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慧)、5G、自動化技術的技術進步與普及使產業」無人化「的廣度和深度有了極大的延伸,例如我們已知的 「無人機」、「無人駕駛」、「無人工廠」,「無人倉庫」、「無人零售」。今年進博會上亮相的「手術機器人」、「兵乓機器人」、「垃圾分揀機器人」、「咖啡機器人」比過去的版本智能化程度更高,昭示著不久的將來機器人將會滲透到各行各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了勞動力的替代率,」無人化「產業在第一、二、三產業中滲透越來越廣,現今的很多職位在未來只需少量的勞動力或徹底消失,「無人化」的大勢不可阻擋。
產業「無人化」的程度越高,則勞動替代率越高、生產效率越高,該行業的勞動力「擠出」效應越顯著。
美的自動化空調生產線使生產線員工人數下降50%,生產效率提高70%。上海通用金橋工廠實現100%焊接自動化, 10多位工人管理386臺機器人,每天生產80臺凱迪拉克。京東無人倉運營效率是傳統倉庫的10倍,智能控制系統反應速度是人的6倍,訂單日處理能力同比增長1415%,檢貨準確率99.99%。華為東莞終端生產基地,一條生產線上的員工由2013年的上百人減至2019年的17人,平均28.5秒生產一臺智慧型手機。
低技術勞動力最先被機器人替代。
「無人駕駛」替代司機;
「送貨機器人」替代快遞小哥;
「無人消毒和送藥機器人」替代護士;
「自動支付機器」替代收銀員;
「廚師機器人」替代快餐業廚師……
高技術勞動力也將面臨被AI機器人替代的處境。
「診斷機器人」和「手術機器人」替代外科醫生;
「AI翻譯」替代翻譯;
「AI財務核算」替代會計;
「AI教學」替代初級教師……
AI機器人釋放出大量的勞動力面臨著勞動力轉移。
不少專家們提到人口「老齡化」趨勢和未來勞動人口下降的隱患,呼籲政策放開生育。但就業市場表現出勞動力充足的狀況,這一點從職場的年齡歧視可見一斑,只有勞動力充足的市場才會有「年齡要求不高於35歲」,「賣菜女性年齡不高於45歲」的要求。高科技企業高管們達成的共識就是不要僱傭超過30歲或35歲的人。
上世紀80年代及以前,很多退休老人仍然可以返聘回單位或應聘到看守倉庫、單位收發室的工作,這才是勞動力短缺的市場表現。部分行業短期的用工荒並不是真正的勞動力短缺,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勞動力流動到均衡狀態。電影裡有句著名的臺詞「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我國當年享受了人口紅利帶來的GDP高速增長,未來必然要承擔這批人口紅利轉化成的養老負債。人口」老齡化「不會一直持續,達到峰值過後就會逐漸回落,所以不必過於擔心人口出生率降低而陷入勞動力不足的困境,勞動人口總數的自然回落能夠緩解將來的就業壓力,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能夠負擔起社會養老和育兒的支出。
日本和德國的第三產業佔GDP比重超過70%,美國第三產業佔比高達81%。我國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從1980年最低22.3%上升至2019年53.9%,第三產從業人員佔比達勞動人口的55%。相較之下,我國第三產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勞動力會繼續從第一、二產業流向第三產業。新興產業或特殊事件會推動就業崗位需求量增多或創造新的職業,如電子商務促成了數以百萬計的快遞崗位, 新冠疫情使原本增長的網絡主播行業出現了人員井噴。
對於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這些創意性和互動性高的行業,AI替代率較低,人員會持續流入。自媒體從業人員增多,連大媽們都可以是活躍的短視頻UP主。人人可直播的時代,人們對自己在鏡頭前的儀表更加在意,從而帶動美容、整形、美妝、口腔診所等行業隨之擴大。大家要做的是不斷學習,在勞動力遷移中找到合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