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要立武則天為皇后,大臣戲言:莊稼漢也想換老婆!喜獲重用

2021-03-05 劉說歷史

公元655年(唐朝永徽六年)九月初一,唐高宗李治在經過一番糾結之後終於下定決心「廢王立武」,所謂「廢王立武」,即廢黜王皇后,陵立武則天為皇后。但朝中大臣普遍持反對態度。原因很簡單,王皇后出身名門,並無大錯,況且,自隋唐以來,還沒有廢皇后的先例。唐高宗欲達目的,打算先爭取朝中四位重臣。下朝之後,唐高宗召集長孫無忌、李勣、于志寧、褚遂良四位肱股大臣,具體徵求他們的建議。

這四位大臣,長孫無忌乃是唐高宗的親舅舅,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官居太尉,乃當朝第一權臣。李勣乃唐初名將,官居司空,戰功赫赫,且老於世故。褚遂良雖然是一介文臣,但作為李世民的託孤大臣,褚遂良擁有一身傲骨。于志寧身為宰相,平時兢兢業業,但遇到大事卻有些畏手畏腳。

得知唐高宗要單獨召見四人,這四人早已猜到是為了「廢王立武」之事。李勣為了獨善其身,派人向唐高宗請假,說自己有病,躲過了這場危機。於是,唐高宗便對長孫、褚、於三人說:

「王皇后本是朕的結髮妻子,然而,他卻一直沒有子嗣。武則天(當時稱『武昭儀』,下同)育有兒子。朕想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你們三個意下如何?」

唐高宗的話剛說完,就有一個堅定的聲音懟了過來,曰:「王皇后出身名門,連先帝(李世民)都認為她是好兒媳。如果您廢掉她,就是違背了先帝的遺願。我身為託孤大臣,萬萬不允許此事發生。況且,武昭儀本是先皇的嬪妃,若立她為皇后,陛下你怎麼堵得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說這話的,正是褚遂良。其實,褚遂良並不是信口開河,他說這話是有道理的。首先,王皇后出身於太原王氏,乃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門閥之女。李世民晚年,曾對太子妃王氏十分滿意。多次誇獎王氏是好兒媳。

其次,武則天於貞觀十一年入宮,當時她才14歲,被賜名武媚娘,在李世民的後宮中待了13年之久。在李世民病重期間,太子李治和武則天相見頻繁,暗生情愫。李世民駕崩後,武則天和眾多沒有生育的嬪妃都被安置在感業寺出家為尼。一年後,李治從感業寺把武則天接回皇宮,偷梁換柱,重新入宮。

褚遂良的這番話說得十分狠辣,讓唐高宗面紅耳赤。因為一旦唐高宗真的「廢王立武」,就意味著唐高宗承認自己不僅違背李世民的遺願,還承認和李世民的嬪妃「私通」。這對於自詡「誠孝」的唐高宗李治來說,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褚遂良也知道自己的話說得過分,他當即解下頭巾,將朝笏放在階梯上,磕頭請罪,額頭上鮮血直流,這是打算「死諫」。

唐高宗看到情況不對,擔心褚遂良會撞死在玉階之上,連忙命侍衛將褚遂良拖出去,坐在帘子後面的武則天看到這個情形,對褚遂良恨之入骨。武則天甚至大聲對唐高宗說:

「何不撲殺此獠!」

武則天的意思是說:這個老東西如此猖狂,陛下還不快快殺了他!

這時候,長孫無忌出來幫腔,他大聲對唐高宗(和武則天)嚷道:「褚遂良乃是先帝託孤大臣,即使有罪也不能施加刑罰!」

長孫無忌的話讓武則天不得不把滿腔怒火咽了回去。

唐高宗滿臉怒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毫無懼色,站在一旁的于志寧嚇得瑟瑟發抖,他事先準備好的勸諫之詞竟然一句也沒說出口。史載「于志寧不敢言」。

其實,唐高宗和褚遂良、長孫無忌的爭吵,不僅僅是針對「廢王立武」,更是當朝皇帝和兩位託孤大臣的話語權之爭。越是這樣,唐高宗越是鐵了心要廢了王皇后。這時候,有一個人的出場,給了唐高宗莫大的勇氣,這個人就是唐朝著名宰相許敬宗,當然,當時他還不是宰相。

