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皇帝專用印章被稱為璽?而普通人的印章只能稱為印或章?

2020-12-18 飄落紅塵只為你

璽:皇帝通用的信物,象徵著皇權。

早在西周時,那時生活在青銅器時代的人們一直奉信著傳國信物——鼎,一言九鼎成語的典故便是出自《史記·平原君列傳》,可想而知鼎在人們心中不僅僅是一份重量,更是一份擔當和責任。

然而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朝代,統治者的信物往往也有所不同。西周的鼎象徵著權力,但到了秦朝。秦朝的大一統改變了許多,統一度量衡、發行通用的貨幣、修建官道,興修水利等等,此些舉動無疑是為民謀福,實為善舉。

歷朝歷代以來,章印變化無窮,頗為廣用

秦朝傳國玉璽(傳國璽):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秦朝還未建立時,人們可以普遍使用章印、稱其為璽,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所有的印章都是被稱為「璽」,有官璽和私璽之分。官璽後來演變成了歷代官員任職的官印,而私璽演變成了私人專用的印章或是喜愛書法、書畫的提名方式。

在秦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下令,「璽」只能受到皇帝一人的使用,其他人只能使用「印」。這或許是君主專制,同樣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自古以來,哪一位皇帝不是想要把所有的權力集中在自己一人身上?

璽的發展過程——一帆風順?惹到多少強權的眼紅

有人認為當初是秦朝丞相李斯奉始皇帝的命令,用藍田玉鐫刻出一個玉璽,也是後來的傳國玉璽。它的大小約有四寸,其上面雕有五條龍,正面也有由秦篆雕刻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八字,這便是秦朝皇帝的象徵,也是被秦始皇為之信仰的「皇權天授、正統合法」的一種憑證、一種信物。

正像是「君權神授」一般,古代人盲目的相信只要拿到了傳國玉璽,他便是承蒙上天的眷顧。來來回回,無數次的戰火,僅僅只是為了這一塊玉璽。但它不是凡物,多少人為它爭奪而頭破血流,被權力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留下無盡的貪婪和欲望。

得璽則受命於天,失璽則氣數已盡

只可惜秦朝的統治過於殘暴,建朝和在位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十年而已,一句經典臺詞「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始終都沒有撐到那個他們想要的千秋萬載。人雖不在,但璽則留下來了,我國古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然而也是被人們一直以來都是奉行的。已經過世的人,他的生前物品都會隨他一起埋藏地下、長眠。

但是呢?傳國璽卻沒有像這般,古代皇帝在駕崩前而是將自己的玉璽留給他的後代,也往往是那些有能力的皇子皇孫,從而了卻生前的一樁心願。

印章的多種類別

國之重器——璽

傳國玉璽作為國之重器,比那些奇珍異寶更為重要。如果失去了,那或許失去的便是整個江山。「白版皇帝」則是那種擁有皇位,卻沒有傳國玉璽的皇帝,而傀儡皇帝則是受人擺布,前者沒有玉璽顯得底氣不足被世人輕蔑,而後者卻讓人感慨萬千、浮想聯翩。

玉璽文化被現今時代刷下去了嗎?但事實並非如此

然而到了現在,或許璽的傳奇也已經成為了歷史、不失為一種文化,難道就這樣結束了嗎?我想不是這樣的,皇帝的玉璽和朝中大臣的官印,或許在現在的社會它仍然有一定的參考證明的意義、或是被收藏起來。

儘管傳國玉璽和官印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你似乎還是忘了什麼?沒錯——私印的流傳一直還在延續,從未間斷。許多熱愛繪畫和書法的人,家中往往會收藏著一些印章,無論古今。或許一幅不起眼的書法或是繪畫,但作品提名所用的印章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我想這幅作品恐怕會是價值不菲、更甚於價值連城。

悠悠千年,玉璽承載了多少帝王夢?

轉眼即逝,多少帝王能夠如願以償?

璽,見證了無數為其瘋狂的舉動,

印,傳承了無數文人雅士的足跡。

雖是一字之差,帝王與平民之別,如同天壤之別。儘管璽的傳說不再,但印一直還會完成它們未完成的心願——將它們的足跡走遍人間。

(喜歡的話,就加一個關注吧,您的評論和點讚便是我創作的源泉,如果問我哪一篇比較好?我只想告訴你們——下一篇)

