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親子關係是怎樣的?進入頂尖名校的孩子是靠父母雞娃「雞」出來的嗎?感覺牛津劍橋比藤校更好申請,是真的嗎?家長擇校,該如何去考察國際學校的「含金量」?今天,我們邀請到了頂級國際學校,上海光華劍橋的校長,雷冬冬博士,與我們共同探討教育的話題。
前兩天,微博上有這樣一篇帖子火了:
逗人一笑之餘,小姑娘的「扎心了,老鐵!」也不禁令人陷入深思。
「雞娃」 可能是二十一世紀最流行的教育詞彙了。
在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培訓機構前,我們總能看到門口一排排母親,刷著手機,等待孩子下課,全國每個城市,幾乎都有這樣的「雞娃風景線」。
「望子成龍」四字實乃中國家長的靈魂之音。父母對下一代寄予厚望,為了能夠打造出心目中的完美小孩,將所有的時間、希望、寄託都放在了娃身上:
與其自己看書學習知識,不如把時間用在監督孩子讀書上更有用;
與其找到自己的愛好,不如送孩子去鋼琴班、美術班、馬術班、高爾夫班;
與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度過假期,不如在家長圈看別人家都在如何雞娃來的真實;
夫妻輕鬆的二人世界,性價比似乎也不如熱火朝天的討論怎麼最大化孩子的「發展效益」。
「你就是媽媽全部的希望」,成了家長常掛在嘴邊的話。乍一聽,這話似乎是滿滿的愛,是母親之氣血全部賦予孩子的偉大,一種奉獻感、犧牲感躍然其上。
但這樣真的能如願嗎?「過分雞娃」甚至「犧牲式雞娃」,帶給孩子的究竟是雞血,還是壓迫?
「當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別看現在的孩子從小就開始補習,他們的學習能力其實還沒有以前的孩子強。「上海光華學院劍橋國際中心的校長,雷冬冬這樣點評道。
「現在孩子們是越長越弱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補習把孩子給補傻了。」
雷校長
雷校長是英國Huddersfield大學應用數學的博士,2004年歸國後投身於國際教育行業,曾擔任上海師範大學國際劍橋中心(現領科教育上海區)教務長,自2011年起擔任光華劍橋的校長,因培養出了大批牛劍的畢業生,在行業內被稱為」牛津媽媽「。
在國際教育行業深耕十餘年的她,不僅經歷了國際課程在國內生根發芽的過程,更見證了一代代家庭的親子相處模式。
談及當代父母的焦慮,雷校長認為,與其每天都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試圖掌控孩子成長的每一秒鐘,做父母的不如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以自家孩子為例,雷校長的女兒初三畢業出國,在英國學習的A-level課程,在沒有父母監督和陪伴的情況下,收到了牛津的錄取通知書。
然而,比起很多勵志的牛劍家庭故事,每每談及自己的育兒經,雷校長總會有些不太好意思地說:「說實話,我不怎麼管孩子,家裡對她沒什麼期望值,真的沒想到她能進牛津。「
乍一聽,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言論,但是經過些許推敲,我們能發現這其中有大智慧。
01.
佛系的「牛津媽媽」:家長做好自己,
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為什麼雷校長「不怎麼管孩子」,但女兒依然如此優秀?
有的人會說,可能孩子本身就自律、好學、優秀,這樣的孩子家長就算不管也能成才,這類孩子本身就「省心」。
可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無論是哪個年代,總有一群優秀的學生,他們看似毫不費力的就能取得高分,既不需要天天熬夜,也沒有滿滿當當的補習班。而談及教育方針,他們的父母也會說:我沒有怎麼管過孩子。
這難道是巧合嗎?
這些父母真的只是運氣好,碰巧生出了優秀的孩子而已?
通過與雷校長的溝通,我們發現並非如此。
「每個做父母的應該把勁兒使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雷校長說道,「把自己做好了,孩子也不會差。」
雷校長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工作和責任。她從未因為是XX媽的角色,而拋棄自己的人生。
拋開母親的身份,在學生眼裡她是校長,在老師眼裡她是引領者,在同行眼裡她是教育家...她經常會通過文章和演講,分享自己對事物的思考與感悟。
換句話說,她的人生並非「圍著孩子轉」。她既沒有把所有希望寄託於下一代,也沒有要求女兒一定要「成功」,她視女兒為獨立的個體,也視自己為獨立的人。
英文中有一種說法,叫「Lead by example」,意思就是以身作則,用你的行動去領導他人,而不是嘴。
正如開頭的微博帖子所說,逼孩子比逼自己容易多了,對孩子寄予厚望的父母用盡全力想要把娃打造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然而,多少人能「美夢成真」?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看到過太多父母試圖強行改變孩子的例子,他們自我犧牲式的為孩子費盡心思,如果孩子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則會大失所望。這種大多都是悲劇收尾。」雷校長分析道。
與其教導孩子要熱愛閱讀,不如自己飽讀詩書,通過提升自己的內涵和談吐,讓孩子體會到知識的魅力。
比起給孩子報10個課外班,試圖讓他找到一個可以持久發展的興趣,不如自己在專業內潛心研究,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一個人擁有熱愛的事情,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為什麼真正優秀的孩子都「不用管」?
