕭北風下的易水和黯淡斜陽裡悵然久立的人群。

他這種視死如歸,為國捐軀的精神,又怎能不感動千千萬萬中華兒女呢?

後來,唐朝詩人駱賓王為荊軻寫了一首詩《易水送別》,贊道: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易水送別的場面雖短短半個時辰,卻流傳千古,已經成為我們民族的記憶:真正的勇士不在於殺人,而在於關鍵時刻願為國捐軀赴義。

相關焦點

  • 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荊軻刺秦,一個失敗的刺客為何能流傳千年
    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荊軻刺秦,一個失敗的刺客為何能流傳千年荊軻,他這人從小就喜歡讀書和擊劍,常常靠著自己的劍術與他人交流。有一次荊軻去到了蓋聶住處,同他一起討論劍術,但是交流中因為荊軻有些見解和言語的不得體,被蓋聶瞪了一眼,然後荊軻就走了,沒錯就是走了,有人勸那個蓋聶把他找回來,但是那個時候荊軻已經坐馬車走了,這只是他早年的經歷。其實從這也能看出荊軻很聰明,很識趣懂得有時候離去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後來的荊軻離開後,這才遇見自己一生的知己高漸離。這也就是命運吧!倘若,當初荊軻沒有走,那或許還不會遇見自己一生的知己了!
  • 荊軻刺秦王:專業刺客竟打不過職業皇帝,是嬴政太強還是荊軻太菜
    荊軻刺秦以失敗告終,不但失敗的成本很高、後果很慘,失敗的過程也是讓人大跌眼鏡,他又到底憑什麼成為刺客中的大名人呢?論武功,專業刺客荊軻是真的不行!荊軻武功到底處於什麼水平?荊軻刺秦王:專業刺客竟打不過職業皇帝,是嬴政太強還是荊軻太菜論刺殺,失敗得堪稱大型車禍現場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為了讓荊軻刺殺秦王嬴政的計劃天衣無縫,僱主燕太子丹為他提供了高成本的準備工作:一是奉上事關軍事機密的整個燕國地形堪輿圖,拿到這個
  • 古有荊軻刺秦,今有無人機刺殺,刺客經歷了什麼發展變遷?
    熟悉春秋戰國那段歷史的人,對「四大刺客」都很了解:荊軻、要離、專諸、聶政。這四位古代著名刺客裡,荊軻的知名度最高,為什麼呢?因為他刺殺的人物是始皇帝嬴政,古往今來的第一位皇帝。同時,還留下了「圖窮匕見,怒髮衝冠」這樣的成語,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壯美詩篇。所以儘管荊軻的刺秦任務失敗了,他依然是古代刺客裡,知名度最高的。後來的刺客,改用弓箭刺殺,這是遠距離武器。
  • 號稱劍術高超的荊軻,為什麼會刺殺秦始皇失敗?
    荊軻刺秦王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刺王殺駕的行動,荊軻本是無名小卒,但因為這次行動卻讓他揚名立外,在歷史上留下了他的故事。但是其中值得我們疑問的是:「荊軻身懷高超劍術去刺殺秦始皇,卻沒有刺殺成功這是為什麼呢?
