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卻也讓美國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其龐大的戰爭機器如今被徹底發動,工廠的轟鳴聲如同隆隆的炮聲。可以說偷襲珍珠港本身,在某個意義上改變了戰爭的形式,也使得本來優勢的德國蘇聯戰場變得緊迫起來。
一、日本方面的背景
日本方面在1939年時,已經開始了對中國和東南亞等國的侵略,並在同時日制訂定接下來的作戰思路,決定在南下和北上之間選擇進攻準備選擇其中之一,掠奪日本短缺的煤炭石油等戰略物資資源。北上就是和德國的想法一致,聯合德國對蘇聯發動進攻。此時蘇聯剛剛內部發生動亂,大批優秀的將領莫名'下崗',蘇聯軍隊也因此元氣大傷,可以說是個很好的進攻目標。
日本自認這是入侵蘇聯的好時機,便先嘗試選擇了入侵蘇聯的北上計劃,打算佔領資源豐富的西伯利亞地區,為自己之後的侵略目標做好物質上的準備。但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這種嘗試帶來了可怕的後果。1939年,蘇日之間爆發了諾門罕戰役,日本本以為此戰必勝,卻由於在各方面均不敵蘇軍的鋼鐵洪流,最終以慘痛的代價輸了這場戰役。
諾門罕戰役失敗之後,日本的北上戰略化為泡影,於是日本高層果斷選擇調轉槍頭,進行南下的策略,畢竟東南亞地區(南洋)的石油資源極其豐富,足夠日本使用了。但南洋那邊的阻礙也不小,那邊大部分都是英美的殖民地,想要對這些地方下手務必要對抗英美。其中英國還好說,畢竟英國還忙著和德國開戰。可美國不一樣,美國這個龐然大物在這時候還沒有參戰,一旦惹怒了美國那麼日本就要受到嚴重的戰爭考驗。
於是在日本國內進行了多次的激烈討論,商議要不要把美國拖進來,可這已經由不得日本做決定了。當時日本深陷中國戰場的泥潭,大量資源被傾注到中國戰場,使得日本的資源日漸短缺,美國又聯合英國和荷蘭切斷了對日本的資源貿易。這導致日本高層只能孤注一擲,試圖通過偷襲美國珍珠港大大削弱美國的海軍力量,使其東南亞的力量大打折扣,這樣日本就能順利的獲取當地的資源,並且可以藉助這次偷襲的勝利,使得美國至少一年之內在戰備上弱於日本,日本就可以藉此機會逼迫美國出口石油。
二、美國方面的背景
美國當時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沒有參戰的大國,當時的美國奉行華盛頓的孤立主義,不摻和歐洲的那些戰爭條約之類的事情,並且當時的美國民眾也不希望發生戰爭他們只想安居樂業,希望政府發展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最主要的是美國本土並沒有受到戰爭的波及,這使得美國這個龐然大物一直在暗中發育,並且將自己生產的軍需和武器高額賣給需要的人,打算暗自發一筆戰爭財。
這時的美國總統是大名鼎鼎的羅斯福,羅斯福是個主戰派,他希望美國藉此機會鞏固國際地位,通過戰爭也可以掠奪大量的物資,但是他仿佛在等一個契機,因為當時蘇德不分勝負,日本在中國戰場也陷入焦灼,美國想等幾方都消耗的差不多了,美國漁翁得利也是有可能的。
日本本來還打算和美國協商石油的問題,因為美國由於戰爭的開始已經拒絕向日本出口石油等戰略物資,這使得日本很是困擾,但是一開始日本確實想用協商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畢竟美國這個龐然大物儘量能不惹就不惹,甚至在正式對美國發動襲擊之前,日本還將一份聲明交給了駐美的大使,但可笑的是由於這片聲明太過繁瑣,篇幅太長竟然導致翻譯就用了很長的時間,最終襲擊結束了才交到羅斯福手中。
當然這不是關鍵的,關鍵的是美國情報部門其實早就知道了這封聲明,但是竟然由民用郵局發給太平洋艦隊,仍然是戰役結束之後才發到太平洋艦隊司令部,這一系列的失誤導致後來美國對此次襲擊毫無準備。
珍珠港的地理位置優越,距離美國本土2000海裡,距離日本3500海裡,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兵力不少,很多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驅逐艦都停靠在珍珠港,本可以說是固若金湯。可惜當時的美國官兵都沉浸在陽光明媚的快樂氛圍中,娛樂休閒仿佛才是這些美國大兵的生活主調,他們沒想到接下來他們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襲擊。
三、偷襲開始
戰役過程其實很短,在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的航空母艦上起飛了183架飛機,前往珍珠港,到早上7點5分的時候第一波攻擊就在三聲虎虎虎中表示成功,隨後第二波偷襲緊隨而至,毫無防備的美國大兵被日軍一頓狂轟濫炸,損失十分慘重。據戰後統計,美軍共被擊沉了5艘戰列艦和2艘驅逐艦,另有3艘戰列艦和3艘巡洋艦被重創,188架各型飛機被毀,155架各型飛機受損。(很遺憾得是,美軍的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口裡)
這場偷襲雖然勝利了,但是日本的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在勝利之後卻沒有那種喜悅的心情,因為他開始憂心惹怒了這樣一頭戰爭機器的下場會好嗎,他們能在一年之內遠遠的超過美國的實力嗎?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此舉非但不能讓美國軟弱膽怯,反而還讓美國舉國上下憤恨無比,因為日本實際上是不宣而戰,這讓美國人倍感屈辱。羅斯福的對日宣戰在議會獲得了幾乎全票通過,這讓美國上下進入了戰時體制,決心在戰場上擊敗日本,為珍珠港的死難者報仇。山本五十六得知此消息後哀嘆,這次勝利毫無價值,其給家人的信中也寫道:"戰爭終於要開始了,雖然現在到處充溢著熱鬧喧譁,但這一切都會消失……"
結語
這場偷襲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美國其實早有準備,羅斯福就是想通過珍珠港的傷亡讓廣大的美國百姓認識到戰爭的殘酷,讓他們用一顆復仇的心,將美國送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但是我覺得一位國家元首是不會用這麼卑劣的手段,寧可讓這麼多士兵命喪當場也要進行戰爭的,最不濟的是即使羅斯福知道風聲也沒想到能有這麼嚴重的結果。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偷襲珍珠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