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2020-12-09 中國經濟網

近日,一位太極掌門在對陣搏擊教練時,數秒內連續被對方擊倒三次,比賽僅用了30秒就結束。這是繼「天山論劍」「閆芳事件」「中泰對決」「詠春之爭」之後,近年來又一位太極大師在擂臺上的「失手」。中國傳統武術到底有無實戰能力,再度引發了廣泛爭議。        

也曾「十步殺一人」

根據常理推論,傳統武術肯定具有實戰性。因為依據自然淘汰規律,如果武術不具備實戰能力,是不可能流傳到今天的。

最初的武術是一種求生保命的技能。早期的人們為了基本生存,每時每刻都要與野獸鬥、與敵人鬥。在生死相搏中,人們學會了躲閃、格擋等防守性技能,學會了踢、打、摔、拿等進攻搏戰技能,同時也學會手持器械進行劈砍、刺挑、撩掛、遠射等基本方法。

戰爭頻發的冷兵器時代,兵將之間要麼肉體相搏,要麼手持兵器相鬥,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武藝高低事關死生存亡,武藝高強者生存機率大,來不得半點馬虎。練就一身好武藝,是每個士兵的內心訴求,這樣的背景下,武術自然是具有實戰性的。

生死對戰不講究公平文明,所以中國傳統武術並不重視對等性,真動起手來,什麼體重大小、器械長短、年齡長幼都完全忽略不計。破槍未必用槍,破棍未必用棍,頭肩肘手尾胯膝足皆可攻防,踢打摔拿俱可使用,甚至連戳眼、鎖喉、搜襠、反關節等極易致傷致殘的招數都是被允許的。

實際上,至今一些傳統武術中,還保留著大量具有巨大殺傷力和攻擊力的非競技性殺招。比如形意拳,燕、鷂二形中的襲襠,猴形中的插眼;螳螂拳中兩大必練技法,反擁手戳臉,撩陰腿踢襠;猴拳五技法有抓、打、刁、拿、揚,其中的「揚」居然是拋撒塵土迷人眼睛。

就連民國期間中央國術館出版的官方武術教材裡,也保留著大量針對人體最薄弱位置進行進攻的「絕招」。因此,一百年前的中國人,對傳統武術的評價和現在截然相反,反倒覺得西方拳術更文明些。

電影《一代宗師》中說:「功夫,兩個字,一橫一豎,對的,站著;錯的,倒下。」這便是傳統武術對抗搏擊的最直接解釋。

正因為實用性,傳統武術在中國古代一直很受重視。過去的鏢局承擔運送現銀、保鏢護衛等職能,鏢師們對實戰技藝要求極高。晚清時期,山西戴氏心意拳、京師三皇炮捶等武藝,得到了鏢師群體青睞,可見傳統武術絕非「花架子」。

據傳,清末「大刀王五」創辦的源順鏢局中,鏢師每天早晨必須點名,然後於門道兩旁的長凳上依次坐定,靜候王五吩咐。凡無業務在家者,每日必練早功無疑,不得隨意耽誤。平日有鏢走鏢,無鏢練功,定期查試武藝,而且要求局內鏢師互教互學,不得分門別派。這種訓練下,功夫自然是過硬的。

武術本質是暴力的,與維護社會穩定的要求相悖,因此絕大多數政權對民間習武普遍禁止。歷史上有關禁止習練棒槍、拳術和結社習武的條例,在典章律法中屢見不鮮。

然而,無論是考取武舉還是看家護院,「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都具有誘惑性,倒逼古時的武術師們成為「地下工作者」,進行秘密傳承。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傳統武術裡特別強調門派觀念,並發明出一系列這不傳、那不傳的規矩。

總是套路得人心

老舍曾經寫過一部小說《斷魂槍》,其中的主人公沙子龍以「五虎斷魂槍」威震江湖,卻在晚年放棄武藝,做回一個開客棧的普通人。因為他清楚:在洋槍洋炮的年代裡,自己的武藝傳下去只會誤人子弟,「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

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近代以來,西方的新式武器以及新式軍隊訓練方法傳入我國,傳統武術在軍事上的作用越來越小。近現代社會,政府的社會控制能力增強,傳統武術以決敵制勝、技擊防身的用處也逐漸失去意義。

