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青藏高原水源區及可調水量分析

2020-12-14 問水大西北

南水北調方略《問水大西北》(第二版)

第三章:青藏高原調水

二、青藏高原水源區及可調水量分析

1、水源區及可調水量的分析

青藏高原南麓,從西到東,主要有獅泉河、象泉河、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

其中,西邊的獅泉河和象泉河,在西藏阿里地區,海拔高,水量不大,獅泉河的年徑流在我國實控線境內不到10億立方米,調水工程太大,沒有實際意義,不在考慮之列。

有人說,把班公錯的水從古河道調入南疆。古河道到底有沒有,我們找不到,除非把阿克賽欽盆地往下壓1000米,或許「古河道」才會出來。班公錯海拔4250米,要穿越海拔5000多米的阿克賽欽盆地到玉龍喀什河,必須是一條250公裡的隧道直接穿越,談何容易。更何況,班公錯現在已經和羌塘高原的眾多湖泊一樣,是沒有徑流溢出的半鹹半淡水湖了,根本沒有多餘的活水可調,工程沒有任何意義。

東邊的嘉陵江源頭,屬長江水系,將來從陝西略陽引一部分水到漢江是可以的,工程量也不大,可以增加漢江 「引漢濟渭」工程的調水量,同時保證丹江口水庫現有的中線調水、鄂北調水的水量。在本書中就不展開討論。

岷江、大渡河、雅礱江的源頭,也是長江水系,可調水量加起來不到每年100億立方米,工程浩大,調水量小,還不如中線二期大流量調水從黃河下遊置換出來用於黃河中上遊的水量,調水量相比工程量及不合算;如果下移到兩河口、雙江口的位置調水,調水量增加不了多少,而工程量相比增加更多,更不合算。並且解決不了大西北缺水的根本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些地方是川西水電基地的水源地,其水電開發一直到了葛洲壩的海拔43米,水電損失代價高。將來的黃、淮、海流域,還要靠中線二期大流量調水來保障。從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角度出發,這些水源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是不能動用的。

現在,青藏高原調水的水源地集中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這四條江河之中。

金沙江,屬長江水系,是長江的正源,上遊通天河,玉樹巴塘河口以下為金沙江。巴塘河口海拔3520米,年徑流130億立方米;德格色曲河口金沙江崗託海拔3025米,年徑流167億立方米;白玉縣河坡鄉贈曲河口海拔2970米,年徑流208億立方米。根據地形和流域走向,調水只能到這止步,再往下,要麼完全靠抽水,要麼繞青藏高原邊緣轉大圈,從工程量、水能利用、工程安全等方面考慮,都是不合算的。根據最大調水量85%計算,金沙江的最大可調水年徑流為176億立方米。

瀾滄江,發源於唐古拉山東南側的玉樹雜多縣,源頭扎曲、昂曲在昌都市交匯後稱為瀾滄江。兩曲交匯處海拔3220米,扎曲年徑流97.8億立方米,昂曲年徑流53.6億立方米,兩者合計為151.4億立方米。由於昌都是藏東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還有藏傳佛教聖地強巴林寺,昌都市區是不能受西線調水影響的。所以,調水只能在昌都市區以上的扎曲和昂曲。按照最大調水量85%計算,瀾滄江上遊的扎曲和昂曲,最大可調水年徑流為128億立方米,佔出境處年徑流741億立方米的17.27%,佔下遊湄公河年徑流量4750億立方米的2.7%。

怒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西南側的安多縣,源區位於唐古拉山南側、羌塘高原東側、念青唐古拉山北側,在邊壩縣沙丁鄉海拔3620米處,那曲與姐曲交匯後稱為怒江。洛隆縣馬利鎮嘉玉橋水文站海拔3160米,測得怒江年徑流241億立方米。根據地形和流域走向,怒江白達鄉以下只能靠抽提調水,或者繞青藏高原轉大圈自流。所以,我們計劃的調水就在白達鄉上遊的峽谷止步。按照最大調水量85%計算,怒江每年最多可調水205億立方米。佔出境處年徑流710億立方米的28.9%,佔下遊薩爾溫江河口年徑流量2523億立方米的8.1%。

