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篇&34;探討,剩餘部分涉及到搓球動作的基本實質,搓球又可叫做控球,有的術語也稱作&34;,通過控制球的旋轉和弧線長度,主動塞球給對手,意在使對方進攻時失誤。搓球實質上就是反向的拉球,是一種臺內的反向小幅度的拉球,也可以把搓球與發下旋球等同起來,不同的是發下旋球時在臺外,搓球是在臺內,兩者的共同點都是使球產生左右的旋轉,這個旋轉是向前的力量減弱,所以過網後起跳高度很低,並迅速落下並向一旁旋轉。
那麼搓球的落點肯定會靠近球網附近,可以選擇左中右三個不同的區域。其實比賽中所用的桌球直徑變大,它旋轉所持續的時間也會變得很短,在雙發擺短過程中,一般搓到第二板,桌球就已經不怎麼旋轉了。有的球友經常碰到接對方發球時,剛一搓過去就冒高被對方猛打,其實有時候對方發的球並不是很轉,或者根本不轉,再輕搓過去,剛好給對方出手擊打的機會。丁寧發伊藤反手長球時,伊藤乾脆嗖嗖地快速側身搶拉,說明伊藤看清了來球的旋轉情況,如果伊藤攻擊的方向是正手直線,丁寧就處於被動境地了。
下面進入槓桿支點的探討,搓球大部分是運用手腕的力量,手腕就是一個支點。人的大腦命令通過神經系統傳遞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每個部位由不同的支點連接,這些支點可以活動自如的轉動。桌球正反手結構主要由大臂、小臂和手部完成,肩胛部、肘部、手腕就是三個支點,協調大小臂手部動作的完成。
在對來球的不同處理上,三個支點的作用也各有不同,如果厚此薄彼,效果會出現反差,造成身體部位的不適應。手腕的作用在發球時比較明顯,球拍與下落的球接觸點不需要很厚,才能達到充分摩擦的效果,也就是說,發球時不用大力的去擊打球,手腕在發球時有兩個作用,一是板型的控制,第二是摩擦力量的控制,把來自轉身和小臂的力量完全集中在拍面一個點上,完成與球體底部的接觸。
肘部作為一個支點控制著小臂,正手攻球時,運用小臂會使擊球力量更集中。業餘的初學者在剛開始階段,可能會出現大臂靠近肩胛部分感到酸痛,這是發力不當,大臂甩動過大的原因。如果嘗試合理運用肩胛這個支點,讓完全打開的大臂稍微合攏一些,處於半開半合狀態,從側面看,正手攻球時大臂好像是夾著身體肋骨部分的。某位人士曾說,如果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整個地球。這說明槓桿所產生的力量是巨大的,由於球拍面積是桌球表面面積的近10倍,以肘部作為支點的槓桿力量,足夠形成瞬間的力量爆發出去。一些外協專業運動員攻球時這個&34;的動作更為明顯,老將水谷隼即使很大動作的拉球,大臂也沒有完全打開。
攻球的動作是一個整體,如果身體沒有側身,腳步沒有移動到很好的位置,完全依靠大臂去撈球發力,會造成發力分散,弧線又高又遠,球的運行軟弱無力,這時候小臂上肘部的支點作用都沒有形成,更不用說手部加上一個摩擦的動作了。每一個力都需要一個槓桿,槓桿的一端必然是固定的,正手挑打時就完全用不上大臂,小臂也保持適當的固定,純粹用手腕向上挑打。正手在拉弧圈球時,稍微把大臂固定,有意識的運用手腕,擊打的同時加摩擦就不難了。
反手擰拉動作最能體現三個支點的同時作用,大臂伸出然後固定,小臂反向架空後再固定,然後是手腕反向到極限後,再擰回來擊打,某個動作出現偏差都會造成失誤,不過建議初學者謹慎使用反手擰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