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素未謀面之人,整天在研究你花錢時候的想法以及怎麼樣才能讓你們掏錢買東西。經過無數人的研究,得出了許多心得,還給這些心得了個高大上的名字:消費心理學。
比如說,我們來模擬一個場景。
一位上班族,辛辛苦苦幹了一個月了,今天是發工資的日子。發了五千工資,看起來很多,但是要養家餬口,不得不精打細算,除了必要開支,其他就存了起來,就連一直想要的相機也沒買。
下個月,項目完成的非常不錯,老闆給他發了五千元的獎金,這下他很高興,這五千塊錢他打算獎勵下自己,買了想買的相機,剩下的也沒存,統統花了個精光。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同樣是五千元,對待的情況卻完全不一樣呢?
原來啊,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這麼一個東西,叫做心理帳戶。
五千元的工資我們是把它放在自己辛勤勞作得來的心理帳戶之中,而五千元的獎金我們是放在了輕鬆獎勵的心理帳戶之中。所以對待不容易得到的自然是抓的很緊。
工資比獎金耐花,獎金比彩票中獎得來的錢也要更加耐花,因為我們把中彩票的獎金放在了天上掉餡餅的心理帳戶之中了。
比如在你一年辛辛苦苦,每個月只賺2000塊錢,那麼你不會去捐款,就算有也一定不會兩千,那麼同樣還是你,但是你不小心,踩了狗屎運,中了500百萬元大獎,那麼你再讓你去捐款,兩千也不帶眨眼的。
再來說說商家怎麼運用心理帳戶在你消費買東西時的套路。
比如,走在路上,有人向你推銷保健品,但是一來工資不太高,二來自己身強力壯,身體倍好,就自然不想買它,但是賣家卻說了一句話,讓你改變了心意。
是什麼話呢?
孝敬父母,給錢不如給健康。
一聽這話,身為孝子的你馬上就有點動心了。
同樣是那個保健品,那麼為什麼剛開始不想買,現在你又想買了呢?
同樣還是心理帳戶在作祟。
我們對於花錢有很多目的,對於不同的目的,我們願意花的錢不同。
自己買保健品,花的是心理帳戶裡的生活帳戶,不捨得掏錢。
但是給父母買,花的就是心理帳戶裡的情感帳戶,貴點也願意。
所以賣家常常會用廣告營銷方法,把產品移到你更願意掏錢的帳戶裡去。
大家最為所知的就是一個保健品的廣告:
孝敬爸媽,腦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