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無人化」擴大,過剩的勞動力去哪兒?

2020-12-16 瑪雅財話

AI(人工智慧)、5G、自動化技術的技術進步與普及使產業」無人化「的廣度和深度有了極大的延伸,例如我們已知的 「無人機」、「無人駕駛」、「無人工廠」,「無人倉庫」、「無人零售」。今年進博會上亮相的「手術機器人」、「兵乓機器人」、「垃圾分揀機器人」、「咖啡機器人」比過去的版本智能化程度更高,昭示著不久的將來機器人將會滲透到各行各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了勞動力的替代率,」無人化「產業在第一、二、三產業中滲透越來越廣,現今的很多職位在未來只需少量的勞動力或徹底消失,「無人化」的大勢不可阻擋。

產業「無人化」的程度越高,則勞動替代率越高、生產效率越高,該行業的勞動力「擠出」效應越顯著。

美的自動化空調生產線使生產線員工人數下降50%,生產效率提高70%。上海通用金橋工廠實現100%焊接自動化, 10多位工人管理386臺機器人,每天生產80臺凱迪拉克。京東無人倉運營效率是傳統倉庫的10倍,智能控制系統反應速度是人的6倍,訂單日處理能力同比增長1415%,檢貨準確率99.99%。華為東莞終端生產基地,一條生產線上的員工由2013年的上百人減至2019年的17人,平均28.5秒生產一臺智慧型手機。

京東無人倉

低技術勞動力最先被機器人替代

「無人駕駛」替代司機;

「送貨機器人」替代快遞小哥;

「無人消毒和送藥機器人」替代護士;

「自動支付機器」替代收銀員;

「廚師機器人」替代快餐業廚師……

高技術勞動力也將面臨被AI機器人替代的處境

「診斷機器人」和「手術機器人」替代外科醫生;

「AI翻譯」替代翻譯;

「AI財務核算」替代會計;

「AI教學」替代初級教師……

AI機器人釋放出大量的勞動力面臨著勞動力轉移。

不少專家們提到人口「老齡化」趨勢和未來勞動人口下降的隱患,呼籲政策放開生育。但就業市場表現出勞動力充足的狀況,這一點從職場的年齡歧視可見一斑,只有勞動力充足的市場才會有「年齡要求不高於35歲」,「賣菜女性年齡不高於45歲」的要求。高科技企業高管們達成的共識就是不要僱傭超過30歲或35歲的人。

上世紀80年代及以前,很多退休老人仍然可以返聘回單位或應聘到看守倉庫、單位收發室的工作,這才是勞動力短缺的市場表現。部分行業短期的用工荒並不是真正的勞動力短缺,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勞動力流動到均衡狀態。電影裡有句著名的臺詞「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我國當年享受了人口紅利帶來的GDP高速增長,未來必然要承擔這批人口紅利轉化成的養老負債。人口」老齡化「不會一直持續,達到峰值過後就會逐漸回落,所以不必過於擔心人口出生率降低而陷入勞動力不足的困境,勞動人口總數的自然回落能夠緩解將來的就業壓力,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能夠負擔起社會養老和育兒的支出

日本和德國的第三產業佔GDP比重超過70%,美國第三產業佔比高達81%。我國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從1980年最低22.3%上升至2019年53.9%,第三產從業人員佔比達勞動人口的55%。相較之下,我國第三產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勞動力會繼續從第一、二產業流向第三產業。新興產業或特殊事件會推動就業崗位需求量增多或創造新的職業,如電子商務促成了數以百萬計的快遞崗位, 新冠疫情使原本增長的網絡主播行業出現了人員井噴。

對於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這些創意性和互動性高的行業,AI替代率較低,人員會持續流入。自媒體從業人員增多,連大媽們都可以是活躍的短視頻UP主。人人可直播的時代,人們對自己在鏡頭前的儀表更加在意,從而帶動美容、整形、美妝、口腔診所等行業隨之擴大。大家要做的是不斷學習,在勞動力遷移中找到合適的位置。

