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天城 —— 一個邊陲要塞的前世今生

2021-02-26 紅色高臺

山環水抱一古城

高臺縣城西北一百二十公裡外的天城村,所處張掖、酒泉和內蒙古額濟納旗交界的三角地帶,村莊靠山臨水,地形險要,兵家必爭,素有「天城鎖鑰、要道咽喉」之稱。歷史上的「居延古道」、鎮夷守御千戶所都與此地有關。

在今天看來,高臺縣羅城鄉天城村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地處偏僻,毫無區位優勢可言。但在歷史上,天城村曾承擔過邊陲要塞的重要角色,也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疏通到居延海的孔道。

天城村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一面是黑河水繞村而過;另一面是合黎山合圍攏抱,一山一水形成天然的防衛屏障。登高俯瞰,綠樹掩映,屋舍儼然,古樸滄桑。《肅州志》中如此描述:「祁連遠拱,合黎近峙,白成山顧於前,黑河水繞於後,可謂屯田、用武、控扼戎番之要地。黑山峙於東北,弱水經於西南,山嶺崔巍,石峽險隘,實屯守要地,泉水環繞,河山襟帶,為甘肅通驛要路,三秦鎖鑰,五郡咽喉。」

上山聽民謠,下河問漁樵。在天城村,談起其歷史,連老叟婦孺都會不假思索地說到兩個典故。一個是大禹到這裡治理了黑河。據《山海經》記載,上古時期,祁連和合黎二山之間,湖泊密布,千流縱橫,泛稱「石海」,而天城又是這個區域海拔最低的地方,完全是一片汪洋大海。為了讓積水下洩,大禹劈開了合黎山,洪水一瀉而下,流到了居延海。天城村西有一條十多公裡長的幽靜峽谷,古稱之為「鎮夷峽」,現叫「正義峽」,峽谷分上、中、下三段,又稱「黑河小三峽」,是黑河下洩的唯一通道,傳說這就是當年大禹治水的地方。《尚書-禹貢》載:「(禹)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地方志記載,明代在鎮夷峽有大禹祠,修建於洄瀾山北側,遺址猶存。此祠在清光緒年間重建,直至1958年被毀。大禹祠原供奉大禹像及后稷、伯益、八元、八愷等先賢像,丹廊碧殿,金窗玉檻,端莊雅麗,據傳宮殿內還陳列著大禹治水的文獻,以及紀念大禹的遺蹟記載等,舊時每年都要舉行祭祀大禹的活動。

最為奇特的是,在正義峽北山的另一面,一個叫「石門」的地方,兩邊山體隆起,其中一邊的山體如同用層巖壘起一樣,初看似喀斯特地貌,近看,凝固已經變成了化石,一層一層的,保持著膠泥乾涸後的狀態。在風化的巖石間仔細查看,還會發現水生動物骨骸和軟體動物硬殼,顯然是海底拉升或洪水過後海底世界的遺存。只是目前沒有這方面的考古報告,無法斷定這一遺蹟的歷史年限。在一個地方,既有文獻記載,又有遺存實證,看來大禹治理黑河絕非臆測。

天城人要告訴你的第二個典故是:「先有天城,後有高臺。」明洪武五年( 1372),太祖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徵西將軍,兵出西路與元軍交戰,一路攻城掠地,平定河西。為鞏固戰果,大批將士便留在河西擔任屯防任務,同時開始了大規模的移民。天城所在地因地勢險要,馮勝在此設哨馬營,長期駐軍把守。洪武三十年(1397),將哨馬營築城擴建,設立軍政合一縣級政權——鎮夷守御千戶所,此地始有「鎮夷城」之稱。這一建制比高臺守御千戶所早49年。史載,鎮夷千戶所管轄12個百戶所,每百戶所下設總旗2個,小旗10個,每小旗編制10人,主要承擔防禦和維護治安,閒時屯田生產。清代沿襲明制,一直延續到清雍正三年(1726),在大將軍年羹堯平定青海羅布藏丹增叛亂後,才將鎮夷、高臺二所合一,鎮夷城縣級政權存續330年。