  • 荊軻刺秦為什麼會失敗?只因他沒做好這幾件事
    《史記刺客列傳》中司馬遷共描述了5個刺客,分別為曹沫、專諸、聶政、豫讓和荊軻。其中描寫荊軻刺秦王用了將近一半的篇幅,雖然荊軻最後刺秦王失敗了,但是由此突顯了刺客這一身份地位的可怕性和重要性,荊軻也留下了忠勇可敬的聲名。
  • 荊軻刺秦王:菜鳥刺客加豬隊友,遇到神功護體的秦王,怎能不失敗
    此時,刺客荊軻該上場了。荊軻的出生來歷就不多說了,一個菜鳥刺客也不值得說什麼,若不是他刺殺的對象是中國最偉大的君王秦始皇,「荊軻」這個名字怎麼能出現在太史公的筆下,更不會流傳幾千年。反正,荊軻登上歷史舞臺是因為燕太子姬丹,燕國自認為是周王室姬姓正宗,所以對秦國併吞天下是最反對的,奈何國力弱小幹不過秦國,只能採取諸如刺殺一類的損招來瓦解秦國。
  • 春秋戰國:中國古代四大刺客的故事,荊軻行刺失敗卻最有名
    一次與人廝打,誰勸都沒用,但是他妻子一呼喚,專諸就停止了。這讓恰巧路過此地伍子胥非常奇怪,專諸說:屈一女之手,必伸展於萬夫之上。伍子胥覺得專諸不簡單,於是和專諸結為八拜之交,繼而又把專諸推薦給吳國公子姬光。於此專諸開啟了他的刺客生涯。公子姬光相當厚待專諸,並且將想行刺違背了兄位弟嗣、弟終長侄繼位的祖規而自立為吳王的僚。並獻計說王僚愛吃"魚炙"(烤魚),可藏利劍於魚肚,伺機刺殺。
  • 荊軻刺秦王失敗了,為什麼還能名列古代「四大刺客」之首?
    而在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中,人們還為這些出現過的刺客排過序,其中有四人比較出名,被人們稱之為「四大刺客」。這四個人分別是:專諸,聶政,豫讓,荊軻。而在這四個人之中,荊軻位列「四大刺客」之首。可是我們都知道荊軻的故事,荊軻刺秦失敗,被秦王所殺,最後死得很是悽慘。可為什麼人們會覺得荊軻位列「四大刺客」之首呢?
  • 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纖纖玉手一段時間後,荊軻同意了刺殺秦王這就出現了歷史上很有名的易水送行的故事,荊軻就這樣為了大義捨棄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在刺秦王的場景中,荊軻抱著樊於期的首級,秦舞陽作為太子丹給荊軻派的幫手,手裡捧著圖,他們恭恭敬敬的向秦王進獻。就在荊軻為秦王敬獻地圖之時,地圖尾端露出來的竟然是一把寒光四射的匕首。荊軻直接向秦王衝去,奈何距離太遠,荊軻失去了最佳刺殺時機。最終荊軻還是被侍衛制伏,倚柱大笑,最後慘死。秦王也暈眩了良久才回過神兒來。
  • 大秦賦:荊軻刺秦王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噓氣兮成白虹!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流傳千古,但也可能被誤讀了!太子丹和荊軻的終極目的並不是暗殺秦王,而且荊軻刺秦的基本目標已經達成,並未完全失敗。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很多都知道,荊軻刺殺未遂,而且結局很慘,以至於蘇軾還寫詩批判燕太子急於求成,不能忍耐,將國運輕託有勇無謀的狂生,認為:「荊軻不足說,田子老可驚。燕趙多奇士,惜哉亦虛名」。
  • 千古傳頌的荊軻刺秦,為何司馬光大罵荊軻是盜賊,太子丹是罪人?
    荊軻刺秦的主要起因是受太子丹指使。太子丹為質鹹陽多年,聽到並看到秦王嬴政無情殺死自己的弟弟、鴆死自己的仲父、流放自己的母親,還濫殺無辜、屠戮大臣,並一舉兼併韓、魏、趙、楚諸國,因此內心對嬴政充滿了恐懼。
  • 荊軻刺秦王時,樊於期為何主動自刎?荊軻只獻地圖不行嗎?
    《荊軻刺秦王》是歷史上一件悲壯的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描寫的就是荊軻動身前往鹹陽宮刺秦王時的場景。荊軻是戰國末期衛國朝歌人,也就是今河南鶴壁人,他原本是一個遊俠,仗劍走天涯。在秦始皇滅六國的時候遊歷到了燕國,隨後被燕國太子丹收為死士。
  • 荊軻刺秦王 一場張揚的「表演秀」(下)
    看到太子丹慌張的神色,不急不慢的荊軻淡淡一笑,作為歷史上有名的大牌刺客,荊軻開出了自己出場不菲的籌碼:沾巨毒的匕首,樊將軍的頭顱;千金之禮品,督亢之地圖;高漸離之擊築,田先生之籌謀;最後加上燕太子丹易水邊親自把酒送行……  有如鋪排一場大戲,各種精美的道具備齊之後,荊軻才緩緩登場。  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刺秦如此機密的情報,為何弄得如此興師動眾?
