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月領退役金年限,終於有新消息了

2020-12-12 軍路

作者|軍路君

這一點是敲定的:《退役軍人保障法》將於2021年1月1日施行。

距離執行的時間愈發臨近,這部關係著數千萬退役軍人保障和現役人員安置後路的法律,自然受到較高的關注度。

馬上退役,能否趕上逐月領取退向金年限?

具體服役年限多少,才能選擇逐月?

以前退役的軍人,還會發優待證嗎?何時能夠發到手?

……

談起保障法,一系列的問號,都期盼著能夠早日拉直。

11月25日,退役軍人事務部召開新聞通氣會,主題就一個:對2021年1月1日施行的《退役軍人保障法》,就眾人關心的問題,集中作了介紹並回答記者提問。

逐月領取退役金,是《退役軍人保障法》明確的一種新的安置方式。根據保障法第21條、22條對軍官、軍士安置方式中明確:服現役滿規定年限,以逐月領取退役金方式安置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逐月領取退役金。

但在昨天的新聞通氣會中,逐月領取退役金安置方式披露了新信號——

信號1:強調逐月是很多國家的通行做法

新聞通氣會上提到「……符合規定條件的軍人退出現役,逐月領取退役金制度,是很多國家通行做法。

由此可以猜測至,我國在探索施行逐月領取退役金制度中,在一定程度會借鑑參考發達國家的一些先進經驗和做法。

從美國、俄羅斯等國已經出臺逐月領取退役金制度來看,逐月年限最低為20年,領取的退役金標準為服現役時薪資的50%,對超過20年以上的,按年限對應比例增發月退役金。

我國最早針對軍官施行的自主擇業安置方式,其要求軍官服役年限滿20年,才可以以自主擇業方式安置。但在改革期間,自主擇業政策暫時調整為軍齡滿18年。

如此,想著16年選擇逐月領取退役金的軍士,或許得有落差的心理準備。

信號2:強調逐月服役時間和貢獻較大

在《退役軍人保障法》中明確,「服現役滿規定年限,以逐月領取退役金方式安置……」年限自然是首要條件。

但昨天在新聞通氣會上強調,「……(逐月領取退役金安置方式)主要目的是想讓服役時間較長、貢獻較大的退役軍人多一種退役安置的選擇……

強調「貢獻較大」的退役軍人,足見逐月領取退役金不只看服役時間,其在服役期間所作貢獻,也將與「逐月」新安置方式掛鈎。

信號3:強調《退役軍人安置條例》即將出臺

逐月安置方式,具體內容細節全寫在《退役軍人安置條例》當中。

新聞通氣會上指出,關於逐月領取退役金的適用範圍、標準條件和退役金計算辦法等,將在《退役軍人安置條例》中明確。

對於退役軍人安置條例,從早期的《退役義務兵安置條例》《士官退出現役安置暫行辦法》到歸集至《退役士兵安置條例》的出臺。士兵安置法規在不斷整合,但與軍官安置政策一直是分開的。

在地方機構改革以前,士兵是由民政部部門退役士兵安置辦負責,軍官則是由人社部門軍轉安置辦負責。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掛牌組建後,退役軍人(軍官、士兵)的安置工作統一歸口管理。