在史書上,許敬宗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奸臣,北宋史學家歐陽修等人在編纂《新唐書》時,甚至將許敬宗編入了《佞臣傳》,其實,許敬宗是否是奸臣,爭議性很大,但在「廢王立武」事件中,許敬宗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許敬宗出生於隋朝末年,曾入仕隋朝,後來投奔瓦崗軍,在李密失敗後,被李世民召入麾下。歷經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官場老油條。

唐高宗登基時,許敬宗身為弘文館學士,負責編修國史,「廢王立武」事件開始時,許敬宗以其敏銳的政治嗅覺預感到了長孫無忌等人必將失勢,他迅速投靠了武則天。

當唐高宗和長孫無忌、褚遂良為了「廢王立武」鬧得不可開交時,許敬宗公開說了一句戲言:莊稼漢也想換老婆,何況天子呢?《資治通鑑》云:

許敬宗宣言於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況天子欲立後,何豫諸人事而妄生異議乎!」

意思是說,有一個農民,今年大豐收,多收了十斛小麥,覺得自己富有了,於是休掉了原配妻子,打算重新換一個老婆。莊稼漢多收了十斛麥子都想著換老婆,這種事情別人是無權幹涉的,因為這是人家的家事。若是當今皇帝想換皇后,其他人也沒有必要妄生異議!」

許敬宗將自己所講的這個故事宣揚出去,引起軒然大波。許敬宗的這番話,傳到了武則天耳中,武則天又說給唐高宗聽。唐高宗聽了之後信心大震,很快便強行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褚遂良、長孫無忌等人很快被治罪。

事後,唐高宗覺得許敬宗真乃人才,第二年,升晉升許敬宗為太子賓客,再過一年,升任許敬宗為高陽郡公,授中書令(宰相)。許敬宗從此官運亨通,成為大唐一代權相。直到許敬宗81歲去世後,唐高宗還親自為他舉哀。可以說,因為推動了「廢王立武」,許敬宗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廢王立武這件事在唐高宗時期是敏感事件,很多位高權重之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都因此事而落馬,許敬宗只是公開打了一個「田舍翁換妻」的比喻,就讓自己成為唐高宗眼前的大紅人。

然而,許敬宗也許不知道,他支持「廢王立武」,最終導致武則天大權在握,35年後,武則天竊取唐朝,建立武周,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女皇帝。因為在後世史學家眼中,唐朝乃是正統,武則天是篡位者。因此,很多人認為,許敬宗當時幫武則天坐上皇后之位,其實是助紂為虐。但殊不知,武則天稱帝,是許敬宗去世十多年以後的事情,許敬宗只是想幫武則天當上皇后,並沒有預料到她會成為女皇。因此,說許敬宗是奸臣,其實有失公允。

