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是上古時期的農業創始人,名為「棄」,是黃帝曾孫帝嚳之妃姜嫄所生。帝堯舉為農師,封於有邰(故址在今鹹陽市武功縣境內),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其功勳與帝王相當。他善於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被尊為「百穀之神」。后稷兒時就有巨人之志,好種樹、麻、菽、麥,成人後遂好耕作,教民稼穡。
棄之來由,相傳在有邰有個美麗聰明的女孩子叫姜嫄,她在家排行最小,父母都比較寵愛她。姜嫄從小活潑好動,喜歡到野外玩耍。
一天,她和夥伴們到離家很遠的森林裡去採蘑菇,一路上大家都非常高興。她們邊採邊走,不一會兒,夥伴們的小籃子都快裝滿了,可唯獨姜嫄的籃子裡除了一些好看的花外就什麼也沒有了。她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忙著捉蝴蝶玩。這時她驚奇地發現就在自己面前,有一串很大很大的腳印。
「誰的腳會有這麼大呀?」姜嫄心中驚叫了一聲,同時把自己的腳也踩了進去。她好奇地想比試比試,看看這腳印到底有多大。這一踩之下,姜嫄突然感到一陣燥熱,只覺得身上有一種異樣的感覺,肚子裡似乎有東西在蠕動。
就在這時,那隻花蝴蝶又出現在姜嫄眼前,她來不及想心事,便又去追趕蝴蝶玩了。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次終於讓姜嫄捉住了蝴蝶。
這時碰巧夥伴們這時也沿路尋找姜嫄來了。姜嫄接過夥伴手中的籃子,才發現這籃子裡除了自己原來摘的漂亮的花外,還多了許多夥伴們幫著採的蘑菇。這下姜嫄有些不好意思了,急忙謝過了大伙兒。
姜嫄回到家後,一直覺得身子不大對勁,肚子也漸漸地大了起來。一年後,姜嫄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她認為這孩子肯定不吉利,於是便讓人把他扔到一個很窄的小巷裡。但是每當牛馬路過小巷時,都會繞過這個孩子,不會去踐踏他。
姜嫄更是覺得不能留下這孩子。這次她想把孩子拋棄到很遠的森林裡,可是那裡到處都有伐木的人。姜嫄只好再把他丟到水渠裡,正值嚴冬臘月,水渠上結了厚厚的冰。
當姜嫄把孩子放下,剛要轉身走時,突然飛來一隻渾身長著金黃色羽毛、身體無比碩大的鳥。鳥停在孩子身旁,用一隻翅膀託起孩子,另一隻翅膀輕輕地蓋在孩子身上。姜嫄看到這一切,真是無法想像。她覺得這孩子不是一般的人,想必是天神下凡吧。也許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於是,姜嫄抱回了這個孩子,並把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一直想拋棄這個孩子,所以姜嫄管他叫「棄」。
棄自小就聰明過人,而且肯動腦筋,是個頗有志氣的孩子,從小就喜歡農藝。他看著大人們每天緊靠打些野獸或是採摘些野菜、野果來充飢,食物非常單調,常常吃了上頓便沒有了下蹲。而且每當一個地方的野食吃完後就要遷移到另一個地方,棄心裡很不是滋味。棄從小就跟隨媽媽東奔西跑,追尋食物而居,又是為了果腹,很多的人都付出了生命,得到的食物都不夠人們食用。棄心中很是難過,就決定想個辦法來保證人們生存下去。
棄走上了山坡,看到了滿山遍野的花草樹木,靈機一動:如果能讓摘完的果子、野菜再長出來,就可以不用東奔西跑去尋找野草野果來食用。
棄也決定去嘗試那些植物可以食用,那些不可以食用,那些好吃那些不好吃?棄嘗遍百草,經歷了很多磨難,為人們找出了許多的食物,後被尊稱為「農業師祖后稷」民間流傳歌謠:神農后稷嘗百草,不怕蛇狼來擋道,死而復生不動搖,只為人們能吃飽…………
后稷發現一些掉到地上的果子,不久就會發出小小的嫩芽。慢慢地,棄發現在鬆軟的土裡長出來的苗壯實些,於是他用木棍綁上巖石片、牛骨之類的比較較堅硬的東西,把一片片生硬的土壤翻鬆,再挑出一些顆粒比較大和比較飽滿的種子撒在地裡,接著從附近的小河裡運來水,澆灌在這些種子上。平時經常給它們鬆土、澆灌和除草。不久,一片綠油油的新苗長出來了。后稷很是高興,他每天都要給它們澆水、修枝,不管是颳風下雨,還是烈日炎炎,從不間斷。到了秋天,在開墾的這片土地上迎來了豐厚的收穫!
除此之外,他還仔細地觀察土質,慢慢地悟出了哪些土適合種什麼,哪些土不適合種什麼。後來后稷發現植物生長與氣候、土壤有很大關係,便決定利用天氣的變化和不同的土地種植,指導人們選育良種,合理的種植農耕。相傳棄的精神感動了天上的天帝,天帝排出神仙下凡送給了棄百穀的種子,讓他為民造福,人類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
「后稷講學了,教咱種莊稼了」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爭先恐後地跑來向后稷請教。后稷聽說大家要來向他學習,高興極了。他很耐心地告訴這些人怎樣選種、怎樣耕地、怎樣除草、什麼時候下種、什麼時候收割等等,人們都照著他說的方法去做,果然很成功。
從此大伙兒都學著種起莊稼來了,再也不用沒日沒夜地到深山野地裡去追逐野獸,再也不用吃那些苦澀的野果和乾癟的野菜了。更重要的是免去了經常搬家的麻煩,人們可以搭建一些堅固的住屋了。
后稷教民農耕,是遠古時期的一位農藝大師,舜帝為了表彰他的功勞,將廣闊的有邰賜予作為封地。後來,人們出於敬仰和愛戴,便尊稱棄為「稷王」。后稷不僅使五穀獲取了豐收,而且懂得了糧食的春播、夏管、秋收、冬藏,贏得了一套圓滿的農事活動經驗,他開創了萬古不朽的農耕偉業。後來周族奉他為始祖,並認為他是最早種稷和麥的人。民以食為天,后稷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帝業的根主,因此產生了「江山社稷」這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