如今,將要出臺《退役軍人安置條例》,從目前透露的情況來看,新出臺的條例很有可能將軍官、軍士和義務兵的安置,統在一部行政法規中予以規範和明確。

保障法確定在明年1月1日施行,《退役軍人安置條例》必然快馬加鞭,2021年符合條件的退役軍官、軍士,將是第一批選擇逐月領取退役金安置方式的對象。

相關焦點

  • 「逐月」退役金的標準,揭開面紗!
    陳水勝說:關於逐月領取退役金的適用範圍、標準條件,以及退役金計算辦法等關鍵要素,將在正在研究起草的《退役軍人安置條例》中進行明確,將本著以下原則進行——堅持尊崇關愛、匹配服役貢獻;堅持官兵融合、加強制度統籌;堅持前瞻設計、確保科學公平;堅持制度銜接、鼓勵就業創業。
  • 逐月領取退役金,條件、年限、金額及比例!
    《退役軍人保障法》草案不負大家的希望,在第十九條中明確規定:  對退役的軍士,國家採取逐月領取退役金、自主就業、安排工作、退休、供養等方式妥善安置。  以逐月領取退役金方式安置的,服現役須滿規定年限,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逐月領取退役金。服現役不滿規定年限退役的,領取一次性退役金,自主就業。
  • 淺議論:逐月退役金
    此次逐月領取退役金,因為《退役軍人安置條例》沒有出臺,面對戰友們對政策的渴求,發聲者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理解,寫出更接近於真相的解讀,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大家解疑釋惑。如果我們這個時代集體失聲,每個人都在等著官方消息,算不算時代的倒退?
  • 關於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幾個重點問題探討
    中舉過一個例子,我們假設一名四級軍士長,服役滿16年,可以逐月領取的退役金額度為3000元時,1名士兵18歲入伍,幹滿16年,也就是35歲左右。從35歲到60歲,大概有25年的時間,1年領3.6萬,25年就是90萬。從服役期間就開始繳納社保,60歲後併入社保。
  • 逐月領取退役金,越改越好?
    但老於跟老劉關注的不同,老劉關注的是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待遇,而老於關注的是逐月領取退役金的最低年限。因為老於才剛服役滿14年,明年才15年,迫切想知道,逐月領取退役金年限是不是15年起步,自己能不能趕上逐月領取退役金的「首班車」?
  • 達不到逐月年限,轉業條件又不夠咋辦?
    隨著2021年「職業化大禮包」和有關逐月的那張「神圖」,讓很多現役軍官擔憂未來退役該如何選擇?雖然現在有一些政策規定已經明確了條件,但是具體的實施細節並沒有出臺。估計也只有《退役軍人安置條件》出臺後,才會知道如何具體的退役政策。在安置條例沒有出臺前,好多現役軍官,還有不少想報考軍校的學生和家長想了解新軍官政策實施後,對於今後軍官退役如何進行選擇?
  • 艱苦地區服役年限與退役金係數掛鈎?某區服役每年加係數2%?
    老實說,艱苦地區服役年限與逐月領取的退役金掛鈎,這基本是一件大概率的事情,因為它符合改革的原則性設計;而所謂某區到庭是不是年係數加2%,其他各類地區分別加多少,目前尚不在、也不可能在我們的知情範圍內,且在最終落地之前或仍存在一定變數。  所以,與其探聽這些具體數字是真是假,倒不如追根溯源,從理論和原則上研究一下這些政策的設定機理,做好方向上的預判,並做好相應的、重點是思想上的準備。
  • 逐月領取退役金,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細化的來解釋,即符合條件的軍士,以逐月領取退役金方式退役的,每月可領取一筆保證基本生活開支的退役金,並且可以一直領下去。2、軍士逐月領取退役金從什麼時候開始實施?軍士逐月領取退役金已經被寫入《退役軍人保障法》,《退役軍人保障法》自2020年1月1日施行。
  • 少校可逐月,那尉官怎麼辦?
    因著軍改等一系列的原因,不少單位都進行了降級縮編,編制的減少,造成了晉升困難,很多人在一個位置上硬生生卡到最高年限,因此,造成部分基層單位,大齡尉官一抓能有一大把。對於一些在崗位上兢兢業業,但遲遲調不了級的人來講,已經不奢望晉升,只求速走。
  • 逐月領取退役金到底是多少年?說好的16年呢?
    2001年開始實行的自主擇業的形式,形式為根據服役年限和貢獻大小,逐月按照一定的比例領取「退役金」。可以理解,其實逐月領取退役金是「自主擇業」的升級版。自主2.0逐月領取退役金的依據依然是服役期(軍齡滿整年數值)和貢獻大小(立功級別和數量)。退役金的多少與服役軍齡、退役職務、最高軍銜、立功等級和數次、艱苦邊遠年限、參戰經歷及層級等貢獻大小的關係沒變,依然成正比!
