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在書法展覽中看一幅書法作品,最常見到的用印方法是蓋三方印,兩方私璽(姓名印與齋號印等),一方隨形印。隨形印往往是為了調節章法,並非必須,通常形式不固定,或者是白文,或者是朱文,甚至形狀也需要依據當前書法作品的章法需要進行調整。但是作品中用到的兩方私印,約定俗成的卻大概只有兩類:
其一是白文印,漢白文姓名印或古璽白文姓名印;其二是朱文印,漢朱文姓名印或古璽朱文姓名印。當然,這兩方印又會隨著章法進行朱白和鈐蓋順序方面的調整,但形狀大致固定,就是正方形,最主要的是,它們最好兩兩配對使用,避免文字系統不同造成的字法紊亂。
(書法作品中的用印)
漢白文、漢朱文不用多說,因為它太經典了。這回我們說說古璽的私印,典型的用印方法大多是一朱一白,那麼,如果用古璽私印,就需要考慮兩種:1、朱文古璽印式;2、用古璽白文印式。而古璽印式的朱文印中,最典型的樣式是寬邊細朱式,如圖:
(寬邊細朱古璽舉例:之一)
就是印的邊框很粗,印的文字很細。這一類印在現存古璽私印出土物裡非常多,是真正的經典樣式。前邊我們作業裡曾有一方「右司馬」(第18方作業)也屬於此類,不同的是,那是一方官璽。私印裡,我們經常見到這一類邊框與文字對比強烈璽印,又比如:
(寬邊細朱古璽舉例:之二)
再比如:
(寬邊細朱古璽舉例:之三)
先不用管文字為何,總之,這一類印量非常大,不管是看展覽,還是讀印譜,我們最常見到的古璽朱文,就是這一類。作業的第23方,我們就來臨摹一方寬邊細朱的私璽,看看這種印式,為什麼說它經典。如圖:
(作業23,寬邊細朱:夜綰)
鈐蓋效果如圖:
(夜綰)
釋印
臨這一類古璽,我們得把尺寸標出來,這是一方三晉小璽,印面14.2mm見方,全高12.8mm,見於徐暢《古璽印圖典》,亦見於蕭毅《古璽讀本》,才1釐米多一點,很小啊,但實際上,這個接近1釐米半的尺寸,實際是三晉小璽裡較大的一方了。
夜是姓氏,《姓觽》卷八:「夜,《姓考》云:周叔夜之後。《後漢書》有夜龍。」《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三十三:「夜,漢靈帝光和中,雒陽男子夜龍以弓箭射北闕。」指的就是這個夜龍。綰,是人名。在三晉文字中,官常常寫作「」(讀duī,同「堆」)。
為什麼經典?
1、強烈的粗細對比。這種經典的印式的經典之處,首先來源於它文字與邊框的強烈的視覺對比。
這個厚壯的邊框,除了規整文字,使本不規整的古璽文字形成的空間更為規整之外,它還是粗細對比審美的參與者。邊框與文字的視覺差,造成了這一類璽印的基礎審美。
這一方印因為印面鋪得較滿,如果省去邊框,還基本上算是一印,只是莊重感非常差,印章屬性大減。而大多數古璽印,特別是白文古璽印,如果沒有邊框,印面空間就被分割得極為分散,各種形狀的空間都有,必然造成章法上的零亂。
(消去邊框的夜綰)
最主要的還是粗細的強烈對比。這種對比,給人帶來審美愉悅。
2、纖細而挺勁的線條。這一類寬邊細朱古璽線條雖然非常細,但線條並不軟弱,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印面就會發現,這些纖細的線條,大多數情況下仍然以「中鋒」形式存在(或者線條兩側均為梯相同的梯形堆積,或者兩側都是陡峭的直上直下),立體感非常強,顯得勁健有力,臨摹的時候,要在完成這些線條的線條質量方面下功夫,不要刮削,要保持線條的爽利,以及線條的挺勁(主要是「中鋒」)。
(線條質量的控制)
總之,線條要過關,要有力,要紮實。
3、一些額外的靈動的小技巧。當基礎的寬邊與細字的對比已經建立,印面的已經有了較好的審美效果,這時,如果再巧妙地增加一些小的技巧,印面就會顯得格外生動,比如這方印裡,綰字的那個「小圓點」,不用多說,這是這方印的「印眼」,因為它格外不同,格外顯眼,與細線條的對比格外醒目。有了這個小圓點,印面在簡單的粗細對比中,增加了審美元素,更活潑可愛了。
(活潑的小圓點)
當然,這方印裡,綰字右部兩個圓狀部件與夜字的咬合,也值得關注,只不過,那是更加基礎的東西,我們就不強調了。
(【篆刻作業】之243,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