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學習:看六方楚國古璽,說說印章的邊框與界格

2021-02-07 談藝錄

篆刻在文人介入之前叫「印章」,現在我們對印章有一個簡單的稱呼,就叫「章」,製作印章的人叫刻章的,所以我們得理解這個「章」字。

《說文解字》裡是這樣解釋「章」字的:「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諸良切。」意思是說,樂曲演奏完了就是一章,它的字形是從音,從十,音是樂曲,數字十是數字的終點,所以,樂曲到了終點就是一章。諸良切,是章字的讀音。這個說法,有的古文字學家不同意,這一點我們先放一邊不管,至少,東西方稱「樂章」時,表示的是某個音樂作品是完整的,是系統的;另外,在文學作品裡,又有「章節」一詞,大致是指文字告一段落,表達的意思也基本完成了某個完整的表達;中國的書法繪畫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與字、行與行之間(或者畫面元素之間)呼應、照顧等關係的方法;篆刻裡也有章法的概念,我們以前說過,是指入印文字組織結構的方法和原理。

(帶邊框的古璽)

說了這麼一大段話,其實都不是重點,今天要說的重點是印章屬性裡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邊框與界格。李剛田先生說一方印章至少有三個屬性,就是書法屬性、印章屬性、工藝屬性。書法屬性和工藝屬性我們接著再放一邊,篆刻之所以成為篆刻,最重要的屬性就是它有一個屬性叫印章屬性,通俗一點的說法是:既然叫印章,它必須具備印章的形式,像個「章」。

要成為章,回到例子上來,我們說說印章的邊框和界格。

先看幾方楚系的古璽:

(六方楚系古璽)

我們來拆細了說這六方印,先說第一方:

(衡鹿之璽)

上面標示的鹿字的那個字,在印裡面,上面一個寶蓋頭,下面一個「錄」字,所謂的「衡鹿」,《左傳.昭公二十年》裡說:「山林之木,衡鹿守之。」杜預作注說:「衡鹿,官名也。」「衡鹿」就是「衡麓」,山麓之「麓」,所以這個官應當是管理山林的官。第二方印是「鹿官之璽」,如圖:

(鹿官之璽)

從字面意思上來看,這兩方印應當屬於同一類官印。但其實這兩方印,在章法上是有差別的,直觀的是第一方只有邊框,沒有界格,第二方有既有界格,又有邊框,只是左、上、右三邊邊框因為歲月原因,基本磨礪得看不到了。

(秦系的界格印)

說說這兩方印的章法,第一方,左右兩列的四個字,藉由璽字的金旁居中聯絡了起來,而金旁上下兩處形成的紅色空地互相呼應,使這方印又變得空靈通透。但這種空靈通透並沒有走向雜亂,因為不規則的楚系文字被印邊的邊框約束了起來,古匠人真得聰明。他們藉由邊框賦予了這方印秩序感,我們說過,這種秩序感很重要,它保證了印章的印章屬性,使它看上去像一方「章」。第二方,四個字基本以均分印面為章法形式,這使四字之間失去了聯絡,但古代匠人真的很了不起,他們為這方印加了界格,同時加了邊框,這樣一來,四個字獲得了一定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很重要,戰國文字是不規整的,如果沒有界格,這方印就混亂了。我們把這兩方印去掉界格和邊框看一下效果:

(沒有邊框和界格的效果比較)

當界格和邊框都去掉之後,兩方印都失去了秩序感,顯得雜亂了,不像一方「章」了。界格和邊框是秩序的「提供者」。

再看第三方,如圖:

(群粟客璽)

群是地名。粟客,是楚國的官名,《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韓信時說:「兵初起,以卒從項梁,梁死屬項羽為郎中。至鹹陽,亡從入漢,為連敖、典客。」司馬貞在《索隱》裡說:「典客,《漢表》作「粟客」蓋字誤。《傳》作『治粟都尉』,或先為連敖、典客也。」說簡單了,這方璽其實就是管糧食的官的官璽。

(秦系帶框印)

