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聶:90%的業餘跑者練習腳踝力量的方式都是錯的!信不?

2020-11-27 小聶跑法

文章開始前,先回復一個留言。這個留言也代表一種現象,和我最近這個系列的文章也算是有點關聯吧。基於時效性,我就先回復一下,以免造成誤會。

看到這個留言我苦笑了一下,非常感謝這位跑友善意的提醒和中肯的意見。但我想說的是:其實,他都沒搞清楚我昨天的文章在表達什麼樣的基礎概念。我通篇文章所說的是,小腿在跑動中因為技術運用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受力方向和壓力。而受力方向和壓力的不同會直接影響我們提高小腿力量的鍛鍊方法和價值。我表達膝蓋彎曲會比膝蓋直直落地的時候受力減弱,也是因為膝蓋彎曲改變了受力方向才會減弱正面衝擊帶來的損害。這和我們彎著手臂平抬提水比直直手臂平抬提水的對於我們肘部關節的壓力方向和感覺是一樣的原理。

在這裡可以思考另外一個例子:為什麼警察叔叔抓住那些暴力傾向嚴重的壞人以後,要反手上手銬而不是正面呢?其實這也是改變他雙手的受力方向。反手在後面,因為改變了受力或發力方向就會讓人有力用不成,反抗的作用和風險就大大減少。


而他表達所謂的力矩的關係,和我所表達的觀點風馬牛不相及,根本就扯不到一塊。我有點感覺無奈的是,難道我們表達膝蓋因為受力角度產生損害的時候,還需要計算考慮每個人的大腿和小腿的長度嗎?

至於這位跑友關於基礎科學的建議,我的意思是:所有的科學呈現,都基於事實的產生。事實或結果是好是壞,這才是衡量科學意義的關鍵所在。我雖然文化不高,高中還沒畢業,但我每一個表達都是基於我的親身跑動和進階經歷。幾年間,有過萬的跑友直接或間接在學習和運用,至今我都沒有收到正確練習的過程中產生不良效果的反映,這就能證明科學的意義。我經常強調,對於業餘跑者的建議,簡簡單單去表達就好了。再多的科學理論落實不到實處,那就一點都不科學。

今天的話題是關於腳踝部位的力量訓練。

事實上,人體所有的關節都不會存在所謂的力量元素,這些部位的力量基礎都是附著在周邊起保護作用的肌肉群或軟組織。而對於所謂的腳踝關節的力量訓練,我們真正在練的其實就是處於腳踝關節後方的跟腱和周邊的軟組織。

人體所有的關節在運動過程中承受壓力的大和小,和施加壓力方向有著息息相關的關係。因此,對關節部位的最好保護,就是順應關節活動方向去做。如果偏離了關節部位的活動方向,也就自然會產生力學原理中所體現的額外負擔,也就自然形成了損害。這個問題在鈴木清和先生的著作《骨骼跑法》裡表達得比較清晰,建議大家嘗試閱讀理解一下。

目前,大部分使用主動跨步動作意識去跑步的群體,他們每一步的落地和發力方向,都是讓著地點落在身體重心的前方,通常呈現的都是腳後跟著地。那麼對於腳踝部位關節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無論後期做再多的所謂的腳踝力量訓練都於事無補。保護腳踝、或是避免因這個問題產生的足底筋膜炎這類的運動損傷,改變動作意識、順應人體關節部位活動方向的發力意識,才是最好最有效的做法。

在調整為順應腳踝關節活動方向的發力意識以後,我們對腳踝和跟腱部位基礎力量的提升簡簡單單做一個原地彈跳的動作就可以。真正的彈跳動作應該這樣去做:原地站立,雙腳併攏,全身放鬆,以腰腹部發力讓身體往上騰空。這個時候可以產生聳肩的動作帶動腰腹部向上發力,然後利用騰空自然下落產生的反作用力讓身體自然回彈,反覆循環進行彈跳動作練習。在騰空落地的時候,身體重心要落在前腳掌,後腳跟部位在前腳掌受力後要迅速下落觸碰地面再彈起。絕對不能讓腳後跟完全不著地形成墊腳跳動作。

