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印章文化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2021-12-26 書畫微報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稱「圖章」。古稱「璽」。秦統一六國後,皇帝所用的專稱「璽」,以玉為之,故後世有「玉璽」之稱; 官、私所用的均改稱「印」。至漢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稱。唐以後,皇帝所用或稱「寶」,官、私所用又有「記」、「未記」、「關防」、「圖章」、「花押」等名稱。 文字形制隨時代變遷,風格各異。印章的出現和使用,一般認為始於春秋戰國之間;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像徵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髮,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秦印 指的是戰國未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 「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風格蒼秀。與漢印並為後世篆刻家所學習。



  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夠構平直方正,風格雄渾莊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製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婉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時用印通稱「璽」。秦統一六國後,始有「璽」(帝、王專用)與「印」(官、私均用)之分。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別官階和顯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鈕,印文布局自然舒展不亂。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數不定為纖細白文,以田字日字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動。 承秦制,帝、後及諸侯王所用稱「璽」,列侯、承相、太尉、前後左右將軍、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等所用皆稱「印」,將軍所用稱「章」。 武則天嫌璽音不祥遂改稱「寶」,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4寸,印鈕改為直柄,從長寸許至長約一握,居印當中,所謂「印把子」,以示權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迭篆入印,又有關防、長方形官印,多潤邊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滿文。

  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並開始運用屈曲的「九迭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並不一定要九迭,?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於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文物。



  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豔的點綴作用,為書畫家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末無初的書畫家趙孟俯對篆刻藝術大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婉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圓朱文」的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世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漢時期下級官員所用之印,其形為直長方,約為正方官印即之半,故名。私印亦有長方形的。

  封泥

  我國古代公私簡牘大都寫在竹簡、木札上,封癸時用繩縛,在繩端或交又處加以檢木,封以黏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現象。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蹟——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鑑,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範圍。



  私印

  私印是官印以外印章的總稱。體制繁雜,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即穿帶 印、子母印、帶鉤印、六面印、聯珠、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 臣妾印、齋堂館閣印、詩詞印、收藏印、吉語印、花押印、象形印、回文 印朱白相間印等。

  吉語印

  吉語印既以吉祥的詞語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長榮、長富、宜千金、 宜子孫一類的言語入印。秦有小璽作:「 疾除,永康休,萬壽寧。」也有姓名 上下加附吉語的。多見於漢代的兩面印中。

  穿帶印(又名「兩面印」)

  私印的一種。印體左右有孔,可以穿帶,故名。印的上下兩面都刻有印文, 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號,故又稱「兩面印」。盛行於漢代。

  朱白相間印

  私印的一種。以朱、白印文相組合的印多見於漢代之兩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左右分朱白,也有上下分朱白的;筆畫少者作朱文,筆畫多者為白文,並把白文列成滿白,使朱白之間,各適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調和。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用於私印,未見用於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於東漢,盛於魏晉六朝。一般鑄有獸、龜等鈕,外大印為母,鈕作母獸,內小印為子,鈕作子 獸,可套入大印內,合成母抱子狀,因稱「子母印」。有母印鈕作獸身,子印鈕作獸首,套合成為完整獸形者,故也稱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一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



  套印

  由大小數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漢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層,有多至五六層者,每層(即被套的每方印)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層為小方 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後,為便於攜帶,套印多以銅、石、牙等製成。

  象形印

  亦稱「圖案印」、「肖形印」,是刻有圖案印章的統稱。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鑄 有人物、動物等圖像,取材寬廣,渾厚古樸,簡練生動。多白文,一為純 圖畫,一為圖畫中附有文字,今所見者以漢代居多。



  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祥的四靈(龍、虎、雀、鳳)入印的,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鑿印(又名「急就章」)

  一般鑿印是指刻印的一種方法——在預製的金屬印胚上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刻成的印章。其印紋文字錯落有致,大都為將軍印和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官印,流行於漢魏晉南北朝。相傳其起源是因軍中官職往往急於任命,印信大都倉促鑿成,故別稱「急就章」。此法為後世篆刻家所仿效。



