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口在清朝時會暴增到4億?且看這三個原因

2020-12-16 啟蒙時代的餘孽

道光帝任皇帝的時候,清朝已經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長治久安的發展將近200年了。只要沒遇到像金朝滅亡北宋那樣的災難性事件,基本上每個大一統王朝在和平發展1、200年後,都會出現人口膨脹的現象。接下來便會發生因人口過多而發生人地比例失調、人均資源下降、流民增加等破壞社會穩定的情況,也就是我們經常談到的「馬爾薩斯陷阱」。而道光時代的清朝正處於其人口的巔峰時期,馬爾薩斯陷阱還沒有展現其最具破壞性的一面(不等於說完全沒有馬爾薩斯陷阱,乾隆時期,流民現象就越來越嚴重。嘉慶即位後更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白蓮教起義)

當然,即使每個大一統王朝的盛期都會出現人口膨脹的現象,道光時期的4億人口仍然是相當嘆為觀止的數字,因為以前的王朝盛期,人口數也沒有擴張到這種局面。因此,如果想弄明白為什麼道光時期中國人口數會膨脹到4億,就不能僅從「王朝循環論」的角度來看待,將其完全歸因於道光正處於王朝盛期,而是要注意清代的獨特性。

在餘孽君看來,我們可以從以下三種思路來看待這個問題:

1、清代獨特的帝國管理體系,使其疆域極其廣闊

在清朝,中央政府控制的不僅僅是關內漢地以及一小部分西域,而是包括蒙古、滿洲、新疆、西藏在內的廣大地區,其控制地域範圍比新中國還有之過而無不及。其中的不少地區,其它封建王朝都沒有長時間穩定的控制過,因此統計人口數時,控制地域更加廣泛的清朝自然佔優。

而清朝之所以能控制如此廣袤、多元的地域,得益於其獨特的帝國管理模式。一般來說,帝國對邊疆地區的控制有一個難題:如果控制力度過大,不但要耗費大量行政成本,還會導致邊疆的反抗,而控制力度過小,則會導致邊疆地區發展除離心傾向。清朝的帝國管理模式則成功尋找到一種平衡:在帝國邊疆的各個部分都派遣中央官員,這個官員有權決定地域內一切大事;與此同時,在地方上允許各個民族按照以前的生活方式進行自治。這樣,清政府可以在不惹怒邊疆地區民族的情況下,保證邊疆地區的向心力。

2、全球貿易體系的建立為清代注入了相當重要的經濟活力。

自16世紀由歐洲繞過非洲到達亞洲、以及由美洲西岸直達亞洲的新航線開闢後,一套覆蓋全球各個大型經濟體的全球貿易網絡出現。在古代與歐洲交流甚少的遠東地區也得益於這個貿易網絡,中國出產的瓷器、茶葉是歐洲與美洲市場上相當受歡迎的商品,而歐洲商人卻拿不出什麼能吸引中國消費者的產品。因此,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在國際貿易上常常處於出超狀態,大量貴金屬湧入中國。這些貴金屬作為貨幣,加快了中國的農業產品商品化、市場化的程度,很多農民願意為了獲得更多貨幣而擴大農業生產規模,這無疑提高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使人口上漲。

全球貿易還引發了另一個趨勢:物種大交換。貿易網絡的建立,不僅僅使商品流通速度加快,還促成了物種的交流。在全球貿易網絡出現之前,番茄、土豆、玉米、番薯等農產品只在美洲被種植,歐亞大陸難以找到它們的蹤影。貿易網絡出現後,商人們把這些農產品以及其種植技術帶到了歐亞大陸之上。玉米、土豆、番薯等作物容易成活,適合批量種植,當清朝時期的中國廣泛引進這些農作物之後,中國的糧食產量大大增加,能填報更多人的肚子,從而提高了人口數。

