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jiǎn) 髓(suǐ) 揕(zhèn) 拊(fǔ) 盛(chéng) 謁(yè)
袒(tǎn) 扼(è) 淬(cuì) 忤(wǔ) 濡(rú) 叱(chì)徵(zhǐ)
瞋(chēn)陛(bì) 懾(shè)發(fā) 惶(huáng) 卒(cù)
提(dǐ ) 眩(xuàn) 遺(wèi)創(chuāng)且(jū) 築(zhù) 箕(jī)
匕(bǐ)
1.秦王必說:
「說」通「悅」,高興、喜歡。
2.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陵」通「凌」,凌辱
3.日以盡矣
「以」通「已」,已經
4.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反」通「返」,返回
5.請辭決矣
「決」通「訣」, 訣別
6.燕王誠振怖
「振」通「震」,震懾
7.燕王拜送於庭
「庭」通「廷」,朝廷
8.設九賓:
「賓」通「儐」,儐相,迎賓贊禮的人
9.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奉」通「捧」,手捧,捧著
10.秦武陽色變振恐
「振」通「震」,懼怕
11.少假借之
「少」通「稍」,稍微
12. 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出現
13.秦王還柱而走
「還」(huán)通「環」,環繞
14.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卒」(cù)通「猝」,突然
1.【北】
進兵北略地:名詞作狀語,向北
2.【旦暮】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詞作狀語,早晚
3.【私】
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詞用作名詞,私心
4.【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
又前而為歌曰: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
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
左右既前:走上前
5.【函】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詞用作狀語,用匣子
6.【遠】
其人居遠未來: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7.【祖】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詞用作動詞,出行前祭路神
8.【白衣冠】
皆白衣冠以送之:名詞用作動詞,白衣冠,穿白色的衣服,戴白色的帽子
9.【涕】
士皆垂淚涕泣:名詞用作動詞,哭
10.【上】
發盡上指冠:名詞作狀語,向上
非有詔不得上:方位名詞用作動詞,上前
11.【遲】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遲
12.【厚】
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名詞用作狀語,用厚禮
13.【朝服】
(秦王)乃朝服:名詞用作動詞,穿上上朝的禮服
14.【使】
燕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動詞用作名詞,使者。
15.【聞】
燕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聞,稟告
16.【怪】
群臣怪之: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認為奇怪
17.【絕】
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動詞使動用法,使……斷了
18.【斷】
斷其左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斷
19.【箕】
箕踞以罵曰:名詞作狀語,像箕一樣
20.【生】
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詞作狀語,活生生地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2.然則將軍之仇報(既然這樣,那麼)
3.荊軻有所待( 意為:有……的人 、東西。「所」後常跟動詞組成「所」字結構,作「有」的賓語。)
4.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複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5.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6.以故荊軻逐秦王 (因此)
7.未嘗見天子(不曾)
8.將奈何(表疑問,怎麼……。下文「為之奈何」「既已無可奈何」意同)
9.將軍豈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10.荊卿豈無意哉(表反問,難道……嗎。)
1 【信】
古義:信物,如: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今義:書信
2 【金】
古義:銅(古代以銅為金);
今義:一種貴重的金屬
3 【涕】
古義:眼淚;如: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
今義:鼻涕
4 【幣】
古義:禮品;如:持千金之資幣物
今義:貨幣
5 【窮困】
古義:走投無路,陷入困境;如: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今義:貧窮,生活貧窮,經濟困難
6 【長者】
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處指樊於期;如: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今義:年長之人
7 【購】
古義:重金收買;如:今聞購將軍之首
今義:購買
8 【可以】
古義:可以憑藉;如: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9 【有意】
古義:同意,願意;如:將軍豈有意乎
今義:故意
10 【偏袒】
古義:袒露一隻臂膀;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今義:偏護雙方中的一方
11 【於是】
古義:在這時;如: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今義:表順承關係或另提一事
12 【顧】
古義:回頭;如:終已不顧
今義:照顧,考慮,顧及
13【鄙人】
古義:粗鄙的人;如:北蠻夷之鄙人
今義:謙詞,對自己的謙稱
14【窮】
古義:窮盡;如:圖窮而匕首見
今義:缺少錢財
15【假借】
古義:寬容,原諒;如:願大王少假借之
今義:不是自己的,偷別人的,如:假借名義
16【走】
古義:跑;如:秦王還柱而走
今義:行走
17【提】