清朝初年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中對鎮夷故城變遷有詳細記載:「鎮夷守御千戶所鎮西北三百裡,故張掖縣地。明洪武二十九年置鎮夷守御千戶所於黑河之北。後為河水衝決。天順間,始移今治。」《志》雲:「所東抵高臺,西接酒泉,南距番夷,北鄰胡境,廣袤二三百裡,為戍守之要。城周四裡有奇,有南面二門。今改設鎮夷衛。」

由是而觀,鎮夷古城方圓四裡,管轄近三百裡區域。從地方志所繪鎮夷城平面圖看,古城城池方方正正,四角都有角樓,東西南北分別建有牛王樓、觀音樓、日月樓、玉皇樓,城內有城隍廟、文昌宮、文廟、普濟寺、關帝廟、鐘鼓樓等數十處建築,布局十分精緻。如今,天城村仍遺存著明清古城的東、南兩面城牆,高約七八米,基寬五六米,東面有角樓,城牆外有寬廣的壕溝。村外還有長達數公裡的明長城,歷經滄桑,仍橫亙在曠野上。境內還有47座烽燧,正義峽中的每個山頂上都有高聳的烽火臺,當地民謠誇張地說:「登上頂兒山,瞭見嘉峪關。」如此密集的防禦工事,足見天城在當時邊防上的重要地位。

由於駐軍來自天南海北,還有明、清兩代實施移民政策,天城村呈現出姓氏繁多的歷史現象,這個700多戶的村莊,現有單姓90多個,大抵是駐軍或移民的後裔延續而來。

道透居延自古流

「城南古渡最清幽,道透居延自古流。」這是明代客居天城的翰林學士嶽正所題《鎮夷所八景》中的詩句。他把鎮夷的景觀分別概之以「黑河古渡」「紫塞平沙」「蘇臺雲香」「趙墓煙冥」「石峽晚翠」「東山峭壁」「紅崖早壁」「西嶺生鹽」,一景一詩,一詩一典,憑弔懷古,留下難得的史料。

嶽正詩中所提到的居延,正是黑河的尾閭湖。秦末漢初,匈奴右賢王統治西域,其主力之一的渾邪王佔據居延一帶,從居延進入河西走廊,匈奴人開闢了一大道,史學稱作「居延古道」。沿古道向北,一路分布著肩水金關、地灣城、大同城、黑城、遮虜障、殄北侯官治所等古遺址,處處都讓人觸摸到歷史的厚重。這條道路一直通往匈奴王庭——龍城,按今天的線路計算,直線距離約900公裡。

天城石峽便是居延古道通向河西走廊的孔道。因有黑河阻隔,匈奴人無法渡河,只能從天城村以西的合黎山峽谷中穿過。當時天城人煙罕至,還是一片未開發的處女地,匈奴鐵騎長驅直入,掠地擾邊。公元前121年,漢武帝命驃騎將軍霍去病領兵萬騎,過祁連山,攻打了匈奴駐守今張掖一帶的匈奴休屠王部,擊潰的匈奴便從天城石峽逃向居延。前119年,霍去病再次從隴西出兵,經居延攻擊匈奴。《史記·匈奴列傳》載:「其夏,驃騎將軍復與合騎侯數萬騎出隴西、北地二千裡,擊匈奴,過居延,攻祁連山。」此次進軍路線大致為:從今甘肅慶陽出發,向西北行,出雞鹿塞(今橙口西北哈隆格乃山口),過鈞耆(水名,現址不詳),到達居延,沿弱水南進,經天城石峽抵達張掖的◎得城。這一仗徹底打敗匈奴,驅匈奴於北漠。後人在天城石峽的山頭上建起霍王廟,以示紀念。但是,逃出中原之境的匈奴經過多年休養生息,又蓄積了一定的力量,再度犯境。據載,公元前70年,漢宣帝拜趙通為宣武大將軍討伐匈奴。趙通是秦相趙高之後,才智過人,他親率精騎,出鎮夷峽沿黑河北路直下,在石門山殺得匈奴潰不成軍,追擊途中又得到烏孫人的夾擊援助,最終大獲全勝。戰後,趙通奉命留守鎮夷峽,帶領軍民墾荒屯田,使匈奴數十年不敢妄動。