目前,很多跑友練習彈跳動作的時候都是以大腿主動發力往下踩讓身體向上騰空。而且,部分人在落地過程中也只是以前腳掌墊腳的方式壓地面蹬地彈起。事實上,這樣的動作體現是沒有順應跑動中落地蹬地彈起的規律,也就是讓我們的跟腱類似於拉弓射箭一樣的作用力發揮作用,完全失去了鍛鍊腳踝和跟腱的價值。當然,我能理解大部分人還處在主動跨步的動作意識,所以也很難體會到真正的彈跳練習所產生的作用或鍛鍊效果。

很多人非常好奇我的跑動非常有彈性,飄逸感十足,雙腳像裝了彈簧一樣能自然彈起,這是我很早就注意練習腳踝和跟腱力量的體現之一。前一周婷婷同學才問我為什麼最近一年沒穿簡易鞋跑步了,我說那是我初期對跟腱的鍛鍊才穿的。但現在主要的練習集中在腰腹部位置,而且我已經很滿意我現在的跟腱表現了,所以就沒穿了。順應技術動作鍛鍊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是非常高效的練習方向。要不然練的和所運用的完全不同,只是無用功。

好了,關於腳踝部位和跟腱的鍛鍊,非常非常的簡單。但鍛鍊好了,對我們的跑動至關重要。多多在跑動中體會吧。

文/小聶教練 歡迎關注「小聶跑法」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專業跑步知識。​

相關焦點

  • 小聶跑法:國外的就是好的嗎?中國跑者也能擁有自己的技術體系
    大家好,非常感謝大家信任並閱讀《小聶跑法》,我是跑步教練小聶,有五年的跑步經歷和三年的教學經驗,直接有效指導超過1000名業餘跑者。自喜歡跑步深度融入跑圈後,我發現大部分的業餘跑者都或多或少經歷了跑步帶來的傷痛。跑步作為一項簡單有效的有氧運動,本來是應該給人們的身體帶來健康,為什麼會出現身體不同程度的損傷呢?
  • 小聶:在自己的領域散發光芒的才是最美的跑者,您說呢?
    其實我想表達的是業餘跑者才需要刻意強調自己擅長的領域,因為對職業精英跑者來說,跑步就是他們所擅長的領域。但對業餘跑者來說,跑步只是我們鍛鍊身體、提高身體素質享受健康生活的一種方式。因此,我們的生活不止是跑步,還有更重要的家庭和工作,特別是在自己個人所擅長的技能表現。譬如我們婷婷老師的鋼琴演奏。
  • 小聶:原地練習效果很好,跑動中為什麼運用不上呢?
    解決辦法:一,初期增加原地練習的時間或強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提高相關專項力量,在動作練習中後期,則需要特意安排專項的力量訓練。譬如,在做提拉小腿動作練習的時候,在改善提拉角度的過程中雖然強調發力意識集中在腳踝部位往上垂直拉起,但實際做功的肌肉群是大腿後側的膕繩肌。因此,在初期需要大量的原地練習以提升初級的膕繩肌力量,也就是說首先要讓膕繩肌肌群知道怎麼去做功。
  • 小聶:小腿前側疼痛可能是這個問題,看看視頻就明白了
    我經常強調一個概念:小聶跑法不止是可以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術體系,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位跑者願意練習這個體系的過程中提供糾錯服務,也就是說基於每個人不同的身體條件和運動習慣,練習同一個動作出現的不同問題,我們都能根據個人實際情況提供合理的改善建議或指導。
  • 小聶:珠海授課視頻分享之一--改善主動跨步的基礎提拉練習
    在練習初期,我會建議儘量最快速度踢打到臀部,以動作的最大幅度來強化肌肉神經記憶,但根據個人的身體條件和能力,動作幅度其實是可以隨意調節的,提拉速度和力度也是一樣。在這個階段,動作細節或效率不用考慮,特別是落地方式更不用去想,儘量專注於腳踝向後的動作意識,大腿徹底放鬆。這是改變主動跨步動作意識的必由之路。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小聶跑法:自然、健康與速度
