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氣候與江河文明——《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讀書筆記
作者/孫焱
中國大地是處於季風性氣候,尤其是北方四季分明,氣候變化明顯,南北方氣候的不同,也導致了河流對農業產生的影響不同,生產生活方式也不同,猶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以無窮也。」毛主席說「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範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1】
氣候的變化對農業來說尤為重要,作為處在兩河流域的中國來說,以農業為本,「五穀文化」應運而生,氣候對河流的影響也直接影響到了農業的生產。
中國大眾化的被認為是五千年的文明,在這幾千年中氣候也是不斷改變的,最初二千年,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河南安陽殷墟時代,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左右在這以後年平均溫度有2到3℃的擺動,寒冷時期出現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時代漢唐兩代則是比較溫暖的時代,這種氣候變遷是全世界性的氣侯變冷時先從太平洋西岸開始,由日本、中國東部逐漸向西移到西歐溫度回升時則自西向東行。【2】有人推測「三千年前,黃河流域也像長江流域一樣溫暖潮溼」【3】但是滄海桑田的變化讓這條母親河變得到底是怎樣的,對其推測在早期還缺乏相應的證明。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流域確實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地區,孕育了中國至少五千年的農業文明。對比現在的全球變暖,北極浮冰遍河,本來體積巨大的北極熊也變得瘦弱無力,全球海平面上升,一系列的變化對人們起居有重要的影響。氣候的變化對河流影響也十分明顯,而水源對我國尤其重要。我國呈現出的河流特徵北部和西部水源較短缺,南部水源最為豐富。
就我國而言,長江,黃河造就了我國的大河文明。黃河上中下遊體現出不同的地理特徵,其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的北麓,還孕育了仰韶文化以及眾多的史前文明,幹長約5464千米;中遊體現出東西向不斷擺動的特徵,「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這一中遊流域真正的體現出來;下遊地區,季風性氣候更加顯著,經常泛濫,因此,也逐漸形成地上河這種形態。長江在中國水量儲備最為豐富,可以稱大多數河流水量基本都來自降水,冰川的形成也離不開降水(降雨降雪),長江水量變化當然離不開氣候的影響。最初認為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候潮溼,也因種種因素形成了總數眾多的湖泊,像有名的古雲夢澤,但是千年的變化,古雲夢澤也逐漸萎縮並消褪成一個個小的湖泊,受氣候、地質運動、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原本的洞庭湖、鄱陽湖如今也在逐漸萎縮,這對長江流域的農業影響很大,水體的下降使河流自淨能力減弱,水源汙染加劇,原本候鳥棲息、魚歡水樂、農業聞名的地方正在慢慢退化。不得不說,這種變化對農業生產生活還是有巨大影響的。
在書中,提到了在這幾千年中,氣候不是恆定的,對比現在也有差距,或熱或冷,一度的變化就非常厲害,以前是農業為主,現在是工業為主,在農業發達的時代氣候都變化莫測,那如今工業化發展氣候會不會出現急劇性的特徵呢?我們知道農業發展離不開水源,工業也是如此。現在全球最擔心的就是全球變暖,一旦氣候變化,氣溫上升,降水增多,處在沿海的城市就會被淹沒,我國古代具有「天下糧倉」的江南地區也會收到洪水影響,沿海崇明島會被埋在水下,長江黃河甚至會被海水倒灌影響,這一系列的影響,對人類將產生非常大的作用。長江,黃河鑄就了我國大河文明,可以說千年來都是農業文明的重心之河,夏季暴雨、冬季冰凍、春季綠盎、秋季紅楓,它們給予的不僅僅是生命之源,更帶給我們美麗風景,生命的活力。走到上遊地區河流發源地,仙霧繚繞,清水永流,綠地盎然,飛鳥橫飛,這就是中國數千年的大河文明,造就了中國的「五穀文化」。
【1】【2】【3】《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竺可楨中國科學院
【本文系作者所提交的課堂作業,不是學年論文,所以僅就一個觀點進行闡述和論證,不作為研究定論和最終研究成果,熱誠歡迎文末留言拍磚。配圖皆來自網絡公開照片,謹此致謝。指導教師康健】
編輯 | 李澤昆 劉 悅 孫 微
版式 | 劉家圓 劉穎聰 劉雲鳳
審核 | 康 健 王 瑜
本文為聊城大學校園文學官方微信公眾號原創文章第683篇,歡迎各位讀者閱讀、在看和轉發!
後臺將針對活躍用戶定期遴選,並送出特色小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