受義和團運動的負面影響,武術一度被視為愚昧落後的表現。可以說,20世紀初是中國傳統武術最艱難的時候。

面對國貧民弱、外族入侵等社會問題,孫中山先生大力疾呼全民健身,提倡「尚武精神」,從而「強國、強兵、強種」。此時,傳統武術深陷「土洋之爭」旋渦,千年大轉型已勢不可當。

1911年,任濟南鎮守使的北洋軍官馬良,在山東邀請一些武術名家,編輯武術教材,命名為《中華新武術》。

在當時的學校教育中,西式兵式體操佔據絕對統治地位。「中華新武術」取傳統武術動作為素材,同時又借鑑了兵式體操的操練方法,分解分段配以口令,簡單易學,適宜團體教學和操練。

馬良對「中華新武術」的推廣和宣傳是系統的,既編創教材,又培養師資力量。因為迎合了當時「提倡國粹」的思想,很快,「中華新武術」成為全國軍警必學之術,而後成為各中學、大學及各專門學校的正式體操。

此後,以體育命名的民間武術組織興起,精武體育會、北京體育研習所、中央國術館盛極一時,開始了中國武術借鑑西方體育自我改造的發展之路。

新中國以來,傳統武術再次轉型。今天我們常見的「競技武術套路」,是以體操為設計藍本,融合武術套路、技巧、舞蹈、戲曲等眾多形體類的運動形式。競技武術參照西方體育模式而來,有獨自一套訓練方法和競賽體制,跟傳統武術的門戶沒有多少關係,是武術中新生的技術流派。

它保留了武術攻防的「形」,卻又去除了武術搏殺的「神」;成全了武術健身功效的「練」,卻又壓制了武術技擊功能的「打」。正因如此,有人稱之為「穿著唐裝的體育」「拿著刀槍劍棍的體操」,甚至說競技武術「姓舞而不姓武」。

然而不能否認的是,競技武術確實為中國武術走出國門做出了貢獻,曾在全球引發「功夫熱」。此外,競技武術培養出李連杰、於海、趙文卓、吳京等一批專業武術運動員,他們轉型為演員走上螢屏後,又成功掀起一股全民「武林風」。

回顧這段歷史可以看出,20世紀的中國武術,是以西方體育為坐標,逐漸向競技化與體育化轉型,改造為中國式的體育。從頂層設計來看,這種改造更注重增強體質、全民參與、觀賞、審美,而非競技。這就是為什麼大家總感覺,現實中的武術和想像中的武術不一樣。

轉型得靠定位準

在影視作品中,霍元甲、陳真、黃飛鴻、葉問等角色,代表了傳統武術的大眾心理最高水平。在他們痛打外國大力士的精彩片段裡,傳統武術被渲染成慰藉民族悲情記憶的「秘密武器」,億萬民眾對此深信不疑。

然而,即便是武術的黃金時代,武林高手們的實力也達不到飛簷走壁、上山入海的效果。更何況,武者要是真到了大俠、宗師級別,哪裡會隨隨便便出手。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習武之人好勇鬥狠、打架鬥毆被武林門派所禁止,殺人放火更不能被武林所容忍。大多數習武之人並非好勇鬥狠之徒,有些拳師很有可能一生從未和人交過手。

習武是個苦功夫,在現代社會,能吃得了這苦的人已經是寥寥無幾。

著名的「火雲邪神」梁小龍,在現實中是位實戰高手。上世紀70年代,他與李小龍、成龍、狄龍並稱「四小龍」,自幼學過北派腿法、詠春拳、空手道,拿過兩次全港搏擊比賽冠軍。

梁小龍有次路上遇到十幾名持利器的男子堵截,以身受輕傷的代價,便將這些人全部打倒。仔細觀察一下梁小龍的手會發現,他的指關節上全是厚厚的老繭,這是長期練拳打出來的。

吃不了苦也有辦法「秀神功」。只要有利益存在,江湖便不會太平。

傳統武術屬於草根民間文化,習武者為了謀生,早就習慣於添油加醋,給自己製造神幻光環。如舊社會的賣藝人,經常以練武、雜技、硬氣功來吸引觀眾,表演吞寶劍、吞鐵球、手劈方磚、勁彎鋼筋等。這裡面有真功夫,但是造假的成分也佔了不小比例。

