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蓮苑丨「元旦」一詞系中國千年土產 「過大年」普天同慶說感恩

2021-02-07 泉城清風

元旦的腳步聲剛剛過去,春節除夕夜的守歲鐘聲已恍若可聞。

元旦是咋回事,為什麼叫元旦,可能許多人不一定知道,但中國民間不少人稱元旦為「陽曆年」,也就是公元(也稱西元)紀年的第一天。

元旦可不是外來詞,而是土生土長、標標準準的中國詞。漢字裡,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在漢字裡是會意字,「日」是太陽,下面的「一」是地平線,意為早晨,「元旦」意即「初始之日」。中國的元旦,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中國古代出現過102部曆法,各個朝代的元旦日期多有不同,但原則上都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1912年決定使用公曆,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沒有叫「元旦」。

今天我們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因為中華民國在大陸有38年歷史,習慣上,大陸人過元旦,民間多有稱作「新年」的,元旦,作為西元紀年歲首第一天,在中國的歷史也才有71年。

西元紀年,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制定的曆法,在八世紀後被西歐基督教國家應用,到了十一至十四世紀的時候,西元的概念開始普及,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而西元成為世界主流紀年法也是歐洲殖民傳播的結果,成為國際通行的紀年標準。

「公元」即公曆紀年法,原稱基督紀元,後世也稱西曆或西元,產生於公元6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信徒們幾乎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信徒,提出耶穌出生於古羅馬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284年的說法,現代學者為淡化其宗教色彩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稱用「公元」與「公元前」說法。

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我們的先輩意識到,自鴉片戰爭以來遭西方列強蹂躪一個多世紀,被排斥在世界秩序之外的中國人民,有資格,也必須融入世界秩序,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西元」。在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向世界各國政府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如果講中國共產黨對世界開放的淵源遠不止於此,但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時間即向世界宣告,新中國是一個積極融入世界秩序、開放的國家。

由古及今,元旦作為節日的意思是明確的,即,各種不同紀年法的第一個月的第一天。從漢武帝起,一直到清朝末年。元旦,實際是指中國的農曆春節。

中國民間關於春節的傳說眾多,古稱「正旦」、「歲首」、「過年」、「過大年」等。有說:春節源於「虞舜」。在公元前2174年,上虞上浦境內有個鏡山的地方,名叫姚丘,這裡住著夫妻倆人。男主人因為眼疾被人稱為瞽叟,妻子名叫握登,一天晚上,握登夢見自己身上被彩虹縈繞,醒後找到算命先生算卦,先生告訴握登,此乃大吉之照,其時握登已有五個月身孕,待孩子出生時,夫妻兩發現孩子竟然是雙瞳,故取名重華。而虞舜出生的日子正好是除夕夜,小名則賜予除夕。隨著虞舜長大,才華與能力格外出眾,於是堯禪讓帝位於虞舜,舜便將自己出生的那天定為「年」,第二天定為新的一年,被後人沿襲。也有說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春節」一詞最早見於東漢文獻《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楊震上書安帝曰: 「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這裡春節是春季的意思。南北朝時,人們把整個春季叫「春節」。歷經千百年演變,中國農曆的正月初一,經曆元旦、春節的名稱變化,民間約定俗成,始終不變的是「過年」、「過大年」。

春節,闔家團圓過年,這是中華民族歷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熱鬧、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天南地北,雖風俗各異,但不變的是家文化的綿延傳承和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30年河東、30年河西,特別是進入春運期,當今世界最為奇特、人類最為壯觀、全球罕見的人流流動在中國和華人圈,天上、水上、鐵路、公路周期性立體遷徙。世界再大、也要回家,許許多多的人不惜一切代價從世界各地、祖國各地回家團聚「過年」,中國人對家眷戀的厚重文化,都集中體現在春節大遷徙中。春運大軍從最初的不到1億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29.9億人次,相當於每天幫整個德國搬一次家,還相當於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總人口都「流動起來」。記得當年日本豐田汽車廠商在中國打廣告:「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中國人以中華文化展現奇觀,世界上有人的地方,有就中國人足跡,哪裡有華人,哪裡肯定有春節!有著四千年深厚積澱的中國「過年」文化,對亞洲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並被5000萬華僑華人帶到世界各地。亞洲地區除了中國,還有朝鮮,韓國,越南,蒙古,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緬甸,菲律賓,汶萊和不丹等12個國家,將農曆新年法定為公共節日。

