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璽?大家口中的印章歷史有多久遠?

2020-12-18 騰訊網

中國古代璽印發現於商周之際,早期璽印的功用,與工官器物製作及其銘記有關。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政權分工的全面施行以及個人信譽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增強,官署和私人的璽印大大發展,印文書法結構豐富多樣,並出現了印鈕和印文具有差異的地域特點,所謂「六國文字」,在印文中表現頗為明顯。

渦紋璽

中國印章起源於商代。殷墟考古發現的商代銅璽,證實了印章已經在當時社會生活中使用。在此以前,印章的雛形與抑壓器物紋樣和銘記文字的工具性印模有關。這件西周「渦紋璽」有見於商和西周早期青銅器上的紋樣,具有重要的實物史料價值。

春安君玉璽

戰國時期官璽已開始形成不同等級的質料標誌,齊、三晉中出現了玉質的君侯官璽。

「春安君」是三晉製作的封君之璽,表明玉璽已成為一種新的地位象徵。

匈奴相邦玉璽

這是趙國頒給匈奴部族首領的「匈奴相邦」玉璽。趙與北方匈奴相鄰,以中原「相國」這一官稱製作玉璽封賜對方,是雙方形成修好關係的實物見證,也是目前最早的中原王朝頒給周邊民族的官印。

巴蜀圖符璽

巴蜀圖符印多出土於四川,印面內容為多種固定的單個符號組合,其義尚不能解讀。印形多為方形或圓形,背面有鈕。

漢規範的確立與延續

秦代推行「書同文」政令,璽印文字、鈕式趨向統一。與中央集權的封建政治相適應的官印製度開始建立,至西漢臻於完備。各級官爵印的質料、形制確定了嚴格的規範,繆篆成為印章的專用書體,由此形成延續八百年的秦漢印系。

東晉至南北朝常出現政權更迭,促使官印篆書走向蛻變,形制不再統一,製作較為粗獷。這一時期民間佩印的風氣趨於衰退。

「宜陽津印」銅印

秦代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官印製度與之相配合,由中央統一頒鑄,授官授印,等級分明,結束了戰國時期印製、印風多元的局面,官印規範自此穩定下來。秦官私印以方形為主,如「宜陽津印」。低級官署或官吏也有長方形的印式。

西漢「廣漢大將軍章」銀印

秦漢印系官印形制穩定並在質料、鈕式、印文自名方面確立了嚴格的等級標誌。螭、龜、鼻鈕或玉、金、銀、銅質料分別代表了從天子到中下級官吏的不同等級地位。這枚龜鈕銀印,是西漢晚期頒給「廣漢大將軍」的官印。在漢代, 官吏俸祿二千石得佩用龜鈕銀印青綬,稱「章」。龜在中國古代被視為陰物,寓有為臣之道,功成而退之義。

東漢 魏霸玉印

漢玉印表現出布局均勻協調,線條端莊勁挺、流暢自如的藝術風格。「魏霸」玉印是漢代玉印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發現的印體最大的漢代玉質私印。

晉歸義氐王印金印

「晉歸義氐王」金印為西晉王朝頒發給歸附內郡的氐族首領的官印。此方金印重87.5 克,印文鑿刻而成,線條犀利明快,布局跌宕起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容針」,是晉代鑿印的代表風格。

唐宋金元官私印的新樣式

隋代對舊制多有變革,官印形制益大,印文用小篆,一律作朱文,完成了用印方式由封泥向鈐色印的轉換,唐承隋制,中國古代官印從此形成新的體系。

隋、唐篆書印文圓潤疏朗,宋代趨向平實整齊,至金元時純用排迭屈曲的九疊文。唐宋時出現隸楷書的官私印,書法清新質樸。宋代開始流行籤字式的花押,豐富了印文表現形式。

遼、西夏、金、元曾以自創的民族文字入印,但多仿照漢文篆體模式。

「神虎第一指揮第三都朱記」銅印

兩宋官印在形制和印文書法上,進一步趨向整飭,印製規範,文字排列漸趨勻落茂密,直至「九疊篆」的形體成為官印的法定規範。

明清文人篆刻的興起和繁盛

明清官印有嚴格的鑄鑿規範,事實上已無藝術特性。文人篆刻流派起自明代。明中葉石質印章普及,便利了以藝術鑑賞為主要功用的篆刻創作。當時文人書畫的空前發展,也推動了和書畫創作有密切關係的文人篆刻的興起,由此引導出明清五百年間篆刻藝術波瀾壯闊的歷史。

「多羅定郡王印」銀印

明清官印在制度的規範下繼續演化,除「九疊篆」印文以外,又有「柳葉篆」、「懸針篆」等多種變體,與不同的質地、鈕式相組合,構成官印的繁複等級。以方形、長方形為基本形制,程式化特徵十分明顯。「多羅定郡王印」為清代鍍金銀印,麒麟鈕,用滿、漢兩種文字的篆書對照,符合《清史稿 輿服志》記載。此印鈕式鑄造精細,凸現了一種尊貴、神秘、森嚴的氣勢。

