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有說】天命觀變遷下的神性與人性 ——后稷降生的三種解讀

2021-02-26 梅家童子

話不多說,原文先上。

《大雅·生民》前四節言后稷降生: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訏,厥聲載路。

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

《魯頌·閟宮》第一節言及了后稷降生:

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

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稺菽麥。

奄有下國,俾民稼穡。

有稷有黍,有稻有秬。

奄有下土,纘禹之緒。

《史記·周本紀》所載如下: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我們不妨分別概括一下三篇的情節。

《生民》是姜嫄無子,禱告天帝,而後「履帝武敏」懷孕,十月期滿,「無災無害」順利誕下后稷。但是姜嫄卻以為不祥,將后稷丟棄。但是后稷仿佛得上天垂憐,萬物護佑。扔在「隘巷」,牛羊哺乳;棄在樹林,「會伐平林」;置之寒冰,群鳥展翼為之保暖。后稷實是吉人天相,命不該絕。之後的稼穡「有相之道」更是將后稷的神性生動又簡潔的描繪了出來。此是別話,表過不題。

相比之下,《閟宮》中的內容就簡略多了。只提到「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而後說上天「降之百福」,讚頌后稷的功勞是「纘禹之緒」。沒有提到姜嫄求子,履足跡懷孕以及后稷三棄不死的經歷。此間降生的描寫,比起《生民》,后稷的神性大大減弱。正如《鄭箋》所言:「終人道十月而生子,不遲晚。」

《周本紀》的描寫,從內容上看應是從《生民》推衍而來的,都提到姜嫄踐神跡而受孕,誕下后稷三次拋棄皆有生靈救之。不同之處在於其一,沒有提到姜嫄無子禱告;其二,姜嫄多了一重身份:帝嚳元妃。這就為后稷明確了一位血緣上的父親。可見,司馬遷的描寫一方面,保留了《生民》中的神異說法,同時又有著人倫的解釋。

這種差異是如何造成的呢?竊以為在於世人天人觀的變化。

之所以說《生民》具有著史詩性質,就在於「英雄幼時蒙難」是世界性的傳說故事母題,一連串的被棄與獲救實際上是儀式性的行為。

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過棄置而對初生嬰兒體質作考驗或磨練的習俗,這種做法名為「暴露法」,棄子傳說則是這種習俗遺蹟的反映。

棄子神話正是為了說明一個民族的建國始祖的神聖性而創造的,誕生是擔負神聖使命的神性的英雄最初所必經的通過儀式,他必須在生命開始時便接受這一考驗。

陳子展《詩經直解》歸納:所有的棄子神話傳說都有這麼一個原型模式:

一、嬰幼期被遺棄;

二、被援救並成長為傑出人物;

三、被棄和獲救都有神奇靈異性。

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漢民族沒有史詩流傳於世,但作為世界文學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我們還是能從傳世文獻中看到具有史詩性質的作品的身影。比如《生民》、《公劉》、《皇矣》等等。何況給英雄著色歷來都是一種后稷作為一族之祖,又是「敬授農時」的偉人,他的降生具有神異色彩,不足為奇。

「閟宮」是魯人祭祀之地,列祖列宗所在之處,也是國家的重要場所。

《左傳·成公二年》:「祀,國之大事也。」

祭祀固然各國都有,但在極為注重禮制的周王朝,諸侯國由於地位不同,宗廟祭祀都有一定的區別,不能和周王室相同,否則,就是僭越。

然而魯國卻是一個例外

《禮記·明堂位》曰:「成王以周公為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裡,革車千乘,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祀帝於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禮也。」

這是魯人引為自豪的。詩中所敘祭祀,則正指此事。

《毛詩正義》云:「作者將美僖公,追述遠祖,上陳姜嫄、后稷,至於文、武、大王,爰及成王封建之闢,魯公受賜之命,言其所以有魯之由,與僖公之事為首引耳。」

因此,《閟宮》的創作目的主要是「美僖公」,讚美后稷,追慕先祖,意在當下也。既然后稷不是這篇作品的「男一號」,那麼他也就失去了「主角光環」。點到為止,重在引出下文。另外,魯僖公之世,已是東周春秋時代。這個時候的人們,對於天命觀產生了懷疑,這一點我們通過《左傳》便能感受到。

