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加壓的封鎖
從2018年4月份爆發的「中興危機」到2019年5月份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兩家企業之間不同的應對狀況,充分說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只有擁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和多項選擇的供應鏈關係,才可以在危機之下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隨著2020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門升級針對華為的晶片禁令,以及近期美國商務部門意圖封死華為,從第三方非美國廠商處獲取含有美國技術的產品支持的「新禁令草案」的消息傳出。
再次暴露出了我國科技領域的一大「短板」,那就是在最核心、最基礎的技術方向上,我國還存在著一些漏洞需要去補齊,因為只有補齊這些漏洞,我國高科技企業才能夠真正做到無懼美國政府的任何封鎖。
當然,在我國補齊所有技術短板後美國也不會再對我國進行相應技術封鎖了,中微半導體在蝕刻機領域做到全球領先後,美國在蝕刻機領域就沒有再進行任何封鎖,而這就是技術自由後帶來的市場地位。
應對方案
不過,現階段我們需要面對的是現實情況,而現實情況就是短期內華為、中興等高科技公司的確很難繞開美國技術獨立發展,畢竟產業鏈的發展和完善是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去攻克的。
所以必須提出一個短期可行的應對方案,否則面對美國方面不斷加強的封鎖攻勢,對於華為和中興的發展將會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基於此,根據8月20日臺灣《經濟日報》報導消息顯示,華為和中興對供應鏈廠商做出了通知,要求部分臺灣供應商放慢與5G基站相關產品的出貨。
而華為和中興這麼做的目的則是希望騰出更多的時間出來,在產品設計上進行調整,力求儘可能大的排除掉美國技術和源自於美國技術的產品在華為和中興的通信產品中的佔比。
此消息一出引起了外界巨大的反應,因為禁令發生後,第一次兩家通信業巨頭同時宣布,為了規避美國技術,所以要對具體的產品設計做出調整。
這份通知所代表的意義是重大的,首先這意味著華為和中興應對美國技術封鎖的措施已經來了。
其次,這也標誌著接下來全球相關通信技術產業鏈將產生巨大的震動,畢竟隨著華為和中興對美國技術的進一步排除,接下來凡是依賴美國技術打造產品的供應鏈廠商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華為和中興這兩大客戶。
最大的受害者
而這也還只是身處下遊的供應鏈廠商所需要遭受的傷害,而身處於供應鏈頂端,在背後提供技術支持的美國企業將遭遇更大的困境,因為這些下遊使用美國技術的供應鏈廠商的業務損失最終都會集中反映到美國企業身上。
但是,現如今華為和中興的行動已經開始了,一旦兩家企業產品設計調整結束,美國後悔也來不及了。
不過最受傷的還是美國企業,畢竟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它們的營業收入遭受重創。
總結
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技術企業相互合作,技術相互流通才能夠獲得相互之間的共同發展,如今川普肆意打破這種合作間的平衡狀態,最終美國也無法逃離遭遇重創的局面,這就是所謂的「害人終害己」。
而我國現階段正在持續加碼相應技術產業鏈的研發投入,未來必定會獲得技術獨立。
你覺得這一天還有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