這種初級的自我營銷,由於傳播範圍有限,危害程度相對較輕,多數情況下,人們並不計較。而更高級的自我營銷,危害就大了。

習武之人「拉幫結派」、「宣揚正宗」、追逐「掌門人」名號,是為了獲得生存的砝碼,進而在行走江湖中獲得更多方便或者利益。因此,千百年來,門派間相互勾心鬥角、相互貶低,習武者拉幫結派、自我炫耀「正宗」的江湖陋習,一直無法根除。

1930年,著名武術史學家唐豪用大量史料證明了達摩和尚與張三丰道士不會武功。他認為所謂達摩創少林拳,武當武術始於張三丰之說,純系後人的牽強附會。誰知唐豪此舉竟惹得不少自稱為少林正宗、武當嫡派的武師們勃然大怒,揚言要對唐豪「飽以老拳」。

近年來,諸多門派借各種舞臺滿血復活、粉墨登場。所謂「武學大師」在介紹自己門派的時候,都說是得到了某某「真傳」,可一見真招,立馬摔個人仰馬翻。縱然喧囂之下醜態百出,仍不耽誤「武學大師」們「求名者得名,求利者得利」。至此,打著國學旗號的武術,成了一些人獲利的工具。

古老的武術想要擺脫「花拳繡腿」汙名,走向國際,還得從自身找問題。

重新反思近百年中國武術轉型的歷程,對武術發展重新定位是非常必要的。傳統武術轉型,照搬西方競技體育之路並不是最好的方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武術應該多些文化自信。