如今,天城村西北仍有條山路,舊時路轍尚存,當地人稱作「北大路」。這段山路的緊要處稱作「石門」,石壁上尚存人工開鑿的痕跡,只是尚無文獻記載開鑿於何時。山谷口的石壁上,鐫刻著清道光八年( 1828)高臺毛目知事王世林題寫的「石門」和「煅石開路」字跡。古道清幽寧靜,已經看不到昔時狼煙四起、鐵騎奔突的痕跡,但從這道僅能容一輛老牛車通過的石門,仍能感受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

居延古道後來成為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附路之一,經此到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然後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到達哈密。唐宋時期,此地尚未建制,史書中以「合黎山峽口」特指。《唐志》雲:「渡張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峽口,傍河東壖,屈曲東北行千裡,有寧寇軍。初曰同城守捉,屬刪丹縣。武后初,同羅、僕固等部叛。劉敬同討破之於居延海,敕僑置安北都護府於同城,以納降者,即守捉城也。天寶二年,改為寧寇軍。」

開元二十五年 (737)春,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大勝吐蕃,詩人王維奉唐玄宗之令出塞宣慰,便由合黎山峽口經過,在寧寇軍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馬圈城遺址)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從嶽正詩歌中可以看出,明代之前,天城就在黑河上設有一渡口,過河即可抵達絲綢之路正道,一直通往酒泉。鎮夷守御千戶所作為一級縣級政權,在明代也是商貿交易的中心之一,東來西往的商旅大都從渡口進入鎮夷城,從古城平面圖看,城內南、北大街沿街布滿了鋪面、商號、牌房,應是市場交易中心。

清康熙年間,在黑河渡口建一座大橋,後被洪水衝潰。民國25年,國民政府修建一條從張掖通酒泉的公路,天城石峽是必經之地。解放後,設計312國道時,遵從蘇聯專家意見,此路廢止不用。因交通不便,天城被甩在了偏於一隅的旮旯拐角。

毓秀鍾英歲月深

明代自設鎮夷守御千戶所,駐軍和移民從中原帶來的先進文化漸浸,教化之風盛行。明成化五年 ( 1469),鎮夷所創辦社學一所,招收民間15歲以下孩童教授詩書禮儀,始為高臺縣辦學之肇。萬曆十四年( 1586),明朝大才子楊慎第三子、巡按御史楊有仁奏報朝廷,奉旨創建鎮夷儒學,延請肅州學府張鶴任訓導,陸策等人為生徒。張鶴和陸策都是洪武年間科舉出身,博學多才,執導有方。儒學創設告成,延請南京戶部右侍郎、永昌人胡執禮作《鎮夷儒學記》,他的文中充分肯定教化之功和鎮夷辦學之遠略:「崇祀育才,偏遠之域,不以用武緩焉。鎮夷千戶所介甘、肅西北隅,經營斯地者,所治竣,即建先師廟,附有學舍,敬應遠矣。」

自萬曆年間到清雍正二年( 1725)鎮夷儒學併入高臺縣學,鎮夷儒學共考中進士、恩貢、歲貢、武解元、武舉人等184人,其中出任知縣15人、縣丞8人、知州6人,對一個偏僻的鄉村來說,這個數字是令人驚訝的。高臺縣舊志雲:「鎮夷風土淳淳,氣息剛勇,好騎射,循禮讓。」

