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悅讀——千年氣候與江河文明《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

2020-12-23 詩人康健lcu

千年氣候與江河文明——《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讀書筆記

作者/孫焱

中國大地是處於季風性氣候,尤其是北方四季分明,氣候變化明顯,南北方氣候的不同,也導致了河流對農業產生的影響不同,生產生活方式也不同,猶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以無窮也。」毛主席說「在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範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1】

氣候的變化對農業來說尤為重要,作為處在兩河流域的中國來說,以農業為本,「五穀文化」應運而生,氣候對河流的影響也直接影響到了農業的生產。

中國大眾化的被認為是五千年的文明,在這幾千年中氣候也是不斷改變的,最初二千年,即從仰韶文化時代到河南安陽殷墟時代,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左右在這以後年平均溫度有2到3℃的擺動,寒冷時期出現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時代漢唐兩代則是比較溫暖的時代,這種氣候變遷是全世界性的氣侯變冷時先從太平洋西岸開始,由日本、中國東部逐漸向西移到西歐溫度回升時則自西向東行。【2】有人推測「三千年前,黃河流域也像長江流域一樣溫暖潮溼」【3】但是滄海桑田的變化讓這條母親河變得到底是怎樣的,對其推測在早期還缺乏相應的證明。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流域確實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地區,孕育了中國至少五千年的農業文明。對比現在的全球變暖,北極浮冰遍河,本來體積巨大的北極熊也變得瘦弱無力,全球海平面上升,一系列的變化對人們起居有重要的影響。氣候的變化對河流影響也十分明顯,而水源對我國尤其重要。我國呈現出的河流特徵北部和西部水源較短缺,南部水源最為豐富。

就我國而言,長江,黃河造就了我國的大河文明。黃河上中下遊體現出不同的地理特徵,其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的北麓,還孕育了仰韶文化以及眾多的史前文明,幹長約5464千米;中遊體現出東西向不斷擺動的特徵,「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這一中遊流域真正的體現出來;下遊地區,季風性氣候更加顯著,經常泛濫,因此,也逐漸形成地上河這種形態。長江在中國水量儲備最為豐富,可以稱大多數河流水量基本都來自降水,冰川的形成也離不開降水(降雨降雪),長江水量變化當然離不開氣候的影響。最初認為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候潮溼,也因種種因素形成了總數眾多的湖泊,像有名的古雲夢澤,但是千年的變化,古雲夢澤也逐漸萎縮並消褪成一個個小的湖泊,受氣候、地質運動、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原本的洞庭湖、鄱陽湖如今也在逐漸萎縮,這對長江流域的農業影響很大,水體的下降使河流自淨能力減弱,水源汙染加劇,原本候鳥棲息、魚歡水樂、農業聞名的地方正在慢慢退化。不得不說,這種變化對農業生產生活還是有巨大影響的。

在書中,提到了在這幾千年中,氣候不是恆定的,對比現在也有差距,或熱或冷,一度的變化就非常厲害,以前是農業為主,現在是工業為主,在農業發達的時代氣候都變化莫測,那如今工業化發展氣候會不會出現急劇性的特徵呢?我們知道農業發展離不開水源,工業也是如此。現在全球最擔心的就是全球變暖,一旦氣候變化,氣溫上升,降水增多,處在沿海的城市就會被淹沒,我國古代具有「天下糧倉」的江南地區也會收到洪水影響,沿海崇明島會被埋在水下,長江黃河甚至會被海水倒灌影響,這一系列的影響,對人類將產生非常大的作用。長江,黃河鑄就了我國大河文明,可以說千年來都是農業文明的重心之河,夏季暴雨、冬季冰凍、春季綠盎、秋季紅楓,它們給予的不僅僅是生命之源,更帶給我們美麗風景,生命的活力。走到上遊地區河流發源地,仙霧繚繞,清水永流,綠地盎然,飛鳥橫飛,這就是中國數千年的大河文明,造就了中國的「五穀文化」。

【1】【2】【3】《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竺可楨中國科學院

【本文系作者所提交的課堂作業,不是學年論文,所以僅就一個觀點進行闡述和論證,不作為研究定論和最終研究成果,熱誠歡迎文末留言拍磚。配圖皆來自網絡公開照片,謹此致謝。指導教師康健】

編輯 | 李澤昆 劉 悅 孫 微

版式 | 劉家圓 劉穎聰 劉雲鳳

審核 | 康 健 王 瑜

本文為聊城大學校園文學官方微信公眾號原創文章第683篇,歡迎各位讀者閱讀、在看和轉發!