讀史可以明智,讀歷史,讓人更加了解人類的文明和智慧。

相關焦點

  • 唐高宗在立武為後的過程中為何不聽長孫無忌而偏向許敬宗?
    廢王立武這件事可以說是唐高宗時期的一樁政治陰謀,他是兩派政治立場不同大臣的一次明爭暗鬥。其中一方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另一方是以許敬宗等人的擁護立武則天為後的朝臣。長孫無忌作為高宗朝的顧命大臣,而且又是皇親國戚,為唐高宗的舅父,在高宗立武則天為後的過程中不斷阻撓,但是長孫無忌為何一定要如此?長孫無忌認為武則天是太宗所封的才人,所以名不正言不順。
  • 武則天要立親侄子為太子,狄仁傑一句話,武則天才恍然大悟
    導讀:武則天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出名的皇帝,武則天即位的時候已經67歲是歷史上上位時間年齡最大的皇帝,去世的時候82歲,同時武則天侍奉唐太宗、唐高宗兩位皇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唯一一個女性稱帝的人。在武則天執政後期因為年齡變大的原因,武則天已經沒有前期那麼英明開朗,寵愛男寵使得朝中大臣怨聲載道。在武則天末期武則天年邁對於立誰為太子一事曾經非常糾結。武三思是武則天的親侄兒,武則天非常疼愛她甚至超過對自己的兒子,武三思經常讓自己的姑姑立自己為太子,武則天心中也願意,當時武則天認為畢竟是自己的親侄子,也是武家氏族的人。
  • 李弘 - 武則天與唐高宗長子
    李弘(652年-675年) ,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系高宗時期所立的第二位太子,薨逝於太子位,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為皇帝的太子
  • 唐朝權臣長孫無忌,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李治奪了他的權流放黔州
    可以說是榮耀無比,在凌煙閣排位中,位列功臣第一,李世民給這位發小的名譽和地位,可以說是無人能及了,後在太子之爭當中支持李治,隨後被任為顧命大臣、授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樣一位權勢和地位看似不可撼動的人,最後怎麼會被武則天害死呢?
  • 想當皇后,皇帝竟然說了不算,武則天準備另闢蹊徑
    可廢立皇后是國家政治生活的大事,不僅看皇帝的好惡,還必須得到文武大臣的認可,朝中大臣持何態度,李治和武則天心裡都沒底。為了穩妥起見,他們決定先試探一下。既然試探,那肯定要選擇大臣中舉足輕重的人物,最後圈定——長孫無忌。
  • 長孫無忌是唐高宗舅舅,為什麼落個貶官自縊下場?一個字:貪
    原來,李治繼位後,被武媚娘(即武則天)迷的神魂顛倒,加上武則天城府極深,李治便想廢了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皇后。皇上換個老婆,哪有那麼簡單。王皇后可不是普通民女,而是家族顯赫,官宦之女,其父母兩族都是李唐皇室姻親。再者說,皇后又沒什麼錯,隨便把人家休了,於理不通嘛。
  • 唐高宗其實很精明?他為何放縱武則天整死舅舅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想遠離政治,政治卻不會遠離他。武則天和唐高宗決心要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朝廷,長孫無忌就是最大的障礙。但是,長孫無忌畢竟是皇帝的舅舅,又做了三十年的宰相,權傾朝野,威震天下。要扳倒他,需要慎之又慎。    武則天是一個果斷的人,但是她並不急躁。在需要耐心的時候,她非常有耐心。在重拳出擊長孫無忌之前,她還需要先剪除他的羽翼。
  • 唐高宗丨娶了「小媽」,搞死舅舅,但他可真的不是軟弱無能
    據說唐高宗當時哭著為他們求情:「荊王(李元景)是我的叔父,吳王(李恪)是我的兄長,我想赦免他們的死罪,可以嗎?」結果大臣們不允,高宗只得作罷。除掉自己的政敵後,長孫無忌提拔了自己的心腹擔任朝廷要職,另一個顧命大臣褚遂良也投靠了長孫無忌,此時朝廷上出現了長孫無忌獨攬大權的局面。
  • 李治有8個兒子,武則天登基稱帝後,他們的命運如何?
    李忠是李治的侍妾劉氏所生,由於李治的原配皇后王皇后沒有子嗣,所以李忠理應被立為太子。在李忠9歲的時候,李忠也按照傳統將他立為了太子,但李忠的太子僅當了3年,就被武則天的兒子代王李弘取代。李忠被廢太子後,降封為梁王,並被外調到梁州做了都督。李忠到梁州後,時常驚恐不安,總覺得有人會要殺他。但即使他如此謹小慎微,還是沒有逃過武則天的誣陷。
  • 想不到武則天的皇后夢,竟和「笑裡藏刀」有著神秘關係
    所以他要支持武則天,他要討好皇帝,保住自己的官位。 由於職務之便,他提前知道了這個任命。 所以,他要力挽狂瀾,阻止這個任命生效。 時間緊迫,可他又想不出好辦法,只好向好朋友中書舍人王德儉求助。
  • 唯一支持武則天做皇后的大臣 縱橫官場50年 死後皇帝為他停朝七天
    說起唐朝出名的皇帝,男的肯定是李世民,女的就更不用說了,肯定就是武則天了。這兩位皇帝還是夫妻關係,當然了武則天公認的丈夫還是李世民的兒子李治。那很多人是否好奇,當年輔助李世民的開國功臣,為何基本上在武則天手裡都沒有好下場?
