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話批評樣式看東亞文人的共同情懷

2020-12-14 騰訊網

詩話源遠流長,產生於北宋歐陽修的《六一詩話》,由於首創之功,開論詩「方便法門」(郭紹虞),影響之大,被認為是詩話的正宗。詩話綿延千餘年,並且在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得到接受和傳播,泱泱洪流,構成了不同於西方文論的獨特的東方批評樣式,體現了東亞文人區別於西方的共同情懷。

同處「漢文化圈」時空

漢字和漢文在東亞的傳播、漢文化圈的形成是詩話在朝鮮半島、日本的接受、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漢文學在朝鮮半島一直佔正統地位。據《韓國歷代文集叢書》統計,從7世紀到現代,朝鮮半島出版漢文文集3000餘種,可見作者之眾,其中較知名詩人1000餘人(李鍾殷、鄭珉《韓國歷代詩話類編》,1988)。日本與我國一衣帶水,與朝鮮半島相隔,據東京《漢詩文圖書目錄》(1980)統計,從奈良時期到明治時期,1200餘年時間,日本出版漢詩文總集、別集769種,可見漢詩人之眾。

詩歌的繁榮必然帶來詩歌批評的發展,作為漢詩批評的獨特方式——詩話,自然在朝鮮半島、日本得到接受和發展,形成以漢詩為對象的純粹的「東方詩話圈」——包括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的東亞詩話圈。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深入,漢詩創作的繁榮和發展,宋詩話的傳入和影響,朝鮮半島、日本的詩話創作也相繼產生,並按照各自的文學生態得到了個性化發展。在《六一詩話》產生的100多年之後,朝鮮半島產生了第一部詩話,即李仁老的《破閒集》;200多年後日本產生了第一部詩話,即虎關師煉的《濟北詩話》。而後,朝鮮半島和日本的詩話創作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截至20世紀,成果浩瀚。據蔡鎮楚《中國詩話史》(2001)統計,中韓朝日現存詩話約1700種,其中,中國1390餘種。東亞國家詩話,內容相通,關聯密切,體量宏大,歷史久遠,是東亞漢詩學的共同財富,值得東亞後人珍視和研究。

擁有共同情懷

東方詩話是古代儒家文化的產物,佛教特別是禪宗的思維方法也對詩話產生了重要影響,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相互映照構成了東方詩話的時空範圍。東亞國家同處一個文化圈且交流密切,因此,東方詩話的論詩宗旨、論詩體例、批評方法和範疇體系都如出一轍。但是,在具體的批評實踐中,東方詩話又各有特色,可謂「和而不同」。

首先,東方詩話堅守儒家風範。東方詩話深受儒家文化影響,論詩宗旨表現出鮮明的儒家傾向。堅持《詩經》「思無邪」傳統,吟詠諷喻「歸之於正」(《東人詩話》);堅持「詩言志」,抒發心志,表現性情;秉承「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上忠君報國,下「美刺」時事,感動人心。正因為如此,杜甫被奉為詩聖,被東方詩話所推崇,貫穿了整個古代東方詩學。如高麗崔滋所言「言詩不及杜,如言儒不及孔子」(《補賢集》)。日本古賀侗庵在《侗庵非詩話》卷九稱「詩至老杜,是謂集大成之孔子」。在詩歌批評上,由於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東方詩話都用孟子的「知人論世」品評詩人、評論詩歌。朝鮮半島第一個以詩話命名的詩話集《東人詩話》援用孟子語感慨道:「『讀其詩,可以知其人』,信哉!」日本廣瀨淡窗在《淡窗詩話》強調詩品出於人品,稱「作詩如其人」。總之,由於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東方詩話的詩歌理念和批評方法等都表現出鮮明的儒家風範。

