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日本勝利的珍珠港事件,卻讓美國無比憤怒並對日本宣戰

2021-01-10 騰訊網

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卻也讓美國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其龐大的戰爭機器如今被徹底發動,工廠的轟鳴聲如同隆隆的炮聲。可以說偷襲珍珠港本身,在某個意義上改變了戰爭的形式,也使得本來優勢的德國蘇聯戰場變得緊迫起來。

一、日本方面的背景

日本方面在1939年時,已經開始了對中國和東南亞等國的侵略,並在同時日制訂定接下來的作戰思路,決定在南下和北上之間選擇進攻準備選擇其中之一,掠奪日本短缺的煤炭石油等戰略物資資源。北上就是和德國的想法一致,聯合德國對蘇聯發動進攻。此時蘇聯剛剛內部發生動亂,大批優秀的將領莫名'下崗',蘇聯軍隊也因此元氣大傷,可以說是個很好的進攻目標。

日本自認這是入侵蘇聯的好時機,便先嘗試選擇了入侵蘇聯的北上計劃,打算佔領資源豐富的西伯利亞地區,為自己之後的侵略目標做好物質上的準備。但是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日本這種嘗試帶來了可怕的後果。1939年,蘇日之間爆發了諾門罕戰役,日本本以為此戰必勝,卻由於在各方面均不敵蘇軍的鋼鐵洪流,最終以慘痛的代價輸了這場戰役。

諾門罕戰役失敗之後,日本的北上戰略化為泡影,於是日本高層果斷選擇調轉槍頭,進行南下的策略,畢竟東南亞地區(南洋)的石油資源極其豐富,足夠日本使用了。但南洋那邊的阻礙也不小,那邊大部分都是英美的殖民地,想要對這些地方下手務必要對抗英美。其中英國還好說,畢竟英國還忙著和德國開戰。可美國不一樣,美國這個龐然大物在這時候還沒有參戰,一旦惹怒了美國那麼日本就要受到嚴重的戰爭考驗。

於是在日本國內進行了多次的激烈討論,商議要不要把美國拖進來,可這已經由不得日本做決定了。當時日本深陷中國戰場的泥潭,大量資源被傾注到中國戰場,使得日本的資源日漸短缺,美國又聯合英國和荷蘭切斷了對日本的資源貿易。這導致日本高層只能孤注一擲,試圖通過偷襲美國珍珠港大大削弱美國的海軍力量,使其東南亞的力量大打折扣,這樣日本就能順利的獲取當地的資源,並且可以藉助這次偷襲的勝利,使得美國至少一年之內在戰備上弱於日本,日本就可以藉此機會逼迫美國出口石油。

二、美國方面的背景

美國當時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沒有參戰的大國,當時的美國奉行華盛頓的孤立主義,不摻和歐洲的那些戰爭條約之類的事情,並且當時的美國民眾也不希望發生戰爭他們只想安居樂業,希望政府發展經濟和基礎設施建設,最主要的是美國本土並沒有受到戰爭的波及,這使得美國這個龐然大物一直在暗中發育,並且將自己生產的軍需和武器高額賣給需要的人,打算暗自發一筆戰爭財。

這時的美國總統是大名鼎鼎的羅斯福,羅斯福是個主戰派,他希望美國藉此機會鞏固國際地位,通過戰爭也可以掠奪大量的物資,但是他仿佛在等一個契機,因為當時蘇德不分勝負,日本在中國戰場也陷入焦灼,美國想等幾方都消耗的差不多了,美國漁翁得利也是有可能的。

日本本來還打算和美國協商石油的問題,因為美國由於戰爭的開始已經拒絕向日本出口石油等戰略物資,這使得日本很是困擾,但是一開始日本確實想用協商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畢竟美國這個龐然大物儘量能不惹就不惹,甚至在正式對美國發動襲擊之前,日本還將一份聲明交給了駐美的大使,但可笑的是由於這片聲明太過繁瑣,篇幅太長竟然導致翻譯就用了很長的時間,最終襲擊結束了才交到羅斯福手中。

