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聶:人和事,都需要接受事實,對不?

2020-08-27 小聶跑法

前兩天鄧老師帶他的朋友來訪,本意是想讓我幫忙給一些跑步鍛鍊方面的意見,但結果很尷尬。他的朋友並不是十分買帳,無論我如何小心翼翼的提出觀點,他都以非常認真的態度給予否定。譬如他坐下沒多久,就果斷認定因他的年齡比我大,所以他現在身體出現的問題都是由於身體日漸衰老而造成的,沒辦法改變、也不能改變。然而,我很認真地和他對了一下年齡,事實上他是1973年出生的,我是1972年出生的。鄧老師在旁邊補了一句:教練的全馬成績3小時以內。他硬著頭皮又說了一句:大一年也不是大很多。

我就有點納悶,大一天也是大,我的身體狀況和運動表現也是鐵一般的事實,我維護身體的方式和我的職業習慣息息相關。基於禮節,給的一些建議,也都是以事實為依據的。他的身體狀況除了很明顯的大肚子以外,還有持續已久的腳跟部位疼痛,跑步習慣和能力就更不用說了。那他有什麼依據和勇氣不斷地否定我的建議呢?我就是有點不太理解這樣的人。

後來,隨他一起來的太太,很客氣地讓我給他一些練習方式。我面對他,直接的說:你現在需要做的是改變認知。接受現實、尊重事實,才能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根源。否則誰也幫不了你。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大部分人願意相信所謂的權威人士也不願意接受事實。譬如我們在面對跑步傷膝蓋的問題上,很多人認為醫生就是權威。而我很難理解部分醫生對跑步的認知,特別是對跑步所產生的膝蓋疼痛的成因的認知。在這些所謂的權威人士的印象裡,竟然會認為跑步是會傷膝蓋甚至是傷身體的,所以他們不建議跑步。而在我親身體驗的事實中,起碼我自己跑步近六年,成績穩步提升,膝蓋從來就沒有過任何問題。在我身邊受我影響一直練習技術動作的學員如此,甚至那些曾經發生過膝蓋疼痛的人也是如此,他們也都通過有效的練習徹底解決了膝蓋和腳踝疼痛的困擾。所以正確跑步不會傷身體,錯誤的跑步才會,這是非常簡單的事實。

有時候感覺自己特別的孤獨,這種孤獨源於自己對事實的堅持。越來越不喜歡爭論和辯解,甚至乎會非常「邪惡」的想,別人喜歡怎麼理解是他的事,反正沒有進步,身體受損傷的不是我。

有名學員告訴我,其實有很多人想跟著我練習小聶跑法的。但因為我不喜歡講太多道理的教學方式,又或是我對一些技術理解的堅持而顯得冷淡的態度,導致了他們對我或加入訓練營望而卻步。我笑了一下,說:喜歡糾結理論而忽略事實的人是不會有進步的。我的教學是基於事實去引導和描述,我只需要尊重事實去表達就可以,不需要為了迎合某些人的喜好而改變。簡簡單單的做一些已經被驗證出來的練習動作就好了,沒必要花大量的時間去討論理論。有這個時間,你自己的體會都出來了。更重要的是,光說不練,再科學的理論也是沒有意義的。然後我補充一句:你目前的水平,我和你討論高級的動作理論,你能聽的懂嗎?你的需求難道僅僅是為了聽一次理論,而不需要我教你如何去練?

最近,我一直在觀察一名學員的公眾號。在某種程度上,她是受我影響開始並堅持寫作的。我也給了她一些建議,譬如定位和主題這方面。到目前為止,這兩方面都做得比較好,但整體閱讀量並不如意,不漲反降。對我來說,閱讀她的推文感覺異常困難,因為作為毫無基礎的愛好者,我理解不了裡面專業而細緻的術語。並不是她寫得不好,而是她所表達出來的內容,對我這樣的目標閱讀者代入感非常差。而能精確理解到她所表達的專業內容的人,卻並不需要通過公眾號這樣的方式獲取專業知識。我想這是她的號閱讀數不升反降的主要原因。


我想她忽略了我當時給她的一個最關鍵的建議。我說:你要通過自己真實的成長經歷去描述,讓讀者從你無數個進階經歷中所發生的真實故事來體會你的專業性。寫公眾號不是在課堂講課,不需要過多去表達練習原理甚至精神態度。願意閱讀公眾號並希望從中獲取知識或能量的人,他們更願意直接了當的從事實中找到共鳴,從中找到代入感,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到你的寫作所蘊含的真實內涵。