相關焦點

  • 印、章、璽?大家口中的印章歷史有多久遠?
    中國古代璽印發現於商周之際,早期璽印的功用,與工官器物製作及其銘記有關。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政權分工的全面施行以及個人信譽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增強,官署和私人的璽印大大發展,印文書法結構豐富多樣,並出現了印鈕和印文具有差異的地域特點,所謂「六國文字」,在印文中表現頗為明顯。
  • 印章的別稱,20種印章名稱介紹,你說不知道的都在這
    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明清以後,多以石入印,如昌化石、青田石、雞血石等。璽: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後漢書·祭祀志》謂:「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印璽:即印章。《管子君臣上》:「符節、印璽、典法、策籍。」
  • 這枚玉印章拍出1817萬天價!玉印章為何價值如此高?
    前一段時間,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一枚乾隆皇帝的青花交龍鈕璽以1817.5萬港元成交。很多人在感慨有錢真好的同時,也不得不把目光放到了印章本身上來。中國的印章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商周至今,承續不斷,一直受到國人的敬仰和喜愛。周朝時,始有璽;到秦始皇時期,有了璽印之分。當時,把皇帝用的印叫璽,以玉所制,稱為玉璽,而臣民所用的印稱為印,印章文化也由此慢慢發展了起來。
  • 淺介印章種類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
  • 淺談印章種類
    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
  •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 華夏珍品——中國印章之美
    清朝的各代皇帝的印璽均有印譜,《乾隆寶藪》中記錄了乾隆皇帝的印璽竟有1000餘方之多。普通人用印章,帝王用璽璽 Imperial Seal是帝王用以署名的印章,武則天以後則多以寶名之。「璽」字的由來是秦始皇以和氏璧製造的玉璽,璽為印記之意。古時不少國家的君主均有專用的印章為印記,其中又以秦始皇的傳國璽最為知名。現代也以「璽」稱呼國家使用的印章,稱為國璽。秦以前,民眾喜歡用金屬和玉石雕刻為私人印章,按照個人喜好通常都有龍或虎作為裝飾。秦始皇以後,政府禁止皇帝以外的人以金玉作為私人印信,皇帝所用的印信被稱之為「璽」。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篆刻印章,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秦印、漢印為公認的篆刻藝術之源,明、清兩代出現眾多篆刻流派。
  • 中國印章
    中國古代印章和現在一樣分為公章和私章,過去有句話叫「文憑書,官憑印」,這裡所講印,就是指公章,公章一蓋,表示認可或通過,公章上交,表示本官不幹了。中國古代印章興於春秋戰國,盛於秦皇劉漢,秦之前印章主要有兩種材料,一種玉制,也稱之為璽;另一種金屬製成,統稱為鉨。璽和鉨同一個讀音,區別是用「玉和金」兩個邊旁部首來代表不同的材料。
  • 當當網李國慶搶印章,而古代為什麼也有那麼多人想搶玉璽
    《周禮》有三條和「璽」有關的最早記載。 其一是「凡通貨賄,以璽節出入之。」 其二是「貨賄用璽節」,鄭玄注釋:「璽節者,今之印章也。」 其三是「辨其物之微(美)惡,與其數量,揭而璽之。」 鄭玄又注:「璽者,印也。
  • 古代璽印——官私皆用,源遠流長
    這方「部曲督印」根據文字之特點應為東漢時期印章。三國「折衝將軍章」銅質方印,龜鈕,表面鎏金。印面寬2.4、厚1.1、鈕高1.1釐米。印文為陰刻篆「折衝將軍章」凡五字。折衝將軍設置於後漢,至三國曹魏孫吳、兩晉、十六國,迄止時間較長。《三國志·魏志·樂進傳》載,建安十一年(206),太祖上表漢帝,因功封樂進為折衝將軍。
  • 「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璽印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為格言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玉璽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 [圖賞]國粹魅力,中國印章之美!
    印章,用作印於文件上表示鑑定或籤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會先沾上顏料再印上,不沾顏料、印上平面後會呈現凹凸的稱為鋼印,有些是印於蠟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蠟印。製作材質有 玉石、金屬、木頭、石頭等。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的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
  • 印與材——從文化傳統看印章與材質的關係
    實際上,在秦以前,印的材質與名稱並不因為使用者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區分,方以智在《印章考》中寫道:「秦以前印、璽通名,漢以來章與印亦分矣……衛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惟其所好。  可見,在秦以後,天子之印不僅被特別地稱為「璽」,不許他人再用「璽」字,就連印的材質也被限定為了玉質。
  • 為何乾隆擁有璽印數居清代之首?
    而印文則採用篆文。鈕式多為鼻鈕、壇鈕或橛鈕,印面以方形為主,也有長方形、圓形。但到了秦國,戰國時那些印文字體各異,形制有別的六國璽印已經絕跡,取而代之的是字體和形制都風格一致的秦印。秦始皇為了維護專制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威,規定只有皇帝的璽印才可稱璽和用玉製作,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後世多把皇帝用璽稱為「玉璽」。
  • 篆刻學習:看六方楚國古璽,說說印章的邊框與界格
    第二方,四個字基本以均分印面為章法形式,這使四字之間失去了聯絡,但古代匠人真的很了不起,他們為這方印加了界格,同時加了邊框,這樣一來,四個字獲得了一定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很重要,戰國文字是不規整的,如果沒有界格,這方印就混亂了。我們把這兩方印去掉界格和邊框看一下效果:
  • 硨磲印章知識大全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鐘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
  • 小印章,大情懷:古今水晶印章大賞
    後有謂安寧,《三國志•魏志•牽招傳》就言:「 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伐叛柔服,寧靜四海。」「四方寧靜」四字曾為雍正印文,其中祈求國泰民安,四海祥和的心願不言而喻。道光以此印賜予陶澍,既是褒獎,也是勉勵。陶澍(1779-1839),字子霖,號雲訂,安化縣小淹鄉人。南安化人,清代經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陶澍嘉慶七年(1802年)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後升御史。
  • 視覺盛宴:古今水晶印章大賞
    這類水晶印章主要為圓柱形,長方體,橢圓柱形,金字塔形等,經過簡單打磨,製作成標準的切面造型,易於攜帶使用,多為公事用章。3、原石章。這類水晶印章造型隨意,因石就形,印章底部為藝術形,造型自然古雅,多為表明心志,其內容類似今天的朋友圈內籤名檔,是個性的表達。
  • 走進書法印章知識大全
    璽印即包括在「金石」裡。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範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文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也就是說,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