戴本孝「冒襄」六面石章

明清之際文人士大夫講究書齋陳設與文玩用器的工藝和品質,不僅追求印文的文學情趣,而且注重形式的賞玩品格。這一時期印章形制力求新奇多種。寓意「八面玲瓏」的「冒襄六面印」形制別出心裁,印形有方、圓、長、橢圓、葫蘆形等多種,形態新奇而又攜帶方便。此印為當時畫家戴本孝刻制,反映了明清之際文人用印的審美趣味。

徐三庚「延陵季子之後」石章

徐三庚與趙之謙的篆刻有相似的起點,都經歷了由浙派轉而鄧石如的取法過程。其篆印強調動態,印風飄逸多姿,常用誇張的手法使印章出現強烈的疏密對比。

近代 胡钁 「硬黃一卷寫蘭亭」石章

胡钁的刻印刀法敦厚,鋒芒不顯。章法以疏朗自然為主,古穆寧靜。 「硬黃一卷寫蘭亭」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印以切刀邊款的形式刻錄《蘭亭序》全文324 字,印石頂部又刻有吳澂畫「蘭亭曲水流觴」圖。使作品具有多側面的欣賞元素,也展現了其兼擅多能的藝術涵養。

徵集範圍:

1:名家字畫書法

2:歷代瓷器(唐、宋、元、明、清近現代瓷器)

3:翡翠玉器(唐、宋、元、明、清近現代玉器)

4:古玩雜項(田黃、雞血石、名家篆刻及印石、文房四寶、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名人信札、造像藝術、中國歷代錢幣、珍稀郵票、紫砂及茶道具、青銅器(有來源證明)、明清家具、金銀器物等)

