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後,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孫鬱晴還記得,天蒙蒙亮,凌晨五點就得起床,一個人走20分鐘夜路,到最近的公交站,坐一個小時車上學。獨自穿越黑暗的經歷無形中培養了她樂觀堅韌的性格。
再次和熹微晨光相伴的日子是在雲南。清晨六點起床,一路小跑到比賽基地,打開遮光棚,「叫醒」自己的草莓田。過去的120天,孫鬱晴和母親一起在雲南的土地上種下一片草莓田。
這是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對未來農業科技的一次全新探索。在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的指導下,拼多多聯合中國農業大學啟動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在雲南昆明落地一個全自動化、智能化的AI農業種植平臺,邀約全球頂尖的4支AI隊伍和4支傳統種植能手隊伍參加高原草莓AI種植挑戰賽。
孫鬱晴所在的豔九天隊是一支全部由女性組成的種植隊伍。12月16日,歷經120天的激烈角逐。豔九天隊名列傳統農人組的第一名,獲得「首屆多多農研大賽卓越獎」。很少有人知道,身為「莓二代」的她對草莓植株過敏,比賽之前毫無草莓種植經驗,更在母親沈海燕「草莓皇后」的盛名之下倍感壓力。
▲12月16日,聯合國糧農組織項目官員董樂(右一)和中國農科院教授梅方權(右四)共同給豔九天隊頒獎,右三是隊長沈海燕。(攝影:龍遇春)
這個1996年出生的南方姑娘性格開朗,會忍不住邊用手比劃著回憶比賽中遇到的困難,邊習慣性地哈哈大笑,似乎這些困難並不值一提。她藏在圓圓的眼鏡片背後的眼睛笑得彎彎的,周圍的人不由得被這份樂觀所感染,在空氣裡傳遞明朗的氣息。
勝利來之不易,孫鬱晴終於證明了自己。更重要的是,通過比賽她看到了年輕人投身農業的另一種可能,尋找到了未來的職業方向。「不是只有扛著鋤頭種地才是做農業,我還可以學習農業科技,用AI種草莓。我也不是為了媽媽,現在是我自己想做。」她說。
和草莓第一次親密接觸
對草莓過敏能種草莓嗎?對「莓二代」孫鬱晴來說,這似乎是命運的悖論。
孫鬱晴的母親沈海燕是安徽長豐縣遠近聞名的「草莓皇后」,創辦的豔九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可培育300萬株脫毒草莓生產種苗。女兒繼承母親的事業,本是順理成章,但一遇到草莓植株就過敏的生理不適,讓母女二人都感到苦惱。
「來多多農研大賽試一試,要是真的不行,就徹底斷了念想。」這是母女二人參加比賽的初衷。在此之前,孫鬱晴沒有種過草莓。「我甚至連花都沒養過。」她笑稱,自己是一個懶人。
孫鬱晴沒想到,在接下來和草莓結緣的120天裡,她會變成團隊裡最勤快的人,也會一步步愛上親手種下的草莓田。
▲7月22日-11月30日,從沒有下過地的孫鬱晴,在雲南省富民縣的比賽基地裡埋頭苦幹了4個月。(攝影:穆功)
過敏確實成為最大的問題。一開始,孫鬱晴碰到草莓就渾身起疹子,洗澡的時候一碰熱水奇癢無比。「就忍著唄。」孫鬱晴一笑而過。
比賽中大部分的問題就這麼被消解了。1992年出生的團隊核心成員王琪回憶,最初由於對雲南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不熟悉,團隊暫時落後,她很焦慮,經常蹲在大棚裡觀察植株情況,也邊犯愁。只有孫鬱晴看起來還是樂呵呵的,每天拍照向公司的技術能手請教補救措施,還不忘安慰王琪,「咱們保四爭一」。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孫鬱晴組查明了原因,雲南水質偏鹼性,按照傳統做法給水給肥後,草莓植株普遍缺鐵,葉片發黃,生長遲緩,因此需要加酸,才能維持草莓正常生長。
起初,孫鬱晴缺乏經驗,不敢一次施太多肥。只能少量多次,反覆測試,經常是一次施三分鐘,一天六七次,反覆折騰。後來,她厚著臉皮跑去隔壁大棚向勞模紀榮喜隊請教,結合傳統農人「大水大肥」的經驗,調節施肥器的流量,將水肥濃度從0.5調整到0.9,才找到合適的施肥方法。
如此精心呵護了一段時間,棚裡的草莓植株終於「活」了過來。看著恢復翠綠的葉片,孫鬱晴第一次覺得,點綴其間的白色草莓花有點美。
為什麼要分巾幗和鬚眉
在多多農研大賽中,豔九天隊是唯一一支全員都是女性的隊伍,外界叫她們「巾幗隊」。對此,孫鬱晴表示很不解:隔壁紀榮喜隊全部都是男性,為什麼沒有人叫他們「鬚眉隊」?