自明代以來,天城有史記載的文人武將層出不窮。鎮夷守御千戶所第一任長官叫白剛,他在明初隨宋國公馮勝平定河西有功,被朝廷封為世襲正千戶,自此世居天城,他的孫子白兆慶在萬曆年間考取武舉人,後官至北京九門提督,因剛直不阿,得罪了奸臣魏忠賢,被誣陷而死,其事跡在當地老百姓中流傳甚廣。白兆慶之子白鶴翱、孫白粹世襲武風,都在西北為伍,先後被敕封為昭勇將軍。明朝萬曆年間,第一個考取科舉的叫張國儒,後又考取進士,官至刑科給事中,直言敢諫,參與了正直派官吏王元翰申救案,為重臣蕭大亨撰寫生祠記。清雍正、乾隆年間,鎮夷人閻相師坐鎮邊陲,戰績赫赫,一路官至甘肅提督加增太子太保,老年受詔進京,圖形紫光閣,列入《國史》,病卒後,乾隆帝御賜祭碑,碑文贊曰:「從徵戈壁,威行蔥嶺之後;躍馬崎嵯,勳策凌煙之上。」其子閻御璋、閻溥、閻澍都是武將。

清代,天城有四位詩人值得一提。一位叫閻佩璋,別號梅溪,是閻相師的次子,與龔自珍同代。他自幼習文,能詩工書,後襲家世武風,入武庠,兩試不第,而後棄絕功名,隱居石峽,以讀書作詩為樂,著有《梅溪詩集》4卷,詩風頗近陶淵明。其子閻汶,亦以詩文名世,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字功力,五言律詩、散文、碑、銘俱佳,著有《折柳集》一卷傳世,詩風偏重現實主義,天城村在清末的兵災匪禍、百姓苦難都在他的詩文中得到了記述。一位叫蔣佩蘭,善七言絕句,詩風明快豪放,辭藻華麗,想像奇特。另一位是賈生璉,著有《夢草山房集》傳世,詩風質樸自然,情真意切,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如果把這四位詩人的詩放進清詩選中看,無疑是一股活潑的田野新風。惜乎地處偏陋,時不待人,他們的詩文和英名只能留在地方志中了。