相關焦點

  • 中國勞動力人口,短缺?過剩?
    到如今,即將走出社會的00後一代會發現,自己生活的社會,已經不再是供給不足,而是過剩了。勞動力過剩、產能過剩甚至資本過剩。 中國有9億勞動力,有那麼多亟待解決就業的人口,另一面卻面臨著大量的勞動力過剩。其實,這是存在著一個結構性問題需要解決。片面地研究人口過剩或是不足的問題,顯得意義不大。
  • 我國勞動力,面臨長期過剩?專家提出「中國人口過剩論」,為什麼
    李鐵當時就表示,我國大城市如果沒有外來人口的話,那產業的發展,服務業的發展,都會遇到非常大的挑戰。其表示,外來人口對於城市發展的重要性。李鐵當時還強調,中國人口基數非常大,面臨的人口問題是勞動力過剩,而不是人們常說的短缺。其還表示,我國勞動力人口將面臨著過剩,是因為它會出現技術替代,這是一個長期問題。
  • 我國勞動力人口面臨過剩?專家的「中國人口過剩論」,依據在哪裡
    我國能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裡得到快速發展,除了少不了改革開放的功勞,勞動力也很重要。在上個世紀,中國憑藉著人口紅利,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增長的局面,吸引了很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給我過帶來大量的工作崗位,也大大促進我國製造業的發展。
  • 李鐵:人口越多市場不一定越大,為過剩勞動力找到出路才是正道
    但遺憾的是,他把我寫的關於勞動力長期過剩的觀點改成人口過剩,明顯會引起很多觀點的誤導。在他看來,「所有的工作機會都來自人的需求,人口多會導致需求大,於是工作機會也變多」。俄羅斯比日本的人口規模還要多將近2000萬人,但是消費能力顯然不能與後者相比,產生差距的原因就在於產業的技術能力和競爭能力不足,因此導致就業和收入的水平偏低。再來對比一些人口少的國家,例如北歐的幾個國家,目前在世界上人均收入的榜單中排名最高,它們從來沒有因為自己人口少而去強化所謂生育問題。
  • 到底是「勞動力過剩」還是「招工難」?專家的話真的是事實嗎?
    近20年來我國的人口勞動力發展是非常迅速地,這也是支撐我國經濟飛速騰飛的基礎所在,然而隨著近些年來人口勞動力的不斷減速,越來越多的「專家」都來發布自己的觀點了!前段時間有著名經濟學家李鐵發表的文章表示,我國的勞動力將長期面臨過剩的問題!
  • 老闆「招工難」,老百姓「就業難」,中國或將「勞動力過剩」?
    按理說,在社會發展如此迅猛的情況下,我國充足的勞動力資源應該能夠很好地滿足發展需求,甚至是出現短缺現象。但事實上,專家卻預測中國可能會面臨勞動力過剩問題,出現「招工難」、「就業難」現象。著名的經濟學家李鐵曾明確表示,國內將會出現勞動力過剩現象。他表示,國內人口多,看似發達,但其實絕大部分人口處於中低收入水平。
  • 業界卻表示勞動力過剩?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國,龐大的人口基數給我國帶來了附加的福利,最明顯的首先就是勞動力資源豐富。目前我國16-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已達89640萬人,佔我國總人口數的64%。那「用工荒」是怎麼回事呢?眾所周知,我國最不缺少的就是勞動力。
  • 專家說勞動力過剩,工廠卻吵著「用工荒」,是誰「撒謊」了?
    人口多,意味著勞動力多,所謂「人多力量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近兩年我國一些地區的工廠,卻頻頻出現「用工荒」的現象。為此,很多工廠不得不保持常年招聘的狀態。然而即便如此,很多工廠的勞動力依然極度短缺。但是,前段時間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李鐵卻發文稱,我國勞動力將面臨過剩的問題。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14億人口卻難招工,究竟是「人口過剩」,還是「勞動力短缺」?
    文:夜梟不久前,經濟學家李鐵發表了「人口過剩論」,不過很快,這一說法便遭到經濟學家梁建章的質疑。在梁建章看來,我國目前的情況並非「人口過剩」,反而是「勞動力短缺」。那麼兩位專家的觀點,究竟誰才是正確的呢?
  • 一邊開出「天價工資」還難招到人,一邊是勞動力過剩,該信誰?
    如果按照當下的物流發展速度去推算的話,那缺口至少在1000萬人左右。有不少地區,為了能夠招到貨車司機,也是給出了1萬多月薪的「天價工資」。不過,讓人意外的是,就算是薪資這麼誘人,年輕人還是不願意去幹這個工作。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年輕人的眼光真的很高,連1萬多月薪都看不上了?其實,年輕人不願意幹這個工作,也是有原因的。
  • 為什麼建築設計師從業者過剩,設計院卻勞動力短缺?
    為什麼建築設計師從業者過剩,設計院卻勞動力短缺?所以,過剩的從業者很可能是高職、中專學歷的設計師。2.設計院縮減成本比如今年疫情影響,設計院為了縮減成本,過量裁員,導致失業建築設計師增多,在職員工工作壓力增大。