其次,東方詩話都在不同階段崇尚唐宋詩風。自宋詩體成熟後,漢詩便形成了兩條明晰的創作理念,於是引發了「唐宋詩之爭」,或宗唐或崇宋論爭不休,經過元、明、清三代,波及朝鮮半島、日本。正如趙鍾業所言,因為唐詩和宋詩可謂「東方詩學之大範」,因此「非但中國後世詩學傾向如是,詩之批評亦如是;不止中國如是,至於朝鮮半島、日本之詩、詩話之傾向,亦不外乎唐宋詩之範疇內也」(《中韓日詩話比較研究》)。朝鮮半島詩話從第一部詩話《破閒集》始反思宋詩的用事、脫胎換骨,至朝鮮朝初期一直崇尚蘇黃宋詩,朝鮮朝中期以許筠為代表推崇唐詩貶抑宋詩,後期崇唐宗宋兼而有之,而也有兼學唐宋者和提倡作朝鮮詩者。日本詩話中的「唐宋詩之爭」亦如此,或尊唐,或崇宋,相互爭論。五山文學時代漢詩主要取宋詩風尚,推崇一改白居易而推崇杜甫、蘇軾;而平安時代受唐詩影響巨大,唐風興盛。日本詩話對唐宋詩之爭的討論是多方面的,但多數的觀點是「崇唐絀宋」推舉唐詩的。

最後,詩話是隨筆式的文論,「是以『軼事類小說』體出現的文評」(錢鍾書)。詩話的隨筆性質得到古今中外東亞文人的認同,詩話因不同於其他東方古代文論形式而具有不同旨趣,令人喜愛。一是「漫筆而書正」(張葆全)的寫作姿態,不是做長篇大論的嚴肅正經,而是用隨筆小品的輕鬆任意,於悠遊自在中吐露真知灼見。「像坐在軟椅裡」「深談」。「寫得娓娓動聽,讀著津津有味,仿佛在讀魏晉以來的『軼事類小說』」 (錢鍾書《中國文學史》)。二是隨筆的自由精神。詩話沒有章法、筆法的限制,結構形式自由,表現手法多樣,洋洋灑灑,可長可短,雖性情所致,但各具風採:或記事展示博覽群書,或論詩顯示見識高深,或品藻表現情致才華,深度契合東亞古代文人的性情。三是藝術性強。詩話不是應用文,不是關於詩歌的論文,藝術品位高,可讀性強,簡直是對當今長篇大論、一本正經的文學論文的嘲諷。詩話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詩化」(蔡鎮楚)的內容和手法,表現出含蓄蘊藉、意味深長的審美特點。

以上所言,是東方詩話大略的共同傾向,是區別於西方文論的東方文論的個性風採。但就東方詩話內部而言,仍各具特色,「和而不同」。比如,朝鮮半島詩話重記事,強調詩話的「補史」功效,屬「歐派」,日本重「詩格」,屬「鍾派」;朝鮮半島詩人對唐宋詩的尊崇,勢均力敵,而日本尊崇唐詩的居多,佔上風;等等。東方詩話共同展現的美好情懷,值得東亞各國珍視、繼承和發揚。