以我們熟悉的《曹劌論戰》為例,魯莊公說「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劌說「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祭神不能決定戰爭的結果,這其實是一種天人相分的概念。類似的例子在《左傳》中如子產、申繻等等數不勝數,不再列舉。

《生民》中后稷降生,萬物護佑,那是因為他是天帝之子,自然他的命運與上天是聯繫在一起的。可是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發現了能決定戰爭或國祚走向的是「德」,不是「天」。雖然此時仍然有觀天象,辯災異的現象,但是比起上古初民來說,許多神話傳說中人物的神性在漸漸向人性轉移。孔子把「夔一足」解釋成「夔一,足」的例子亦能反映出此論。

殆及西漢初,隨著壁中藏書的發現,綿延千年的今古經文之爭揭開帷幕。在天人觀上,今古經文就有大相逕庭的說法。這種分歧恰好能放在「后稷降生」故事中予以分析。

孔穎達疏引許慎《五經異義》佚文:「《詩》齊、魯、韓,《春秋公羊》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生。《左氏》說:聖人皆有父。」

因此,「有父」、「無父」便是古文經與今文經截然相反的立場。明確這一點,便不難理解為什麼司馬遷在《周本紀》中說姜嫄是「帝嚳元妃」。類似的例子還可見《殷本紀》,傳說是玄鳥生契,但是司馬遷提到契的母親簡狄是「帝嚳次妃」,同樣有了一位血緣上的父親。

但是司馬遷並不完全否定今文經學,在他的身上似乎能夠看到他有融合今古文經的想法。比如后稷降生,雖然說后稷的父親是帝嚳,但還是提到了姜嫄這次奇幻的受孕以及三棄不死的神跡。

再比如劉邦,《高祖本紀》說劉邦的母親夢中與神相遇,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劉太公看到有一條蛟龍盤在了她的腹上,誕下了劉邦。

如果說今文經學,延續著神話的信仰,神靈鬼怪的世界魅力依然; 那麼古文經學,喚醒了史家的自覺,在神話的蹤跡中閃爍著理性之光。司馬遷既然要融合今古文經學,那他筆下的后稷形象,自然是神性與人性二重屬性的體現了。