後臺將針對活躍用戶定期遴選,並送出特色小禮物!

相關焦點

  • 氣候與文明|中國篇·綜述
    在閱讀眾多書籍的過程中,我反覆涉獵到全球地質運動、千年尺度內的氣候變化,以及奧爾特星雲體系內,星體運行產生的行星間引力影響等,對地球氣候變遷的重要作用。 在《氣候與文明》系列中,我將以氣候變遷對文明興衰的影響為主要探索方向。 在反覆閱讀了竺可楨教授的《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化初步研究》後,我在過去數年內整理了大量相關研究資料,以支持我的調查。
  • 氣候變遷如何促成人類文明演化
    氣候變遷對世界古代史進程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元末、明末的氣候災難與饑荒災難、「小冰川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中原地區也曾上演。公元309年,長江更一度乾涸。許靖華在其所著的《氣候創造歷史》一書中回顧大量的歷史文獻,參照考古、氣象方面的專門史料而得出以上判斷。這個判斷對於完善中國中原地區居民南遷(形成今天的客家人群體)的歷史背景,有著重要意義。
  • 全球氣候並沒有變暖!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過華清宮》是中學教材的必錄詩目,此作成於晚唐,因意蘊雋永諷喻入理而聲名遠播,淺吟低唱百轉千回的大唐悲歌倏忽之間已然跨越千年。教科書對於入選作品的解讀都是有標準答案地。比如唐玄宗荒淫無道,驅使驛卒從千裡之外的廣西運來荔枝只為博貴妃一笑。
  • 科學研究發現,中國古代戰爭頻發和這一氣候現象有關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中原地區經歷十二個朝代,而每一次王朝更迭,都伴隨戰爭的爆發。而戰爭的原因有很多,外族侵略、統治者腐敗無能等等,但是自然因素的影響也不可以忽略。因為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決定國力的根本就是農業的發展,而氣候的變遷絕對會對農業產生巨大影響,進而形成戰爭的導火索。
  • 氣候變遷是個謊言?
    在之前美國總統川普,公開發表全球暖化不存在,讓氣候變遷的議題再度搬上檯面,所有科學家一致批評川普對氣候議題的無知。很老的議題了,我找到的中文陰謀論信息是2008的網頁,英文信息的歷史更久。在2020年的今天,我相信質疑氣候變遷的人數已經萎縮到很少很少了。搜尋引擎第一頁全部都是闢謠文章。
  • 地球上的氣候經歷了多次冷暖乾濕的變遷 有人類歷史以來總體變冷
    約萬年以前的氣候,主要依據地質資料復原,稱地質時期氣候。一百多年前至幾千年前的氣候,主要依據考古資料、文史資料和樹木年輪等研究弄清,稱歷史氣候。地質時期氣候和歷史氣候又合稱為古氣候。地質學上指的古氣候只是地質時期的氣候。近百餘年的氣候,一般有氣象觀測資料,稱現代氣候。 氣候形成及其演變的原因,隨時間尺度的不同而有差異。
  • 中國古代氣候變化和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是遊牧民族南下的原因之一!
    大約在10萬年前,晚期智人走出非洲,大約在5萬年前到達了中國。晚期智人更能適應寒冷的氣候,因此能夠在亞歐大陸取代危機下的早期智人。在中國,最早的晚期智人是柳江人和麗江人,此後有河套人、資陽人、山頂洞人等。最早的晚期智人發現於廣西、雲南一帶,因為這裡氣候溫暖,同時也是晚期智人進入中國的第一站。
  • 我省2020年冬季氣候趨勢初步預測
    吉林省氣象局召開冬季氣候預測新聞發布會 11月10日,吉林省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全省近期天氣氣候特點及冬季氣候預測情況。
  • 孕育出絢麗多彩的人類文明,淺談地球上多元化氣候類型形成的原因
    影響氣候的基本要素為氣溫和降水,這其中氣溫隨著緯度或海拔的變高而下降、變低而上升,降水則與氣壓、風力和洋流有著密切關聯,同時風力又是洋流的主要動力。在緯度和海拔基本不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洋流和氣壓是影響地球氣候分布最主要的兩個因素。除了風力因素以外,江河水流壓力、地轉偏向力、星體引力、海陸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洋流的走勢。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在行動
    央視網消息:5年前,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通過《巴黎協定》。5年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有目共睹。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最新舉措,為推動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信心和力量。中國提出的新舉措包括,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應對氣候變化|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彰顯負責任大國擔當