最後,引清代天城詩人賈生璉的一首詩作結:「波平石海虜塵空,盡變桑田墾塞中,五百年來兵革息,居民已是古幽風。」

相關焦點

  • 人間天堂——天城
    天城石峽素有「天城鎖鑰,要道咽喉」之稱。在抗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中發揮了天險要隘的戰略作用,所以古人美其名曰「鎮夷」,建國後方改為「正義峽」。據史料記載:閻相師(1691--1762)字錦蘇,又字渭陽,甘肅高臺鎮夷堡人(今羅城鄉天城村),清代武職官吏。閻相師的曾祖爺叫閻維,原是明代萬曆年間湖北的貢生,受朝廷委派,出任高臺鎮夷所(新中國成立後改為正義峽)千戶,爾後世居高臺。閻相師自幼秉性耿直,在祖輩的影響下,好文愛武。為了駐守邊疆,弱冠之年便投軍從戎。
  • 今生的夫妻是前世情人,今生的情人是前世夫妻:善待每一份相遇!
    夫妻,是前世的情人。之所以今生做夫妻,是因為前世欠了你的情債,今生是來報恩的。所以才會今生跟你一起扛起生活的重擔,共同經歷生活一路的風風雨雨,忍受你的壞脾氣,照顧你,心疼你,呵護你,陪伴你,怕你冷,怕你熱,懂得你的不易,心疼你的安危,為的就是感恩你在前世修給她的一份深情的愛。不論是情人還是夫妻,因都在前世。
  • 《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講述前世今生輪迴
    最近,泰國鬼才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花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作品《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更榮獲康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大獎,並同獲香港亞洲電影節別注電影,十分「威水」。
  • 《俠隱閣》前世今生MOD怎麼用 前世今生MOD及使用方法教學
    下面請看由「mzm1111」帶來的《俠隱閣》前世今生MOD及使用方法教學,希望大家能夠... 《俠隱閣》可以通過打MOD來增強遊戲的趣味性,前世今生MOD就可以讓玩家初始就擁有很強的勢力,還增加了往外的玩法。
  • 足球的前世今生
    足球的前世今生作為一名骨灰級球迷,倘若不了解足球的前世今生,那無異於自打耳光。眾所周知,足球是一項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體育運動,源遠流長而歷久彌新,而現代足球起源於今天的英國。話說在12世紀前後,北歐海盜橫行西歐,丹麥和英國發生了衝突,兩國的關係不斷惡化。
  • 沙皇俄國的搖籃,彼得保羅要塞的前世今生
    彼得要塞的全名是彼得保羅要塞。可不要小看這個要塞,俄羅斯人都知道這麼一句話:「莫斯科是俄羅斯的心臟,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的靈魂,彼得保羅要塞則是聖彼得堡的搖籃」。它才是陪著聖彼得堡一起成長的地方,今天的冬宮、葉卡捷林娜宮、滴血大教堂、聖伊薩大教堂、涅瓦大街等等最代表聖彼得堡的地方無一不是在它以後才建起來的,甚至建這個要塞的時候這個地方還都不屬於沙俄而是屬於瑞典。
  • 真有「前世今生」?胡因夢:我不相信,那只是一個概念、一種暗示
    隨後,魏斯醫生開始從凱薩琳2歲、1歲的時候努力,最後居然有了一個他自己認為「驚世駭俗」的大發現,凱薩琳居然有過83次「前世」,她今生的種種毛病,莫不均因為與前世有關。從此以後,凱薩琳的病,居然神奇般的康復了,那些困擾她的心病,瞬間沒有了。
  • 震撼:前世今生的照片比對 輪迴不可思議
    不過,學佔星的人都會有個讓自己難以釋懷的話題:我的命盤為何是這樣,為何我有這麼難堪的相位,為何我不能早點或者晚點生。  這個也讓我縈繞了很長時間的心結終於在07年得到開解。那是和臺灣一位通靈老師的見面,她凝視我一會,拿了支筆邊講邊寫我的前世故事,確實令我很震驚。回去後,翻閱大量資料查找關於輪迴和靈魂的話題,發現居然是佛教把此闡述最為詳細和究竟的。
  • 你前世欠了多少情債?前世姻緣註定今生的相遇,宿世情深該如何把握?
    世間大多痴男善女都在盲目追尋自己的愛情,一場又一場的相親、一個又一個的伴侶,也有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悔恨自己錯過了自以為是的一生良緣,人生路漫漫,你怎知那錯過的一定就是你的良緣呢? 前世你對我有恩,今生我便以身相許 如果雙方前世有恩情,今生相會便能喜結良緣,這樣的夫妻緣,報恩的一方能夠為了對方無怨無悔的奉獻,最能美滿幸福。