我給很多人解釋過這個問題,我說我沒有寫公眾號文章的技巧。我的寫作只不過就是不斷地以自己的真實經歷去表達我的動作練習方式而已。我怎麼做的就怎麼說,能說出來的就是我能做到的,或是我能做到的我才說出來。無論對小聶跑法認可與否,或是對我個人的理論知識、甚至人品認同與否都不會影響我的寫作心情。因為我一直在分享事實。真實發生的事實是無法改變的。就好像文章開頭說的那位客人的故事一樣,我的身體狀態和運動成績是鐵一般的事實存在,是否願意接受現實、尊重事實,那是他的個人選擇,和我關係不大。

現代的人,很多都是生活浮躁,幸福感不強。經常有朋友過來喝茶聊天,我都會給他們一個建議:接受現實、面對現實,敢於接受事實的真相才是你正確的生活方式,沒有之一。太多的人之所以感覺浮躁和不安,其實是一直在做超越個人能力、超出事實的事情。譬如急功近利。明明自己只有小學水平的能力卻總是按初中甚至高中水平的方式去要求自己。所以他們的日子很不踏實、沒有安全感。過去我也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但現在已經糾正過來了。所以,現在的我即使不是很富裕,但每天過的很踏實,很安逸。看我沒心沒肺的跑動就知道了。