    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充分體現了中國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和國際社會一道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決心,展現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負責任大國的擔當。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第一時間主持召開部黨組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
  • 第十六屆海峽兩岸氣候變遷與能源可持續發展論壇在青科大舉行
    第十六屆海峽兩岸氣候變遷與能源可持續發展論壇在青科大舉行 2020-12-07 2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棉帝國,莫切文明,瑪雅文明……盤點那些失落於氣候變化的古代文明
    前幾天,氣候專家闢謠「最寒冷冬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氣候變化對民生而言的確具有重要意義接下來我們共同盤點那些受氣候變化影響而失落的古代文明……高棉帝國始建於公元802年。今天的研究顯示,莫切文明的衰落也可能肇因於氣候的變化。科學家們在研究了冰芯樣本後發現,在莫切文明走向衰敗的那段時間裡,一次嚴重的厄爾尼諾事件帶來了大量降水並引發了洪水泛濫,而接下來,那裡又經歷了場漫長而嚴峻的乾旱, 雪上加霜,莫切文明從此不知所終。
  • 從瑞典「氣候少女」看中國的氣候治理
    隨手一搜,微信公眾號「南方能源觀察」一篇文章的標題就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從不靠嘴炮》,一時間通貝裡是氣候問題「嘴炮」的觀點深植中國網民人心,大家紛紛用「嘴炮」指代通貝裡,並為中國自己大力植樹造林而感到自豪。筆者不禁開始冷靜思考,是什麼令眾多中國網民有如此嘲諷又自信的反應?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答卷如何?
  • 中國第一個「氣候宜居城市」,年平均氣溫17度,山清水秀風景如畫
    宜居城市,對於很多人而言並不陌生了,宜居城市是對一座城市的優美環境、安全衛生、城市文明、經濟和諧、生活舒適等各方面的肯定,在我國有許多座最佳宜居城市,比如威海、成都、廈門、蘇州、金華等,深受遊客的喜愛。那麼,你知道我國首個「中國氣候宜居城市」是哪裡嗎?
  • 陳新光:中國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世界典範
    2015年11月30日,中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締約方大會,提出了「實現公約目標、引領綠色發展,凝聚全球力量、鼓勵廣泛參與,加大投入、強化行動保障,照顧各國國情、體現務實有效」的氣候治理中國方案,號召各方創造一個「各盡所能、合作共贏,奉行法治、公平正義,包容互鑑、共同發展」的未來,得到大多國家的響應。
  • 臺達榮獲CDP雙「A」領導級企業 應對氣候變遷與水安全風險受國際肯定
    來源:時刻頭條CDP (原碳信息披露項目) 評鑑今 (8) 日公布2020年氣候變遷報告,臺達在其企業「氣候變遷 (climate change) 」與「水安全 (water security) 」兩大環境主題評鑑結果中,均獲得「A」級殊榮,
  • 2020世界兒童日:應對氣候變化,中國青少年在行動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芮心月女士總結致辭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羅歡、廖開迪):20日,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以及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共同主辦的2020年世界兒童日「氣候變化·青春行動」主題活動在北京舉行。
  • 中國氣候最多樣的省,跨越四大地理區域,歷經四個乾濕帶和溫度帶
    同時,它還跨越了我國四個乾濕帶、以及四個溫度帶;於是,它成為中國氣候最多樣的省份,也在情理之中。這一神奇省份,就是我國的甘肅省。種類豐富的氣候,造就了省內複雜多變的地貌。很多人對於甘肅的印象都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大西北地區,其實甘肅有的地方,山清水秀勝似江南。甘肅就像一座自然博物館。在45.3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大漠戈壁、森林草原、冰川雪峰、丹霞砂林、峽谷溶洞等各類景觀千姿百態。
  • 中國提前兌現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減排承諾
    大公網訊(記者 周亞明 ) 中國國務院參事室原副主任方寧昨天(18日)透露,中國提前兌現了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減排承諾。 記者/周亞明 攝  提前三年兌現減排承諾   作為2017生態文明貴陽國際研討會的九個專題研討會之一,「全球氣候治理與中國綠色低碳發展」專題研討會昨天在貴陽召開。方寧在致辭中透露,到去年底,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了42%,意味著提前兌現了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所作的減排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