這方印的章法特點跟第一方印接近,所不同者,上方兩字又採取了各向中間斜靠的方法,而且璽字的金旁也沒有像第一方一樣放大向上佔地,除了聯絡左右之外,使得下方兩字在視覺效果上像三個字,這也使這方印中的四個字在中部形成紅色的空地,這方印的空靈古樸風格也依此形成,當然,「金」旁左右丙處的空白紅地也參與了章法構成,因為下方的三個部件整齊的排列,本身就產生秩序感,形成了下三上二的梯形結構,四個字變化成五字的印面穩定多了,但還不夠,因為不規整,於是古匠人又加了界格,這使印面中不同方向的斜線得到約束,印章屬性十足。去了界格,也會顯得凌亂,我們就不做圖了。

第四方印又不同,看圖:

(弋陽邦慄璽)

印面上是五個字,弋陽兩字合文在同一個格裡了,這在古璽裡經常出現,邦的意思就是國,慄是製造量器的職司,這方印是弋陽封邑下設的量器製造機構的官璽。章法上,這方印應當是有邊框的,只是歲月剝蝕厲害,能見到邊框痕跡的只餘右邊一部分殘餘了。印面的界格與第二方印相同,沒有這個界格的存在,這方印就不叫章了 ,因為太亂了。有了界格的約束與區隔與規劃,印面的五個字才有了規矩,有了秩序。這方印如果把印面的界格去掉,那就完全失去了印章屬性,印不成印,章不成章了,如圖:

(有無界格的對比)

第五方印是一方圓形璽,如圖:

(簿室之璽)

如果不加辨認,乍看上去,這方印的格局像三個字的印面,其實它是四個字,所謂的簿室的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檔案館或圖書館,所以這方印其實就是古璽裡的官方藏書印,是楚國儲藏簿書機構的專用印章。這方印的章法方面四個字團聚得很緊密,這已經有了天然的章法,但這樣做的效果是使得四字中向四下放射性的伸出了很多不規則的線條,如果不加約束,印章屬性也必將削弱,古人給它加了圓形的邊框約束那些放射性的線條,其作用也是使印章的章法穩定規矩起來,更像一方「章」,把圓形的邊框去掉,這方印也就失敗、不像「章」了。

因為戰國文字的字形特別不規則,古璽大多是有邊框和界格的,其作用就在約束文字,使這些文字團攏一體,成為一方印。但也有不用界格的,比如今天要說的第六方印,如圖:

(荑裡貣璽)

這方印也是楚璽,荑裡,是裡名,其實就是一個地名吧,歸屬下蔡縣管轄。貣,《說文》裡說:「從人求物也」根據段玉裁的註明,其實貣就是貸,也就是說,這是一方互相來往借貸蓋的官方證章。特別注意,這方印是沒有邊框和界格的,為什麼這方印還像一方「章」呢?

(帶邊框的古璽印式)

我們來看,這方印裡的四個字各佔一角,不向中心團聚,印面中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紅地,這使這方印的四個字圍繞這個紅地構成了一個白文的「圈」,這個圈使這方印有了印章屬性。這方印沒有邊框,但四個白字圍繞中心的紅地,構成了一個圈,文字替代了邊框的作用。為了達到這個視覺效果,古代的匠人儘可能讓四字靠邊,甚至把貣字向中心指向的一筆儘量縮短,而璽字分成斜向字形,共同形成了左下角邊框的視覺效果。

邊框與界格是戰國古璽解決印章屬性問題的著力點。到了秦始皇前221年統一六國,六國文字漸漸統一成秦小篆,秦小篆的字形修長,於是形成了秦印的豎長方形印形,為了約束秦篆下部的垂腳,秦印主流還是帶邊框的。如圖:

(秦印)

當然,秦統一後的秦印用的摹印篆已經做過「方化」處理,印章顯得更工整了,更像一方「章」了。到了漢朝,漢篆用於印章的專用字體「繆篆」更加方正,界格和邊框終於完全消失了,所以我們現在臨的大部分漢印,是沒有邊框和界格的,原因很清楚:不需要了,繆篆字體的字形已經足夠方正,組合在一起的,已經有足夠的印章屬性,足夠像一方「章」了。