    因此,跑步傷痛更多的是技術動作的不合理造成的。其餘的部分則是訓練方式不當造成。此外,合理的技術才能更好的發揮我們的體能,獲取最大的跑步經濟性。我一直認為,國內的跑者,特別是精英跑者數量太少,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效率。通過我簡單的技術指導和改善,在小聶跑法技術體系中受益,成績突飛猛進的跑友不在少數。我們都知道,感受酣暢淋漓的跑動,獲取自己最大潛能的PB,自然會享受到愉悅的心情。
  • 小聶:您真的覺得力量做得多就不會受傷了嗎?
    這些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之一,即使不跑步,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需要多多少少做一些的。但對於跑者而言,除了這些人體必要的基礎力量,更重要的當然就是跑動中所需要的專項力量了。這就牽涉到了我們所運用的技術專項力量的訓練方式。在這裡我們先來清晰一個實相,就是長跑運動員所需要的慢肌纖維的特性。對長期堅持跑步的人來說,身體自然會形成慢肌纖維比例多於快肌纖維比例的肌肉類型。
  • 小聶:身高1.67米的基普喬格,1.92米的步幅是怎麼跑出來的?
    跑動中能滑翔超過自己身高的步幅,而觸地時間又能維持在非常小的區間當中,在業餘愛好者裡面能做到的人看似不多,但這個並不是個人能力的問題,而是練習方向和技術體系的理解問題導致的。也就是說,我大部分的技術練習感覺分享,基本上都是自言自語,每一個動作體會的感覺,即使我非常清晰地表達出來,但極少人會在自己的跑動中感受得到,因此,為了避免爭論,我逐步地減少了跑動感覺的細節分享。以下肢力量練習方向為例:大部分主動跨步的人比較推崇小步快頻的跑步技術,但他們除了刻意去練習快頻的技術意識以外,對下肢的力量訓練也非常熱衷。
  • 小聶:輕快飄逸無傷的跑姿該怎麼練?仔細看看這個文章哦
    這周,我特意把我們技術體系中所運用的幾個重要環節,結合力量訓練的模式仔細描述了一遍。好幾個學員和跑友跟我說: 這周的文章特別有含金量。我略顯尷尬的回覆了一句:其實啥技術含量都沒有。 他們很不解,我繼續說:這幾天的文章僅僅是理論表達而已,我並沒有配圖描述和發布練習視頻。很多想練習的人只是知道了一個練習的原理和方向,但真正練習的內容,或是在練習過程中應該怎麼應付一些常見問題就沒有具體答案了。
  • 小聶:跑前跑後熱身和拉伸動作各做15分鐘就不會受傷?你信不?
    但事實上,我的身體狀態和跑動表現告訴我,我的熱身和拉伸方式並沒有給我帶來任何的困擾或傷痛。而且,每次帶學員練習或跑步,我也極少帶他們熱身動作時間超過5分鐘。至今為止,也從來沒有學員跟我反應因為做熱身和拉伸動作時間過少而引發傷痛。所以說呢,我從來就不覺得引發傷痛和做熱身拉伸動作時間過少有關。
  • 小聶:最苦打工人,該怎麼練習跑步和通過跑步創業呢?
    而自然、科學、合理的跑步方式是我們達成願望必須要領會並掌握到的重要技能,無論從跑步的技術、體能、力量的訓練方式去理解均是如此。而小聶跑法訓練營終身制學員的模式就是為廣大苦命打工人量身定做的最佳的培訓和練習方式,會時刻相伴每一位學員進階經歷中的分分秒秒。無論你的時間如何的緊張,或是你短時間內因工作太忙不能跑步,或是你在某一段時間裡不想跑步,我們都時刻在等候中。
  • 小聶:跑姿常見問題分析,看看你的影子在不?案例之一
    回看自己的跑動視頻,並從中找出、分析動作的不足或錯誤,然後針對性的給予解決,這是我建議的每一個人在跑步技術進階過程中最佳的提升方式。因此,視頻分析的判斷要非常準確,和我們去醫院看病的原理一樣,對症下藥才能快速產生最佳效果。
  • 小聶:配速跑該如何運用腰腹部下壓技巧呢?
    配速跑的配速通常指的是我們在馬拉松比賽中的均配速,通過你最後的比賽成績很容易就能體現出來。無論你前快後慢,或是前慢後快,維持一個穩定的配速區間跑完一場比賽是大多數成熟跑者比較樂意去做的事情,所謂的快慢也僅僅是略有起落而已。我曾經表達過一個觀點,也是我自己檢驗技術動作經常用的一種方式,那就是會在每次的乳酸閾值訓練中佩戴心率帶,獲取相關的技術數據。