  鑄印

  製作金屬印章的方法。通常先刻蠟模,用黏土作範於模之四周,熔金屬澆注 入泥範而成,故也有將鑄印稱為「撥蠟」的。古代鑄印,有隻鑄印胚,後刻 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時澆鑄的。印文精巧工整,別具一格,為後世篆 刻家所取法。

相關焦點

  •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 「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璽印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為格言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玉璽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 為何古代皇帝專用印章被稱為璽?而普通人的印章只能稱為印或章?
    、稱其為璽,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所有的印章都是被稱為「璽」,有官璽和私璽之分。官璽後來演變成了歷代官員任職的官印,而私璽演變成了私人專用的印章或是喜愛書法、書畫的提名方式。在秦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下令,「璽」只能受到皇帝一人的使用,其他人只能使用「印」。這或許是君主專制,同樣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自古以來,哪一位皇帝不是想要把所有的權力集中在自己一人身上?璽的發展過程——一帆風順?
  • 印、章、璽?大家口中的印章歷史有多久遠?
    中國古代璽印發現於商周之際,早期璽印的功用,與工官器物製作及其銘記有關。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政權分工的全面施行以及個人信譽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增強,官署和私人的璽印大大發展,印文書法結構豐富多樣,並出現了印鈕和印文具有差異的地域特點,所謂「六國文字」,在印文中表現頗為明顯。
  • 常寧印山看中國印象:一座山凝聚中國印文化6000年歷史脈絡
    到了這裡才知道,「中國印山」為全國首創,這座山把幾千年來的中國璽印圖案摩巖於山石上,使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一座山,匯集了1200多枚形態各異的歷朝歷代的印章圖案,包括古代名人名章、現代名人名章,以及歷代名言警句印章、歷代肖形印章,還有書法石刻作品等。形態各異的朱紅印章篆刻作品鑲嵌在大大小小的石頭上,每一塊石頭就是一件藝術珍品。
  • [圖賞]國粹魅力,中國印章之美!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
  • 中國印章文化
    到了西周,隨著「工商食宮」為特徵的商品經濟(即工匠和商賈都是貴族的奴僕,他們主要為封建領土貴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從事工商活動。由於商品經濟不發展,當時獨立經營的手工業和商業極少)的出現,璽印躋身於符節一類行列,才有了憑信的作用。   中國印的種類   1.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中國印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中國印大多是戰國古璽。
  • 印章的別稱,20種印章名稱介紹,你說不知道的都在這
    鄭康成謂止用之貸賄,蓋亦用以鈐封,恐人之偽易也,稱印而已。」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印章的出現和使用始於商代,歷代都有發展。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物件、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象徵權力。後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中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
  • 為何乾隆擁有璽印數居清代之首?
    「中國古代的璽印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適應社會客觀的需要而產生的,它的出現最早應在春秋時期,到戰國逐漸普遍使用。」在王人聰看來,中國璽印的本質,就是憑證的信物,但隨著歷史發展,逐漸出現了印文為吉語、箴言、肖形等的內容,例如元明以來所出現的以詩詞等閒文入印的篆刻作品,雖無憑證的作用,但也可歸入璽印類。
  • 印與材——從文化傳統看印章與材質的關係
    印與材從文化傳統看印章與材質的關係文/唐穎  實際上,在秦以前,印的材質與名稱並不因為使用者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分,方以智在《印章考》中寫道:「秦以前印、璽通名,漢以來章與印亦分矣……衛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惟其所好。