(【老李刻堂】之316,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名印集評之秦漢印章,學習篆刻因先效法秦漢,把秦漢印學好
    漢印指漢至魏、晉時期的印章。文字的點畫比秦篆簡略、明快、熱烈,結構近於現代楷書,形體變秦篆的長形與漢隸的扁形,多呈方形。篆刻界有「印宗秦漢」 之說,那意思是講學習篆刻的人, 應該首先效法秦漢時期的印章,把秦漢印學習好。字丞之印(漢)
  • 古璽臨摹:三晉小璽——古璽私印的典型
    這回我們說說古璽的私印,典型的用印方法大多是一朱一白,那麼,如果用古璽私印,就需要考慮兩種:1、朱文古璽印式;2、用古璽白文印式。而古璽印式的朱文印中,最典型的樣式是寬邊細朱式,如圖:
  • 美術研究|篆刻|擬古璽創作用字漫議!
    印用文字是指專門用於製作印章的文字,也是一類印章(官印為主)的專用文字,主要有鉨文、摹印篆、繆篆、九疊篆等。眾所周知,摹印篆是專用於秦印的,繆篆是專用於漢印(主要是新莽後印)的。許慎《說文解字·序》說得明白:「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 篆刻入門:三方商璽,印章史的起點(附10方漢印樣本)
    學習篆刻,必須學習篆刻史,並對整個篆刻藝術發展過程進行歷史分析,比如:為什麼漢代印章就蓬勃發展,而唐宋元為什麼就衰落了,到了清代為什麼會有丁敬浙派,大家在研究刀法發展到極致之後,為什麼會出現鄧石如的「印從書出」,又為什麼會有後來趙之謙的「印外求印」,後面的吳昌碩和黃牧甫為什麼又選擇了不同的審美取向等等問題……
  • 從圍棋到篆刻:篆刻訣竅之設計構成?
    戰國古璽《日庚都萃車馬》便是依靠留白的手段來貫通印面氣勢的傑出代表,這方燕國朱文烙馬巨璽通過對印面文字大開大合、縱橫錯落的布局處理,在印面的上中方製造了大塊的留白,將印面的氣勢有效地凝聚了起來;同時,又藉助印面的左下、右上和中下方的幾個小塊留白,將整方印章的氣勢成功地貫通起來。
  • 習書篆刻三十七年 從喜歡到扛起責任 魏曉偉:餘生躬行追尋古璽
    「全國篆刻藝術展銀獎」「全國第七屆篆刻藝術展優秀獎」……近年來他在全國、省市40餘次獲獎、入展,藝術成就頗豐。7月8日,魏曉偉接受了楚天都市報記者的專訪。他介紹「秦齋」之「秦」諧音「勤」,從習書到篆刻並將書為印用的藝術之路必以勤躬行;「知非曉偉」,知道未知者才得以偉大,「古璽印式的創作是一塊有待開發的新天地」,繼承與創新並重的古璽創作是他餘生追求。
  • 【關注】——青年篆刻百家批評(五)
    我相信在還沒有明確藝術創作意識的戰國時期,印章都是有完整邊線的。之所以後來有的沒有了,有的變細了,乃是磨損的結果。印章線條從截面看是三角形的,正面看是上寬下窄的,因此印面受到毀損磨洌,線條就變細直至完全闕如。所以作者這種印面處理,實際上是一種仿古做舊。仿古做舊當然可以,積極面是古樸舊氣;而消極效果是感覺作者太刻意、太做作,缺乏一種坦蕩、自如和大氣!
  • 中國的印章文化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髮,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 淺介印章種類
    一、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還不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髮,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 淺談印章種類
    一、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還不認識。漢代的印章藝術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 篆刻學習:印稿設計的第一要務
    我們現在確定要刻一方印了,不管這方印是名章(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姓名章,包括字、號印等)還是詞語章(包括齋號、詞語、收藏類印章等),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出這幾個字的正確寫法。這件事看起來似乎很容易,因為書店賣的有各種篆書字典,仔細找出這些字來,拼到一方印裡就好了,但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