美國總統女兒伊萬卡女兒穿中國紅 觀看中國傳統文藝表演

元旦、春節史話讓我們感念:發展是硬道理。中國元旦、春節以及農曆的由來比西元紀年早了3000多年,中國古代的物質文明水平直到十六世紀前,在世界上長期處於領先地位,發展實力使得我們也曾有過話語權,有過四方來賀的輝煌。但話語權靠實力說話,西元紀年能夠在世界多數國家通行,一是與基督教有關,本身並無高深的科學道理;二是西方憑藉工業文明的實力強勢,在世界各地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侵略滲透,掌握了世界秩序制訂的話語權。舊中國是一個滿目瘡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新中國採用公元紀年以來的70個元旦,見證了我們重新融入世界秩序的進程,見證了我們與世界握手,勵精圖治的臥薪嘗膽,見證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見證了和平崛起的中國由實力變遷到話語權的變遷。

如今,中國的新年元旦和世界與時俱進,60甲子乾坤轉,農曆春節也熱熱鬧鬧走向世界。在亞洲,尤其是東南亞的很多國家,歡度春節的盛況不比中國遜色,春節早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些國家的社會生活,幾乎成了舉國歡慶的節日。一些西方國家在春節期間同樣舉行大規模的歡慶活動,他們放鞭炮、貼年畫、舞龍燈、踩高蹺,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具有了越來越多的公共屬性。近年,每到中國農曆春節前,世界各大媒體都用大篇幅報導中國春節,各主要國家政要也會後給華人發出賀信,爭取華人群體的選票支持,向中國人致以節日的問候。2017年,川普的女兒伊萬卡帶著女兒阿拉貝拉到中國大使館恭賀中國農曆新年。當地時間2月2日凌晨,伊萬卡又在推特上曬出女兒一邊玩著舞獅燈籠,一邊用中文唱《新年好》的視頻。川普5歲的外孫女用比較準確的中文唱著「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賀大家新年好。我們唱歌,我們跳舞,祝賀大家新年好」。不知不覺間,人們發現中國的春節正在成為國際性節日。有評論認為,世界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反映,是中國國力上升的結果,是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表現。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就是氣壯了、荷包鼓了,腰杆硬了。

元旦、春節史話讓我們感恩:黨的偉大。看著藍天白雲、看著雪舞銀蛇,銀池蠟像,感受著室內溫暖如春,腦際不由想起《白毛女》中楊白勞給女兒扯一根紅頭繩過年,除夕夜,黃世仁上門逼債搶走喜兒的情景。幾千年的過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年關腳下,富人過年,窮人過關,以致衍生中國民間一句俗話,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中國人民對衣食無憂的追夢,長夜難明赤縣天;也想起兒時,天天盼著過年,穿新衣服、飽吃一頓年夜飯、拿幾毛錢的壓歲錢,因長時間少有葷腥,過年期間傷食患病的情景。忘不了的記憶,如今的生活天天過年,撫今追昔,中國還是中國,但新中國不是舊中國,今天是一個已然走向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小康中國!

感恩紅軍,長徵路上的春節,紅軍在絕境中四渡赤水;感恩楊靖宇將軍,1940年春節期間與日軍在冰天雪地裡殊死搏鬥,壯烈殉國在正月十六;感恩人民解放軍,1949年春節期間和平接管北平;感恩志願軍,在朝鮮,大年三十,把敵人打的炮彈當「爆竹」聽,用炮彈殼包餃子。我們遠離了戰爭,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民不可侮。在我們忙忙碌碌慶元旦、過春節時,我們的子弟兵日夜巡邏在祖國的海天、風雪邊防線,人民警察守護著我們的安寧,而我們的周邊,一些國家長年戰亂,並不遙遠的中東正籠罩著戰爭烏雲、瀰漫著炮火硝煙。

元旦、春節史話讓我們感動:我們有自信的文化。習總書記與美國總統川普在故宮有過一段對話,習總書記說,「文化沒有斷過流的,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是原來的人,黑頭髮,黃皮膚,傳承下來,我們叫『龍的傳人』」。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燦如星河,綿延閃耀,5000年的傳承,5000年的起承轉合,我們有過輝煌、有過衰敗、承受過屈辱、再走振興路,漫漫追夢歲月,4000多年的元旦過年文化始終沒有斷過流。