文/小聶教練 歡迎關注「小聶跑法」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專業跑步知識。

相關焦點

  • 小聶跑法:自然、健康與速度
    沒有真心的熱愛,註定維持不久,再好的雞湯文,也改變不了越跑越慢、傷痕累累的事實。譬如有人經常抱怨某APP數據不準,導致他有白跑了的感覺;有人喜歡通過曬朋友圈僅僅是為了攀比,展示他一天比一天提高的配速和距離,更有人不顧家庭和工作,把太多的時間耗費在日常訓練和參賽上。這些現象就是失去自然心態的真實表現。
  • 小聶:請問,什麼樣的跑步動作是對的呢?
    所以,雖然有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小聶跑法源於姿勢跑法,但其實說小聶跑法源於骨骼跑法反而更讓我接受。按理論去表達,符合人體肢體運作原理、自然舒展的跑步動作就是對的。如果想要有個參考,那就看世界上所有競技頂級跑者整齊劃一的的跑步動作意識。如果按大眾業餘跑者的角度理解,那能讓自己跑步顯得很輕快、飄逸,堅持跑步的同時成績又能穩定提升,並且從來不會受傷的跑步動作就肯定是對的。
  • 小聶:輕快飄逸無傷的跑姿該怎麼練?仔細看看這個文章哦
    但理解方向和廣大跑友對我們小聶跑法的觀點差不多,在某個層面上也產生了誤解。特別是他提到我應該接受別人一邊練習少林派的武功,一邊也可以練習武當派的武功。對於這樣的建議,我很尷尬的接受了。但我的回覆是:這樣的群體很多,只不過他們終將一事無成而已。我們可以嘗試探尋一個有趣的現象。
  • 小聶:學習跑步技術的不同群體,你是屬於哪一類?
    文章開頭,我想讓大家從思考幾個小問題開始:第一,小聶為什麼能做到教科書般標準優雅的跑姿?第二,小聶跑法為什麼能生根發芽?第三,假如小聶跑法創始人是一名世界冠軍或是知名人士,小聶跑法的影響力是否會更大?我有一個很好奇的想法。我特別想知道讀者在閱讀《小聶跑法》公眾號文章的時候,到底能不能從我們描述的無數個真實故事當中找到共鳴或觸動感。
  • 小聶:接連不斷的PB,到底發生了什麼?
    :「小聶老師,今天早上測試了一下半馬,今年在不增加跑量的情況下PB了,得益於小聶跑法的科學訓練,我會努力練習」---B039學員原話「老師早,半馬PB了1分鐘」---A084學員原話「我做夢也想不到的配速」---A027學員原話「東平河畔,完成半馬,夜幕降臨,東平大橋也悄悄的換上了小聶戰袍的顏色,僅以個人pb向石榴花師姐致敬」---B128學員原話
  • 小聶:90%的業餘跑者練習腳踝力量的方式都是錯的!信不?
    反手在後面,因為改變了受力或發力方向就會讓人有力用不成,反抗的作用和風險就大大減少。我有點感覺無奈的是,難道我們表達膝蓋因為受力角度產生損害的時候,還需要計算考慮每個人的大腿和小腿的長度嗎?至於這位跑友關於基礎科學的建議,我的意思是:所有的科學呈現,都基於事實的產生。事實或結果是好是壞,這才是衡量科學意義的關鍵所在。我雖然文化不高,高中還沒畢業,但我每一個表達都是基於我的親身跑動和進階經歷。
  • 小聶:你真的是喜歡跑步嗎?對比一下這個例子就知道了
    我說就是了,你都因為跑步把你老公得罪了,那樣的快樂有屁用。我說:你多久沒有參加你們的家庭活動了?譬如BBQ那種。她說現在家裡人搞活動都不約我了。我說為什麼?她說因為我想減肥,不能吃太多的肉。我說怎麼可能有好吃的東西都放棄了呢?生活不只是跑步,還有美食,你想怎麼吃就怎麼吃,只要身體健康,不需要考慮身材胖和瘦了。我接著說:你們女孩子呀,自己騙自己,難道你不知道很多男生都是喜歡胖胖的女生嗎?
  • 小聶:最苦打工人,該怎麼練習跑步和通過跑步創業呢?
    為了讓更多和我一樣的打工人能輕鬆分配時間,以健康的身體享受跑步的樂趣和健康合理的挑戰馬拉松,接受跑友的建議,我們訓練營終身制學員從今天起開放100個優惠名額,價格為1299元/人。這100個名額將是我們訓練營C001-C100學號的學員。這是我左右為難一個月,並和相關同事商量後的決定。
  • 小聶:跑樓梯需要運用提拉技術嗎?一個視頻告訴你
    說實話,提拉技術在跑樓梯的實際運用中作用並不大,而且,我們日常跑樓梯的機會也不多。即使是喜歡參加越野賽的群體,遇到的爬升不止單有樓梯,因此也沒必要做專項的跑樓梯訓練。而喜歡玩垂直馬拉松的群體,他們有自己的獨立訓練體系,和提拉技術也關係不大,所以我就不太重視討論這個話題。當然,在我的工作習慣中,對跑樓梯的技術運用還是有過相關的研究和體驗的。
  • 小聶:想提升跑力?做好這兩點足矣
    我們小聶跑法訓練營,去年和今年的夏訓期間,都出現了兩位比較典型的人物,去年是@阿東,今年是@強生。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非常嚴謹,一絲不苟地落實了訓練營的所有訓練計劃和精神傳導。我每天都在看每個人打卡,但我也不會每個人都會去點讚呀。 獨立的個性,或是一種習慣。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能理解和領會這一點。但對學習而言,無論你是學跑步,或是學鋼琴,學書法,獨立性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人,非常渴望學習,但效果並不如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獨立性不夠。有部分人,在我們訓練營也有這樣的例子。