當然這不是關鍵的,關鍵的是美國情報部門其實早就知道了這封聲明,但是竟然由民用郵局發給太平洋艦隊,仍然是戰役結束之後才發到太平洋艦隊司令部,這一系列的失誤導致後來美國對此次襲擊毫無準備。

珍珠港的地理位置優越,距離美國本土2000海裡,距離日本3500海裡,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兵力不少,很多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驅逐艦都停靠在珍珠港,本可以說是固若金湯。可惜當時的美國官兵都沉浸在陽光明媚的快樂氛圍中,娛樂休閒仿佛才是這些美國大兵的生活主調,他們沒想到接下來他們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襲擊。

三、偷襲開始

戰役過程其實很短,在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的航空母艦上起飛了183架飛機,前往珍珠港,到早上7點5分的時候第一波攻擊就在三聲虎虎虎中表示成功,隨後第二波偷襲緊隨而至,毫無防備的美國大兵被日軍一頓狂轟濫炸,損失十分慘重。據戰後統計,美軍共被擊沉了5艘戰列艦和2艘驅逐艦,另有3艘戰列艦和3艘巡洋艦被重創,188架各型飛機被毀,155架各型飛機受損。(很遺憾得是,美軍的航空母艦均不在港口裡)

這場偷襲雖然勝利了,但是日本的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在勝利之後卻沒有那種喜悅的心情,因為他開始憂心惹怒了這樣一頭戰爭機器的下場會好嗎,他們能在一年之內遠遠的超過美國的實力嗎?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此舉非但不能讓美國軟弱膽怯,反而還讓美國舉國上下憤恨無比,因為日本實際上是不宣而戰,這讓美國人倍感屈辱。羅斯福的對日宣戰在議會獲得了幾乎全票通過,這讓美國上下進入了戰時體制,決心在戰場上擊敗日本,為珍珠港的死難者報仇。山本五十六得知此消息後哀嘆,這次勝利毫無價值,其給家人的信中也寫道:"戰爭終於要開始了,雖然現在到處充溢著熱鬧喧譁,但這一切都會消失……"

結語

這場偷襲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美國其實早有準備,羅斯福就是想通過珍珠港的傷亡讓廣大的美國百姓認識到戰爭的殘酷,讓他們用一顆復仇的心,將美國送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但是我覺得一位國家元首是不會用這麼卑劣的手段,寧可讓這麼多士兵命喪當場也要進行戰爭的,最不濟的是即使羅斯福知道風聲也沒想到能有這麼嚴重的結果。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偷襲珍珠港》