來源:齊魯晚報

相關焦點

  • 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這些負面消息對傳統武術練習者和愛好者無疑是巨大打擊,人們也產生了一個疑問:中國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看過李小龍電影的朋友們知道,在電影裡總會出現這麼一些橋段:某老外指著李小龍搖搖手指道:中國功夫都是花拳繡腿,體操表演而已,根本不實用。然後就被龍哥幹倒了。
  • 方便、鄒市明、楊建平評傳統武術能不能打
    關於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的話題一直爭論不休,而各路散打,自由搏擊,拳擊高手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他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武術和武術套路是兩碼事,據我所知,其實很多武術家都是不常練套路的,而重點練一些單式,組合動作並不複雜,就像散打一樣,套路因為要照顧動作的連貫性
  • 從被全網惡搞的馬保國,聊聊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不過建議不要同時喝水,以免噴出來,畢竟網友們是很有才的……咱們今天要聊的是,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先說說傳統武術小說裡的少林武當華山崆峒都是武術門派,研習的也不一樣。古代沒有攝像機,我們不知道用武術真打起來是什麼樣兒。
  • 太極拳被蔑稱「老頭拳」 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摘要]中國向來被稱為武術大國,但是現代社會中的武術到底有多厲害?這很讓人疑惑。電視劇中的飛簷走壁與現實的老人們在廣場上打太極相差太大,不禁要問真正的武術還能打人嗎?「老頭拳」慢騰騰,軟綿綿,這是武術嗎?能打人嗎?遭遇質疑的不僅僅是太極拳,無論少林外家拳,還是武當內家功,都面臨這樣一個疑問:你還能打嗎?你到底有多厲害?珠穆朗瑪峰和馬裡亞納海溝,各安其位,沉默不語。關於它們的高與深,都是別人在傳說。中國武術也是如此,高手大師,門派絕學,輪到你我閒談時,已是傳說。
  • 武術到底能不能實戰?
    因為種種原因,傳統武術一方面喪失了其立足的文化根基,在很多時候,它淪為了喪失實戰技能的套路體操表演。另一方面,與現代格格不入,導致了許多人對傳統武術的態度兩極化, 要麼是極度的神化,要麼是偏激的醜化。什麼是武術?有很多人,就是用西方體育那套來看待武術,站的立腳點就是錯誤的。中國的武術是我們先人經過上千年的時間總結出來的,它涵蓋了整個中國的東方文化,武術不只是含有攻防含義的肢體運動,還包涵精神以及靈魂的本質。所以說武術是以中國東方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武功、武藝、武醫為載體,專門研究人的生理特徵和運動規律的文化。
  • 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由於短視頻大受歡迎,曾經只在武俠小說或影視劇中才會出現的「隔山打牛」「沾衣十八跌」等絕學,紛紛在一些「傳統武術大師」發布的視頻裡重現。受過現代技擊訓練的「武術打假人」,開始向各位「傳統武術大師」發起了挑戰。除了選擇避戰的大部分「大師」外,出戰的「大師」的實戰表現,大都與視頻中的表演相去甚遠,甚至淪為笑柄。這不由得令人懷疑,傳統武術的競技性,究竟是被埋沒了,還是根本不存在?
  • 傳統武術VS現代搏擊,傳武到底能不能實戰?
    傳統武術VS現代搏擊,傳武到底能不能實戰?隨著武術打假之風愈演愈烈,網絡上、現實中對傳統武術實戰性的全盤否定態度也越來越成為一種主流的「正確」。一方面,這對傳統武術的去偽存真、正本清源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看到目前針對傳統武術的評價存在矯枉過正的現象,一部分媒體並未深入了解、客觀評價一些傳武相關的事物,而是借武術打假之名夾帶私貨,大肆趁機宣揚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肆無忌憚的打壓國人的文化自信,以致於武術界談傳色變,平時僅通過媒體輿論了解的朋友,更是對傳統武術嗤之以鼻,認為都是老年人鍛鍊身體的體操,沒有任何實戰價值
  • 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你了解真正的中國武術嗎
    ,真的不能用來實戰的,如果用這些花拳繡腳來迎戰散打,根本上都是以戰敗告終。那麼怎樣的中國武術才算得上是實戰派的中國武術呢?這先講到中國傳統武術的由來,在中國古代冷兵器時期,人們在防身或戰場上所用到的技擊術和防身術,都可以算得上真正的中國傳統武術,這些傳統武術又分拳腳功夫和刀棍功夫,無論是怎樣的功夫都必須要都有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氣和力。如果你的功夫再好,一上場沒兩個回合,那也只有被人打敗的結局。
  • 論我中華武術、中國功夫到底能不能打
    功夫也就是武功,在清朝以前中國人是沒有這個概念,功夫一詞興起於清朝,是中國武術的別稱!中國功夫有「少林拳」、「詠春拳」、「洪拳」、「太極拳」、「螳螂拳」、「蔡李佛拳」等等,也就是說「功夫」其實指的是中國傳統武術。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可以說中國傳統武術就是功夫的代表!功夫者,十年苦功磨一技,當他大成的時候。就有了安家立業的資本。
  • 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實戰?
