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佛教慧日公眾號,作者為 慧日 ,版權歸其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緣起
「安住如來性海,遍在眾生心識」,文殊菩薩的智慧不生不滅、遍一切處。為闡發智慧這一金剛性海,2014年5月文殊菩薩聖誕期間,傳喜法師於五臺山清涼界,受邀于大寶寺方丈上照下見法師,連續三日宣講《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師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
這一唐密經典中千臂千缽的文殊菩薩形像,每一缽裡都有一尊釋迦佛,每一尊佛又現百千萬億身。象徵著文殊菩薩千臂千缽,令一切有緣,策發菩提心,開根本慧,長養如微塵數的十方諸佛。
大乘佛子,當學習文殊菩薩的精神,於一切時、一切法,以最大的精進力量,身體力行地饒益一切有情眾生。更要學習文殊菩薩的智慧,但淨我心,菩提影現,來照見每個人心識中的文殊菩薩。
方見文殊
智慧之眼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
千臂千缽大教王經》講記第1課
如尋舍利及絲髮
未識文殊與世尊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願力所化現的淨土。古往今來,朝五臺想親見文殊大士者無數,得見菩薩者少。
五臺山塔院寺大藏經閣正中門頂上至今掛一木匾,上書清乾隆帝御筆絕句一首「兩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壞有名言。如尋舍利及絲髮,未識文殊與世尊。」
上圖:悟公上人於五臺山大塔院寺留影
兩塔,指的是塔院寺釋迦佛舍利塔(大白塔)和文殊發塔。但是乾隆皇帝到塔院寺時,大白塔巍然屹立,發塔已經看不到了。所以他說:「兩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壞有名言。」此處的名言是指《華嚴經》中「寶塔畢竟化為塵」,再美的塔,終有一天也會破敗,變成塵埃。這世間的一切皆是「既成必壞」,從山河大地、富貴錢財,到個人的身心健康、名譽地位,皆是成而必壞,剎那間轉頭空。
「若尋舍利及絲髮,未識文殊與世尊。」如果來到五臺山,還以相來見的話,想看到釋迦佛的舍利、文殊菩薩頭髮的話,那麼此人既看不到文殊菩薩,也看不到世尊。
雖然來到五臺山,要把山石樹木都當成文殊菩薩一樣恭敬。但我們內心清楚這些都是假有、是幻有、是名字有、是名言的有,諸法無自性,無自性空。慢慢地若能超越有形的山石樹木,不以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如果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當下就見到文殊菩薩了。
文殊菩薩修什麼法門
文殊菩薩修的是觀音法門,在《楞嚴經》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中,文殊菩薩親口如是宣說。佛陀問文殊菩薩,二十五位菩薩及阿羅漢各自宣說了其修行成就法門,你看哪個法門更符合阿難尊者和末法時代眾生的根基。
文殊菩薩回答,法是無有高下,但耳根圓通更對眾生機,並且往昔我也是修此法門而成就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入三摩地,實以聞中入」,這是文殊菩薩親自在佛面前,向我們所有眾生宣說的。
文殊菩薩代表法,一切諸佛從法中生,所以文殊菩薩是諸佛之母,是菩薩之師。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如果你憶念文殊師利菩薩的名號,功德超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功德。《大寶積經卷文殊師利授記會》云:「若有受持百千億諸佛名號,若復有稱文殊師利菩薩名者,福多於彼。」
文殊菩薩在我們眾生面前主要是代表法,同時也是以善知識的形象來啟發我們的菩提心、大乘心,啟發我們空性的般若正見,這是文殊菩薩不共的。所以在這裡,我們要了解的是文殊菩薩在很多大乘經典裡代表了法、般若空性的人格化形象,他其實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智慧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