  • 梁建章:人口是負擔還是財富 再評李鐵的中國勞動力長期過剩論
    就我理解,就業不足與勞動力過剩同義,這雖然不等同於人口過剩,但李鐵顯然把就業不足與人口眾多聯繫在一起。如果李鐵說「中國人口過多」不等於「中國人口過剩」,我認為這種說法只是玩弄詞語。現在我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中國的勞動力是不是長期過剩?
  • 青島新松機器人:助力產業無人化、智能化
    「我們之前為湖北宜昌一家醫療包裝器材企業打造的智能車間,在企業復工復產時極大緩解了人員壓力,整體解決方案包括立體倉儲、物流、移動AGV、機器人的使用,使企業實現了無人化生產。」劉長勇介紹,「近期又向我們新增訂了一臺設備,我們也已經發貨,目前已經安裝調試完畢。」
  • 政策資本雙雙入局智慧農業,極飛科技發布新一代無人化技術
    中信證券《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展望》報告提及,2019年數字經濟在第一產業中的滲透率不足10%。「十四五」期間,預計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進一步滲透和融合的過程將加快,成為創新發展戰略的著力點。可以預計未來數位技術將賦能第一產業,打造安全高效的智慧農業。
  • 極飛科技12億融資 造產品矩陣建無人化農場
    圍繞「無人化農場」拓展產品矩陣 據了解,這輪12億的融資,由百度資本和軟銀願景基金二期領投,創新工場、越秀產業基金和廣州新興基金跟投。 極飛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專注於農業科技領域,並且圍繞「無人化農場」成功拓展出產品矩陣的科技公司。
  • 極飛科技年度大會2020:用智慧化、無人化科技賦能全球第一產業
    12月15日,一場以新技術賦能第一產業的盛會 -- 極飛科技年度大會2020(XAAC 2020)在廣州隆重召開,來自農業生產、行業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與權威媒體共同見證了極飛科技2020年度的創新成果,同時也見證了新一代P系列農業無人機、創新雙旋翼飛行平臺V系列農業無人機、新增固體播撒和割草兩大執行單元的R150農業無人車、新一代農機自駕儀等一系列全新硬體產品的問世
  • 現在我國重提建設勞動密集型產業,是因為我國勞動力過剩嗎?
    這樣企業才能有餘力去發展。那種動輒七八千萬元以上工資的,一般勞動密集型企業誰承擔得起?因此,廣就業,慎高薪,才符合實際,也才能發展!在中西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東南沿海高科技產業,中西部產業利潤低房價低,生活互補,產業工人就不用候鳥式的奔波,世界發達國家抑制中國經濟發展是早晚的事,必須有自己完整的經濟產業鏈,尤其是糧食安全,中國人口太多了。
  • 極飛科技彭斌:未來農業無人化將成為趨勢
    無人化設備在農村過去許多年,農業植保一直是令農戶頭痛的問題。傳統人工植保不僅需要的人手多、費用高,效率和安全問題也難以得到保障,而無人化設備在農業領域的應用,使降本增效成為可能。由於使用極飛無人化設備,孫威的業務沒有影響,反而有所增加。孫威舉例:「今年疫情的時候有一名用戶需要噴除草劑,用戶直接在手機上下單並告知哪一塊田需要打藥,用戶只用把藥放在田裡,我們的服務隊就直接去到指定田塊作業,之後將完成數據返回給客戶,全程不需要碰面,也降低了疫情風險。」
  • 農業現代化裡程碑:碧桂園打造全球首個萬畝無人化農場
    位於七星農場一側的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中心和無人化農場項目農機管理雲平臺可謂是無人化農場項目的「大腦中樞」。工作人員坐在中心辦公室,即可遠程監控無人化農機設備在不同的田塊內進行自主生產作業,未來隨著平臺數據處理分析、智能決策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智慧化大農業的生產場景將更加令人震撼。羅錫文接受採訪時表示,該項目是目前國內外針對主糧作物的規模龐大、參加試驗示範的農機設備多、作業環節項目全、無人化技術先進、農機田間作業無人化程度高的一個無人化農場項目。
  • 梁建章: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剩論」錯在哪裡?
    來源:新浪財經李鐵: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將面臨的是長期過剩,而不是供給不足梁建章:李鐵的「中國人口過剩論」錯在哪裡?梁建章、黃文政前不久,經濟學家李鐵在《北京日報》上發表文章認為:「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將面臨的是長期過剩,而不是供給不足。人口過多,導致發展面臨的短板難以補齊。」我們認為,上述觀點是完全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