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心理之心理帳戶

2021-01-19 白賴two

一群素未謀面之人,整天在研究你花錢時候的想法以及怎麼樣才能讓你們掏錢買東西。經過無數人的研究,得出了許多心得,還給這些心得了個高大上的名字:消費心理學。

比如說,我們來模擬一個場景。

一位上班族,辛辛苦苦幹了一個月了,今天是發工資的日子。發了五千工資,看起來很多,但是要養家餬口,不得不精打細算,除了必要開支,其他就存了起來,就連一直想要的相機也沒買。

下個月,項目完成的非常不錯,老闆給他發了五千元的獎金,這下他很高興,這五千塊錢他打算獎勵下自己,買了想買的相機,剩下的也沒存,統統花了個精光。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同樣是五千元,對待的情況卻完全不一樣呢?

原來啊,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這麼一個東西,叫做心理帳戶。

五千元的工資我們是把它放在自己辛勤勞作得來的心理帳戶之中,而五千元的獎金我們是放在了輕鬆獎勵的心理帳戶之中。所以對待不容易得到的自然是抓的很緊。

工資比獎金耐花,獎金比彩票中獎得來的錢也要更加耐花,因為我們把中彩票的獎金放在了天上掉餡餅的心理帳戶之中了。

比如在你一年辛辛苦苦,每個月只賺2000塊錢,那麼你不會去捐款,就算有也一定不會兩千,那麼同樣還是你,但是你不小心,踩了狗屎運,中了500百萬元大獎,那麼你再讓你去捐款,兩千也不帶眨眼的。

再來說說商家怎麼運用心理帳戶在你消費買東西時的套路。

比如,走在路上,有人向你推銷保健品,但是一來工資不太高,二來自己身強力壯,身體倍好,就自然不想買它,但是賣家卻說了一句話,讓你改變了心意。

是什麼話呢?

孝敬父母,給錢不如給健康。

一聽這話,身為孝子的你馬上就有點動心了。

同樣是那個保健品,那麼為什麼剛開始不想買,現在你又想買了呢?

同樣還是心理帳戶在作祟。

我們對於花錢有很多目的,對於不同的目的,我們願意花的錢不同。

自己買保健品,花的是心理帳戶裡的生活帳戶,不捨得掏錢。

但是給父母買,花的就是心理帳戶裡的情感帳戶,貴點也願意。

所以賣家常常會用廣告營銷方法,把產品移到你更願意掏錢的帳戶裡去。

大家最為所知的就是一個保健品的廣告:

孝敬爸媽,腦白金!

