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看文人失意的喟嘆,盡在落第的詩中

2020-12-11 唐詩宋詞天地

李唐王朝,歷經初、盛、中、晚幾個階段,幾百年的風風雨雨,,都一一在長安這個古城鐫刻。

長安是那樣繁華,凝結著讀書人至高的求仕理想。他們寄希望於帝王之都,以期實現「共沐恩澤鳳池上,朝朝染翰待君王」的政治抱負。

赴長安應科舉是文人士子們入仕的唯一途徑和重要經歷,為此他們必須先熬過苦讀詩書的寒窗數年,再經過山高路遠的長途跋涉,最後才四海雲集到京城趕考。

然而一舉登科者,總是寥寥無幾,更多的是像韓愈,孟郊這類幾經落第者,當然更糟糕的是,有的人屢屢受挫,或考到年老白了頭,或一生從未中榜。

於是,落第的文人們,就把自己的心酸落寞,苦悶愁腸熔鑄成了一首首落第詩。所謂落第詩,指的是科舉應試不中而落第的詩,和友人落第時投贈的詩。

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科考不順的文人將這種情緒訴諸筆端。文場蹉跎、失意懷羞;羈旅行役、思鄉念國;懷才不遇、感時傷懷。簡言之,就是金榜無名,做官不成的心態記錄。

跨越山河湖海,穿越千年而去,讓我們一起去尋訪那些落第長安的失意者們,了解他們筆下的落第愁情。

蹉跎懷羞

常建,就是那個寫下「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唐代詩人。

他是開元十五年的進士,在此之前也有過落榜的經歷。這首《落第長安》就道出了他當年夢碎後的失望和苦惱。

家園好在尚留秦,恥作明時失路人。恐逢故裡鶯花笑,且向長安度一春。

家園是那麼美好,此時正春光爛漫,然而他在這聖明的時代卻考不上進士,感到無比羞愧。

若是回到家鄉,又恐怕遭到鄉人的譏笑,可能連故鄉的花木鳥兒也會嘲笑自己,索性先留在長安,暫且度過一個春天吧。

智慧如常建,融失意進詩意,寫盡無可奈何,窘迫難堪的心事。

科舉制度發軔於隋朝,成熟於唐朝,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這種制度給下層的寒門子弟提供了一條出路,激發無數讀書人的入仕熱情。

然而,唐朝科舉制度還受到薦舉制和門蔭制度的影響,致使承接落第命運的,總是那些佔絕大多數的下層士子們。

考場失意,古已有之。何況科舉本就是一條競爭激烈,跌跌撞撞的路。若想脫穎而出,必須擁有一個不怕打擊的強大內心。

縱然當下前途渺茫,依然要保持一腔自信,擇日再戰,不能因為曾經跌倒,就不願再站起來趕路。

要知道,任何的成功都是耐心耕耘和靜心等待的結果,常建最後也終於進士及第,如願以償。

羈旅懷鄉

每個文人墨客都有長安情結,城裡有他們對仕途對生活的所有嚮往。

長安真是一座神奇的城,它能讓人金榜題名春風得意,也能讓人跌落神壇遭逢厄運。

不知是哪一位詩人寫了一首與常建類似的落第詩,佚名的他在史冊留了詩,卻沒留下名。

他這首《雜詩》語境絕美,有人評價說比常建的那首情感更細膩,手法更高妙。

舊山雖在不關身,且向長安過暮春。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

這個佚名的詩人作為落第的考生,也羈旅在長安。細尋榜單不見名,落到孫山人不知,所有落榜者都體會過這種希望破滅的心情。

「一樹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屬何人?」這句對故鄉唯美而深情的思念,猶如神來之筆,驚豔千古。原來,詩人想起故鄉那開的正盛的一樹一樹的梨花,還有溪水中彎彎的月影。

這動人的情思,頃刻間就撩撥到讀者們的心弦,似乎在告訴我們,在外面受挫了,家中的親人還會接納你,故鄉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月依然在等著你。

一個人漂在異鄉,無論這一路經歷多少坎坷波折,至少在念起故鄉,想起父老的那一刻,人們的心中都盛滿了眷戀。

一場單純的考試,就算不能決定終生的命運,卻決定著一個人命運的走向。在出路不多的時代,這種影響會更加深刻。

誰不渴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然而更多人嘗盡的是「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

