璽:皇帝通用的信物,象徵著皇權。
早在西周時,那時生活在青銅器時代的人們一直奉信著傳國信物——鼎,一言九鼎成語的典故便是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可想而知鼎在人們心中不僅僅是一份重量,更是一份擔當和責任。
然而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朝代,統治者的信物往往也有所不同。西周的鼎象徵著權力,但到了秦朝。秦朝的大一統改變了許多,統一度量衡、發行通用的貨幣、修建官道,興修水利等等,此些舉動無疑是為民謀福,實為善舉。
秦朝傳國玉璽(傳國璽):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秦朝還未建立時,人們可以普遍使用章印、稱其為璽,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所有的印章都是被稱為「璽」,有官璽和私璽之分。官璽後來演變成了歷代官員任職的官印,而私璽演變成了私人專用的印章或是喜愛書法、書畫的提名方式。
在秦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下令,「璽」只能受到皇帝一人的使用,其他人只能使用「印」。這或許是君主專制,同樣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自古以來,哪一位皇帝不是想要把所有的權力集中在自己一人身上?
璽的發展過程——一帆風順?惹到多少強權的眼紅
有人認為當初是秦朝丞相李斯奉始皇帝的命令,用藍田玉鐫刻出一個玉璽,也是後來的傳國玉璽。它的大小約有四寸,其上面雕有五條龍,正面也有由秦篆雕刻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八字,這便是秦朝皇帝的象徵,也是被秦始皇為之信仰的「皇權天授、正統合法」的一種憑證、一種信物。
正像是「君權神授」一般,古代人盲目的相信只要拿到了傳國玉璽,他便是承蒙上天的眷顧。來來回回,無數次的戰火,僅僅只是為了這一塊玉璽。但它不是凡物,多少人為它爭奪而頭破血流,被權力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留下無盡的貪婪和欲望。
得璽則受命於天,失璽則氣數已盡
只可惜秦朝的統治過於殘暴,建朝和在位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十年而已,一句經典臺詞「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始終都沒有撐到那個他們想要的千秋萬載。人雖不在,但璽則留下來了,我國古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然而也是被人們一直以來都是奉行的。已經過世的人,他的生前物品都會隨他一起埋藏地下、長眠。
但是呢?傳國璽卻沒有像這般,古代皇帝在駕崩前而是將自己的玉璽留給他的後代,也往往是那些有能力的皇子皇孫,從而了卻生前的一樁心願。
國之重器——璽
傳國玉璽作為國之重器,比那些奇珍異寶更為重要。如果失去了,那或許失去的便是整個江山。「白版皇帝」則是那種擁有皇位,卻沒有傳國玉璽的皇帝,而傀儡皇帝則是受人擺布,前者沒有玉璽顯得底氣不足被世人輕蔑,而後者卻讓人感慨萬千、浮想聯翩。
玉璽文化被現今時代刷下去了嗎?但事實並非如此
然而到了現在,或許璽的傳奇也已經成為了歷史、不失為一種文化,難道就這樣結束了嗎?我想不是這樣的,皇帝的玉璽和朝中大臣的官印,或許在現在的社會它仍然有一定的參考證明的意義、或是被收藏起來。
儘管傳國玉璽和官印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你似乎還是忘了什麼?沒錯——私印的流傳一直還在延續,從未間斷。許多熱愛繪畫和書法的人,家中往往會收藏著一些印章,無論古今。或許一幅不起眼的書法或是繪畫,但作品提名所用的印章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我想這幅作品恐怕會是價值不菲、更甚於價值連城。
悠悠千年,玉璽承載了多少帝王夢?
轉眼即逝,多少帝王能夠如願以償?
璽,見證了無數為其瘋狂的舉動,
印,傳承了無數文人雅士的足跡。
雖是一字之差,帝王與平民之別,如同天壤之別。儘管璽的傳說不再,但印一直還會完成它們未完成的心願——將它們的足跡走遍人間。
(喜歡的話,就加一個關注吧,您的評論和點讚便是我創作的源泉,如果問我哪一篇比較好?我只想告訴你們——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