相關焦點

  • 《大魚海棠》:從湫的角色淺析影片中的人性與神性
    除了男女主人公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角色,那就是湫,他在椿的生命中有不可磨滅的地位。本文將重點從「湫」的角色出發,探討他身上乃至整部影片的人性和神性。這樣的解讀,帶著居高臨下的神性,讓人不敢仰視。這一階段中,神性已經變得威嚴起來,后土長老、火神祝融和木神句芒覺察到災難來臨,想通過扼殺來阻止災難。但同時人性也在攀升,爺爺死之前鼓勵椿:「只要你內心是善良的,對錯都是別人的事。」如果說他們是神性和人性的代表,那湫就是兩者的結合體和矛盾體。
  • 人是獸性、人性和神性的結合
    當我們面對自己的私慾和野性的時候,我們會因為我們的信仰和社會的道德而克制,但當我們面對災難,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原本的獸性便會湧現出來,這就是人,一個由獸性,人性,神性相結合的矛盾體。我是曲辰,今天也想花幾分鐘和你慢享時光。在我還小的時候,一部畫面驚豔無比的電影把我帶入了電影世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緊急救援》:神性高於人性的宣傳片
    星級指數:★★★☆一句話點評:神性高於人性的宣傳片自從因疫情原因撤出春節檔之後,很多觀眾都對《緊急救援》充滿期待。就算有林超賢+彭于晏這樣的王炸組合,也救不了它口碑上的滑鐵盧——上映沒幾天,它的豆瓣評分就從剛開分的6.8一路跌到了6.3。坦白說,口碑遇冷的《緊急救援》,並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爛片。它只是太讓觀眾失望了。類型片的優點與缺點,在它身上表現得同樣明顯。下面,我們就從它的優缺點入手,來好好聊聊。
  •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地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他認為宗教是全人類心智的產物,我們信奉的神具有至善的人性,而我們人性中也具有至高的神性。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人性至高的完美,當人性與神性合一,我們便獲得永生的自由與無限的喜悅。他也將追求這種靈性完美的方法告訴了我們。欲理解一個人的作品,必先了解他的思想。所以,真正理解和讀懂泰戈爾美妙的詩篇,我們就必須理解他的哲學思想。
  • 神性造句和解釋_神性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神性(shén xìng)。 指經過陶冶的人性。是故欲造成人格,必當消滅獸性,發生神性,那麼才算是人類進步到了極點。」] 神性參考例句: 1、我的神性略遜一籌,只有仁波切的等級。 2、寬宥是人性的,而忘卻是神性的。 3、自我是唯一的罪孽。因為自我,你錯過了神性。
  • 在《元尊》神性的早期覺醒之後
    在《元尊》中,瑤瑤是第一位女性和第三位順序神,隨著故事的進展,年輕人的人性逐漸被壓抑,隨著時間的推移,神性逐漸取代了人性。這種變化我們一定很熟悉,因為每一個看過《武動乾坤》的人都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女主應歡歡逐漸喚醒了她的神性,最後,林東在大千世界裡找到了她,她有可能像她一樣死去嗎?
  • 周人始祖后稷是啥人?他跟商人始祖契有一個共同的爹嗎?
    原來史書說姜嫄這小姑娘,不,是小婦人,雖然嫁了人但玩心未泯,一次出去野逛,看見了一些大腳怪的腳印,就去踩著玩,估計是想比比自己的腳和大腳怪的腳有多大懸殊吧。誰知這一踩,她突然下腹「感應」,有了身孕。一年之後,姜嫄就生下了后稷。因此按《史記》的意思,后稷雖然是帝嚳名義上的兒子,但是實際上卻跟帝嚳沒有半毛錢的血緣關係。
  • 基督教系統神學——昔元太(基督的本質1——神性)
    人性」。在一個人格裡如何同時持有神性與人性呢?這如同三位一體,超越我們理解的界線。然而,聖經告訴我們,基督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韋斯敏斯特信仰告白裡很好地歸納著,「完整無缺,而又是相異的兩性,既神性與人性,毫無轉化,合成或混合,不可分地結合於一位格之內」(8:2)※基督的神性耶穌基督的神性開始受到攻擊是在18世紀末理性時代興起的時候。人們想用理性的尺度衡量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
  • 迦勒底從者的神性都是怎麼來的(下)
    上一期介紹了從凱撒到鈴鹿御前之間所有從者帶神性的緣由,本期就接著這個話題,繼續為大家介紹剩餘神性從者為何會有這個「debuff」。彭忒西勒亞:CEO是希臘神話戰爭之神阿瑞斯的後代,身上流著軍神之血。刑部姬:雖然是妖怪,但是被當成姬路的地主神被供奉,所以也有神性。阿比蓋爾:人家的爹地是克蘇魯神話的三柱原神之一,所以也是有很高的神性。艾蕾:美索不達米亞神話的冥界主宰,在冥界的一切都是她做主。
