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站樁的硬,是給對方感覺的,力量發自於周身關節筋腱的支撐。
這種支撐又不能在關節筋腱上找東西,不能形而上,要暗示自己能夠給對方強大壓力的所謂功力,只能是全身關節(節)的所發出來的,來自於以意導形的「無節不頂,無曲不夾」。
舉其「意」而領其全身精神,力生於意。
即使力確實來自於形體,但你要想著這個力是由意而誕生的。
一旦站樁者總是檢查渾身到底是哪塊肌肉用勁,就全完了。
我們抬手拿起一個杯子,不用想哪塊肌肉用力,意念給過去,形、力就跟過去了,十分協調。
什麼叫「預應力」,拳術站樁上不妨管這叫「前期暗示」。
站樁,面對前來的力,要想著小臂彈飛他;回掛,要想著猝然發力對方爬到那兒,其它都是這個意思。
肌肉、筋腱自己就參與進來了,一著相身體反而容易僵。
如果沒有肌肉、筋腱的無意識自然參與用力,所謂的「意」就是瞎想、空想,白費大腦細胞。
意,不是想法,不是念頭,是動作之意的趨向。
站樁的硬,不是僵硬,是彈性的結實,與外力接觸點有點回讓但裡面間架遠超常人的結實。
(二)
站樁的軟最不好練,練不好就把樁架練散了。
軟的目的,是不給假想外力施加回彈,外力加身,不管哪個方向來力,都順它一下。
假想敵給你外力,一旦你有回彈,不管力有大小,如果在實踐對敵中,老練的敵手就會很容易反向利用你的回彈之力。
武術界很多打擊手段都是借力打力的。
這個軟不能丟掉站樁間架內在的結實,不能散。
一個人站樁,你不能想著自己是一個人,面前始終要有對手,雖然是看不見的對手。
我給他加力,一定要叫出敵人的反勁;而對方給我加勁,千萬不要回彈給對方,要順。
問,要問出他的勁兒;他想問我的勁兒,不行。
站樁著意的軟,其目的就在於此。
站樁意想水流激身,不是讓你把水流彈回去,是樁架之臂、軀幹、腿等,務必都有著力點迴旋側轉的勁兒,有讓它從身體兩邊流過去的意思。
練拳站樁,絕不是跟人單純比功力大小,單純的較勁。
高手都是把對手放進來打,因此站樁要多回蓄,少外頂。
涉及到站樁之軟的練法,有一種叫身緊臂松。
沒間架,我讓自己有間架,還得間架堅不可破,這是站樁的第一步。
但到了高級階段,所謂站樁間架的結實,就要由有形轉入無形,舉手投足要看不出撐抱間架的痕跡。
可惜大部分人站樁練拳,都停留在抱架結實的層次。
一言以蔽之,跨過站樁之硬(彈性)的鍛鍊,直接練軟、松,極容易樁架趨散,導致自己中線、要害護不住;而執著於樁架的堅硬,會影響到發力打擊的輕靈、速度,更有可能發力時力量收不回來,被對手借力打力。
最好是二者循序漸進,不丟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