3、清代實行的攤丁入畝政策使百姓不會再隱匿人口

中國古代的稅主要有兩種,一是按照人頭或戶徵收的人頭稅(戶稅),二是按照財產徵收的田稅或商業稅。除此之外,每個人還需要按照法律服徭役(參軍或是為政府幹活)。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農民不願意交納人頭稅,也不願意服徭役,他們常常將自己的土地獻給大戶人家,請求大戶人家幫助自己隱匿戶口。於是,歷朝歷代都會出現數量龐大的黑戶。

不過,稅制並非一成不變,隨著人口結構、基層組織形式、生活方式的改變,各朝政府都會改變收稅法。中國古代稅制改革的趨勢便是,由按照人頭或戶徵收,漸漸走向按照財產量徵收,同時把徭役換算成稅款。唐朝宰相楊炎廢除了按照「戶」徵收的租(田租)和庸(絲綢),改行按照土地佔有面積進行徵稅的兩稅法,但保留了按照人頭徵收的丁稅以及徭役;張居正的稅制改革將徭役換算成銀兩,加入丁稅之中。

到了清朝時期,康熙與雍正又進行了一次稅制改革:「攤丁入畝,永不加賦」。此項改革的內容是,按照1711年統計的人口數計算應當徵收的丁稅,並將這個數額平攤到土地稅之中;與此同時,每年應按人頭徵稅的丁稅不再加徵,全部按照1711年的數字進行徵收。這項改革意味著按照人頭徵收的丁稅徹底被廢除,今後只會按照財產徵稅。

既然不再徵人頭稅,也不用服徭役,那老百姓就沒必要像以前那樣隱匿人口了,反正自己家裡有多少人,要交納的稅也是一樣的。於是,在攤丁入畝的政策下,過去的「黑戶」紛紛登記為正式人口。因此,當清政府統計清朝總人口時,統計結果包括了以前的王朝無法統計的黑戶人口。