相關焦點

  • 珍珠港事件的背後:是誰把日本的「宣戰」變成了「偷襲」?
    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偷襲美國的珍珠港海軍軍事基地,美國太平洋艦隊受到重創,太平洋戰役隨之正式爆發。珍珠港事件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重要的轉折性戰役,一直被後人所銘記。美國一度將12月7日定為國恥日,以紀念珍珠港事件對美國造成的巨大影響。對於這次著名的偷襲事件,時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
  • 偷襲珍珠港事件震驚世界,卻也讓日本喚醒了美國這個沉睡的巨人
    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卻也讓美國加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其龐大的戰爭機器如今被徹底發動,工廠的轟鳴聲如同隆隆的炮聲。可以說偷襲珍珠港本身,在某個意義上改變了戰爭的形式,也使得本來優勢的德國蘇聯戰場變得緊迫起來。
  • 日本炸了美國珍珠港,美國為什麼先不打日本,卻跑去打德國
    我們知道,二戰初期,美國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甚至還大量向日本出售軍用物資,大發戰爭財。特別是石油,僅珍珠港事件爆發的1941年前三個月,美國賣給日本的飛機汽油,就比上年增加了131%。所以說,二戰前期,號稱中立的美國,為了一己私利,不斷向資源匱乏的日本大量提供軍工物資,實有幫兇之嫌。
  •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始末,這是美國給日本挖的坑嗎?
    我相信我們把一個熟睡的巨人吵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這是戰爭電影《虎!虎!虎!》中日本海軍上將山本五十六在偷襲珍珠港成功後說的一句話。或許歷史上的山本並沒有說過這句話,但他確實有這種感覺,其後戰爭態勢的發展也如他所料,美國在此後不久後參戰,珍珠港事件成為二戰重大轉折點。
  • 改編美國在二戰中首次空襲日本本土的真實事件——《珍珠港》
    《珍珠港》是一部由試金石影業於2001年發行,以珍珠港事件為題材重新改編成的戰爭電影。麥可·貝執導,傑瑞·布洛克海默和麥可·貝等人監製。布洛克海默的團隊在《珍珠港》之前,就以專注於這樣輝煌的大製作電影(例如《世界末日》和《勇闖奪命島》等片)而聞名。
  • 珍珠港事件:沉睡的巨人被喚醒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了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軍基地一—珍珠港。美國海軍在這次偷襲中損失慘重,隨後,美國正式向日本宣戰,二戰太平洋戰場由此拉開序幕,美國強大的工業和軍事實力最終在二戰中壓垮了軸心國,幫助反法西斯陣營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 日本偷襲珍珠港是大勝還是大敗?明知實力懸殊為什麼日本還要去招惹...
    要知道當時日本在亞洲戰場上已經進入了一種相持階段,也就是說不是很順利,而美國此時是孤懸海外,沒有受到戰爭波及,國力很強。這個時候如果日本招惹美國的話,會導致其在太平洋戰場與遠東地區腹背受敵,這對日本是明顯不利的,那日本當時為什麼要去偷襲珍珠港呢?
  • 尼豪島事件,珍珠港事件的一個小插曲,害慘了海外的日本人
    1941年12月7日,正是星期日,在珍珠港的美國海軍正在享受著日常的假期。就在這一天早晨,日本的350餘架飛機,偷襲了珍珠港,炸毀了在珍珠港停泊的美軍戰船。由於當天美軍休假,準備不及時,造成了2400多名美軍士兵犧牲,1250多人受傷。在事發之後,日本正式向美國遞上宣戰書,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日本將一個龐然大物拖入了戰場。
  • 珍珠港事件究竟是不是美國為參戰而故意引導日本發動的?
    珍珠港事件想必大家都知道,正是這一事件發生後,美國才參戰的。結果在美國強大的工業實力下,德日意法西斯節節敗退,不到四年時間,便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關於珍珠港事件,一直有人懷疑它是不是美國設的一個局,美國政府是否事前知道,並可能容忍或甚至促進它的發生以使美國進入大戰。
  •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襲擊「珍珠港事件」將美國拉入戰爭?
    「明治維新」這個轉折點,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讓日本走上了「富國強兵、脫亞入歐」的道路,使日本躍居世界軍事強國之列,最終蛻變成為以侵略擴張,掠奪好戰的軍國主義國家。但在二戰時期,為什麼日本當時對強國「美利堅」不宣而戰,偷襲了美國在夏威夷的海軍基地「珍珠港」,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將美國拉下了戰爭的泥潭中呢?