  • 小聶:請問,什麼樣的跑步動作是對的呢?
    所以,雖然有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小聶跑法源於姿勢跑法,但其實說小聶跑法源於骨骼跑法反而更讓我接受。按理論去表達,符合人體肢體運作原理、自然舒展的跑步動作就是對的。如果想要有個參考,那就看世界上所有競技頂級跑者整齊劃一的的跑步動作意識。如果按大眾業餘跑者的角度理解,那能讓自己跑步顯得很輕快、飄逸,堅持跑步的同時成績又能穩定提升,並且從來不會受傷的跑步動作就肯定是對的。
  • 小聶:體重偏大,體質較弱的中年跑者該如何練習跑步技術?
    首先,我想再次表達一下研究並推廣跑步技術的初衷:我只是想簡簡單單地按自己的進階經歷展示自然合理科學的跑步技術給身體帶來的改變,同時也給廣大業餘跑者提供一個避免運動損傷的方式。我倡導跑步技術的意義,講究的是在個人跑動中最大限度地避免運動損傷、提高自己的跑動效率。而這些技術概念在實際運用中是適合每一位跑者的。唯一的區別就是每個人的身體條件、練習方式和進階時間有所不同而已。
  • 小聶:人和事,都需要接受事實,對不?
    後來,隨他一起來的太太,很客氣地讓我給他一些練習方式。我面對他,直接的說:你現在需要做的是改變認知。接受現實、尊重事實,才能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根源。否則誰也幫不了你。在這些所謂的權威人士的印象裡,竟然會認為跑步是會傷膝蓋甚至是傷身體的,所以他們不建議跑步。而在我親身體驗的事實中,起碼我自己跑步近六年,成績穩步提升,膝蓋從來就沒有過任何問題。在我身邊受我影響一直練習技術動作的學員如此,甚至那些曾經發生過膝蓋疼痛的人也是如此,他們也都通過有效的練習徹底解決了膝蓋和腳踝疼痛的困擾。所以正確跑步不會傷身體,錯誤的跑步才會,這是非常簡單的事實。
  • 小聶:接連不斷的PB,到底發生了什麼?
    :「小聶老師,今天早上測試了一下半馬,今年在不增加跑量的情況下PB了,得益於小聶跑法的科學訓練,我會努力練習」---B039學員原話「老師早,半馬PB了1分鐘」---A084學員原話「我做夢也想不到的配速」---A027學員原話「東平河畔,完成半馬,夜幕降臨,東平大橋也悄悄的換上了小聶戰袍的顏色,僅以個人pb向石榴花師姐致敬」---B128學員原話
  • 小聶:跑樓梯需要運用提拉技術嗎?一個視頻告訴你
    說實話,提拉技術在跑樓梯的實際運用中作用並不大,而且,我們日常跑樓梯的機會也不多。即使是喜歡參加越野賽的群體,遇到的爬升不止單有樓梯,因此也沒必要做專項的跑樓梯訓練。而喜歡玩垂直馬拉松的群體,他們有自己的獨立訓練體系,和提拉技術也關係不大,所以我就不太重視討論這個話題。當然,在我的工作習慣中,對跑樓梯的技術運用還是有過相關的研究和體驗的。
  • 小聶:我又PB了!說說跑力遇到瓶頸該怎麼辦呢?
    我從2015年5月7號開始跑步,而真正練習馬拉松是同年10月底,從2016年元月一日開始算吧,至今也接近5年跑齡了。按現在業餘跑圈的現狀來說,我也可以說是一個老鳥了(真正意義上並不是哈)。大家是否可以在自己身邊熟悉或認識的跑友裡面,跑齡到達五年,跑力依然維持在一個上升進階狀態的人還有嗎?反正在我的朋友圈裡,基本找不到了。
  • 小聶:跑動中控制發力點的意義,一個視頻告訴你
    越來越多的學員接受並適應了我們循序漸進的分級授課和練習方式了。在最近連續幾次的現場授課過程中,不論是資深學員還是剛加入的新學員,對基礎動作的重要性都有了新的認知。譬如在本周一的現場授課,有兩位新學員、兩位練習過一段時間的老學員一起參與。其中兩位新學員因為身體條件相對比較薄弱,簡簡單單的彈跳練習都能讓他們氣喘籲籲。在把握動作發力點的能力上,更是因為身體基礎力量不足而更容易出現動作變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