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箴言璽看戰國文明

2020-12-16 中國封面

從戰國箴言璽看戰國文明

戰國時代王權衰落,諸侯稱霸。官學破碎,私學興起。言論自由是重要的時代變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周易》哲學和儒道思想因勢而生,士大夫階層佩帶箴言璽,用以規戒自我,修身養性,成為時尚。筆者從一九九五年至今,徵集戰國箴言璽二百八十多枚,百分之五十以上為稀世珍品。內容廣泛,大體可以分為四類:一為修身篇,主題是真誠守信;二為養性篇,強調學文知止,道義立身,愛人利物;三為禮儀篇,闡述敬慎之德,展示禮儀之行;四為正名篇,體現卿相士大夫們的各種人格境界。仁義禮智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戰國箴言璽的主旨。通讀古代文獻可以看出,這些箴言也是對夏商周聖王美德的高度概括,是對《周易》哲學和儒道思想的生動表述,體現著對人類生存的終極關懷。

一字一箴言是先秦時期普遍的文化現象。《論語·學而篇第一》:「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論語·述而篇第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周易·乾》:「乾:元,亨,利,貞。」《周易·坤》:「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這些引文中的單字分別代表一種思想內涵,言簡意賅,可以說一字一境界。先秦單字璽很多,吳振武在《(古璽文編)校定》中指出:「其單字之多,是其他材料文字無法與之相比的。」《古璽彙編》著錄630多種單字璽,民間傳世種類更多。很多單字璽是刻鑄山川地貌物名,或者自然人文態勢,甚至還有一些語助詞(如《古璽彙編》5203#亓,5279#籲)。收藏界對這一類璽的分類很不一致,有的認為是姓,有的認為是名,各有各的道理。李零在《張政烺論易叢稿·寫在前面的話》中指出:「我是學考古與古文字的。很多人都以為,這兩門學問最基礎,什麼都是鐵板釘釘,這是說反了。其實,這兩門學問都是非常非常開放的學問,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就認識的總體而言,最不可能定黑白於一尊,很多想法都要集思廣益,反覆探討,反覆修正。」所以筆者認為對待先秦單字璽,不必探究其為姓為名還是箴言,只從文字本身去考察,更易接近「信雅達」的境界。許慎曰:「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之至嘖而不可亂也。」一位西方史學家也說過:文字的原本是表情達意的,邏輯思考的,證明真理的。當我們盡力探索某些單字璽的初衷時,定能感受到一字一世界,一字一箴言。細心研究先秦單字璽,深感這裡是無涯學海,修行聖地。這是筆者將部分單字璽列入箴言璽的基本思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老子對人類文明史的高度概括。為了闡明此道,《老子》常用自然界物體的特性,指出人類應該具備的德性。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民間就有「谷」字秦璽出現,谷指山谷之水,寓意人要從善處下。又如「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古璽彙編》中就有「嬰」,「兒」璽著錄,那不是嬰兒佩戴之璽,而是成人自喻,立志淳樸做人。《老子》中這樣以物比德來宣揚道法自然的文章還有很多,其它諸子百家的著作中也有類似文章。《管子·小問》中有一節齊桓公和管仲關於以物比德的精彩對話:「桓公放春,三月觀於野。桓公曰:『何物可比於君子之德乎?』隰朋對曰:『夫粟,內甲以處,中有卷城,外有兵刃,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於君子之德乎?』管仲曰:『苗,始其少也,眴眴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壯也,莊莊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乎茲俛,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則安,不得則危,故命之曰禾。此其可比於君子之德矣。』桓公曰:『善』。」時至今日,我們還能看到很多戰國時期三晉地區和秦地鑄刻的「禾」字璽流傳於民間,可見齊桓公和管仲的這篇對話得到當時社會的高度認可,廣泛引用。進一步證明道法自然,見物明性,以物比德,已屬先秦時期普遍的文化時尚。這是筆者將某些地貌物名列入箴言璽的根本原因。

戰國箴言璽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一支奇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戰國時期的社會文明進步起到巨大作用,促進了秦王朝的統一。近現代已有多位學者專門撰文研究:羅振玉於1915年在《赫連泉館古印存序》中首先指出古璽中有「成語印」,後來的專門研究學者有葉其峰,王輝,李東琬,王人聰等,他們對戰國箴言璽的研究作出了重要工作,各有所長。隨著學術界對中國古文字研究的不斷深入,收藏家中新品箴言璽的不斷增加,期待更多學者弘揚戰國箴言璽文化。振興中華,從敬文起航!