中國人進入臘月,至農曆正月十五,辦年貨,祭灶、掃塵、貼年紅、年夜飯、守歲、拜年、廟會、元宵節,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國泰民安、親人團圓、尊老愛幼、除塵布新、趨利避害、鄰裡和諧、民以食為天、追求幸福吉祥的文化理念。今天,海內外炎黃子孫歡歡喜喜過大年,彰顯的是中華文明,彰顯的是對中華文化的滿滿自信;中國人民選擇的道路,讓中國人過大年的文化理念走進平民草根之家,不斷發揚光大,吃著團圓飯,享受著舉杯同慶,內心的喜悅洋溢著道路自信;5000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三皇五帝、2000餘年封建君主制、近現代試驗過君主立憲制、復闢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中國人過大年蘊含的文化理念在中華大地一直是苦苦以求的夢幻。再有幾天,我們其樂融融,家家餃子、元宵、佳餚美食,大大小小的飯店、餐館爆棚,城鄉處處古老的年紅、舞龍燈、獅子舞,和現代電子菸火交相輝映。全球的衛星為我們證實,滿天的飛機為我們證實,14餘萬裡的中國高速公路、3.5萬餘公裡的中國高鐵為我們證實,中國人的制度自信甜在心裡、寫在臉上、吃在嘴裡、穿在身上、鋪滿在餐桌上。