  • 中國印章
    中國古代印章和現在一樣分為公章和私章,過去有句話叫「文憑書,官憑印」,這裡所講印,就是指公章,公章一蓋,表示認可或通過,公章上交,表示本官不幹了。中國古代印章興於春秋戰國,盛於秦皇劉漢,秦之前印章主要有兩種材料,一種玉制,也稱之為璽;另一種金屬製成,統稱為鉨。璽和鉨同一個讀音,區別是用「玉和金」兩個邊旁部首來代表不同的材料。
  • 故宮藏戰國璽印
    巴文化銅印章中國的印章,起源於殷商,發展到戰國末期至少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先秦印章一直被稱為璽,主要用於封緘物品、文書簡牘、火烙車馬物件和佩掛以求避邪趨吉。「文西司寇」銅印及印文「文西彊司寇」是一方戰國時期的朱文官璽,銅質,鼻鈕,印臺極為厚實。「司寇」是戰國時期專管刑獄等方面的官吏。
  • 印章 書法與雕刻的結晶
    壽山田黃古代繪畫,除去作者的印章,更多的是收藏章。這個「璽節」就是後世所稱的印章。   先秦印章:源於勞動工具   古璽起源於勞動工具——印模。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十」字契刻原始文字陶模,是我國璽印濫觴期的代表作。最早的印刷術得到了印模的啟示而形成。古人云:「古有印模拓印,用以傳道先人之法;鈐著痕跡謂之印,深擦謂之刷;深擦而使痕跡著於紙帛之上,謂之印刷」。
  • 淺介印章種類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
  • 淺談印章種類
    「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
  • 篆刻入門:三方商璽,印章史的起點(附10方漢印樣本)
    今天是篆刻史的第一篇,我們講三方商璽,這是中國印章史的起源。學篆刻,我們首先要了解中國篆刻起源於哪裡,這很重要。但弄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兩個概念:1、印章:中國印章的歷史較早,距今大約有3000年左右,它是實用範疇的,其製作目的在於實用,創作者是工匠,是工藝製作;2、篆刻:中國篆刻的歷史晚於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藝術性質的篆刻萌發於宋元時期,其目的在於藝術,創作者是文人,是藝術創作。
  • 印章:書法與雕刻的結晶
    曾經遺失百年的乾隆玉璽「三希堂」  「印」,又名「印章」,古稱「璽」,是我國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獨有藝術門類。古代典籍中關於印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貨賄用璽節。」這個「璽節」就是後世所稱的印章。原始社會的璽印主要用於陶器的生產上,「龍山文化」出土的陶器上的同文印跡說明了夏代已在陶器上使用璽印了。《後漢書·祭祀志》記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璽印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夏商周三代以後,「印者,信也」,璽印已成為權力的象徵與憑信。
  • 國人崇石,心心向印——觀瞻中國印文化大展有感
    除了實用功能,印章也被賦予了高妙的藝術屬性。自甲骨、金文、小篆、繆篆、隸、楷等文字的不斷演繹,乃至各個時代、民族、區域的文化、審美因素和製作手段的不同,使印章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先後衍生出先秦、秦、漢、魏晉及唐、宋、元的各式印章,以及明清以來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的文人篆刻,印風魚龍變化,各臻其妙,形成中國獨有的印章(篆刻)藝術。中國印章藝術涉及印章、印譜、印材等多個方面。
  • 日本古璽印收藏之父太田夢盦藏印首次面世,羅振玉、方若把關,呈現一部完整中國璽印史!
    東鄰日本好古之士更是受中國風氣影響,亦開始往來於中國金石學界購藏各類出土古璽印,輯拓成譜,以資研究學習。日本學術界和篆刻界最早開始注重璽印收藏的太田夢庵便是其中的一位最為著名者。 太田夢庵收藏璽印過程中對藏印的鑑真標準極嚴格,並且代表了時代的前沿水平。他收藏過程中不僅有中國璽印收藏界的權威羅振玉父子和方若為其掌眼,對於其本國的篆刻權威所提出的意見建議也虛心接受。
  • 我有玄暉古印章——先秦小璽三枚
    姓名印大體上出現於戰國,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所承襲,一般有身份的人和工匠、商賈等,因社會活動需要,都會為自己刻制姓名印,以備身份證明、提供信用之用。據東漢衛宏的《漢官舊儀》和蔡邕的《獨斷》記載,都說秦以前的璽印尊卑共之,「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此三枚印章,從材質、器型、鈕制、印面風格以及字體、鐫刻技藝上判斷為先秦時期。一枚吉語印,兩枚私印(姓名印)。玉料、形制、風格近似。和田白玉,料子緻密如凝脂,整體皮殼熟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