  • 民俗鼓舞劇《稼穡風》在稷山首演成功 展現后稷農耕文化的魅力
    央廣網運城9月22日消息(記者賀威通)后稷故裡慶豐收,板棗之鄉迎小康。為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近日,音樂民俗鼓舞劇《稼穡風》在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成功首演,充分展現了后稷農耕文化的魅力,促進鄉村振興,繁榮鄉村文化。
  • 百穀之神---后稷
    后稷是上古時期的農業創始人,名為「棄」,是黃帝曾孫帝嚳之妃姜嫄所生。帝堯舉為農師,封於有邰(故址在今鹹陽市武功縣境內),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其功勳與帝王相當。他善於種植多種糧食作物,被尊為「百穀之神」。后稷兒時就有巨人之志,好種樹、麻、菽、麥,成人後遂好耕作,教民稼穡。
  • 拉斐爾:從神性到人性,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之光
    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年幼的拉斐爾從小便展現出對藝術的興趣。父親去公爵府邸中作畫時,就帶著兒子,一邊讓他學習畫畫,一邊幫府邸打理些雜事。幾年後,拉斐爾便成為父親的得力助手。不過有資料記載,米開朗基羅不太喜歡拉斐爾,還在一封信中抱怨該作品是剽竊了自己在西斯廷教堂繪製的內容。
  • 國外公共管理學派中「人性假設」理論變遷
    國外不同時期的公共管理研究主題及其變遷一直離不開「人性假設」:從「經濟人」到「社會人」再到「行政人」的變遷。這一變遷過程是與學術界對管理本質以及人在管理中的角色轉變的認識分不開的,也是和公共管理學科研究主題由物本主義的「硬」管理向人文主義的「軟」管理的轉變過程趨同的。研究這一假設及其在實踐中的意義,對於我們今天深化公共管理學科建設以及管理實踐具有啟示意義。
  • 「神性」與「人性」的影響下,古希臘雕塑藝術追求完美
    古希臘的雕刻藝術是在古埃及藝術以及古代兩河流域的藝術影響下,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最後成為西方雕塑的典範。古希臘雕塑大多取材於希臘神話,是圍繞著神廟、祭祀而創作的,同時強調人的自我意識,對於理想化特徵的完美形體的追求。
  • 先秦法家人性好利說與社會轉型(上)
    先秦法家人性好利說與社會轉型(上) 2016年04月26日 07: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澤華 字號 內容摘要:先秦諸子對社會問題認識的切入點多半以他們的人性說作為理論的起點。
  • 周族始祖后稷教民耕種,後世尊為「神」
    后稷,姬姓,名棄,生於稷山,被尊為稷王(也作稷神)、農神、耕神、穀神。堯舜時,后稷是司農的神仙。他是第一個建立糧食儲備庫和畎(quǎn)畝法,放糧救飢,賜百姓種子,被認為是禹最倚重的三公之一。《史記·周本紀》載:有邰氏之女姜嫄踩巨人腳印而生棄。后稷是黃帝玄孫、帝嚳嫡長子。后稷的母親名叫姜嫄,是帝嚳的元妃。后稷少年時,被父母所棄。
  • 一樹寒梅白玉條
    梅花的品種很多,有冬梅,有春梅。我國幅員遼闊,梅花開放的時間各地有早有遲,前後相差可達四、五個月之久。歌詠梅花的詩詞數達萬億,多如天下的梅花,幾乎可以說,沒有詩人不曾詠梅的。這些作品,除了描寫梅花的自然形態,還賦予梅花許多屬於人類的值得讚賞的精神品質,以致於形成了一種「花語」。事情就怕概念化。
  • 解讀城市歷史變遷
    近年來,我國多個大中城市出版了城市古舊地圖集,作為總結城市發展脈絡、解讀城市歷史變遷、探究地域歷史文化的基礎性資料。由長春市檔案館副館長趙欣策劃,趙洪、房友良兩位文史專家擔任主編的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項目——《長春歷史地圖集》(以下簡稱《地圖集》),歷時三載付梓,這是我國東北地區首部城市歷史地圖集,填補了東北地區史學研究的空白。礪劍三載,切磋琢磨。
  • 后稷:一個帶有極品木靈根的男人|《詩經·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第一句是全文開篇,講的是后稷的生母姜嫄,《史記》裡說姜嫄是帝嚳(kù)的元妃,就是第一任妻子,後世的皇后,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后稷如果不被拋棄的話,應該也算是個皇室嫡子了。歷來給傳奇人物作轉,都需要對身世做一些潤色,后稷的潤色和上帝有關。
  • 西尼德·奧康納 神性,母性與人性 | 音樂人
    奧康納從小就對神性有秘密的執迷;她將之比作一艘小船,「無論天氣如何,我從未想過走下船來。」《獅子和虺蛇》發布20年後,她推出名為《神學》的專輯,每首歌對應一個《舊約》故事;2013年重返《周六夜現場》,她坦言自己早在17歲就希望寫出《神學》,這也是她願意成為詞曲作者的一個根本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