以上三個原因,使道光時期的人口達到了驚人的4億。

相關焦點

  • 清朝的人口爆炸是玉米、土豆的功勞?這就是個天大的笑話
    而早在西漢時期的官方人口統計就已經達到了6千萬以上的規模,但是到了近千年後的唐朝極盛之時,人口規模卻僅增長了三分之一左右,這就無論如何也解釋不通了——畢竟唐較之於漢,不僅疆域大了一倍(大約1200萬平方公裡:600萬平方公裡),而且隨著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衣冠南渡」,使得唐朝時對於國土的有效開發和利用程度較之西漢的提高程度不知凡幾。
  • 是什麼原因使清朝人口不到兩百年就從幾千萬人增長到了四億多人?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深深影響著中國的歷史命運,人口和土地作為農業的兩個重要因素,一旦彼此失去平衡,必將成為農業為基礎的古代王朝的催命符。清朝前期的人口增長,是因為地曠人稀,增長的人口快速的填補了因戰爭而荒廢的土地。但到了康熙後期,隨著盛世的到來,人口和土地之間逐漸呈現失衡。
  • 清朝人口在不到200年裡從2千萬增長到4億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而清朝的人口在不到200年裡就從2千萬增長到4億多,原因又在哪裡呢?在清朝入關後,還有一些宗教信徒也來到了中國。所以說這個近代社會最突出的特點,在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時候就已經在中國產生影響了。但這其中影響最大的卻是西方的殖民者從他們較早的殖民地美洲那裡帶到世界上各個地區的高產農作物。
  • 外國人口只有幾億,為什麼中國卻有十幾億
    據2020年最新人口統計,處在排名前三位的是中國、印度、美國,而中國和印度其中的一個國家都是美國人口的4倍多。那麼就有人問了,為什麼中國人口會有這麼多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吧。由於戰亂帶給了國家巨大的損失,在戰爭中死去的人數不勝數,只能採取用出生率來彌補人口的損失。所以新中國成立之後便大力鼓吹人多好辦事並宣揚人多力量大的口號。其實在新中國成立之時中國只有5億多人口,但是由於中國的鼓勵生育的政策所以在49年之後的短短21就增加到了10億人口。
  • 清朝的人口出現爆炸式增長,真的是玉米、土豆的功勞嗎?
    而清政府正是針對這一問題掀起了一場根本性的社會改革,從而一舉改變了兩千多年來我國戶籍人口始終徘徊在幾千萬規模的現狀,讓無數「黑戶」有了編戶為民意願並提高了國民繁衍後代的積極性,這才在清朝後期達到了4.5億這一中國古代史的人口巔峰。
  • 1億明朝人為什麼最後會敗給30萬清朝人?崇禎手下一錦衣衛用4個字回答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場不對等戰爭,努爾哈赤一方的清朝無論控制地區面積、人口數量、經濟實力、兵員數量,都遠遠比不上明朝,實力相差懸殊,然而戰爭的結果卻讓人目瞪口呆。 表面上看是李自成推翻了明朝,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由於明清戰爭耗費和佔用了明朝的絕大部分軍備資源,才給了李自成可乘之機。如果沒有清朝在關外持續侵擾明朝幾十年,單憑李自成的力量,早就被崇禎消滅多少遍了。因此可以說,清朝才是導致明朝滅亡的元兇。
  • 除了印度中國,其它的國家人口為啥沒有一個國家超過4億人口?
    第三是在成為人口大國前經濟不能成為太發達,下面筆者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1、人口基數高是成為十億級別人口大國的先提條件 中國和印度都是傳統的人口大國,中國兩千多年來都是封建王朝,人口眾多,在明宋時期人口就已經達到億的級別,到了明朝的時候,人口將近兩個億,而到清朝的時候人口再度劇增,據說這個是和引進了土豆、紅薯,導致食物大幅增加,進一步促進了人口的增加
  • 清朝一滅亡,為什麼滿族人趕緊改成漢姓?清朝貴族後代說出了原因
    1912年2月12日,先控溥儀正式退位,統治中國的268年大清王朝滅亡,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戰的時代。清朝滅亡後,皇室宗親的一票在當地解體,愛新覺羅是中國第一個顯赫的家族,失去了以前的皇室光環,逐漸不被提及,扼殺了眾人。
  • 中國首座人口破億的省,不是人口大省廣東山東,而是一西部省份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所謂人多力量大,與其他國家相比,人口是我們非常大的優勢,任何地區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如今城市增長非常迅速,不斷出現的新一線城市展示了我們的經濟活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14億人口。但是人口多的話,可能會成為另一個風景。
  • 鴉片戰爭時,清朝為什麼不舉國動員與英軍決一死戰?
    2萬人),就將擁有80萬常備武裝力量和4億人口的清朝打得一敗塗地,不得不籤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而告終。可是,「雙拳難敵四手,惡虎還怕群狼」,英軍再厲害,畢竟人數有限,如果清朝能夠舉國動員,全民皆兵,投入所有的人力、物力資源與英軍決一死戰,未必不能重寫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局。  清朝沒有這樣做。清朝也做不到舉國動員,全民皆兵。原因很簡單:他們無法提供一個凝聚人心的價值觀。