    比賽中,馬保國被王慶民30秒擊倒三次,第三次擊倒後久久不能起身,裁判判定王慶民獲勝。比賽視頻在各大短視頻平臺傳播,引來很多人的關注!近兩年來,類似於現代搏擊對抗傳統武術的比賽越來越多,每一次都能穩穩上熱搜!比賽多以傳統武術練習者被暴打而結束,那麼,問題來了,傳統武術究竟能不能打?
  • 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真正的中國武術可一拳爆頭
    其實說起中國武術,我覺得先搞明白是怎樣的中國武術,因為自從熱兵器的出現,很多中國武術都感到在交戰上派不上用場而漸漸失傳了,近年興起的中國武術很多都是屬於表演派的,說白了就是花拳繡腳,真的不能用來實戰的,如果用這些花拳繡腳來迎戰散打,根本上都是經戰敗告終。那麼怎樣的中國武術才算得上是實戰派的中國武術呢?
  • 前專業武術運動員揭馬保國式騙局:傳統武術真的不能打
    然而,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能不能對抗自由搏擊等項目在實戰中的衝擊,依然引發著不斷的討論,有人甚至還是覺得,只是馬保國這樣的騙子不行,如果真的有傳統武學大師,說不定真的可以一戰。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現在,又有一位前專業武術運動員站出來,從另一角度解釋一切,那就是,傳統武術的專業運動員,為何都是花架子,為何真的不能打?這位看著有點陌生的小夥子名叫馮瀟,現在是一位汽車博主,同時,他也是一個從6歲就開始學習傳統武術的前專業運動員,而且是長期習武。這次在視頻中講解時,他的動作依然看起來非常專業。
  • 屢戰屢敗,傳統中國功夫到底能不能打?
    功夫由武及文的變化隨著傳統功夫與現代搏擊過招屢戰屢敗,現在只要提及傳統武術,便會招致一片嘲諷。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已經有四千多年歷史,老祖宗們用來與自然,與野獸,與敵人抗爭所倚仗的資本,就真的如此不堪一擊?看看霸王虞姬,呂布貂蟬!
  • 傳統武術能不能格鬥?李小龍:以前能殺人,現在像雜技
    一些武術導師看重形式,為功夫的套路越複雜、越花哨越好。另-些著迷於超能力(像馬維爾船長或超人一樣)。還有一些偏好扭曲的手和腿, 花了大量時間劈磚、石頭和木板等。怪招迭出,不一而足。——李小龍《生活的藝術家》馬保國成為了網絡紅人,也讓中國傳統武術陷入了困境,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 馬保國的問號: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更多人討論一個問題,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前面有太極磊磊,還有閻芳大師,都成為江湖笑柄。加上馬保國,可稱為「太極三醜」。按說,太極是中國武術中走向國際的典範,一襲白衣,翩翩起舞,剛柔相濟,快慢結合,很有氣勢。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堆人打太極。
  • 傳統武術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武俠精神不能丟
    馬大師是不是真的武術大師,大家還不能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馬大師一定是個被練武耽誤了的說書大師。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到底能不能打,手底下見真章。5月17日,馬大師高調參加了山東演武堂比賽,據說這是馬大師在國內的首次公開比武,在賽前還預告要「為傳統武術正名」。
  • 傳統武術根本不能打?通背拳傳人一語揭開內情,說法太實在了
    因為,此前的馬保國,資料顯示,還是很厲害的,未曾想到的是,到了實戰,基本上不堪一擊,被一名業餘的拳擊手,就打得完全找不到北了。於是乎,一個現實的話題,也是因此被引出來了。那就是,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這,的確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話題。對此,不同的人,同樣是有不同的答案的。有人覺得,傳統武術的評價標準,是有很多種的。
  • 太極拳到底能不能打?帶你認識真實的傳統武術太極拳
    人們也常說太極拳能不能打。在中國人的語言詞彙裡,打,是勁力的象徵。而很多人的眼裡,看到的卻是那種廣場上老伯打的松鬆軟軟的「太極操」,很多人說:這軟綿綿的拳,這麼慢能打嗎。小編說句良心話。這種太極操,不能打。老伯伯們打的太極操原本是太極拳裡面的套路練習方式,在太極拳裡面是最無用的東西。因為太極拳本身是作為一項防身術殺人技,並非是天天才廣場把手慢慢的揮過來舞過去。
  • 詠春到底能不能打?
    詠春拳到底能不能打這個問題最近好像很熱鬧,本來不喜歡湊這種熱鬧,但是看到有人根據幾場「比武」鬧劇去否定詠春拳的實戰價值,進而詆毀「中國功夫」只不過是千百年來的一場騙局,我不再單純地認為這是無知,我甚至開始懷疑這裡面的動機。詠春拳到底能不能打?
  • 傳統武術真的不能打嗎?這種拳法就是個例外
    傳統武術在實戰中到底能不能打,越來越遭到現代人的質疑,由於現代武術太墨守成規,拘泥於攻防套路,不能在臨戰交手中融會貫通,根據瞬息萬變的戰機,出於本能的見招拆招,才造成人們對傳統武術沒有實戰性的認知。傳統武術在實戰中到底能不能打實際傳統武術中的很多拳法是具有很高的實戰價值的,大聖拳就是以實戰為根本,在實戰中是以全身各部位皆可作為拳頭來攻擊對手,有十拳之說法,這十拳是以頭、肩、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