鼓勵勸慰

對於大多數考生來說,逃不過名落孫山的命運,失望與痛苦可想而知。這時,落第者的友人,也會寫詩贈給他們,深表勸慰。

唐代錢起的這首《送鄔三落第還鄉》就屬於投贈詩。

郢客文章絕世稀,常嗟時命與心違。十年失路誰知己,千裡思親獨遠歸。雲帆春水將何適,日愛東南暮山碧。關中新月對離尊,江上殘花待歸客。名宦無媒自古遲,窮途此別不堪悲。荷衣垂釣且安命,金馬招賢會有時。

其中「荷衣垂釣且安命,金馬招賢會有時」與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都飽含著對未來的希冀,大有異曲同工之妙。

錢起對落第的朋友給予極大的同情,反覆慰勉,不止用真摯的言語安慰友人,還肯定他的才華,鼓勵他不要灰心懊喪,規勸他要堅信終有一日定能蟾宮折桂。

這樣情詞懇切的送別詩,自然會給傷心的友人帶去溫暖和感動。相信友人讀過後,也能獲取前行的勇氣,直面慘澹的人生。

科舉一帆風順的人,有如鳳毛麟角,更多的人有如大浪淘沙,籍籍無名。

錢起在科考路上,也是歷經風吹浪打,那句「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就是他失敗的悲歌。

久困科場

有多少讀書人最大的人生追求就是能夠進士及第,光耀門楣,濟世安民,又有多少人雖然詩名出眾,卻屢考屢敗,久困科場,抑鬱苦悶。

唐代寒士趙嘏寫下「落第逢人慟哭初,平生志業欲何如。鬢毛灑盡一枝桂,淚血滴來千裡書」,說他落第之後,逢人便痛哭流涕,訴說一把把心酸淚。

他還寫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借深秋拂曉的長安夜色,表達黯然神傷的羈旅思歸之情。

王維寫下「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送落第後的丘為歸江東,嘆息他又一次不能稱心遂意。

溫庭筠之子溫憲落第後則是心如死灰,憂嘆之餘,在崇慶寺的牆壁上題下「鬢毛如雪心如死,猶作長安下第人」。

才子盧綸落第後的真切感受,則是「落羽羞言命,逢人強破顏」。

科考是一把標尺,是為選拔人才,評判考生而生的,令人悲傷的是,這把尺子丈量了太多人的挫敗和低谷。

每個踏入長安城的考生們,起初都是鬥志昂揚的,不管是庸俗地圖功名為利祿,還是只願齊家治國平天下,初衷都為改變命運。

因此,長安城也跟著見證了他們一生中的榮辱,悲歡,成敗和得失。只是,當有人失敗歸來,記下滿腹惆悵,寫下內心掙扎時,又怎能想到,他們落第後的喟嘆和吟詠,會引起無數後人們的共鳴。