  • 精選5本前世今生文,無論前世,還是今生,我想一直在你身邊!
    今天為寶寶們整理了5本前世今生文,快一起來看看吧。如果寶寶們想看什麼類型的小說,可以在留言區告訴九九哦,九九會整理分享給大家。01《洞房前還有遺言嗎》作者:且墨<文案簡介>卿如是:我是你的祖宗,我們之間是不會有好結果的,這樣是會遭天譴的。
  • 你問佛:為什麼,我今生很苦?佛流下一滴淚:前世的債,今生的緣
    你對佛說:為什麼,我今生很苦?佛流下一滴淚,答:世間萬事萬物,都在因果之中。原來,今生所有的苦難與煩惱,幸福與安樂,都是前世修來的。如果一個人,在前世種下了孽緣,那麼他或者她,在今生所遭受的苦難,也會比較多。你問佛:那應該怎麼辦呢?佛說: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在人世間修行!
  • 催眠:前世今生—我與女兒的約定
    你相信——「前世今生」嗎?一個聽上去無比玄妙而又浪漫的詞,它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致力於此的人至今仍在不斷探究。但是在心理諮詢界,利用前世回溯治療有效的案例數不勝數,所以不論真實與否,單從療愈效果上來說,前世回溯治療被證實從根源上是有效的。
  • 妖怪名單之前世今生:尋找前世今生,龍族公主等你來撩!
    身為四大後宮之一的龍三元,與封夕的前世阿瘋有過一段前世情緣。人類與龍族的跨種族愛情感動了無數玩家們,但無奈他們沒有逃開時間的流逝,阿瘋最終壽元耗盡死去。而龍三元卻一直守著「等她長大了,阿瘋就娶她」的承諾,在今世一直默默守護的封夕。在《妖怪名單之前世今世》手遊中,跨越了前世今生,不同時期的龍三元也和各位玩家們見面啦!
  • 五本前世今生的甜文:前塵往事難忘記,今生依然愛你
    1、《命中未定》作者:時久短書評:本文講述了一個前世今生的四角戀愛故事。男二和女二是命中注定的愛侶,生生世世相戀。女主每一世都對男二一見鍾情,不擇手段也要得到他。現代的女主通過夢境和第一世的自己合謀迫害女二,卻還是斬不斷她和男二的天賜姻緣。在拆散他們的過程中,女主漸漸迷失本心,卻不知道在她追逐男二的同時,男主也在追逐每一世的她。
  • 短短今生一面鏡,前世多少香火緣
    最最主要的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丫環,他們至於如此嗎?    一直埋頭在詩言肩膀上的武庚突然抬起頭,恨恨道:「我懂得他們的想法,要把我最愛的人扣留,讓我好在殷地安分守己地呆著。」    人與人,無非就是一個「緣」字。有緣,今生我們才會遇見。世上每一個人,每一次的偶遇,其實都是緣分的安排。人與人,永遠離不開一個「緣」字。緣分,從來都深藏在我們的生活中。從我們出生到現在,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緣分的影子。緣分,一直都跟在我們身邊,也將陪伴我們的一生。緣分,是無處不在的。
  • 《瀋陽北大營》 梳理北大營的前世今生
    《瀋陽北大營》 梳理北大營的前世今生 瀋陽晚報
  • 梳妝檯的前世今生
    梳妝檯前世今生「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早自南北朝就已是日常。女子靜坐在典雅的梳妝檯旁,輕輕地梳理頭髮,看著鏡子中的容顏,一種欲語還休的惆悵漂浮在空氣中,嫣然一笑更是傾國傾城。因此我國古代婦女非常注重梳妝打扮,也對化妝用具十分講究。梳妝檯上總少不了各式各樣雕刻精美的鏡子和梳妝匣。
  • 白虎活絡膏的前世今生!
    在中國南方偏遠的邊陲城鎮,千百年來流傳著綿延婉轉山歌,絢麗多彩的服飾,還有口味豐饒的美食。
  • 一個礦坑的前世今生
    >> 景觀溼地現場鳥瞰攝 / 王軍 -《綠洲》 >> 景觀溼地現場實景攝 / 張徵 -《美麗鷙山桃花源》這是一個礦坑的前世今生,也是讓築夢者夢想成真的地方。
  • 妖怪名單之前世今生:從掌上明珠到龍族末裔,看龍三元的前世今生
    在漫畫《妖怪名單》中,龍族是一個種族強大而且成員繁多的族群,但經過歷史和時間的遷移,終究消逝在了過去,只留下龍三元一個人沉睡。那麼小夥伴們想不想知道幼年的小三元和成年後的龍三元有什麼差別嗎?想要知道的話就接著往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