再讀戰國「中身」璽

圖1

圖2 圖3

圖1-3所示為戰國時期晉國流行的箴言璽。此璽銅質,方形,鼻鈕,聯珠紋鈕座。邊長1.6釐米,高1釐米,重8克,屬於規格尺寸較大的戰國箴言璽。璽文為「中身」,陽文,反書,書法風格屬於晉。璽體大部分附薄薄的綠鏽,無鏽處呈鉛灰色,品相甚美。201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筆者所著《甘露堂藏戰國箴言璽》一書中,對這枚「中身」璽作過釋讀,然限於篇幅,言猶未盡。由於此璽的內涵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很有必要多說幾句。

「中」通忠,謂心志。《毛詩序》:「情動於中而行於言。」《管子·五輔》:「其君子上中正。」「官必中信以敬。」《詩經·小雅》:「中心藏之。」「身」通信。《尚書·皋陶謨》:「慎厥身,修思永。」《孔子家語·哀公問政》:「取人以身,修道以仁。」《孟子·離婁上》:「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守身,守之本也。」以上引文中的「身」字皆釋信。所以「中身」釋忠信。

「中身」一詞出自《尚書·無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漢代宏儒鄭玄將「中身」釋為「中年」,這一認識影響至今,然而筆者認為有誤。因為「中年」和「厥享國五十年」並無因果關係,和全篇文章的主題更是格格不入。《無逸》(不要貪圖安逸)是周公對成王即位的勸勉詞。第一節以殷史為鑑,證明君王執政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君王是否恭敬謹慎地保惠庶民。第二節詳細介紹周文王勤政愛民的功績。「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是第二節的結束語,是對文王的文德的高度概括,明確了「厥享國五十年」的關鍵,突出了此篇文章的主題—慎守忠信。全句應該釋為「文王受命守忠信,才能享位五十年」方能順理成章。

民間古璽收藏圈內流傳很多戰國「中身」璽,說明當時士大夫階層對周公倡導忠信美德的廣泛認可,佩帶在身,規戒自我,忠信做人。

戰國箴言璽中有「中善」和「中壹」璽,釋為「忠於善良」和「忠於道」似無大礙。但把「中身」釋為「忠於誠信」就不夠準確。先秦文字一字一世界,忠與信是兩個道德範疇。首先讀「忠」。郭店楚簡《語叢二》指出:「愛生於性,親生於愛,忠生於親」。可見忠是植根人性的親愛之情。郭店楚簡《忠信之道》描繪忠:「不詭不謟,忠之至也」,「至忠如土,化物而不伐」,「大久而不渝,忠之至也」,「大忠不兌」,「忠,仁之實也」,「範天地也者,忠信之謂也」。說明忠是藏於內心的天地之道,經久不渝的仁愛之情,無需言表的天下為公。其次讀「信」。《國語·周語下》指出:「言信必及身」。可見信是身體力行,業績為憑。郭店楚簡《忠信之道》描繪信:「不欺弗智,信之至也」,「至信如時,比至而不結」,「大信不期」,「信,義之期也」。說明信是忠愛之心的外在表現,愛人利物的實際成果,每件職事的善始善終。概括起來,忠是仁愛之心,信是仁愛之行,是一個人崇高道德的兩個方面,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在認真閱讀《尚書·無逸》,細心研究郭店楚簡《忠信之道》以後,再來品味《論語·述而第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裡的「文」是文字,文辭,文化的總和。要求弟子不僅學習歷史文獻中的天文地理知識,更要注重人事文德修行,是育人的基礎;這裡的「行」是行道,是將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踐,強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如《論語·學而》所言:「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裡的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人」這樣的道德標準,而不是純粹的生活勞作。學文就是通過生活實踐進一步加強文德修養。所以文和行是孔子的教育方法,至於忠和信,可以釋為仁信或仁義,是孔子教育目的,以文王和周公為榜樣,培養弟子忠信美德,體現終極關懷,光大中華文明。周公用文王的忠信美德勸勉成王,孔子則用文王的忠信美德施教於庶人,將王宮文明照亮全國乃至全人類,這就是孔子的偉大之處。