  • 燕太子丹請荊軻刺秦王,註定失敗!
    《大秦賦》進行了一半,秦王還沒有親政,我們最想看的是滅六國的具體情況,只是劇情確是秦國的內鬥,鬥完了一個又一個,就是沒有滅六國。很多人表示不看了。大秦滅六國的過程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荊軻刺秦。《大秦賦》劇情不知道是怎麼安排的,但是我們可以看看資治通鑑關於此事的記載。
  • 荊軻刺秦王時,秦舞陽嚇得發抖,燕丹為何不讓荊軻等更勇猛的人?
    太子丹和老師、謀臣商量的最後結果是,行刺秦王。荊軻:行刺計劃不要急,待我好好盤算一番既然行刺,就要先找刺客,當時燕國的名士田光為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為了逼荊軻上這條船,田光還以死明志。當然,田光的結局和太子丹也有關係,因為他對田光不信任。
  • 荊軻刺秦,戲耍了我們兩千多年的一出鬧劇.
    無論戰果成敗,他都是一種大無畏的英雄姿態活在人們的心中。如果告訴你,荊軻刺秦,它其實就是一出鬧劇,你會不會打殘我?整個事件的策劃者和推動者,是燕太子丹。他為什麼要策劃這個刺殺秦王的活動呢?用他自己的話說,劫持了秦王,逼他退還被侵佔的各諸侯國土地,並解除燕國危機。如果秦王不配合,那就殺了他,到時候秦國無主,亂成一團,大傢伙正好聯合起來瓜分了它。
  • 荊軻刺秦王為什麼會失敗,原來是此人掉了鏈子,導致計劃改變
    ,這就是有了太子丹與荊軻刺殺秦王嬴政的計劃。 太子丹最初的意思是:派出刺客假扮成燕國使者接近秦王,然後趁機挾制秦王,逼迫秦王退還吞併的各諸侯國土地,秦王如果答應就讓他籤訂協議,秦王如果不答應就殺死他。 太子丹問荊軻這樣做行不行?
  • 荊軻刺秦王失敗,是自己能力不濟,還是被坑了?
    荊軻刺秦的故事,我已經寫過一次了。以前我的觀念是,荊軻本來不是刺客之才,但是因為受太子丹知遇之恩,明知道刺秦失敗的可能性很大,卻不得不趕鴨子上架,最後果然失敗了。荊軻雖殺身成仁,但也應該為刺秦失敗負最大的責任。
  • 荊軻刺殺秦王,為何失手?真實的故事是這樣的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小品的荊軻刺秦,也聽老人講過這個故事,但是想想如果荊軻真的把秦始皇殺了也就沒有秦朝統一六國的文章了,要知道荊軻刺殺秦王用的是匕首,有句老話說的是兵器一寸長,一寸強,本來燕國就是派來荊軻這個使者來和秦王談頭投降的,秦王也對燕過有足夠的尊敬,但是還是沒想到並沒有看到他們的誠意
  • 荊軻是山東大漢,刺殺秦始皇並非單純替太子丹復仇,還有更大使命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流傳千古,但也可能被誤讀了!太子丹和荊軻的終極目的並不是暗殺秦王,而且荊軻刺秦的基本目標已經達成,並未完全失敗。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很多都知道,荊軻刺殺未遂,而且死的很慘,以至於蘇軾還寫詩批判燕太子急於求成,不能忍耐,將國運輕託有勇無謀的狂生,認為: 「荊軻不足說,田子老可驚。燕趙多奇士,惜哉亦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