雅魯藏布江,發源於西藏阿里地區與日喀則市交匯處的喜馬拉雅山北麓傑馬央宗冰川,流域在喜馬拉雅山脈北側,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南側,由西向東穿過南迦巴瓦峰與加拉白壘峰所形成的深切峽谷後,在海拔1560米處與最大支流帕隆藏布江交匯,再折彎向南,繞南迦巴瓦峰流入墨脫,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從峽谷上遊的米林縣派鎮海拔2920米到下遊的墨脫縣背崩鄉西讓村海拔560米,形成馬蹄形大轉彎,兩地河道長275公裡,落差2360米,直線距離只有35公裡,是截彎取直,建造超級水電站的理想場所,也是在不破壞雅魯藏布大峽谷生態環境的要求下,利用雅魯藏布江巨大水能的最佳選擇。

雅魯藏布江羊村水文站測得年徑流量289億立方米,奴下水文站測得年徑流量612億立方米,帕隆藏布江年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出境處年徑流量1396億立方米,下遊的布拉馬普特拉河年徑流量6180億立方米,入海口年徑流量13000億立方米。按照出境處水量的49%計算,可調取雅魯藏布江年徑流量684億立方米。相當於帕隆藏布江和奴下水文站徑流930億立方米的73.5%,下遊布拉馬普特拉河徑流的11.06%,入海口處徑流的5.26%。

以上金沙江、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最大可調水年均徑流量分別為:176、128、205、684億立方米,合計為1193億立方米。

2、三江互通的水量再調節問題

前面講到,為了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條江河的聯合防洪、抗旱要求,增大防洪、抗旱能力,在有利條件的察瓦龍(怒江)、德欽(瀾滄江)、奔子欄(金沙江)三江併流處修建三江互通工程,分流任何一條江河的特大洪峰。在做到三江分流、同排同洩功能的同時,同樣做到乾旱時期相互支援、互相救濟的功能,起到防洪、抗旱,消災、減災的雙重功效。

三江併流處的三江互通,在正常水情的時候,可以調取怒江、瀾滄江的水進入金沙江,為金沙江上遊調走的水給予回補,具體計算如下:

怒江:正常水情年份再調出年徑流量114億立方米,共調出319億立方米,佔出境處年徑流量710億立方米的44.9%,佔下遊薩爾溫江河口年徑流量2523億立方米的12.6%。

瀾滄江:正常水情年份再調出年徑流量65億立方米,共調出193億立方米,佔出境處年徑流量741億立方米的26%,佔下遊湄公河入海口年徑流量4750億立方米的4%。

金沙江:正常水情年份調入年徑流量179億立方米,減去上面調出176億立方米,還多出3億立方米,作為乾旱年份儲備使用,金沙江的水基本保持調出調入持平。

綜合以上數據,最大可調水量佔出境處徑流量的比例分別為:雅魯藏布江49%,怒江44.9%,瀾滄江26%;佔流域徑流量的比例分別為:雅魯藏布江5.26%,怒江12.6%,瀾滄江4%。金沙江調出調入基本保持持平。

以上這樣的調水比例,是根據調水的可行性和流域下遊的水量需求及完全可承受能力來安排的。

雅魯藏布江下遊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雖然人口眾多,農業需水量大,但藏南水系發達,補給能力特別充足,而且是降雨量特別大的世界著名雨極,通常以洪澇災害為主。該河下遊流域不長,與恆河交匯後匯入孟加拉灣的印度洋。調水僅佔流域總水量的5.26%,完全在輕鬆承載的能力範圍之內。

怒江下遊的薩爾溫江流域,人口少,農業面積小,水量需求不大,基本上都在狹窄的山谷地區一路穿行。調水比例適當加大,佔流域總水量的12.6%,但同樣在流域可輕鬆承載的能力範圍之內。

瀾滄江下遊的湄公河,穿越5個東南亞國家,流域涉及面廣,人口眾多,農業用水大,好在下遊流域自然補給能力強。我們計劃的上遊調水佔比也是最少的,佔流域總水量的4%,對下遊影響甚微。