  • 武則天建立的「武周」,在古代為什麼不被單獨列為一個朝代?
    對這樣的一群王爺,武則天心知肚明,自然堅決鎮壓以穩定局勢。唐朝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長子繼承制度就已經名存實亡,為爭奪皇位繼承權相互殘殺習以為常。如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等,他們起兵反對,名義反對武則天稱帝,實際上是想奪取武則天兩個兒子李顯李旦的繼承權,無論從古代宗法制或是穩定政局考慮,武則天都要制裁他們。
  •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只有武則天成功稱帝?美國史書這樣說
    庶族官員的崛起草原文化的滲透只能幫助武則天回宮,並讓她可以參與朝政,她要想真正掌握權力還需要建立自己的班底,當時正在崛起的庶族勢力恰好滿足她的需要,而庶族勢力也需要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代言人,所以二者拍即和,成為李唐的一股獨立政治勢力。
  •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稱帝之路
    王皇后也時常在高宗面前說她的好話。沒過多久,唐高宗就和武則天好得如膠似漆,形影不離,漸漸地對王皇后更加疏遠了。王皇后見勢不妙,又轉過來聯合蕭淑妃說武則天的壞話。可是,這時候的唐高宗哪裡還聽得進去?於是宮闈鬥爭愈演愈烈。武則天已經不再滿足於做一個昭儀, 她想進一步奪取皇后的位子,入主中宮。但是,儘管唐高宗寵愛武則天,可還沒有廢掉王皇后的意思。
  • 一代女帝武則天,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歷史上起了什麼樣的作用
    唐高宗李治651年,唐高宗守孝期已過便將武則天召進宮去,封為「昭儀」。接著下一年,唐高宗就要廢掉王皇后,立她為皇后。由於武則天出身為新起貴族,因此被其他貴族和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的反對,還引起了朝廷大臣的激烈爭辯。
  • 武則天稱帝,是唐高宗李治的軟弱無能,還是歷史的大勢所趨?
    而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上起貞觀下起開元的武則天,更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在講究婦德的封建古代社會中,一個女子又是如何打破男子為尊的封建傳統,成為女皇帝的呢?這其中少不了她的夫君唐高宗——李治的影響。
  • 唐高宗李治真的軟弱無能嗎?
    縱觀唐高宗李治的一生,可以說在國家治理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因為縱容武則天擅權專政,給人們留下了軟弱無能的形象,讓人為之惋惜。李治是太宗與長孫皇后的第三個兒子,前兩個兒子分別為李承乾和李泰。長孫皇后十三歲就嫁給了當時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此後的太原起兵,攻入長安,冊封秦王,玄武門之變,登基為帝,李世民一生中的重大時刻幾乎都有長孫皇后的陪伴。長孫皇后一生都在以她的行動全力支持自己的丈夫,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親自上前線勉勵秦王府幕僚和將士。在唐太宗制定「休養生息、恢復國力」政策的時候,帶頭遵循簡樸的生活方式。
  • 唐高宗是如何搞定自己的小媽,心甘情願地為他生了六個孩子?
    李泰也因心太急被貶,從來也沒有想到過能當上皇太子的晉王李治,在長孫無忌等大臣支持下,被唐太宗冊立為皇太子,從此李治的人生軌跡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人生發生了逆轉,命運向他招手,他踏上了升為「皇帝」的快車道。公元649年,即唐朝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皇太子李治即位,史稱唐高宗,從此唐高宗成了唐朝的最高領導人。
  • 女皇武則天為何要立無字碑?歷來眾說紛紜,其含義不言自明
    位於陝西鹹陽市乾縣城北6公裡處,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陵前兩塊巨大的碑石並立,他和唐高宗李治合葬與乾陵而乾陵的西側是武則天為唐高宗李治立的「述聖碑」,而東面則是武則天的無字碑。「述聖碑」是武則天為宋高宗李治歌功頌德而立的碑石。
  • 武則天鋪平皇帝之路的五個重要時刻
    唐高宗的王皇后一直沒有生育兒子,而武昭儀入宮後,則已經生下第一個男孩(皇子李弘)。唐高宗就想以有子無子為理由,廢王皇后,立武則天。圍繞著廢立皇后的問題,朝廷大臣之間,已經分成兩大派:反武派與擁武派。 兩派鬥爭了幾個月,到了永徽六年(655)九月,矛盾已經發展到非常尖銳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