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為智慧之象徵,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法王子」,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能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能威猛)。農曆十月二十日,是文殊菩薩出家日。
佛告大眾諸大菩薩摩訶薩:若有初發意菩薩,及一切四部眾,善男子善女人等,若發菩提心者,曼殊室利菩薩當有誓言:
我有十種諸佛無盡甚深大願,所有一切菩薩,及一切有情眾生,入我願者,則是世尊諸佛之子,亦是我父母。於意云何?我有先誓大願,依我十種大願者,先為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得令富貴,果報圓滿。兄友弟恭,慈心不殺,聽學大乘,讀誦尊經,轉教群品,願至菩提。我亦作師僧子弟,和尚阿闍梨,同學伴侶,受我法教,學我威儀,取我禮節,令發勝願,回向大乘,學習菩提,漸成佛道。於是我作他作,大臣官長,理務世俗,一一清正,於國忠孝,悉共有緣,歸向菩提,得值三寶,令發菩提之心。云何名為無盡十種甚深大願?
一者大願,若有一切眾生所生三界,或我作他作,隨緣受化,四空五淨之主,八定四禪之主,梵王六欲之主,帝釋諸天之主,四天四輪之主,諸神龍王之主,八部鬼神之主,守護佛法之主,伽藍宮殿之主,四大持世之主,金剛堅牢之主,護國善神之主,大國小國之主,粟散世王之主,統領諸軍主,都攝所守主,所有水陸四生,胎卵溼化,九類蠢動,一切含靈,同生三世,願佛知見。或未聞我名,令願得聞。及聞我名,於我法中,令一切有情,盡發菩提,回向大乘,修無上道。若有眾生,以法藥世醫,救療諸疾,歷數算計,工巧博弈,世典文筆,歌詠讚嘆,講論戲處,導以度人,隨類同事,接引世俗,令發菩提,正見正授,共我有緣,得入佛道。
二者大願,若有眾生,毀謗於我,嗔恚於我,刑害殺我。是人於我自他,常生怨恨,不能得解,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三者大願,若有眾生,愛念我身。欲心見我,求得於我。於我身上,於他身上,盛行諂曲,邪見顛倒,及生淨行不淨行,諸惡不善,願共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四者大願,若有眾生,輕慢於我,疑慮於我,枉壓於我,誑妄於我,毀謗三寶,憎嫉賢良,欺凌一切,常生不善,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五者大願,若有眾生,賤我薄我,慚我愧我,敬重於我,不敬於我,妨我不妨我,用我不用我,取我不取我,求我不求我,要我不要我,從我不從我,見我不見我,悉願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六者大願,若有眾生,常生殺命,作屠兒魁膾,畋獵漁捕,怨命現前,更相殺害,無有斷絕,世世相報。殺心熾盛,不生悔過,賣肉取財,自養性命。如此之心者,永失人身,不相舍離報對,如是令發菩提之心。若有他人,取我財物我與財物,或施我財物我施財物,所得財物及不得者,於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七者大願,若有眾生,供養我者我供養他者,或我造他造寺舍僧房,伽藍佛塔,禪房蘭若,獨靜之處,或我造他造一切功德,及造菩薩諸佛形像,令他布施修立福祐,遍於法界,回向一切諸佛菩提,令一切有情同沾此福,及有他人自己朋友同伴師長弟子,修行苦行節身斷食,持戒破戒有行無行,和尚阿闍梨教導稱說,聽受我教我受他教,同行同業,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八者大願,若有眾生,廣造諸罪,墮於地獄,無有出期,經無量劫,受諸苦惱。從地獄出,生於五趣,先作畜生,將命還於前生,負物作駝驢豬狗,牛羊象馬,奴婢僕從,償他宿債,累劫倍命,還他倫盜,無有休息。我於五道,隨形受化,常生同世,教化於人,或作貧窮困苦,盲聾喑啞,最下乞人,於一切眾生眾中,同類同緣同事同行,同業導引,得入佛道,共我有緣,令發菩提之心。
九者大願,若有眾生,縱恣身心,我慢貢高,故於我法中,汙埿佛法,師長弟子無慚無愧,用僧佛錢菩薩財物,殺生偷盜邪行,妄語綺語惡口兩舌,鬥亂縱恣貪嗔,不揀良善劫奪他財,拒諱謾人不識善惡,廣造十惡一切諸罪,死墮阿鼻入諸地獄,從地獄出輪還六處,入生死海諸趣惡道,願共有緣,同業同道,隨緣化變,當以救之令得出離,共我有緣,發菩提心,求無上道。
十者大願,若有眾生,當於我法,若我有緣,若我無緣,同我大願,則是我身,共我無別,行四無量心,心等虛空,廣度有情,無有休歇,願達菩提登正覺路,大聖曼殊以聖性願力,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心如虛空,常在如來清淨性海真如藏中安住法界,遍在眾生心識體性。
曼殊室利言:我有大願以聖性力,加持有情令罪垢消滅,得入菩提諸佛聖果。則是名菩薩十種大願。
文殊菩薩坐獅像
室町時代 掛軸 紙本水墨