以上調水,佔流域總水量都非常有限。如果再通過在我國境內修建多年調節水庫,攔蓄洪水,均衡放流;或者根據雙方協定,科學管理,按需放流,完全可以對衝調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還可以通過互動調節,減少、減輕下遊國家洪災或者旱災發生的頻率與程度。

青藏高原水源區及調水位置、可調水量

3、國際河流跨流域調水問題

一旦涉及國際河流調水,就有很多人擔心下遊國家是否同意,是否會引起國際上的爭端和糾紛。

當然,如果不跟下遊國家進行溝通,不說清楚,下遊國家不知道你具體怎麼搞,對他們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心裡沒底,人家肯定會跟你急,會找你麻煩,會提出反對和抗議。

如果把方案搬到他們面前,以最大的誠意,站在他們的角度上,說清楚、講透徹,闡明利弊關係和我們所做的各種努力;站在抑制全球氣候變暖,共建人類共同家園,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我想,只要是識大體、顧大局、有良知、講道理,不是故意刁難的人,有誰會說不同意,又有誰敢說不同意!

問題是,在一些不明真相,不知大理的人面前,不知是故意挑釁,還是確實有那麼的不理解,一談到國際河流調水,就會跳出來大叫:印度怎麼、怎麼的了,中國要把雅魯藏布江的水調走了,不流(留)給印度了......這是什麼話!這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亂講的糊塗話!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堅決維護自身主權和核心利益的同時,從來不會不考慮相關國家的利益和感受,青藏高原調水同樣如此。我們的工程方案,都是站在下遊國家角度進行充分考慮的,我們會根據下遊的實際用水需求,控制好調水規模,再通過攔蓄洪水、均衡放流等措施,對衝調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這樣系列的舉措,青藏高原調水,不但不影響下遊國家的正常用水,而且還有效的減少下遊國家洪災或者旱災發生的頻率和程度,下遊國家根本沒有任何擔心的必要。當然,從節約用水的角度來說,他們也別指望把我國境內的寶貴淡水資源白白的、無窮無盡的浪費在大海之中。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同樣一個道理,必須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任何單方面的肆意妄為都是不得人心、不能長久的。我們的國家正在邁向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要做的事,只要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任何力量無法阻擋。況且,我們在自己國土上實施國際河流的跨流域調水,我們查找了有關國際法的條文,並沒有不允許跨流域調水,而且很多國際條文都明確的表示,我們完全擁有這三條江河境內水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和處置權。別說我們還設身處地的為下遊國家著想,即使把水全部調走,也是我們自己的正當權利。

關於印度方面,他們在巴基斯坦上遊不到30公裡的印度河支流上築壩截水,在孟加拉國上遊不到20公裡的恆河幹流上築壩截水,把水調走到他們自己所需要的地方。他們早就是這樣做的,對於我們在雅魯藏布江遠離他們幾百公裡之外調水,根本沒有任何資格和理由說三道四。

有關國際協調方面的研究,我們並不專業。但我們知道,我們是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站在有關國際法的法理之上,我們的工程,不只是為了中國,更是為了綠化地球,提高碳匯,為了整個地球的降溫,為了全人類的共同家園。

維護國家的主權、正當權益和核心利益,必須拿出應對南海局勢的這種智慧、決心、信心和力量;必須把握時機,搶佔先機,爭取主動;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措施、方法和姿態。否則,弱肉強食,始終處於被動。

當然,我們也要通全考慮,把握分寸,講究方式和方法,我們走的是和平崛起之路,堅持原則,實事求是,不惹事,不怕事,進而有為,行穩致遠。

4、調水量不要拿國際標準死搬硬套

有些專家提出,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按照壩址處85%的比例調水,只保留15%的基本流量下洩,這個調水比例是否過大?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解決的是,必須在調水水庫的上遊幹流或主要支流修建年調節水庫,在5-10月的足水季節,把洪水儲存起來,在11月至次年4月的枯水季節,逐步把水放下去,有效控制調水流域內的洪水不能浪費,保持調水過程中的常年均衡通水,同時起到沉澱泥沙的作用。這樣的工程,是實現有效調水量必須具備的配套工程。在本書後面的P92頁,有專門的「年調節水庫」章節,根據不同的調水河道,詳細闡述這些工程。