相關焦點

  • 消費決策中的 心理帳戶影響
    這裡面一定藏著什麼東西,原來,按照經濟學解釋,這都是心理帳戶引起的不同反應。心理帳戶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查德·塞勒提出的概念,是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由於消費者心理帳戶的存在,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塞勒用這個概念來解釋個體在消費決策時為什麼會受到「沉沒成本效應」的影響。
  • ...雙十一」帳戶花完了?——從「心理帳戶」透視個體消費行為的...
    塞勒認為:個體的消費決策行為之所以受到「沉沒成本」的影響,可以用丹尼爾·卡尼曼(Danniel Kahneman)和特韋爾斯基(Amos 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論」予以解釋。另一個可能的解釋則是推測個體潛意識裡存在的「心理帳戶系統」(Psychic Accounting System)。個體在消費決策時把過去的投入和現在的付出加在一起作為總成本,以便衡量決策的後果。
  • 郝旭光:心理帳戶理論可解釋許多非理性消費行為
    郝旭光——股票投資心理學漫談之二十三與傳統會計帳戶不同,心理帳戶的特徵是「非替代性」效應,也即不同帳戶的金錢不能完全替代,這會使人們產生「此錢非彼錢」的認知錯覺,對這兩個帳戶的錢有不同的感知,導致非理性的經濟決策
  • 學會一招營銷心理學之心理帳戶
    歸結於每個人都有一個專屬的心理帳戶。就像每個人都擁有多個銀行帳戶,有工資的帳戶,有投資的帳戶,有消費的帳戶。而心理帳戶,就是指我們會把錢分門別類地放在我們的心理帳戶。我們會將金錢的來源,以及金錢的花費進行心理分類,將金錢放在相對應的心理帳戶。
  • 選對「心理帳戶」,寫出爆款文案
    用戶的消費行為是可以被「心理帳戶」引導的,同樣的行為在這個心理帳戶下不會發生,卻會在另一個心理帳戶下作出。例如:小A買彩票贏了10000元,回家後,他請朋友們大吃一頓,還開了一瓶3000元的紅酒。如果換做是辛辛苦苦掙來的「勞動所得」,小A不會買這麼貴的紅酒,之所以他會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小A把這次的收益第一時間存入了「幸運帳戶」,人們對待幸運帳戶總是更隨意,等這筆意外之財花完後這種行為會停止。同樣是屬於自己的10000塊,如果換做辛苦所得的工資,小A則精打細算。
  • 消費者無形中的心理帳戶
    消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消費,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常人眼中的消費,吃飯,交通,買衣服,買玩具,是必需的,是習慣性消費,已經形成了習慣性消費帳戶。買手機,買電腦,買車子,買房子,是需要一番深思熟慮的。
  • 用「心理帳戶」進行產品設計
    什麼是心理帳戶塞勒於 1985 年在研究人們的「非理性」消費行為時,提出了 Mental Accounting Theory(心理帳戶理論)。但是我們把它們放在了不同的心理帳戶中,中獎的500元屬於意外之財的心理帳戶,在這個心理帳戶中,錢怎麼花都不會心疼。如果朋友只是中了100元,就不會請我們吃飯,因為他還需要從其他帳戶中額外支付400元,才能請我們吃一頓。而不同來源的收入和支出是不可替代的。2. 不同的消費項目之間,有非替代性這其實就是不同消費項目非替代性的表現。
  • 如何理解心理帳戶的存在
    其次,我們來看第二部分,如何看透心理帳戶?前面我們講解了把自己折合成資產,根據自身的價值去分配花在理財上的精力,現在讓我們來看今天要講的第二部分內容:如何看透心理帳戶?心理帳戶是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察·塞勒最早提出的概念。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心理帳戶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心理帳戶,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寧夏華圖同步寧夏人事考試中心為大家準備了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心理帳戶,大家可點擊下方公告預約連結預約2021年寧夏事業單位公告並收藏本頁面(ctrl+d),以便隨時關注最新公考信息
  • 5條「心理帳戶」小技巧,讓玩家心甘情願的花錢