  • 逐月與文職,如何抉擇?
    2020年還有9天就結束了,新的一年又將面臨新的一輪選擇,不少人都在期待,今晚咱們就來聊聊逐月與文職有什麼區別?又該如何抉擇?士官轉文職從2018年起到今年不簡單,除了有學歷、年齡、專業三大限制,還傾向於專業技能崗位文職並且錄取率不高。
  • 「獨家重磅」逐月的薪資細則,有安排了!
    關於逐月的保底工資,來自於基層官兵的討論,有兩種討論---第一種方案: 退役時給一部分退役金,退役後再按月發放。比如,退役時部隊給*萬,退役後再逐月領取。 相當於軍士選擇安排工作,一部分轉業費,安置報到後上班領工資。
  • 逐月領取退役金,3大因素牽動你我!
    01 關於軍官與軍士的逐月,有「三要素」迴避不開。 第一要素,服役年限。 到底是15年、18年、20年,各有各的說法。到底這個服役年限是最低,還是最高,有待相關條例正式出臺後再來考證。
  • 什麼是逐月領取退役金?
    逐月領取退役金,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每個月領取一定數額的退役金。大家都知道,20年前出臺的自主擇業,也是逐月領取退役金的,為什麼這次非要換個名字呢?直接還叫自主擇業不就得了?有的人可能會說,改為逐月領取退役金,是為了把士官群體也納入進來,而之間的自主擇業是針對軍轉幹部的。
  • 逐月領取退役金即將登場!
    今年4月,軍地四部門聯合下發〔2020〕21號《關於調整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退役金標準的通知》,該通知中,調整增加自主擇業幹部退役金,改變了退役金結構,調整了計算方式。 退役的轉業軍官尋求自主的最後一扇門,轉而開啟了另一條還未有人踏足的、全新的逐月領取退役金之路。 必須認可,選擇自主擇業的軍轉幹部,是為政策做出貢獻,又有過犧牲的。但是,發展是硬道理,軍隊建設與政策制度是同步更新。
  • 2021年軍官退役「逐月」啥條件?時間和名額在哪裡?
    近日,好多讀者留言或諮詢軍官轉業政策問題,大家問的問題,也都集中在政策、時間、標準、條件等,在這些問題中,主要有:有沒有最新「逐月」的條件和退役金發放標準?有沒有轉業向後推遲的消息?有沒有今年轉業的名額指標的消息?
  • 逐月領取退役金的4個年限,哪個更靠譜?
    我想,除了漲工資之外,就是逐月領取退役金的年限問題了。  尤其是在退役軍人事務部舉行新聞通氣會之後,讓大家對逐月年限的猜想,又多了幾分不確定。  既然逐月領取退役金的目的是為了給予服役時間較長、貢獻較大的退役軍人多一種安置選擇,僅是軍齡15年,不算服役較長。  對此,有網友認為:  如果逐月領取退役金是15年軍齡,一般熬一熬都能夠挺到,若是幹齡,22、3歲軍校畢業,熬上15年,走的時候都近37、8歲了,像士官考學提幹的,說不定都四十多了,到了社會上有什麼優勢?有什麼競爭力?
  • 大齡尉官還能趕上逐月嗎?
    大家比較關注的逐月領取退役金,也將在《退役軍人安置條例》中進行明確。年底前具體的年限標準比例是否會出臺目前不得而知,但總基調已明確,就是讓服役時間較長、貢獻較大的退役軍人,多一種退役安置的選擇。綜和世界各主流國家軍隊來看,我軍的服役年限還是非常短的,人員流動率也是非常高的,由此可以看出,全面實行職業化後,軍官逐月的年限不會低於18年,很有可能是20年。至於網傳的15年、16年,也有其道理,降低逐月年限,可以讓更多的官兵可以多一種退役安置方式,自然很好。
  • 《兵役法》今日起審議,服役年限、工資待遇和逐月標準
    千呼萬喚,在一次次望眼欲穿的期待中,我們終於煎熬中挺了過來,迎來了2020年12月22日。今天是普通的一天,今天又是特殊的一天。今天的日子一如往常,今天的日子載入史冊。然而,大家期待想知道的具體逐月的最低年限、基本待遇、參照標準等等應該不會在兵役法中明確,還需要《現役軍官法》《退役軍人安置條例》等配合。不過,由於相關法律環環相扣,內容互有補充,有些趨勢還是有跡可循的。延長服役年限大勢所趨。
  • 逐月仍然需20年!艱苦地區幹1年算1.2年!立功有優待!
    《保障法》出臺後,大多數官兵特別是基層營連主官,一直軍務纏身無暇顧及自己,現在年終歲尾,終於有喘息之機思考自己的進退去留。小編據消息人士支言片語,大膽推測,僅供戰友參考,不妥之處敬請諒解,歡迎粉絲拍磚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