下面再來回答調水85%,只保留15%的壩下基本流量問題。

通過水文資料的分析顯示,在青藏高原的源流區,由於冬天冰凍期的到來,冰封線逐漸下移,河道中的自然流量急劇萎縮,1-2月份的最小流量不到年均流量的11%,有的甚至不到年均流量的8%。在這樣的自然規律環境下,我們就以11%為標準來設計調水後必須保留的基本生態流量,另外的4%是為一年一度的衝沙而準備的。所以,全年以15%的徑流作為調水後的基本流量是根據流域的自然特徵來設計的,是切實可行的,不會帶來什麼生態災難。

有的專家說,這樣的設計超出了世界上的通用標準或最大限度,是不允許的。我就要問,世界上的通用標準是不是教條?可不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青藏高原的江河都是樹狀型分布,兩邊都是高山峽谷,並且有密集的支流匯集到幹流。調水後的不多遠,水量很快又補充上來了。比如瀾滄江的昌都市區以下20公裡,就有左岸的支流凍曲,70公裡,有左岸的大型支流麥曲和右岸的大型支流色曲。而且在這段距離之中,既沒有多少人口,也沒多少灌溉,即使有需要的飲水和灌溉的用水,也是用支流中的山泉水,根本不需要從幹流中用水。所保留的基本生態用水,唯一的用途就是河道中的魚類。這些魚類曾經就是在這麼小流量的河道中生存過的,現在保留了這個基本流量,並不會對其造成多大的影響和傷害,它們是完全能夠適應的。據此,在長江水利委員會原主任林一山主導的《西部南水北調工程方案》中,對產水量873億立方米的水源區,做出了調水800億立方米的規劃,總調水量佔總徑流量的91.64%。

如果下遊就是平原,或者是人口密集的城市、灌區、生態湖泊,那對這個調水量來說,就是非常敏感而且是需要認真分析和對待的。機械的套用所謂的國際標準,說不定還是調水量過大而影響下遊的生產、生活和生態。比如,中亞地區的鹹海流域,由於引水灌溉超過了生態承受能力,導致鹹海的不斷萎縮,引發了系列的生態災難,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所以,我們認為,即使是國際標準,也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把它作為機械的教條,死搬硬套。