目前,全球已有154個國家建立了五百餘所孔子學院和一千多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如果每個人、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奉行忠信之道,天下將自正。

作者:周建亞

審校:黎斐 責編:羿州

版權聲明:《中國封面》在推介傳播過程中難免出現部分文章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的情況。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郵箱:zgfmgzh@163.com

相關焦點

  • 故宮藏戰國璽印
    先秦印章一直被稱為璽,主要用於封緘物品、文書簡牘、火烙車馬物件和佩掛以求避邪趨吉。此璽的璽文,和當時青銅器上的某些銘文一樣,有著強烈的時代色彩,「平」和「陰」兩字都增帶一個意符部首「土」,以示此兩字為地名。我國傳世的古官璽,數量不算太少,文字和布局風格多種多樣,這完全是當時諸侯割據後地域特徵的反映。「平陰」在戰國時為齊地,即今山東平陰縣東北。
  • 故宮典藏戰國玉印鑑賞
    目前所見戰國時期的官印實物大多為銅質。在中國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慣例。漢世以後因印章制度的嚴格規定,隨殉官印多是實用印的複製品。對於戰國時期各國的官印製度文獻尚無記載。就各國官印實物的綜合情況而言,均較嚴肅規整。此件「計官之鉩」玉印可能是戰國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戰國時期的玉印目前所見以楚地為多。
  • 中國的春秋戰國與日本的戰國截然不同
    號稱800萬鬼神,戰亂必將成為一個常態,在最強者倒下之後,日本迎來了一個戰國時代,甲斐國大名武田信玄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篇即寫道"天下戰國之上"。把中國的戰國名,套用在日本這段混亂的歷史上是不準確的。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思想和文化集大成的時代!百家爭鳴促生了十家偉岸的學說: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
  • 倚石山房藏戰國古璽,部分璽印賞析,印體規整,字腔壁立
    精美的朱文小璽,字腔壁立,文字細如髮絲,印體規整、壓手,並泛著銀光。高古青銅特有的紅斑綠鏽,深深地刺激著我的感官,真是太美了!任何藝術作品,離開了形式美,就會失去魅力。
  • 看不懂春秋戰國,就看不懂中國和世界
    化外之地漸次開化,先後融入定居文明區,最終合併成為「天下國家」的組成部分,這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所完成的。70年對話5000年,今天回看春秋戰國時期這段對於中華文明存續和發展至關重要的時期,會發現這五百多年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渡期,也不是諸侯稱王稱霸故事、諸子百家爭鳴故事等流傳至今的歷史典故所能概括的。
  • 為何乾隆擁有璽印數居清代之首?
    從春秋戰國時期作為一種憑證的信物和管理身份的象徵,到唐宋開始衍生出抒發情懷的文人閒章,經歷了近千年的發展。到清代乾隆更把「閒章」功能發揮到極致,個人璽印多達1800多方,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郭福祥研究稱,康熙寶璽多反映古代先哲思想,乾隆光書畫印璽就多達500多方。
  • 戰國紅,不戰國!
    本文來源於 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戰國紅的名字由來首先,大家不要看到「戰國紅」產生誤解。「戰國紅瑪瑙」不是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紅瑪瑙,也不是寶石學中特殊的名稱,它是一種紅色的縞瑪瑙。動絲行家不用上手晃動,看一眼就可斷定是閃絲。爆閃,不用人為的晃動,放在原地看它時,能看到自動發出熠熠生輝的光芒,人動光動,人停光閃,光澤深邃、華麗、夢幻,十分奇異玄妙。達到寶石都難有的奇幻視覺效果。其閃絲的深度更「深」一籌。
  • 戰國與希臘
    日前,中央社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同志為人民出版社即將出版的中西文明比較系列叢書作了第一篇序《戰國與希臘》。在此摘錄編發,以饗讀者。(一)今天,中國和西方又一次站在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現代文明中蘊含著古典文明的精神基因。歐美和古希臘古羅馬文明;伊斯蘭世界和阿拉伯文明;伊朗與波斯文明;俄羅斯和東正教文明;以色列和猶太文明。
  • 什麼是戰國?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朝代歌的一句,東周被分為春秋與戰國,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其中,春秋時期,很明確始於平王東遷,可是春秋和戰國,具體有何區別呢?春秋和戰國得名及出處如果,要區分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在哪兒,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春秋和戰國的定義究竟是什麼。