  • 明知自身實力不如美國,為何在二戰末期,日本還是選擇對美宣戰?
    大家都知道二戰日本投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美國向廣島長崎投擲了兩枚原子彈,加快了二戰結束的進程,也可以看出日本與美國的實力差距有多大。那麼日本明明知道自身的軍事實力不如美國,為何在二戰末期的時候,還是要選擇對美國宣戰呢?
  • 二戰若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美國會摻和二戰嗎?
    美國從德國準備吃掉歐洲的時候,美國就早有情報,而且美國插手是肯定的,並非是因為心善或者說一時興起而選擇與英國和法國站在一起的,當時歐洲戰場打的如火如荼,東亞南亞及太平洋的戰場也是打的不可開交,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無論珍珠港事件,還是美德之間宣戰,皆為此時日德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為何會這麼巧呢
  • 明知差距很大,日本當年為什麼還要去偷襲美國的珍珠港?
    日本作為點燃亞洲地區戰火的罪魁禍首,幾乎將整個亞洲的國家都帶進了戰爭的漩渦之中,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日本在二戰後期的時候才會感到物資匱乏,甚至為了從美國手中重新奪回物資補給線,還轟炸了美國的珍珠港。
  • 為何日本偷襲珍珠港,除了德國所有國家都在歡慶,連美國都很高興
    大家都知道,在二戰的時候,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事件,加速了二戰的結束進程,那是在1941年的時候,日本的海軍偷襲了美軍的太平洋艦隊的駐地,珍珠港,開闢了二戰的太平洋戰場。
  • 為什麼日本當時決定「攻擊珍珠港」?|日本_歷史|美國_歷史|中國...
    珍珠港事件一般被認為是日本的突襲,但實際上是一次反擊,在此次行動一年多以前就計劃好了。1941年1月27日,也就是事件發生前10個月,美國駐日大使格魯向國務卿赫爾發出了警告:「東京外交界有傳聞稱,如果美日談判決裂,日本海軍將全力攻擊夏威夷群島。」該電報目前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國務院外交文書圖書館網站上公開。
  • 當希特勒得知日本招惹美國時,氣得暴跳如雷,大罵日本像豬一樣
    「北上」就是與中國速戰速決,然後進軍蘇聯,與德國形成合圍之勢將蘇聯佔領;而「南下」則是向南方進軍,侵略澳大利亞等國,但是南下就勢必會遭受美國的阻撓,而美國這隻龐然大物在日軍眼裡也是棘手無比。有很多次日本想要對美國動手,但最終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與美國開戰。而作為友軍的希特勒也一直反覆強調不要招惹美國,所以日軍一直沒敢與美國正面對抗。
  • 他促成了「珍珠港事件」 ——日本間諜吉川猛夫揭秘
    從8月1日起至珍珠港事件爆發的12月7日,中間不到一百三十天,而吉川猛夫向日本外務省發出的密電竟有五十多封。雖然他並不知道軍令部的計劃,但從10月下旬起,太平洋上空頻繁地出現無線電波,東京的電令如雪片般發來,內容都是詢問美國艦艇的所在位置。他隱隱感覺到,東京可能會有大動作。他詳細地報告了希卡姆空軍基地各種型號飛機和緊挨著空軍基地的珍珠港海軍基地艦艇的數量。
  • 偷襲珍珠港,為什麼日本人不承認是偷襲?只怪2個意外延誤一小時
    二戰中著名的「珍珠港事件」,亦稱之為「偷襲珍珠港」。讓人好奇的是,為什麼不是「珍珠港戰役」呢?原因很簡單,從嚴格意義上講,這並不算是一場戰鬥,在日軍一邊倒的攻擊下,美國人幾乎是被動挨打,毫無還手之力,受盡屈辱。 更讓他們難以容忍的是,日本在不宣戰的情況下對美國採取偷襲,這種卑劣的行徑,「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日方對此予以否認,理由是「宣戰書」在進攻前30分鐘已經照會了美方,一切「合理合法」。那麼,真相到底是怎樣回事呢?
  • 鮮為人知的舊聞:日本偷襲珍珠港曾經改變了美國體育版圖
    百年一見的全球新冠傳染病在今年衝擊體壇,美國職棒大聯盟官網回顧前一次震蕩美職的「不可抗力」。 1941年,大聯盟擁有16支球隊,因為交通不發達,沒有任何西部球隊。聖路易棕人隊想要打頭陣搬遷到西岸的洛杉磯,並尋求各隊投票支持,結果爆發了戰爭。
  • 日本不知道自己與美國的差距嗎?當初為何要偷襲珍珠港?
    美國的這個舉動相當於切斷了日本的命脈,畢竟沒有石油國家的戰爭機器是沒辦法運轉的,而且日本也從這件事中看出了點什麼,日本當時的觀點是,如果戰爭繼續進行下去,美國的利益必定還會受到影響,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對日本宣戰會成為一個必然的結果,既然遲早都要打,不如趁美國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自己先出手,讓美國沒有準備的機會,讓它狠狠地被教訓一下,這之後美國必定會轉入防禦狀態休養生息,等它修養完畢之後,日本在亞洲的勢力範圍已經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