相關焦點

  • 神秘的青藏高原對印度意味著什麼呢?
    印度政區圖而南亞次大陸的北側,有一片巨大的隆起高原地帶,那就是屬於中國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北起崑崙山脈,南抵喜馬拉雅,東靠橫斷山脈,西至帕米爾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讚譽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形那麼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受到了青藏高原哪些影響呢?青藏高原又是如何改變印度等南亞國家的呢?今天的文章,我們淺析一下印度受到了其北方高原的哪些影響。
  • 中國科研團隊成功「繪製」青藏高原湖泊變化全景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對外發布消息稱,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領銜的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通過對青藏高原湖泊遙感監測、野外觀測和模型模擬研究結果的綜合分析,系統總結青藏高原湖泊變化的時間演變規律、空間格局和驅動機制
  • "兩山"理念15年•國家公園 ④丨三江源國家公園:青藏高原的自然樣本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位於青海省南部,面積12.31萬平方公裡,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這裡更是一座巨大的天然野生動物園,如洗的碧空下,有雄鷹在自由翱翔,雪豹在峽谷間穿行,一大群藏羚羊、藏野驢在可可西裡卓乃湖畔漫步……  地理學家將青藏高原分成5個地塊:柴達木-青海湖盆地、藏北高原、青南高原、藏南縱谷、橫斷山山原峽谷。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位於青南高原北部,地塊狹長,與其餘4個地塊皆相鄰過渡,屬五大地塊之中心、青藏高原之腹地。
  • 『戰略西藏』青藏高原對印度意味著什麼?
    而南亞次大陸的北側,有一片巨大的隆起高原地帶,那就是屬於中國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北起崑崙山脈,南抵喜馬拉雅,東靠橫斷山脈,西至帕米爾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讚譽為「世界屋脊」。那麼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度,受到了青藏高原哪些影響呢?青藏高原又是如何改變印度等南亞國家的呢?今天的文章,我們淺析一下印度受到了其北方高原的哪些影響。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科考隊員利用直升飛機運載科考設備到極高海拔冰面作業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姚檀棟院士介紹,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科考發現,全球共有78個水塔,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就有16個。
  •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初步估算 「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而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科技日報 | 2020-12-22 09:11:49 亞洲水塔究竟有多少水?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經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
  • 全球變暖,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1月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青藏高原所在青藏高原區域性強降雪過程診斷分析研究中獲進展
    青藏高原地區一次強降雪過程給當地的工農業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較大影響,深入研究其形成和發展機理,提高預報準確率、減少強降雪對當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學界對於引起青藏高原強降雪的氣象因子的強度仍缺乏系統性認識。
  • 伴隨青藏高原隆起的遠古巨獸
    說明3000多萬年前的青藏高原隆起的高度並不高,還不足以阻擋印度洋南來暖溼氣流,這時的青藏高原一帶氣候溫暖溼潤,有森林,有湖泊,水源充沛,食物充足,足夠養育體型如此巨大的動物。▲和政在甘肅省的位置。來源:百度地圖(何海濱/製作)此外,研究人員不但在青藏高原的北側,我國新疆、甘肅等地發現了巨犀化石,在青藏高原的南側,包括我國雲南和巴基斯坦、尼泊爾也發現了巨犀的化石,說明這時的青藏高原還沒有形成地理屏障,無法阻擋動物們在青藏高原南北兩側來回遷移。
  • 最新研究稱青藏高原將持續變溼
    不同升溫情景下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徑流變化。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全球升溫2攝氏度,對被譽為「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有何影響?科學家最新研究給出的答案顯示,青藏高原將持續變溼,供水增加。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進在海拔4600米的科考區  張行勇攝   科考隊員在黃河源區域調查鼠兔、討論相關問題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新聞—科學網
    Spicer以及研究員蘇濤和周浙昆等人近日在《國家科學評論》發表綜述論文,系統地綜述了以往有關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不同觀點,並詳細介紹了利用地球系統模型、同位素分析以及古生物證據重建青藏高原古海拔的最新研究進展。 「青藏高原隆升」這一術語,大量出現在地質學和生物學的文獻中。「高原隆升」通常把青藏高原看作一個平面整體的抬升。
  • 為什麼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大多都是鹹水湖?
    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其湖泊面積佔到全國湖泊總面積的 45%以上,大家應該都有發現,為何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大多都是鹹水湖?青藏高原上絕大多數湖泊都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因為地殼運動的原因產生了很多內陸湖,他們靜謐安詳,五彩斑斕,而且大多數的湖泊都是鹹水湖。
  • 青藏高原不僅是「中華水塔」 還有地下「蓄水池」
    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面就是我國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4000米以上,分布著4.6萬座冰川是歐亞大陸主要江河的發源地,中國的母親河黃河、長江和流經六國的瀾滄江-湄公河、恆河、印度河等河流均發源於此孕育和滋養著下遊人類文明。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讓青藏高原傲視同緯度周邊地區「世界屋脊」當之無愧△中國自然區劃有不同說法,但大部分會將青藏高原分為一個自然我國著名地理學家:黃秉維在1959年首次提出將中國劃分為三個自然區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為理解和應用萜類生物標誌物,需通過普查、鑑定和分析工作,明確不同生態系統中現代植物和表土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及其對應關係。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論文推薦】青藏高原MODIS地表反照率和GLASS地表反照率的對比分析
    青藏高原MODIS地表反照率和GLASS地表反照率的對比分析作者:陳愛軍,孟文童,胡慎慎,卞林根 doi:10.13878/j.cnki.dqkxxb.20171030001對比分析了青藏高原MODIS地表反照率產品和GLASS地表反照率產品的空間分布連續性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中部,現在是一片高寒荒蕪之地。青藏高原如何抬升到現有高度,許多演化細節仍不清楚。我科學家最近發現的蔣浪植物化石群,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的認知——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視覺中國供圖↑青藏高原中部班戈縣中始新世種類豐富的化石植物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