  • 嘉慶帝並非昏君,卻為何使鼎盛時期的清朝迅速走向衰亡?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
  • 清朝人口大爆發,是因為番薯推廣嗎?真相揭秘
    前言眾所周知,中國為人口大國,人口基數龐大,遠超西方各國。如今全國人數便已高達十幾億。建國之初國家採取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全力發展經濟,使國家不斷強大。而在中國古代未控制生育,曾出現人口大爆發,人口數量成數倍激增,此情況便發生於清朝時期,部分學者認為人口激增由於番薯推廣,下面邊讓我們找尋人口爆發的原因,一、人口爆發 史書記載,文景之治時期中國人口為五千萬,大唐盛世時,數量不超過六千萬,宋朝時期突破一億,而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長,人口數量最大的封建王朝,初期人數已達到七千萬
  • 建議先放開三胎:中國人口報告2020
    與歷史數據相比,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快;2001-2010年中國老齡化程度年均增加0.2個百分點,2011-2018年年均增加約0.4個百分點。從老齡化水平的國際比較看,2019年中國老齡化程度在全球經濟體中位居第61位,高於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2.2個百分點。
  • 為什麼體型龐大的犀牛會在中國滅絕?
    從三種犀牛的歷史分布上看,也確實如此。根據史料記載,在春秋時期中國犀牛曾廣泛分布在大半個中國。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這三種犀牛在我國的滅絕時間從1916年開始,在我國的野外就再也沒有人見到過蘇門答臘犀,經過數十年的尋找無果後,終於在1970年,蘇門答臘犀被認定為滅絕。
  • 在14億人口裡挑不出11個會踢足球的人,其實只是你的誤解
    網上一直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1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卻找不出11個會踢球的人呢?很簡單地說,如果你真的是在7億人裡面挑國足隊員,那我們肯定就世界第一。很可惜,你不是在7億裡挑呀。別的不說,你自己,我,還有看這個問題的人,哪一個是國足的備選基數?所以,一個最簡單不過的事實是。國足只會在足球人口中選,根據國際足聯的定義,每周至少接受2次專業足球指導的人才被算作在冊足球人口。
  • 為何經常割地賠款,籤訂不平等條約的清朝,能統治近三百年?
    其背後的原因,就不得不令我們去細思深究了。第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願意主動接受並學習漢文化。對比另外一個統一過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不足百年就被推翻了;而由滿族人建立的清朝,統治中原近三百年。同為外族入侵中原,為什么元朝的統治時間遠遠不如清朝長久呢?
  • 真的是清朝讓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的嗎?你且看明朝時西方人的發展
    我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近代中國的發展落後,任人宰割的局面,讓我們一提到這些落後的原因,人們首先會想到的是,清朝的閉關鎖國等封閉政策,才導致我國國力的衰微。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我國歷史上最封閉的時期並不是清朝而是明朝,我國的落後也是從明朝初現端倪的。如果你不相信的話,那我們就用事實和數據來說話!
  • 殭屍的由來:為何殭屍皆是清朝形象?這4個觀點解開疑惑
    上述十個物件一列出來,想必您就猜出來今天的講述內容了吧?話說身為中國古代四大鬼怪之一,完美體現了中華人民吃苦耐勞勤奮向上的精神,每天都積極修煉努力進階的殭屍,為什麼總是蹦蹦跳跳的呢?並且為什麼都穿著清朝官服呢?難不成是在古代當公務員還有屍變風險?! 殭屍養成記 一說到殭屍您想到什麼?
  • 換個角度看清朝,大清是對中國歷史貢獻「最大」的朝代?你覺得呢?
    ,但是事情總有其兩面性,清朝在前期對中國歷史還是有很多貢獻的。清朝是歷史上處理遊牧民族問題處理的最好也是最穩定的朝代之一。他通過武力徵服和政治聯姻收服了蒙古,徹底解決了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其次清康熙帝三徵葛爾丹徵服新疆,在光緒元年又派遣左宗棠指揮清軍驅逐入侵新疆的阿古柏侵略軍,收復新疆,維護了清朝領土的完整。
  • 清朝為什麼滅亡?
    要不是那天瀏覽《地理知識局》公眾號文章,推銷中國社科院出版的四大本「清朝為什麼會覆滅」圖書,激起自己的好奇心,我是不會思考這樣問題的。 向來一個政權的覆滅不外乎軍事、經濟、文化、內外政動蕩,引起的政治覆滅,清朝覆滅也不例外的。但是作為「三千年未有大變局」的清朝覆滅,還是有一些獨特覆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