在她的成長的過程中,女性獨立不是一句口號。她猶記得,初一時,母親沈海燕毅然從印刷業轉行種草莓,自己兩眼一抹黑,周圍的人都很不理解,一個女人,放著好好的工廠不待,為什麼要去幹農活?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家裡的書桌旁都會出現母女倆伏案苦讀的身影,女兒寫作業,母親看草莓種植的入門書籍,一步步摸索如何種草莓。
如今,沈海燕的公司初具規模,其中九成員工都是女性。究其原因,草莓相對其他作物比較嬌嫩,也沒有重體力型的農活,女性手指靈活,幹活仔細,反倒逐漸在競爭中淘汰掉了男性。此外,公司吸納了諸多周邊因照顧家庭或年紀較大無法外出打工的農村婦女,從事基礎農事操作,並逐步培養更進階的技術研究。
▲「豔九天」隊的四名成員是清一色巾幗女將:王麗娜、王琪、孫鬱晴、沈海燕(自左到右)。(攝影:穆功)
公司的草莓全部採用高架栽培,除了品質考量,更多是沈海燕受同理心驅使。她回憶起早年幹農活的辛苦,「那時還算年輕,自己在地裡蹲著幹活,一天下來都手酸腿麻,更別提上了年紀的員工了,有了高架,大家站著幹活,就輕鬆多了」。
比賽中,另外一名隊員王麗娜是公司分管生產的副總經理,中途因孩子備戰高考,不得不臨時退出。沈海燕特批了一年的長假,並寬慰她,「不要為了事業捨棄人生的重要時刻,也不要為了人生的重要時刻捨棄事業,我們可以平衡著來。」
這份女性的同理心更多來自沈海燕的親身經歷。在孫鬱晴的成長過程中,陪伴的缺失雖然帶來了孩子的獨立,但也造成了母親的歉疚。
母親的言傳身教讓孫鬱晴對女性的身份有了更全面的認知。從小時候一個人上學,到大二開始隻身赴美交換,再到在雲南陌生的土地上,和隊友配合完成比賽,她可以獨自打怪升級,也可以團隊協作完成使命,這個過程和性別關係不大,和專業度緊密相連。
復盤比賽優勢,孫鬱晴覺得,「不是因為我們是女性,是因為我們更懂草莓。」
在多多農研看見另一種可能
一直以來,「莓二代」的稱號讓孫鬱晴誠惶誠恐。和同齡人不同,她的成長迷茫可以總結為,年輕人不喜歡種地。這正是中國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原因。
但這意味著要放棄母親的事業嗎?她很迷茫。在多多農研大賽中,近距離觀摩AI在農業中的應用,孫鬱晴看到了新的可能,「搞農業不只是種地」。
▲孫鬱晴和媽媽沈海燕在一起查看比賽用苗。(攝影:穆功)
當她汗流浹背地掀起遮光簾的時候,不遠處,AI隊的帘子徐徐升起,大棚裡空無一人。這讓她年輕的心靈受到震動,「我也想這樣懶人式種地」。
在豔九天隊的草莓植株生長緩慢之際,AI隊的植株長勢喜人,鮮明的對比更讓孫鬱晴的心態從「一心想贏」慢慢變成想要「師夷長技」。「以前覺得數位化和科技是很虛的概念,不知道怎麼和農業結合,但在比賽中眼見為實,實際感受到AI種植對產量、產期和品質的提升。」她說。
在豔九天的安徽長豐縣園區裡,先進的水肥一體機已投入使用。不過,由於缺乏技術指導,只能使用基礎灌溉功能。從設施農業到智慧農業,技術人才是關鍵。通過多多農研比賽,孫鬱晴隊和AI隊的智多莓隊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由此萌發引進AI算法、模型,提升園區設備利用水平的想法,雙方一拍即合,進入密切商談。
目前,基礎的農事操作還是需要人工完成,因草莓的大小和植株的高度不同,形狀各異,比較嬌嫩,但用傳感器監測環境和草莓生長狀態,就可以準確把握水肥灌溉的劑量,有效控制時長,提高草莓的產量和品質。
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儘早找到未來的方向。「我已經種好了一次草莓了,之後還可以種更多,就算不種草莓,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到農業變革裡,比如研究農業政策,學習農業科技。
我可以走自己的路,把媽媽的事業發揚光大。」孫鬱晴覺得,這是多多農研大賽帶給她最大的收穫。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鄭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