在看點一下▽

相關焦點

  • 為何古代皇帝專用印章被稱為璽?而普通人的印章只能稱為印或章?
    歷朝歷代以來,章印變化無窮,頗為廣用秦朝傳國玉璽(傳國璽):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朝還未建立時,人們可以普遍使用章印、稱其為璽,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所有的印章都是被稱為「璽」,有官璽和私璽之分。官璽後來演變成了歷代官員任職的官印,而私璽演變成了私人專用的印章或是喜愛書法、書畫的提名方式。在秦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下令,「璽」只能受到皇帝一人的使用,其他人只能使用「印」。這或許是君主專制,同樣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自古以來,哪一位皇帝不是想要把所有的權力集中在自己一人身上?璽的發展過程——一帆風順?
  •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 「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璽印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為格言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玉璽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 中國印章
    那時候蓋章,可能就是代表一個「訖」,意思是別在打聽價兒了,有主了。      中國古代印章和現在一樣分為公章和私章,過去有句話叫「文憑書,官憑印」,這裡所講印,就是指公章,公章一蓋,表示認可或通過,公章上交,表示本官不幹了。中國古代印章興於春秋戰國,盛於秦皇劉漢,秦之前印章主要有兩種材料,一種玉制,也稱之為璽;另一種金屬製成,統稱為鉨。
  • 故宮藏戰國璽印
    巴文化銅印章中國的印章,起源於殷商,發展到戰國末期至少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先秦印章一直被稱為璽,主要用於封緘物品、文書簡牘、火烙車馬物件和佩掛以求避邪趨吉。「文西司寇」銅印及印文「文西彊司寇」是一方戰國時期的朱文官璽,銅質,鼻鈕,印臺極為厚實。「司寇」是戰國時期專管刑獄等方面的官吏。
  • 我有玄暉古印章——先秦小璽三枚
    姓名印大體上出現於戰國,為秦漢以後的社會所承襲,一般有身份的人和工匠、商賈等,因社會活動需要,都會為自己刻制姓名印,以備身份證明、提供信用之用。據東漢衛宏的《漢官舊儀》和蔡邕的《獨斷》記載,都說秦以前的璽印尊卑共之,「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此三枚印章,從材質、器型、鈕制、印面風格以及字體、鐫刻技藝上判斷為先秦時期。一枚吉語印,兩枚私印(姓名印)。玉料、形制、風格近似。和田白玉,料子緻密如凝脂,整體皮殼熟潤。
  • 古代璽印——官私皆用,源遠流長
    銅印的印面以方形為主,也有極少數的稜形和圓形銅印,印鈕的形狀變化較多,印文內容可分為官印、人名印、圖案印、收藏印、宗教印等。青州市博物館(原益都縣博物館)自1959年10月建館以來陸續徵集到一批古印,主要有官印、肖形印等。現擇若干官印及有關佛教內容的印章略作考釋。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的歷史傳承: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但印面並無本來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緣集團的記號,附加在同時代的青銅器或旗子上。
  • 印章的別稱,20種印章名稱介紹,你說不知道的都在這
    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明清以後,多以石入印,如昌化石、青田石、雞血石等。璽: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後漢書·祭祀志》謂:「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印璽:即印章。《管子君臣上》:「符節、印璽、典法、策籍。」
  • 這枚玉印章拍出1817萬天價!玉印章為何價值如此高?
    很多人在感慨有錢真好的同時,也不得不把目光放到了印章本身上來。中國的印章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商周至今,承續不斷,一直受到國人的敬仰和喜愛。周朝時,始有璽;到秦始皇時期,有了璽印之分。當時,把皇帝用的印叫璽,以玉所制,稱為玉璽,而臣民所用的印稱為印,印章文化也由此慢慢發展了起來。《說文解字》言:「印,執政所持信也」。一枚印章,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更是一個人誠信的保證。
  • 印與材——從文化傳統看印章與材質的關係
    凡印之屬皆從印。」清代學者段玉裁對此亦有一段闡述:「執政所持信也,凡有官守者皆曰執政。其所持之卪信曰印……諸侯於其國中,公卿大夫於其採邑用之。是即用印之始也。」可見,印最早的時候是作為身份和權力的憑證。
  • 篆刻入門:三方商璽,印章史的起點(附10方漢印樣本)
    學習篆刻,必須學習篆刻史,並對整個篆刻藝術發展過程進行歷史分析,比如:為什麼漢代印章就蓬勃發展,而唐宋元為什麼就衰落了,到了清代為什麼會有丁敬浙派,大家在研究刀法發展到極致之後,為什麼會出現鄧石如的「印從書出」,又為什麼會有後來趙之謙的「印外求印」,後面的吳昌碩和黃牧甫為什麼又選擇了不同的審美取向等等問題……
  • 假章詐騙風險如何預防?智能印章數據化用印軌跡 保障用印安全
    印章風險案例防不勝防,印章管理風險多出在金融、地產、建築、製造等行業,這些行業業務廣泛、分支機構複雜、項目多、合同多,出現很多的假章、盜蓋行為發生。傳統用章紙質申請審批,人力保管申請書,想要溯源,時間精力花費巨大,很多企業用章申請並不規範,無法確保用印人在蓋章時間段去過哪些地方,蓋過哪些文件,蓋了多少次章。
  • 清代后妃璽印
    但鮮為人知的是,其實清代的皇后、妃子們也有自己的璽印,而且這些璽印的藝術造詣和文物價值並不在帝王璽印之下。  雙龍交臥的皇后璽印  清代除傳國玉璽和皇帝寶璽外,後宮之中凡是由皇帝冊封的皇后、貴妃也有自己的璽印。這些璽印中級別最高的是皇后璽印。
  • 為何乾隆擁有璽印數居清代之首?
    在王人聰看來,中國璽印的本質,就是憑證的信物,但隨著歷史發展,逐漸出現了印文為吉語、箴言、肖形等的內容,例如元明以來所出現的以詩詞等閒文入印的篆刻作品,雖無憑證的作用,但也可歸入璽印類。有官璽和私璽。而印文則採用篆文。鈕式多為鼻鈕、壇鈕或橛鈕,印面以方形為主,也有長方形、圓形。但到了秦國,戰國時那些印文字體各異,形制有別的六國璽印已經絕跡,取而代之的是字體和形制都風格一致的秦印。秦始皇為了維護專制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威,規定只有皇帝的璽印才可稱璽和用玉製作,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後世多把皇帝用璽稱為「玉璽」。
  • 篆刻學習:看六方楚國古璽,說說印章的邊框與界格
    篆刻在文人介入之前叫「印章」,現在我們對印章有一個簡單的稱呼,就叫「章」,製作印章的人叫刻章的,所以我們得理解這個「章」字。《說文解字》裡是這樣解釋「章」字的:「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諸良切。」意思是說,樂曲演奏完了就是一章,它的字形是從音,從十,音是樂曲,數字十是數字的終點,所以,樂曲到了終點就是一章。諸良切,是章字的讀音。
  • 華夏珍品——中國印章之美
    昨天看到一堆漂亮的印章,今天現在已經很晚了,就簡單了解一下歷史,來看看我們國家的漂亮印章們!
  • 古代玉印 —— 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發展進程中,玉器不僅代表著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成就,更是中國古代社會文化的真實寫照。在燦若星辰的玉文化歷史遺存中,玉印是極富特色的古代玉器之一,同時也是格外珍貴的古代玉器品種。為什麼古代玉印格外珍貴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文化習俗。在中國古代,伴隨著文字的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印章最早出現在商代。
  • 方寸之印
    印章的使用也起了顯著的變化,封泥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2漢朝印章文化廣泛傳播,從朝堂到鄉野,印章的使用率極高。漢印可分官用、民用兩類。 漢代官印製度相當完備,在漢武帝時有關印章的名稱、質料、鈕制、綬色都有了嚴格的規定,以區別地位高低,形成了相當完備的印章體系。相對而言,私印沒有官印的繁文縟節。 皇帝、皇后、諸侯王的印稱「璽」,列侯、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稱「印」,列將軍稱「章」。
  • 淺介印章種類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