  • 潘嶽:戰國與希臘,中西方文明根性之比較
    儘管現代化將東西方熔於一爐,但在文明層面,雙方的了解——尤其是對彼此文明「根性」的理解,卻遠遠不夠,甚至存在誤解。那麼,中西文明的「根性」究竟有何不同?潘嶽先生重返文明的源頭,將兩千多年前的戰國和古希臘置於超時空的比較視野之下,試圖找尋問題的答案。他發現,戰國和古希臘在相似的歷史條件下,出現了不同的歷史結果。
  • 《風雲戰國之列國》:用創新的紀錄片敘事語態解讀戰國時代興亡
    1月22日,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以下簡稱《風雲戰國》)正式收官。《風雲戰國》可以說是一部最不像紀錄片的紀錄片,憑藉形式上的大膽創新,該片一經播出就收穫了大量的關注。而嚴謹的製作態度、全新的歷史視角與大量史學新觀點的輸出則為它收穫了觀眾的廣泛認可。截至收官,《風雲戰國》視頻播放量集均約千萬,豆瓣評分達8.2,微博話題#風雲戰國#閱讀量達1.3億。
  • 中國朝代說——戰國
    中央結構:    戰國各國都吸收春秋時君權下替的歷史教訓,建立新的官僚體制以糾過去宗法貴族把持國家大權之失。    戰國時中央最高的官吏為相邦。相邦是百官之長,治理朝中百事,對大小官吏有賞罰之權。各國都置此官,但名稱上略有歧異,有些國家借用太宰、冢宰、令尹之類的舊名。
  • 孫家潭:《慶堂藏戰國時期楚系三合式官璽的釋讀及其它》
    慶堂藏戰國時期楚系三合式官璽的釋讀及其它孫家潭孫家潭,1948年生於天津。多年從事古代璽印、古硯收藏。出版有個人藏品、作品專輯。日前收藏到一方戰國時期楚國青銅官璽,形制屬於三合式,此類形制官璽所見稀少,僅以實物與其相關簡略談一點個人看法。
  • > 新戰國英雄
    大型角色扮演國戰遊戲《新戰國英雄》將於10月24日17:00開啟新服一騎當千,並有多重活動好禮驚喜來襲。只待君一騎絕塵,...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在沂境,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小國,其中文明昌盛、影響較大的有費郯、莒等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 戰國與希臘(轉載)
    讀懂希臘古典文明,才能讀懂歐美現代文明的內心世界。希臘古典文明與中華古典文明,同時存在,同樣偉大,各成體系。政治制度方面,希臘城邦多元自治,既有雅典的民主制,又有斯巴達的雙王制。中國先秦時期,則是由周代分封制,轉為戰國末期的中央集權郡縣制。政治觀念方面,古希臘視城邦的獨立自由為最高價值,中國先秦時期視大一統為最高價值。
  • 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在日本,戰國武將這個名詞要到江戶時代以後,市面出現軍記物類別的小說後才誕生,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戰國武將一詞才沒有明確的定義。那麼,日本戰國時代的主角當然是戰國武將,可武士就一定是戰國武將嗎?
  • 春秋戰國之衣冠楚楚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動遷洛邑,中國從此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到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共立550餘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混亂的時期。期間諸侯崛起群雄爭霸,各方勢力在這場爭鬥中,實現了政權的再次分配,也進入了文化的深度融合。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禮壞樂崩,百家爭鳴。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大爭之世》簡介> 主角穿越的人物為公子慶忌 推薦一看3.春秋小領主 作者:赤虎春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根源,因為中國一半以上的姓氏都在春秋形成,一半以上的成語形成於春秋時代,我們文化的始源也在春秋……因為有了這段歷史,才給我們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遺產
  • 「下克上」的日本戰國伊始,史上第一位戰國大名的創業之路
    日本戰國時代雖然造就了日本近百年的混亂,但戰火紛飛中時勢造英雄,各路豪傑依次登場。其中,到底是誰率先成為領軍人物,引領戰國時代的開啟?如中國的陳勝、吳廣起義,一旦揭竿而起,各地就會紛紛效仿,形成全面引爆的局面,而北條早雲就是戰國時代的先驅。經「應仁之亂」後,日本就開啟了頻繁戰爭的「戰國時代」。北條早雲作為最早「下克上」的人,他也成為日本史上第一位戰國大名,也是第一代後北條氏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