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瀋陽市鐵西區開發大路和松花湖街交匯處,矗立著一座大型的雕塑。黑色的基座上,一隻紅色的鳳凰,背負著火球,昂首朝向天,展翅欲飛。雕塑《鳳凰涅槃》,寓意浴火重生。
圖為《鳳凰涅槃》雕塑。(鐵西區委宣傳部供圖)
「走過輝煌,一度彷徨,全力突圍,再度崛起。」用這16個字來概括遼寧一路走來的歷程,或許再合適不過。
在那個一貧如洗、白手起家的年代,遼寧為共和國工業發展史留下數不清的第一:第一輛蒸汽汽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級遠洋貨輪、第一臺工業機器人、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遼寧無愧為中國工業發展過程中的「老大哥」。
當中國逐漸進入後工業化時代,第二產業佔我國GDP比重不斷下降時,遼寧老工業基地也因受到自身體制機制束縛,輝煌不再,亟待轉型。在這個過程中,遼寧人以「長子情懷」,創新發展方式,在陣痛中煥發新生。
2018年秋,在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實施兩年後,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東北,深刻指出制約發展的「四個短板」,明確提出需要推進的「六項重點工作」。
以總書記繪就的藍圖為根本遵循,「軟」「硬」兼施補短板,爬坡過坎,走出最困難時期,遼寧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正在平穩、有序、健康地進行著。
鐵西,一個善於創造奇蹟的地方,是中國工業發展史上不可磨滅的「番號」。
圖為中國工業博物館一角。(邱宇哲攝)
位於瀋陽市鐵西區的中國工業博物館完整保留了原瀋陽鑄造廠的車間廠房。置身其中甚至還能聞到焦炭的味道、仿佛還能聽到機器的轟鳴。「許多大國企甚至連車間主任都是由機械工業部任命。1975年,鐵西一個區的稅收,就已經相當於哈爾濱一個市,更相當於新疆一個自治區。」曾經輝煌的鐵西,讓致力於研究鐵西工業歷史的商國華無比自豪。
歲月流轉,「工具機1970」已成為鐵西的恆久記憶,中德智能製造合作試點示範園區、中法生態城、金谷產業區深刻描摹著今日鐵西的風採。
自貿區瀋陽片區,一個勇於改革探索的地方,代表著瀋陽的未來。
圖為在瀋陽新松的無人車間裡,機器人正在忙碌工作。(邱宇哲攝)
在剛剛結束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一個名叫「龐伯特」的桌球發球機器人不僅能夠自動發球,還可以根據用戶喜好,對球速、角度、高度、落點區域進行個性化設置。「龐伯特」背後的瀋陽新松,是一家位於自貿區瀋陽片區的高新企業,是全球產品線最全的機器人企業,其產品已累計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抓住發展機遇期,發揮地區優勢,探索產業結構調整,自貿區瀋陽片區欣欣向榮。
新邱,一個敢於挑戰命運的地方。「變廢為寶」,打造「百年賽道城」,為資源型城市轉型開拓了新路。
「那可是痛入骨髓呀!」。回憶起當年轉型發展,老礦工崔景海感觸頗深。有人說新邱應該理直氣壯地向國家要錢,畢竟「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但新邱人沒有選擇這條「等、靠、要」的老路。
圖為新邱利用廢棄礦坑建成的一流賽道。(邱宇哲攝)
一場越野賽,燃情一座城,最「爛」的路成了最刺激的賽場。利用廢棄礦坑所形成的地貌修建全國一流賽道,新邱成了。如今,「百年賽道城」已經承接各類汽車賽事幾十場。
「如果不是親自在這裡駕車飛馳,還真不敢相信幾十米深的廢棄礦坑內能修出這麼好的賽道!」「這條賽道是全國最好的場地越野賽道之一。寬敞,質量好,能夠同時六車齊發,駕駛起來非常刺激。」來過這裡參賽的車手,對這裡的評價都很高。
讀懂一座城市的記憶,才能感受其厚重的歷史;讀懂一座城市的未來,才能見證其決心和力量。「老大哥」難免有老包袱、老問題、老麻煩,可是所有的「老」又都在為新技術、新思路、新舉措提供應用場景。發揮創造性思維,克服資源瓶頸,「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慧和新興服務業等『軟』產業」,老工業基地在轉型發展中展現了「硬擔當」。
阜新市是我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市。著名的海州露天礦國家礦山公園就坐落在這裡。在與其相距不遠的新邱區還有一個大礦坑。
新邱區工業開採煤炭歷經了121年,留下了5億立方米的煤矸石和24平方公裡的廢棄露天礦山。礦區滑坡、塌陷、殘煤自燃時有發生,一堆又一堆煤矸石造成嚴重汙染。2018年,中科盛聯公司金躍群博士團隊第一次到新邱的時候,給出的評價是這裡的空氣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
圖為治理之前的新邱露天礦坑區。(新邱區委宣傳部供圖)
與海州露天礦坑依靠國家和財政補貼進行治理不同的是,新邱走的是打造「產業先行、政企合作」的礦山生態修復加廢棄資源綜合利用之路。沒有廢棄的物,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新邱區委書記趙巍給我們算了一筆帳,假如一立方米煤矸石10元錢,5億立方米就是50億元,這些錢全部用於礦坑生態修復,將為國家財政節約巨大的資金支出。
固廢變資源,資源變資產,把煤矸石「吃幹榨盡」,是一條神奇而實用的路。「制坯不用土,燒磚不用煤,造紙不排水,發電靠餘熱」,新邱創造了循環利用礦山固廢的國內先例。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枯竭型礦山治理「要本著科學的態度,認真搞好評估論證,把綜合治理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決不能為治理而治理。」「總書記的話給了我們最大的啟發和向前走的底氣。」新邱區委書記趙巍自信地說。
兩年的時間,一閃而過。準備把餘生都奉獻給新邱的金博士說,「這座『枯萎』的城市迎來了春天,環境恢復、經濟復甦、人才回流,正在朝著即定的目標,穩步前行。」