作者:彎彎,喜愛詩詞,痴情民國,願用厚重作紙,清淡作筆,書寫流年。

相關焦點

  • 論唐代清明節詩歌對失意文人的情感表達
    如果此時恰是令人惆悵傷感的清明節,那落第之情就會外化成文字,表現作者的失意惆悵,本節主要以顧非熊為例進行闡述。清明節自身就帶有傷感悵惘的情感特徵,而在清明節落第,就會有雙重的心理折磨。士子通過節日的傷感來委婉地表達自身的失意,這也是清明節詩歌帶給我們的獨特思考。顧非熊生活在中晚唐,是科場上久考難第的一個文人。
  • 李白一首奇詩平仄無誤似五律,卻無一處對仗,道盡了落寞失意
    李白從來不想做酒中之謫仙,他只想做輔弼之臣。可是這個理想,卻遙不可及。當年唐玄宗徵召,他意氣風發,仰天大笑來到長安。然而等來的,卻是三年御用文人的生涯,每日替唐玄宗楊貴妃寫詩填詞。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才迷上了酒,因為醉了,就不會露出挫敗的愁容,不會失去狂放的眉角。
  • 古來文人誰最苦,他用一首詩,寫盡了半生落魄,一世酸楚
    古人寫詩作詞,今人品味經典,歡迎各位文友,和張凡一起,品萬古詩詞,看百態人生。(文·張凡)(原創作品:抄襲必究)不知為何,古人留下的那些詩詞中,總是攜帶著一抹苦澀的感覺,就像杯中殘留的茶葉,雖然清香致遠,卻也苦在心頭。而且縱觀他們的人生經歷,似乎也都並非是一帆風順,正如筆下的詩詞那樣,始終充滿了辛酸。
  • 一葉扁舟丨文人的逍遙
    可以在花開花落,雲捲雲舒中,找到快樂和寧靜。因此林語堂說:「道家的自然主義,正是用來慰藉中國人受傷的心靈的止痛藥膏。」壹丨「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誰解乘舟尋範蠡,五湖煙水獨忘機。」
  • 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驚豔多年,清代文人模仿一首,揚名文壇
    其次,大家看一個數據。《唐詩三百首》共收錄了李白的27首詩,李商隱的22首。看起來少了5首,但是李白的詩作流傳下來的達千首,可李商隱只有600首,也就是說論入選率,李商隱遠勝李白,可見後世文人對他的推崇。李商隱的詩寫得朦朧絕美,頗有自己的風格,所以很難模仿,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這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 元稹失意之時寫下一首詩,通篇沒有寫一個愁字,但是處處充滿憂愁
    古代的文人其實是很悲慘,無數的文人被貶外地,往往可能是寫了一首詩,或者是說錯了一句話,那麼就會招來禍端。元稹同樣被貶到多個地方,公元814年(元和九年),他經過湖南岳陽,登上了那座鼎鼎大名的嶽陽樓,寫下了平生悽美之作《嶽陽樓》一詩,這一次他是被貶到潭州(今天的湖南長沙市),心中頗有失意於是與朋友同遊了嶽陽樓。嶽陽樓上日銜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 孟郊落榜後的一首詩,看盡人情冷暖,道盡世態炎涼,令人唏噓不已
    說道孟郊大家很熟悉,尤其是他的那首《慈母吟》更是感動所有人,不過雖然他的作品流傳千古,但是他的人生卻並不順遂,相反,他數次參加科舉卻都名落孫山,直到即將步入"知天命"的年紀時才終於中榜。在792年之時,是他第一次趕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大家已然知曉,那就是失敗,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在此之後,他過了很長一時間的羈旅生,。
  • 何為「文人藝術家」?寫在第三屆文人藝術家詩書畫印邀請展之際
    活動由北京文人書畫院發起,眾多機構聯合主辦,以「激揚文人風採」為宗旨的「文人中國」第三屆文人藝術家詩書畫印邀請展正在徵稿,詳情可在尋找當代文人藝術家:文人中國第三屆詩書畫印作品邀請展徵稿查看,由此而想到的,天馬行空,不成章句,歡迎討論
  •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首詩的前兩句是什麼?
    這是一首歌頌母愛的詩,讓唐代詩人孟郊因此聲名大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兩句同樣也是膾炙人口。但是朋友們,這首詩的前兩句大家都知道嗎?登科後 孟郊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幹 這兩句詩到底是什麼意思
    眾所周知,這兩句詩出自李商隱的《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這是一首閨情詩或者愛情詩,有宮體詩和樂府民歌的味道。
  • 追求與堅守的喟嘆