相關焦點

  • 農村基層黨建廉政教育基地——吳川「清蓮苑」建成開放
    吳川「清蓮苑」裡的「八德亭」。 本報記者 林明聰 攝10月23日,吳川農村基層黨建廉政教育基地——「清蓮苑」在吳陽鎮蛤嶺村正式開放。這是吳川首個村級廉政教育基地。建成的「清蓮苑」集休閒娛樂、涵養品行、黨建廉政教育於一體,設置了「黨建倡廉」「荷風蓮韻」「流芳廣場」三大主題板塊。走進「清蓮苑」,「三亭三園兩廣場、一坊一道一石刻」等宣傳教育內容貫穿其中,既突出了黨建廉政主題,又與荷塘景色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清蓮苑」還引入VR虛擬實境設備,將現代科技和廉政文化相結合,打造指尖上的廉政教育基地。網友開啟線上VR遊園模式,即可身臨其境遊覽「清蓮苑」。
  • 中國年 歙縣味 2021年第三屆歙縣過大年自駕遊活動
    被走街串巷時人們臉上的笑容深深的感染這個春節跟我們一起在歙縣千年古村落裡尋找久違的「年味」走進中國風畫卷 過一個別樣的歙縣年歙縣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素有「東南鄒魯」、「徽商故裡」、「文物之海」、「禮儀之邦」之美稱。
  • 元旦的來歷、習俗和詩句匯總(2021年最新整理)
    元旦的來歷、習俗和詩句匯總(2021年最新整理)  元旦,中國節日,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曆新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始為農曆1月1日,並延用。
  • 元旦說「元旦」,中國古代的元旦指什麼?元旦何時具有現在的含義
    但是公曆紀年是在民國時期才確定為中國的紀年方法的,在公立法成為中國的合法紀年方式之前,中國人過元旦嗎?答案是當然要過了,雖然元旦在現在指的是公曆每一年的1月1號,但是自古以來在中國文化中就有元旦的說法。
  • 2020年元旦放假安排時間表 2021年法定假日休息表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 元旦不準笑?全球元旦奇葩行為大賞
    元旦起源現存的文獻記載,「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古代中國元旦指的是夏曆,即農曆(陰曆)正月初一。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明確區分了農曆和公曆第一天, 把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將公曆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並列為法定假期。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 中國古代的元旦和描寫元旦的詩
    中國人過公曆元旦節,是最近幾十年開始的,古代是沒有這個節日的,所以沒有關於元旦(公曆元月一日)的古詩。古詩中所說的「元旦」,指的是春節的大年初一。甲午元旦(清)孔尚任蕭疏白髮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幹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 今天是大年初三
    大年初三又叫「小年朝」開井日。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正月)初三日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是日,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拿香火、素菜供於井欄,並將井上除夕所封的紅紙條揭去,名曰開井;有些地方,人們掃積塵於箕中,加上敝帚,倒在三又路口,以示送窮。
  • 神秘湘西過大年丨去龍山過大年也炫彩
    2021年1月27日--2月26日(臘月十五至正月十五)湘西「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2021年「神秘湘西過大年」民族年俗文化活動裡耶組團以「鄉情鄉味過大年」為主題推出的年俗文化活動將在龍山縣各景區開展!
  • 元旦快樂2017,我們來了~
    歷史:元旦,中國節日,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曆新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始為農曆1月1日,並延用。中華民國始為公曆1月1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得以明確,同時確定農曆1月1日為「春節」,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相對應地,春節稱為「舊曆年」、「陰曆年」等)。「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已經沿用4000多年。新加坡 在新加坡,元旦節一般吃撈起魚生,撈起魚生味道鮮美,寓意「風生水起」。
  • 紫禁城裡過大年·初一篇:吃餃子聽大戲,太和殿開群臣宴
    繪畫,描繪清帝在太和殿大宴群臣的情形,大年初一,文武百官要在紫禁城最雄偉的宮殿太和殿向皇帝集體拜年。在舉行完朝賀儀式後,順治朝時即定製,皇帝要在太和殿舉行大型宴會,與王公百官共賀新春佳節在舉行完朝賀儀式後,順治朝時即定製,皇帝要在太和殿舉行大型宴會,與王公百官共賀新春佳節,這叫太和殿筵宴。
  • 話說平遙 | ​平遙土產
    一說為不粘的黍。又說為高粱;有的書說是黍一類的作物,有的書說是穀子(粟)。粱,liang,在中國北方統稱穀子,南方為了區別稻穀,常稱為粟谷、狗尾粟,其種子即可食部分稱小米。中國古代甲骨文稱為禾,經典著作中稱為粱。(2)粱之名首見於《名醫別錄》,謂:「分有兩種,大粒稱粱,小粒為慄,歷代本草均分二條。」《本草綱目》云:「古者以慄為黍、稷、粱、秫之總稱,而今之慄,古代呼為梁。
  • 「我去尼山過元旦」尼山聖境+尼山孔廟一日遊
    元旦,是團圓、溫馨的節日,與家人、朋友一起吃團圓飯是自古以來的文化習俗,在古代,團圓飯餐前或飯後人們走上張燈結彩的街頭,尋友探親,觀看彩燈,在盛大節日,盡情狂歡。這一次,尼山聖境為您精心準備了盛大的元旦燈會,奉上流轉千年的美好祝福,用彩燈裝點起尼山之夜,如夢似幻,每一組彩燈都有美好的寓意和文化故事,帶您走進中國式童話世界。
  • 2020寫給自己的元旦獻詞:感恩所有的遇見
    編輯搜圖時光不經走,說著念著,2020就悄然而至。有再多的留戀2019也成了過去,有再多的不舍2019也成了回憶,有再多的美好2019也成了故事,有再多的不如意2019也成了雲煙。人生有的時候是需要一點儀式感,比如今天,當我站在2020年元旦的時候,總是對過去有些懷念,對未來充滿的期待,別辜負生命中的每一寸時光,別辜負前行路上的每一次遇見,別讓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失望-總結一下過去的一年,幫助過我的人,謝謝你,滴水之恩,永不忘。放棄我的人,沒關係,是我配不上你。愛我的人,謝謝你,我會珍惜。討厭我的人,請繼續,沒辦法,我就這脾氣。
  • 最早的春節是怎麼過的?
    根據中國風俗大辭典的記載,春節,古稱元旦,指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又唱又跳,熱鬧非凡。夏朝建立,此習俗便流傳下來。《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歷代元旦日期不盡相同,但其內涵卻從未改變過。
  • 中國移動咪咕打造元旦冰雪嘉年華 為2021超級體育大年打響頭陣
    過去一段時間內,持續布局冰雪產業的中國移動咪咕也加入此陣營,為國內冰雪產業的健康蓬勃發展貢獻力量。值此元旦之際,咪咕公司打造「元旦冰雪嘉年華」,從線上觀賽線下參與層面給予用戶全場景沉浸式冰雪體驗,為當下濃鬱的冰雪氛圍添薪加火,推動冰雪運動真正走進大眾生活,提升冰雪運動群眾影響力,助力實現「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發展目標。
  • 「全面小康•非遺賦彩」 2021年「非遺過大年」第四屆湖南非遺新春博覽會今日開幕
    2021年1月1日元旦佳節,由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湖南省文化館(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北京多蒙國際文旅發展集團承辦,湖南紅樹林旅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執行的
  • 【雲間漫談】有感"元旦書紅"
    舊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古人云"四氣新元旦"。一年中的第一個月為元月,稱正月;正月初一,又稱"元日"。北宋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清嘉慶《松江府志》載:"正月一日,雞初鳴,悉起正衣冠,拜天地,家廟尊長,後以次拜鄰裡親戚。輿服華煥,雜遝街市,各投刺於門,曰賀歲。
  • 萊陽地瓜芋頭不再「裸奔」,深耕糧田土產匯來了
    「現代人的消費時尚是越鄉土越流行,而萊陽地瓜、芋頭、大餑餑等土特產可謂是獨具特色,味道也是一絕。一個致力本地土產推廣的品牌,產地限定,萊陽的地瓜芋頭不再「裸奔」,簡約、生態的包裝讓它帶上淳樸的鄉情、梨鄉的文化走四方。走親訪友,老家土產,故鄉情深,好禮尚德。
  • — 古字新話 「過大年」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中華民族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立春曾是一年的開始。       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年節的日期固定下來,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