古義:讀作dǐ,投擲,投打,投擊;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今義:垂手拿著
18【郎中】
古義:宮廷的侍衛;如:諸郎中執兵。
今義:稱中醫醫生
19【股】
古義:大腿;如:斷其左股。
今義:量詞。
20【左右】
古義:身邊侍臣;左右既前
今義:方位名詞
21【廢】
古義:倒下;荊軻廢
今義:殘廢
22【復】
古義:又,再;如:秦王復擊軻
今義:往復,重複,複習
23【深】
古義:刻毒;如: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24【遇】
古義:對待;如: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今義:相遇,遇見
25【未來】
古義:沒有來;如:其人居遠未來
今義:將來,以後
26【不顧】
古義:不回頭:如:終以不顧
今義:不顧及
27【親】
古義:親近,近身:如:則秦王未可親也;今義:親愛的人或事物
(課改只要求掌握雙音節詞的古今異義)
①判斷句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②省略句
取之 ( 以 ) 百金
秦王購之 ( 以 ) 金千斤
欲與 ( 之 ) 俱 ( 往 )
以(之)試人
皆陳(於)殿下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
與燕督亢之地圖獻(於)秦王
遂拔以(之)擊荊軻
嘉為(之)先言於秦王曰
見燕使者(於)鹹陽宮
使(之)畢使於前
群臣侍(於)殿上者
比(於)諸侯之列
③被動句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④倒裝句
群臣侍殿上者 【定語後置句】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定語後置句】
燕王拜送於庭 【狀語後置句】
使畢使於前 【狀語後置句】
秦王購之 金千斤【狀語後置句】【定語後置句】
常痛於骨髓【狀語後置句】
【圖窮匕見】:比喻事情發展到了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出來。
【悲歌擊築】: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寫悲壯蒼涼的氣氛。
【切齒拊心】:形容憤恨到極點。
【髮上指冠】:毛髮豎起的樣子。形容極度憤怒。
【無可奈何】:沒有辦法,無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無能為力。
【變徵之聲】:樂聲中的徵調變化,常作悲壯之聲。
本文記述戰國時期荊軻剌秦王這—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反抗暴秦、勇於犧牲的精神。文章通過一系列情節和人物對話、行動、表情、神態等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了俠義英雄荊軻的形象。
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全國的大勢已定,弱小的燕國也危在旦夕.(出示戰國形勢圖)燕太子丹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自己在秦國做人質的「見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之地」;如不成,則刺殺秦王嬴政,使其國內大亂,然後聯合諸侯共同破秦.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事敗後,秦大舉攻燕,於公元前222年滅燕.燕國被滅了,然而,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由於其悲壯動人而傳誦千古。
第一段: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秦軍兵臨城下。
第二段:太子丹請計,荊軻提出以「樊將軍首」為信物,太子丹不忍。為下文設置懸念。
第三段:故事的發展。荊軻私見樊於期,說出一箭雙鵰之計。樊於期知恩圖報,為荊軻之計而自刎,其言行令人嘆惋。
第四段:太子悲慟,荊軻之計實現第一步。
第五段:得到刺殺秦王的利器。
第六段:配備秦武陽為助手。
第七段:交代荊軻遲發的原因。
第八段:怒叱太子。
第九段:易水訣別。「易水送別」拉開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刺秦」準備中的高潮。
第十~十一段:荊軻為達刺殺目的,賄賂秦王寵臣,表達忠心,從而得以見秦王。
第十二段:荊軻的目的達到,秦王接見燕使。
第十三段:顧笑武陽。
第十四~十六段:以上是故事的高潮:圖窮匕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惶急反抗。這一部分描寫人物生動形象,荊軻的勇猛無畏,秦王的狼狽驚慌,群臣侍從的失態無奈,無不躍然紙上。
第十七段:荊軻倚柱笑罵。
第十八段:結局:荊軻被斬。
第一部分——開端(從「秦將王翦破趙」到「願足下更慮之」):行刺的緣起
第二部分——發展(從「荊軻知太子不忍」到「終已不顧」):行刺的準備
第三部分——高潮(從「既至秦」到「必得契約以報太子」):廷刺秦王
(1)秦廷行刺這一部分可分為五層:
計見秦王(11—13自然段)
顧笑武陽(14自然段)
秦廷搏擊(15—17自然段)
倚柱笑罵(18自然段)
(2)描寫這一驚心動魄的場面的方法:
①主動進攻未遂,仍進行最後一次努力;秦王「驚—引—起—拔—走—擊」,由驚慌失措轉為有效反擊,動作描寫,層次分明。
②通過語言、神態、表情描寫,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人物形象。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讀之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
③運用間接描寫的方法渲染氣氛,襯託荊軻的英雄形象。寫「年十二」就殺人的秦武陽「色變振恐」,襯託荊軻鎮定自若;寫秦王「恐急」,「群臣驚愕」,「盡失其度」,「不知所為」,襯託荊軻英雄虎膽,威懾秦廷;最後荊軻事敗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這寥寥數語,從反面襯託了荊軻的威武壯烈。
第四部分——結局(最後一段):荊軻被斬
1、荊軻
①荊軻的「智」:
a) 私見樊於期 b) 顧笑秦武陽 c) 為自己解圍 d) 荊軻有所待 e) 厚遺秦蒙嘉
②荊軻的「勇」:
a)顧笑武陽 年十二殺人——色變振恐(側面襯託)
b)勇逐秦王
c)倚柱而笑 箕踞而罵——目眩良久(正面描寫)
不畏強秦,不怕犧牲——鎮定自若,從容不迫
結論:荊軻粗獷豪邁,沉著勇敢,見義勇為,不畏強暴,不怕犧牲,面對強秦,鎮定自若,從容不 迫,千載以下,還令人感到凜然而有生氣。行刺秦王雖然失敗,但他那種剛毅不屈,慷慨赴難的精神,千秋萬載令人感奮。
2、太子丹:
不以燕國弱小無力抵禦秦國的侵略而坐待滅亡,急起奮發,圖謀保衛國家。孤注一擲,誠不得已也。但急於求成,「始速禍焉」。欲速則不達。
討論太子丹在人格上的缺陷。
明確:施恩圖報,急於求成,胡亂猜疑。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