  • 小聶:跑步遭遇到傷痛該怎麼辦?
    不是不想寫,而是我自己跑步從來就沒有受過傷,沒有治療跑步傷痛的經驗和體會,所以給不出我自己總結出來的認知和感受意見。如果讓我參考一些理論和方法來表達,不是不可以。但我不是醫生,沒有專業的甄別能力,這樣不負責任的事情我是不會做的。因此,遇到如何治療跑步傷痛的問題,我通常都會建議對方去尋求專業人士的意見,並安心恢復。
  • 小聶跑法:國外的就是好的嗎?中國跑者也能擁有自己的技術體系
    大家好,非常感謝大家信任並閱讀《小聶跑法》,我是跑步教練小聶,有五年的跑步經歷和三年的教學經驗,直接有效指導超過1000名業餘跑者。自喜歡跑步深度融入跑圈後,我發現大部分的業餘跑者都或多或少經歷了跑步帶來的傷痛。跑步作為一項簡單有效的有氧運動,本來是應該給人們的身體帶來健康,為什麼會出現身體不同程度的損傷呢?
  • 小聶:初學者是不是應該這樣學習跑步技術?
    因此,我們做一件事之前需要深思熟慮,要有足夠的耐心應付這個漫長過程隨時發生的一切。認清方向,堅定不移地按自己制定的目標去做就好了。所以,凡事無信不立。相信「相信的力量」。堅定信念,接下來才會在自己迷茫或瓶頸期的時候正向的度過,而不是輕言放棄。其二,找對方向。該學習什麼就學習什麼,學好一樣再學另外一樣。特別是對於跑步技術流派而言。每個流派都有自己可取或不足之處,我們需要完全消化完一種再吸收另外一種。彼此相衝的東西是不能在意念當中並存的,這點很重要。
  • 小聶:跑動中控制發力點的意義,一個視頻告訴你
    越來越多的學員接受並適應了我們循序漸進的分級授課和練習方式了。在最近連續幾次的現場授課過程中,不論是資深學員還是剛加入的新學員,對基礎動作的重要性都有了新的認知。譬如在本周一的現場授課,有兩位新學員、兩位練習過一段時間的老學員一起參與。其中兩位新學員因為身體條件相對比較薄弱,簡簡單單的彈跳練習都能讓他們氣喘籲籲。在把握動作發力點的能力上,更是因為身體基礎力量不足而更容易出現動作變形的問題。
  • 小聶:學好呼吸就可以PB,真的嗎?
    上周六在生物島不間斷跑了接近五圈,村長冒著細雨騎車做保障,我需要喝水就遞給我。全程只喝了一瓶礦泉水和半瓶小裝的寶礦力,跑動感覺卻出乎我的意料。回來廣州兩年多,第一次可以按430配速完成30公裡強度的有氧訓練,從某個意義來說,也算是在生物島刷新了30公裡的路段PB。更讓我欣喜的是,最後10公裡越跑越暢快,一直維持在415左右的配速,直到跑完後仍意猶未盡,這是好久都沒有過的長距離訓練感覺。
  • 小聶:小腿前側疼痛可能是這個問題,看看視頻就明白了
    我經常強調一個概念:小聶跑法不止是可以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術體系,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位跑者願意練習這個體系的過程中提供糾錯服務,也就是說基於每個人不同的身體條件和運動習慣,練習同一個動作出現的不同問題,我們都能根據個人實際情況提供合理的改善建議或指導。
  • 小聶:跑姿常見問題分析,看看你的影子在不?案例二
    每一步落地都是以腳底接觸地面後再拉起,沒有瞬間發力的動作意識,這和部分人理解的全腳掌著地方式類似(在這種動作形態中,觸地時間會比較長的)。而且,這種動作形態的形成和大腿不夠放鬆有直接聯繫,同時也會因為身體重心處在落地點的後面而存在導致運動損傷的隱患。
  • 小聶:跑姿常見問題分析,看看你的影子在不?案例之一
    基本上,能堅持反饋的學員,進步都是非常巨大的。今天給大家分享兩個反饋案例,主要想讓我們分別從簡單的跑動視頻去關注技術動作的運用和日常跑動該注意的動作細節。案例一:如何辨別動作意識?其中第二位的女生動作稍好一點,其餘的都是以大腿做功小心翼翼地控制著落地點,跑動顯得很累很沉重。3,判斷其中的提拉意識,通過觀察每個人的腳踝瞬間發力點就能很明顯看出來。再結合他們在跑動中以小腿提拉帶動大腿自然前擺引發的膝蓋後側彎曲度的變化就可以得出結論。而這個彎曲角度大小不是問題,重點是產生變化的形態。
  • 小聶:跑到終點才是新的開始
    每到周五,都有一種莫名的放鬆感,雖然周六周日才是我教練本職工作最忙的時候。有絲絲恐懼,害怕自己是不是把寫作當成一份工作來做了,這樣周末放鬆心情的出現貌似也就能解釋過去。但如果這種邏輯能成為現實的話,對我可能會是一種打擊,因為,我只是想非常隨意地分享自己的跑步心得和具體的方法,不在意,不經意間的一件事情。
  • 小聶:步幅越大、步頻越低就是好嗎?
    現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被180步/分的步頻數據結果所限制。但他們都不知道180步頻是怎麼得來的,以為靠個節拍器練習就可以達到180步頻~ 事實上,這樣的步頻數據只是犧牲了步幅換來的,意義不大。因此,不同的速度自然體現不同的數據,單個數據區域不能穩定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