(作者系《東疆學刊》主編、延邊大學朝漢文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每日詩話:江山氣度,風月情懷,宋代最可愛的詩人邵雍
    老爺子在當時名望很高,當時一些文人名士,達官貴人都以能與他結交為榮。但是老爺子從不以此為傲。在他的眼裡,達官貴人和販夫走卒並沒有什麼不同,他都會平等對待。與達官貴人,文人名士相處之時,他可以縱論天下之事,即便是久居官場之人,也只能洗耳恭聽。或者談論學問,則博學之士也不得不甘拜下風。
  • 何為「文人藝術家」?寫在第三屆文人藝術家詩書畫印邀請展之際
    活動由北京文人書畫院發起,眾多機構聯合主辦,以「激揚文人風採」為宗旨的「文人中國」第三屆文人藝術家詩書畫印邀請展正在徵稿,詳情可在尋找當代文人藝術家:文人中國第三屆詩書畫印作品邀請展徵稿查看,由此而想到的,天馬行空,不成章句,歡迎討論
  • 唐宋文人之酒與家國情懷
    每每談到古代文人,總有幾個繞不開的話題,或是「對酒當歌」;或是「詩歌詞賦」;或是「借酒消愁」;或是「流殤曲水」,這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酒,尤其是到了關鍵時刻酒是可以給人以靈感,酒仙李白的一生就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
  • 以浪漫主義的詩性情懷融通「四絕」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詩書畫印」堪稱四絕,這四絕又常常在文人畫裡巧妙地融為一體。因此,有人認為把中國畫定位為造型藝術不夠準確,而應歸屬於綜合藝術。隨著社會形態的深刻變革,中國人的知識結構已與往昔大不相同,及至當下,藝術界「詩書畫印」四藝皆修者已不多見,至於四藝皆工,自成風貌者,則更是鳳毛麟角。詩書畫印是四種不同品類的藝術樣式,但集中在同一個創作者身上時,就有了很多相通之處。正如沈曾植評吳昌碩曰:「翁書畫奇氣發於詩,篆刻樸古自金文,其結構之華離杳渺抑未嘗無資於詩者也。」詩言志,詩緣情,詩是主體觀照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 古人詩酒話龍山——謝榛、崔銑重陽時節登高詩賞析〔附〕當代文人...
    儘管「餘雪未消」之景甚妙,但古代文人、官員們卻偏愛暮秋登山,有詩為證:興來攜酒一登攀,滿徑秋花照客顏。醉舞天風人不見,白雲飛度九龍山。詩題《秋暮登九龍山》,是明代「嘉靖七子」成員謝榛寫的一首五絕。西園,本指曹魏時期文人常常詩酒酬唱的銅雀園,因在鄴城西北部又位於鄴宮主殿文昌殿之西,故名。崔銑借「西園」指代「長歌客」們的休憩之所,不言而喻,也就是以「西園之會」自況。所處環境因林深,寫猿嘯著一「聞」字,是從聽覺落筆;雲淡天闊,飛雁可數,則從視覺角度生動地凸顯了幾位遊客的閒情與雅興。鄭子耽書僻,劉生問字忙。
  • 為啥《天道》陪酒的三個文人聽完丁元英的詩就坐不住走了
    聽完這首詩,韋天逸鄭重地筆記下了這首詩,又向丁元英敬了一杯酒後,就頭也不回的帶著另外兩個文人走了。臨走前留下一句話「我要是有這樣的朋友,不會這樣對待」。按照一般的人的本性來說,碰到在同一個領域的高手,應該是勾起極大的興趣。
  • 楚尋歡:文人畫還能走多遠?文人畫的生死蛻變
    傳唐·王維:《江幹雪霽圖卷》(局部)文/楚尋歡中國文人畫的理論源於蘇軾的「士人畫」概念以及他所在時代的文人墨客圈氛圍。蘇軾主張「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他對王維推崇備至,曾言「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什麼是「以詩為詞」?從字面上看,就是用寫詩的方式來寫詞
    「以詩為詞」,從字面上看,就是用寫詩的方式來寫詞,也可以說是把詞「詩化」了。這句話是蘇軾的學生陳師道說的:「子瞻(即蘇軾)以詩為詞。」最先開始大量用這種方式作詞的人,就是蘇軾。詩和詞,原本是兩種不同的文學。
  • 《竹韻詩話》付梓專刊(一)
    落日長河     2018年7月28日深夜於長沙嶽麓山     《竹韻詩話》序    好詩詞不是誇出來、捧出來的,而是批出來、鬥出來的。我深信,作為姊妹篇的《竹韻詩話》付梓之時,當是竹林紙貴之日。謂予不信,請拭目以待之。     戊戌孟秋  鄧世廣 於天山下《竹韻詩話》跋    《竹韻詩話》一書,乃周冬興先生論詩評詞之作。自丙申至戊戌,竹韻詩社設每周一講之「鬥詩批詞」欄目,對詩友詩詞來稿點評,歷二載有餘。冬興先生以其直言、幽默、識見、學養,為眾所矚目,熱議紛紛。
  • 古代文學,文人五言詩選輯,古詩十九首
    (《文心雕龍·明詩》)這是對其藝術性的高度概括。具體說來,它在藝術上有以下幾個特色:一,情景相襯的抒情方法。《古詩十九首》的主要藝術特色是長於抒情。它的抒情,往往藉助於自然景物的描繪和環境的烘託來實現,融情入景,寓情於景,達到情景相輔相成、契合無間的完美境界。