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收藏
榆林窟第3窟 文殊菩薩 西夏
中峰明本禪師題——文殊菩薩像
十四世紀元代佛畫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藏
這是難得一見的元代描繪文殊菩薩的畫軸,上有元代最傑出的高僧-中峰明本禪師的題跋,十分珍貴。文殊菩薩顯五髻童子相,右手持劍,左手捧般若經典,呈自在姿安住在青獅背上。青獅頭偏向左側,雙目圓睜,軀體強健,威武雄壯。
九世紀文殊菩薩像
敦煌唐代絹畫
大英博物館藏
畫中文殊菩薩頭戴寶冠,髮髻高隆,細眉長目,神態慈悲安詳。披帛搭肩繞臂自然而下。右手膝前施與願印,左手依撐蓮座之上,手拈一株青蓮花莖。右腿橫盤,左腿自然下垂,左足擱置在蓮花上,呈自在坐姿安住在青獅所馱蓮花法座之上。上方華麗的彩色華蓋隨風飄動,極具動感,雖無陪伴隨從,但能感覺到他們是在行走中。
文殊菩薩像,四連張印刷
敦煌木刻版畫十世紀五代
大英博物館收藏
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文殊菩薩木刻版畫有多件,像這樣四連張印刷的文殊菩薩像在一千多年前是十分稀有的,當時常見連印佛像是小型簡單的千佛坐像。法國圖書館伯希和收藏有二張連印的敦煌文殊菩薩木刻版畫。
文殊菩薩來訪維摩詰大士像 五代 10世紀末
斯坦因敦煌繪畫 大英博物館收藏
文殊菩薩頭戴寶冠,髮髻高隆,身著帔帛,腰系大裙,手作說法印,似乎正在與對面的維摩詰居士交流佛法,神態安詳。雙腿自由橫盤,安住在由眾多小獅子支撐的獅子法座之上。文殊菩薩身後有天王、比丘、菩薩及天人圍繞,在頭頂上方的華蓋正下方,有三個可愛童子坐在雲端上奏樂。
絹本 著色 金泥 掛軸 縱90.8 橫41.6
南北朝時代 建武元年(1334) 奈良國立博物館藏
文殊菩薩持經圖掛軸 日本狩野興甫繪
十七世紀佛畫 大英博物館收藏
此畫於1913年入藏大英博物館,是十七世紀日本著名畫家狩野興甫繪。文殊菩薩髮髻高隆,秀髮披肩,自然垂下。雙手持象徵智慧的般若經典,雙目靈動有神,似在思維狀微垂,下方是流動飄逸的祥雲。
文殊菩薩出山像 十六世紀明代手繪版畫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藏
文殊菩薩頭髮蓬鬆,面貌清瘦,滿臉虯須,雙目微垂,表情凝重,手拄拐杖安坐在獅子背上小憩。好似在山內長期苦修,剛剛攜獅子一同出山,風塵僕僕。獅子睜著大大的眼睛,注視著左前方。此圖題有:「文殊菩薩出山像」。此典故出於何處,不得而知。
17世紀孺童文殊菩薩像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藏
孺童文殊清澈、明亮、睿智的雙目微微俯視,面帶微笑,神態祥和寧靜。右手持如意,左手持經文,秀髮披肩,身著長衫隨風飄動,赤足安立。整幅畫面簡潔,留有大量空白,任人想像。秀髮渲染細膩,絲絲可辯。
14世紀文殊騎獅像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收藏
文殊菩薩束髮高髻,頭戴五葉寶冠。神態慈悲安詳,法相圓滿莊嚴。睿智明亮的雙目凝視前方,目光慈悲柔和。右手臍前結印;左手當胸持蓮莖。右腿橫盤,左腿自然垂下踏蓮花之上,雙足呈遊戲姿安住於獅子所馱蓮花月輪之上。此畫中獅子描繪的非常漂亮,雙目明亮圓睜,四肢孔武有力,各踏一蓮花,雖很威武,又十分可愛的模樣。
唐 盧楞伽 文殊菩薩像 費利爾藝術館藏
五髻文殊菩薩像 十三世紀 絹本彩色
美國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藏
文殊菩薩右手握「智慧劍」,左手持青蓮花莖,花莖至左肩部盛開蓮花,蓮花上放置《般若經》。智慧之利劍表示能斬斷種種愚痴,智慧犀利如劍;青蓮花則代表純潔無染,花上放有《般若經》,作為智慧與慈悲的象徵。以蓮花為臺座,代表清淨無染。
五髻文殊童子圖 17世紀佛畫 大英博物館藏
文殊菩薩在日本密教中一般以童子形象表示智慧、因為童子象徵清純又不執念的含意,童子文殊的形象又以五髻文殊最為普遍。五髻文殊以消災為本願,手持有象徵般若智慧之經典。頭頂五髮髻,十分可愛,圓圓的臉龐,微眯的雙目,笑吟吟的注視著芸芸眾生,睿智而又慈祥。坐騎青獅雙目圓睜、利爪鋒利,軀體強健,威風凜凜,使人望而生畏,與主人文殊菩薩的安詳笑容形成強烈對比,智慧慈悲與力量威懾並存。
南禪寺 唐代彩塑 文殊菩薩像
文殊菩薩騎獅圖及侍者立像
鎌倉時代 康圓木雕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元代 文殊菩薩彩塑像
山西省襄汾縣普淨寺
金代 文殊菩薩騎獅彩塑像
山西五臺縣佛光寺文殊殿
文殊菩薩 立軸 絹本
左脅侍文殊菩薩像 天龍山石窟 第四十七窟
印度尼西亞 婆羅浮屠 文殊菩薩像
左脅侍文殊菩薩像 鎌倉時代 14世紀
聖眾來迎寺(滋賀縣)傳來 奈良國立博物館
雲南大理 文殊菩薩像
文殊菩薩像 重慶大足北山轉輪經藏窟
五髻文殊菩薩騎獅像
文殊菩薩騎獅像
文殊變 中唐 榆林窟第25窟西壁北側
白石彩繪文殊菩薩騎獅像 山西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