鋼鐵行業是多工序、長流程的流程工業。正因如此,鋼鐵行業擁有著「5G+工業網際網路」最豐富和複雜的應用場景。探索「5G+工業網際網路」,中國鋼鐵企業裡的老大哥鞍鋼集團已經率先邁出了一步。
「3D摸擬動畫顯示能對生產線所有機組所有設備生產狀態實時顯示出來,還能顯示所有的重要生產和質量數據,給調度管理人員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2019年11月,鞍鋼順利完成了對軌梁分廠的數位化改造。如今,這裡每生產一根鋼軌,它的物流和信息流都會實時匹配,工藝、質量數據也會在線實時監控。
「5G+智慧鋼鐵「解決方案
融合了5G、AI、雲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技術的「5G+智慧鋼鐵」解決方案,已成功應用在鞍鋼多個產線上,切實解決了企業在生產中存在的行業痛點,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保障人員安全方面效果顯著。「通過不同場景的試點,把不同性質的5G+場景應用技術做成熟,為鞍鋼實現智能化升級全面提速。」 這是鞍鋼集團的宏大願景。
2020年10月18日,全球工業網際網路大會再次在瀋陽開幕。「遼寧工業基礎紮實、高教資源富集、應用場景豐富,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徐曉蘭如是說。
煤矸石被「吃幹榨盡」,鋼鐵產業插上「智造」翅膀,遼寧的老牌「硬產業」正在轉型升級中重煥生機,積聚起帶動地方發展的「軟實力」。
遼西北地區由於受自然條件、區位條件和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的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滯後。這裡的貧困村和貧困人口佔到遼寧省40%以上。遼寧實現老工業基地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關鍵在遼西北,重點在遼西北,難點也在遼西北。
「種了一山坡,收了一馬車;打了一簸箕,煮了一小鍋」,一段順口溜,道出朝陽市喀左縣公營子鎮南山村村民曾經艱難的生活。2016年易地搬遷後,南山村村民住上了好房子,吃上了自來水,取暖有地熱,廁所就在炕邊上,特色種植和養殖讓錢袋子慢慢鼓起來了。昔日的落後村一躍成為先進村。
航拍南山村舊址。(魏青成攝)
航拍南山村新址。(魏青成攝)
「黨的政策好啊,我們趕上了好時候」,南山村的尹大爺發自肺腑地說。南山村只是一個縮影。2019年,朝陽市97個貧困村銷號,4.3萬貧困人口脫貧,每個貧困戶都有2個以上扶貧項目疊加覆蓋。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的6.9%下降到0.28%。
「重實幹、強執行、抓落實」,朝陽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康莊大道越走越寬。2019年,朝陽市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和8.5%;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於遼寧省平均水平;面向全中國、主攻京津冀,全口徑引進項目754個,開工建設416個,其中京津冀項目222個,朝陽已成為京津冀產業轉移重要承接地。
「曬得俺們十年九旱的大太陽,開始給俺們賺錢啦!」把太陽能電池板建在牛棚上,阜新市彰武縣老虎村的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棚下,養牛;棚上,發電!收益用於購置母牛發給貧困戶,貧困戶依靠養牛實現脫貧。「現在,家裡的母牛接連繁育,已經有9頭牛了,總價值估算在18萬元左右。」趙向黨掰著手指、算著收益。這種「養殖+發電」的扶貧新模式給老虎村的貧困戶帶來了新生活。
為了鞏固脫貧成果,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目標,阜新市實現了貧困人口大病和慢性病救治「四重保障」全覆蓋,同時,採取產業、就業、政策兜底等多種方式,建立長效機制,確保已脫貧的98510人持續穩定脫貧。
民生福祉持續改善,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8%;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統籌推進,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74個、家庭農場83家、美麗鄉村17個;各項改革不斷深化,為企業減免稅費7.3億元,新增市場主體近2萬戶;產業升級邁出新步伐,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23戶,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增長28%,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22.8%……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4%,阜新轉型振興取得新突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滴水見太陽。瀋陽、阜新、鞍山、朝陽……每個鄉村、每個城市,都在拼「顏值」、比「氣質」。
14.8萬平方公裡黑土地,蜿蜒流淌1300多公裡的遼河水,撫育了4300萬遼寧兒女。背負著重重壓力,挺過經濟下行的艱難、轉型調整的陣痛,遼寧人重整旗鼓,「振興列車」正在隆隆前行。
更注重技術創新,更注重改革突破,更注重民生福祉,把「粗」產業做細,新產業做活,老工業基地變新,遼寧的康莊大道上正在展現出更多的迷人風景、動人畫面。
大家都在看
西海固,最後一戰!
黃土高原,綠意盎然!
「滬」速前進!
責編:翟巧紅 | 編輯:張素玲
來源:人民網 付龍 那其灼 仝宗莉 王斯文 羨江楠 邱宇哲 魏青成
喜歡本文,請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