  • 手工篆刻一枚印章,是怎樣的過程?
    從14歲迷上印章篆刻開始,36年來,那些經陸明手雕琢,從一塊塊平凡無奇的石頭變成一枚枚蘊含不同意義的印章,或靜靜地躺在他屋裡的某個角落,或遷徙到一個個友人的家中,只有手頭留下的兩本《小六山人印譜》,清晰地記錄著他和印章結伴走過的歲月痕跡
  • 韓天衡:印章如美人,我與「美人」心心相印
    人們常把明清印章稱為流派篆刻,是因為先秦、秦、漢印章只有時代、地域風格,而明代以後文人篆刻家因各自藝術師承、審美趣味的不同,呈現出鮮明的個人風格,且影響了一大批追隨者。  多年前,韓天衡就提出,中國篆刻藝術在歷史上有兩個高峰。在周秦漢魏的古璽印高峰之後,明清印章又形成了新的高峰。「這一高峰我認為到現在還在往上走。」
  • 夏丏尊 篆刻+篆刻印章的邊款
    文人和印章,或者準確地說,印章和文人,常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因為,文人未必個個都雅好印章,但雅好印章的,那毫無疑問,一定就應該是文人了。
  • 王福廠篆刻專輯
    福廠曾說:「餘年十二即解,愛好印章,見汪(啟淑)丁(敬)兩氏印譜,輒心儀焉。」他邊勤奮學習,邊用心搜集浙皖前賢之作,於28歲時輯得《福庵藏印》16冊,內中收印人40家、印章254方。同時,他還究心於文字訓詁、金石篆籀之學。27歲時便完成了他第一部著述——《說文部屬檢異》,越十年又完成了《麋研齋作篆通假》。
  • 【篆刻】學習篆刻 最全篆刻教學指南(上)
    學習篆刻之前,必須做好有關準備工作。猶如建造房屋,要事先備料。否則,「臨渴掘井」,就會影響學習進度與成績。篆刻學習的準備工作,主要是工具材料,和備置有關的印譜和工具書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刻印的工具材料要選置恰當,過多雖用時方便,但一時難以齊備,過少則用時不便;過好一般價錢較貴,過賤則難於適用。最主要的工具材料有:[刻刀] 篆刻用的刀一般為平口刀刃,刀有一定厚度,刀口的出鋒角度以40度至20度為適中。刻刀可以備大小不同的兩三把,便於刻大小不同的印章。
  • 印章原來自帶說明書
    別出心裁的不只有印面的文字,印章整體的形狀也非常吸睛。為了突顯官方的威嚴莊重,漢代官印四邊沒有修飾,私印則不同於官印,在印章形式、文字、修飾上都比較豐富,出現了兩面印和朱白相間的印文形式、鳥蟲篆和玉印篆等文字,印章文字的周邊出現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裝飾圖樣。  印面的格局與分布主要涉及印文與邊欄、界格的關係。
  • 篆刻入門:「九疊篆」是怎麼回事?
    談到「九疊篆」,就還得講篆刻史。我們已經知道,先秦古璽不說,在秦漢時期,甚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部分的印章都是「皆用白文,大不過寸許」(吾衍《三十五舉》),也就是說,在秦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部分官印只有一寸見方,即3.3釐米之內(我們暫不考慮古制與今制尺寸的區別)而且大都是白文印。
  • 吳昌碩的篆刻藝術
    倉碩 俊卿之印在吳昌碩的藝術世界中,篆刻無疑佔據著最為重要的位置。之所以有此論斷,依據有三,一是他涉足篆刻最早,對篆刻藝術探索和追尋的時間最長;二是其書、畫均受篆刻影響較深。書印互為表裡,詩書畫印的融匯,極大地豐富了篆刻藝術的表現手法,拓展了表現領域,也提升了篆刻藝術的境界。明月前身 石人子室總體上看,吳昌碩的篆刻藝術呈現出節奏自然、韻律生動、字法多變、筆墨雄渾、刀法豐富、為勢韻用、全局呼應、生動多姿、邊格獨運、善用殘損等基本特徵。
  • 基本篆刻是什麼樣?聽錢君匋漫談篆刻
    關於這個問題,葉潞淵先生在最近全國篆刻評比會上發表過極為精闢的見解,他說:「小小的印章,內容很複雜,山水草木都可以放進去,但主要的應把你自己放進去。」我的學生陳茗屋曾經臨摹過二千方秦漢印,基本功很紮實。但是,他更在書法上苦下功夫,再加上文學、美術等各方面的修養,遂在這次全國篆刻評比中獲得了一等獎。就這方「人有病,天知否」(圖二)來看,師古璽而又反映了自己典雅堂皇的風格,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