    而早在此之前,村裡飽經人世滄桑、閱盡人情冷暖的名人順老伯也曾有過幾近成功的追求,但最終夭折於種種羈絆,回到老寨,至終堅守老寨。然而,這些並沒有讓老寨人對走出老寨追求變革望而卻步,依然不斷有人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大潮中,嘗試走出人生的困頓,靠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在希望與絕望、追求與堅守之間,努力創造新生活,再旺就是個典型。
  • 從詩話批評樣式看東亞文人的共同情懷
    詩話源遠流長,產生於北宋歐陽修的《六一詩話》,由於首創之功,開論詩「方便法門」(郭紹虞),影響之大,被認為是詩話的正宗。詩話綿延千餘年,並且在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得到接受和傳播,泱泱洪流,構成了不同於西方文論的獨特的東方批評樣式,體現了東亞文人區別於西方的共同情懷。
  • 無菖蒲,不文人
    菖蒲先百草於寒冬剛盡時覺醒,因而得名。另外,宋代恰好是文人玩石風氣興起的時期,菖蒲必須依靠石頭生長,這恰恰與當時文人的愛石之風相符合,因此,點綴石頭、生滿菖蒲的「蒲石盆」,就成了宋代文人書房中流行的細節。陸遊曾如此描述隱居生活的悠閒平靜:「寒泉自換菖蒲水,活火閒煎橄欖茶。自是閒人足閒趣,本無心學野僧家。」(《夏初湖村雜題》)詩人親自為蒲石盆更換新汲的泉水,然後烹茶品茗,並自嘲說,這真是典型「閒人」才會享受的「閒趣」。
  • 柳宗元這首詩也很孤獨,每一句都充滿了憂愁,道盡了人生的無奈!
    不過他們身上那種敢為天下的勇氣,卻是激勵了後世許多的文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儘管改革很艱辛,但是從來沒放棄過。這些改革家中,柳宗元可能是最傷感,也是最孤獨的一位,由於早年間與劉禹錫等人參與了「永貞革新」,後來被貶到湖南和廣西。
  • 蟬:中國詩歌中的獨特意象,既是文人的高潔心態,也是價值取向
    3,從季節的角度看,詩文中的"蟬"可以分為兩種:早蟬和寒蟬,此時詩人注意的是蟬鳴3,1開秋聲的早蟬,抒發詩人的感傷再者,從季節的角度看,詩文中的蟬可以分為兩種 :開秋聲的早蟬和泣金風的寒蟬。這依然和中國文人的悲秋情節有關,加上上文提到的詠蟬詩和悲秋詩在一定層面上的重合,所以,蟬出現的夏不是詩人們關注的重點,反而是蟬死亡的秋,才更能牽動詩人們的心緒。比如,唐代的司空曙在他的《新蟬》中寫過:"今朝蟬思鳴,達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老,能令萬感 生......為問同林者,悽涼聽幾聲。"整首詩一直在借早蟬的鳴叫,來抒發對時間飛逝的感慨,以及對沒有同類的感傷。
  • 什麼是文人畫,如何解讀文人畫,文人畫有哪些傳承思想?
    二、詩、畫本一律如果說「書畫同源」更多是從技法上強調書畫相通,那麼以詩入畫則是文人畫從意境上求得與文化的相通。蘇軾在他的文人畫思想中,就特別強調繪畫與詩詞在意境上的相通。提出了「詩畫本一律」的繪畫原則。他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
  • 古代文學,文人五言詩選輯,古詩十九首
    如《青青陵上柏》,通過不同側面、不同角度的描寫,來反映失意文士的不平之感和不滿現實的心情。三,淺近自然的文學語言。由於受樂府民歌的影響,《古詩十九首》的語言淺近自然,樸素清新,「若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謝棒《四溟詩話》)。
  • 黃庭堅很瀟灑的一首詩,8句話盡顯文人清高,最後14字美到極致
    【臨其詩境】 不過北宋的文人都有一個特點,他們在文學中是比較從容的,你看蘇軾,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到了怎樣的挫折,反映在他的詩或者詞中,還是一種比較淡然的心態
  • 文人的靈魂,是貓的樣子
    他有本書叫《退醒廬筆記》,是本日記體的書,裡面就詳記了自己養貓史上的幾樁印象深刻的事,頗有細節,上圖可看:看看,這吸貓的功力放在今天也是難以企及:「餘為之目迷心醉,而其家人知餘入室觀貓,鹹來監視,若惟恐餘之乞取者。」
  • 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人盡皆知,誰知居然是「抄」的
    他的詩不僅數量多,流傳到今天的將近一萬首,而且質量高,堪稱宋詩第一人。梁任公曾經有詩讚賞陸遊: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梁任公這首詩在讚美陸遊的基礎上,更加給予了強大的現實關懷。自從陸遊之後,那種尚武精神就缺失了,中國詩家每言兵事,必然是說軍旅苦,惟放翁則慕為國殤,至老不衰。然而錢鍾書卻對陸遊持相反的看法。他認為陸遊只會紙上談兵。而且他認為陸遊的詩存在兩大毛病,一個是經常說夢,一個是經常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