    人們會把在現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帳戶中,比如生活必需帳戶、家庭建設及個人發展帳戶、情感維繫帳戶、享樂休閒帳戶等,不同分類的心理帳戶也擁有著不同的帳戶額度和消費難度。心理帳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帳戶概念,更是大腦對於物品價值的評估系統。在確定購買一件物品前,我們總會下意識的判斷「這個東西值不值」,就是在運用心理帳戶進行價值判斷。
  • 如何利用「心理帳戶」提高用戶付費和留存?
    自從11年喬幫主去世,再到15年張小龍的8小時內部演講PPT流出,越來越多的產品經理開始從產品功能、邏輯的思考轉移到了對目標用戶的人性、心理的思考。這次我們也來嘗試思考一個關於心理的現象,並嘗試去總結如何將之運用於產品。
  • 心理帳戶:想讓消費者買單,就要給他一個買單的理由
    卡內曼教授就說,這兩種實驗結果出現兩種不同的情形,原因當考慮情景A的時候,也就是鈔票的時候,人們會把丟失的三百塊錢和買票的三百塊錢分別考慮,而情景B丟失演出票的時候,會把已經花費的錢和將要再補一張票的錢放在同一個帳戶裡同時考慮,進行估價,你會覺得,我看一場演出,花了六百塊錢,這也太貴了,那就算了吧同樣是損失三百塊錢,沒有本質的區別,為什麼人類的決策如此之大呢?
  • 被忽視的心理帳戶
    在生活中找到自己今天跟朋友聊天,突然想到心理帳戶這個詞,說說我自己的理解吧先帶大家來看看事情經過:,即便是退貨退款,也是跟第二次消費的抵扣而已,跟最初的240沒有任何關係...我不由的想起心理帳戶這個概念現在網購真的是超級方便了,隨之而來的網上促銷活動力度也確實很大,身邊很多姐妹們都說:感覺趁著活動不買點啥、不屯點貨,總感覺自己虧了一個億,相反,要是買了,就感覺自己省了好多~真的是這樣嗎?還是習慣消費了?
  • 摒棄心理帳戶
    「12個月前100元買的」是心理帳戶。等到了第二天,「上帝暫停時間時我不買回來就好了,否則不會200元跌到了40元」也是心理帳戶,讓人很痛苦。等到了第二天,如果沒有發生前一天上帝暫停時間這回事,「我的股票100元成本跌了60%了」也是心理帳戶,也讓人很痛苦。
  • 2021廣西事業單位考試公基備考:心理帳戶
    在行為學上,這樣的反差萌消費觀現象被稱為心理帳戶。 什麼是心理帳戶? 「心理帳戶」一詞由美國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察·塞勒首次提出,塞勒也因此理論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心理帳戶說的是人們會把各種支出或收益劃分到心中不同的帳戶中,而這些帳戶在大多數時候是不互通的。
  • 原來是心理帳戶在作怪!
    1985年,美國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察·薩勒,基於對人們「非理性」消費的長期研究,率先提出了「心理帳戶」的概念。所謂心理帳戶,就是人們不自覺地將現實生活裡賺到的錢、花出去的錢在心理上進行分類、預算和評估,再歸屬到不同類型的帳戶裡。
  • 「用戶研究」教你抓住用戶心理的經濟學理論——心理帳戶(Ⅳ)
    大家好,上一期給大家分享了常見的四種心理帳戶的子女教育帳戶,看看日曆,發現已經時隔20餘天了,所以啄木鳥「排除萬難」,今天一定要把最後一期常見的心理帳戶——零錢帳戶分享給大家。什麼是零錢帳戶?因為這100塊錢,被人們「存放」到了一個叫做「零錢」的心理帳戶,這個帳戶就是購買些生活日用品,用於日常生活開支,今天5塊,8塊的,明天10塊、20的,每筆錢金額都不大,花起來也不心疼。但這5000塊錢就不一樣了。
  • 90後消費觀現反差萌,警惕心理帳戶的負面效應
    在行為學上,這樣的反差萌消費觀現象被稱為心理帳戶。人們把不同用途的錢放在不同的心理帳戶上,比如說,我們會把買生活用品的錢放在生活開支帳戶,買禮物的錢歸到情感帳戶,旅遊的錢歸到享樂休閒帳戶等等。在不同帳戶上的錢價值也不一樣,願意去花費的錢也是不一樣的。
  • 你的欠理性行為,是因為不同的心理帳戶作怪
    如果你區別對待,認為自己寫作賺來的稿費來之不易,而輕易得到的彩票獎金隨意就花出去了,那麼你就有了兩個不同的心理帳戶,導致你對等價的兩百元有了不一樣的心理劃分。而這個心理帳戶,即奚愷元在《別做正常的傻瓜》第一章裡提出來的,也是我們今天解讀的主要內容。那麼什麼是心理帳戶呢?
  • 解析投資:心理帳戶幹擾下的投資非理性之惡
    現代組合投資理論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認為,在理性人假設的前提下,人是能夠站在上帝這種高度之上來進行深謀遠慮的。因此,任何時候投資者所作出的決策都能夠實現投資利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然而,在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過於理性化的理論絕大多數無法去解釋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投資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