  • 劉永連 劉家興|​明清鼎革後東亞文化共同體內各國的中國觀 ——以安南使人對「薙髮易服」的態度為視角
    不僅安南如此,明清鼎革以後,東亞文化共同體內各國的中國觀頗為複雜,朝鮮、日本等國均有自身的審識度量。三國對清代中國雖都持排斥態度,但基於自身特點又各有不同表現。這顯示出周邊國家在與中國漸行漸遠的過程中頗具特殊情態,而其背後的複雜因素不但構成當時特有的東亞國際關係格局,也為後來這些國家走上各自的發展道路做了鋪墊。
  • 杜牧流傳最廣的一首詩,抒發懷才不遇,為後世文人所激賞!
    這首詩題為《遣懷》,意思是排遣情懷。杜牧居揚州時,頗好晏遊,放浪形骸,與青樓女子多有來往,其表面是寫自己對往昔揚州幕僚生活的追憶與感慨,實際上發洩自己對現實的滿腹牢騷,對懷才不遇的不滿,這首詩在後世尤其得到文人的激賞。
  • 愉悅的心境 悠然的情懷
    其中有粉絲說,看他的書法與文字,給人一種愉悅的心境和悠然閒適的情懷。  這一點,大家都非常認同,說宋老師是最懂生活,也最會生活。初識宋俱樂  30多年前,1988年,那是一個龍年。當時宋俱樂在工兵連任指導員,我在團機關任新聞報導員。工兵連是團直屬連隊,跟我的辦公室不遠。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新羅詩人崔致遠的漢詩、日本漢詩集《懷風藻》等都深受《詩經》與唐詩風格影響。10—14世紀,是東亞漢文學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東亞漢文學創作文人輩出、文集大備、文體多樣。在創作原則上,以學習唐宋為主,漢文學批評體系初步形成。其總體的創作價值取向以儒家的詩教理念為主。15—17世紀,是東亞漢文學的成熟期。
  • 文人中國·第三屆文人藝術家詩書畫印作品邀請展徵稿啟事
    1 前言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及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為進一步推動文藝繁榮發展,加快文化藝術傳承與發展,以「激揚文人風採
  • 「野逸清瘦」風格的「永嘉四靈」是《滄浪詩話》主要抨擊的對象
    在《滄浪詩話》第一講中,我們知道了嚴羽作為九流的詩人,卻創造出了一流的詩歌理論,不過這套理論在剛成型的時候,卻有著極強的針對性。唐朝韓愈有一個著名的觀點曰:「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嚴羽寫《滄浪詩話》一開始正是針對這一派詩歌創作的風格和態度,他為什麼要寫下如此恢弘巨著,專門來針對這個詩派呢?這還要從永嘉四靈的創作風格說起。
  • 【古文探奇】螢詩-升庵詩話
    品 READ 讀 螢詩 劉禹錫張文潛二集今不傳,餘家有之,兼愛二詩之工,故錄之於此。昔年餘寓居大理三塔寺,榛莽滿目,飛螢數萬如白晝。餘戲相從諸生曰:「車胤見此,不必囊螢。隋煬帝見此,不必下詔搜索矣。」因作《流螢篇》。何仲默枕藉杜詩,不觀餘家,其於六朝初唐未數數然也。與予及薛君採言及六朝初唐,始恍然自失,乃作《明月流螢》二篇擬之,然終不若其效杜諸作也。如予此篇,明珠按劍及鯤鵬斥鷃,皆與流螢無效涉,可以知詩之難矣。
  • 哪三首清朝文人的詩,讓今天的我們讀起來感覺就像說自己的生活?
    最近讀了三首清朝文人寫的詩,讀完後掩卷沉思,感覺「如此貼近真實生活的詩句,放在今天也毫無違和感。」下面就和大家品讀一番,哪三首清朝文人的詩,讓今天的我們讀起來感覺就像說自己的生活?這句詩字面意思就是「人生天地間,究竟是什麼東西催人快速變老呢?答案是一半是早上催人起床的雞鳴聲,一半是帶人匆匆趕路的馬蹄聲。」這點與今天的我們沒有本質區別,因為我們每天也為了生計起早貪黑、奔波勞碌,直至退休。鬥轉星移,回到今天。身為上班族的我們,每天早上最討厭的事就是從美夢中被刺耳的鬧鈴驚醒。
  • 龍舟大賽舉辦微博詩會 張頤武:融合節日情懷意趣
    龍舟大賽舉辦微博詩會 張頤武:融合節日情懷意趣 著名文化學者張頤武也將參與其中,與廣大網友誦詠端午情懷。  此次江陰站中華龍舟大賽決賽時間正值端午。端午節在民間又有端陽節、午日節等名稱。在這項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人們往往還要進行配香囊、包粽子、賽龍舟等頗具民俗意味的活動。而古今文人墨客也常常以端午的各種民俗活動為對象抒情言志,賦詠出不少令人傳頌的詩歌。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 他們,獲得第三屆文人中國·文人藝術家詩書畫印邀請展第一批獎項
    文人中國第三屆文人藝術家詩書畫印邀請展自開展以來,得到了諸多藝友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謝。尋找當代文人藝術家:文人中國第三屆詩書畫印作品邀請展徵稿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