因為他們的父母沒有在「管孩子」,而是「管自己」。孩子的成長有很大一部分是模仿爸媽的行為,當父母把自己管好了,孩子自然就能照葫蘆畫瓢。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正是這個道理。
02.
初談國際教育:美國 vs. 英國,
到底哪個更適合中國孩子?
8月已經到來,19-20屆的畢業生紛紛開始為入學做起了準備。然而,今年註定是不平凡的留學年。
隨著中美關係越來越緊張,很多留學家庭開始考慮放棄美國,轉戰英國的可能性。
而放眼回顧過去申請季的offer數據,相信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會有過這種感覺:中國學生申請牛劍比藤校容易多了。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根據不完全統計,19-20學年有260位中國學生收到了牛劍的offer。
而八大藤校,拿到offer的中國學生(在內地讀高中)加起來一共只有391人。
讓我們再看去年的數據:
18-19學年,牛劍發了174枚offer,而八大藤校只發了237個offer。
為什麼藤校八所學校全都加起來的offer數量,竟然沒比牛劍兩所學校的offer多多少?
中國孩子為什麼這麼難進藤校?
關於這一問題,雷校長給出的答案是:英美的精英教育理念有非常大的差別。
「進牛津劍橋,看的是這個孩子是否有優秀;進哈佛耶魯,看的是父親有多大能耐。」雷校長這樣形容兩國的教育。「美國的精英教育就是為精英階層所設計的,特別的吃『出身』。對中國孩子來說,也許進哈佛很難,但是對一部分人來說,非常容易。」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她的女兒非常的優秀,在學校裡無論是成績還是課外活動,都比其他的學生要優秀。在她就讀的美高,哈佛每年都會從他們學校錄取3、4個學生。
前年申請的時候,哈佛在她們學校招了兩個孩子,名額中卻沒有她。不是因為她是華裔,而是因為錄取的孩子一個有兄弟姐妹在哈佛讀書,一個孩子的父親是她們高中給哈佛捐錢捐的最多的。」
進入藤校,靠拼爹、拼資源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根據哈佛校內報紙Crimson的調查問卷數據顯示,2017年入學的學生有30%都有親戚曾在哈佛就讀。
哈佛憑Legacy錄取數據
不僅如此,《紐約時報》的文章在2019年指出,如果你的父母在藤校讀書,你被錄取的概率則會增加45.1%。同時,還列出了哈佛、耶魯、普林斯頓2011年Legacy學生的錄取佔比。
雖然藤校因為種種模糊的招生規則飽受海內外詬病,但他們至今並沒有做出任何改變。
然而,這就是美國的現狀。他雖然以民主標榜自己,但對這種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反而包容度很高。而不透明的大學的錄取標準更是「我喜歡誰就錄誰,沒有為什麼,你也不要問」。
「美國的階級已經固化,想要走到精英階層,不要說中國人,就是美國人都非常難。」雷校長總結道。
而英國則不同,雖然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是教育系統卻與中國的主張不謀而合:公平、平等。
曾經,牛劍也和藤校一樣,大批招收私校和權貴階層的子弟,然而英國政府卻介入,強行規定大學每年有一定比例必須從公立學校招生,這一措施為不同階層的學生都提供了機會。
2018年,牛津錄取的公立學生佔比60.5%,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2018牛津英國申請者公立私立情況統計
2018年,劍橋錄取的公立學生佔比65.2%,私立學生佔比34.8%。
「英國與美國最大的不同就是英雄不問出處,只要申請者足夠優秀,他不管你來自於哪裡。」雷校長說道,"英國由於土地的限制,只在本土選拔人才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對海外申請者也比較友好。」
在牛津,本科生裡有20%都是國際學生。
在劍橋,本科國際學生的比例則高達25%。
讓我們再看看藤校的本科國際生數據:
哈佛,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1.8%
耶魯,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0.6%
普林斯頓,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2.2%
哥大,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6.9%
賓大,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3%
布朗,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2.4%
達特茅斯,本科國際學生佔比9.2%
(數據均來自於collegefactual.com)
令人驚訝的是,以多元化著稱的美國、常青藤大學平均本科國際學生的數量只有10.76%!
怪不得大家會覺得中國學生申牛劍比藤校更容易,因為事實確實如此:孩子考不進藤校,太正常了。
所以,雷校長認為,比起擠破頭衝進藤校,與美國的精英階層PK,中國孩子順利進入牛劍的概率要高的多,進入學校後也更能融入當地的氛圍。
因此,孩子在申請的時候,比起捧著美國TOP30鑽研,不如也看看英國的優質大學。
03.
再談國際教育:行業發展日新月異,
國際學校的標準在哪裡?
雷校長自2005年加入行業後,在國際教育行業乘風破浪數年。
她見證了這個行業從門檻低、人才少,學校野蠻生長的萌芽期,到逐漸成熟、門檻升高,優質的行業標杆逐漸浮出水面的穩定期。
然而,由於國際辦學的多樣性,至今仍然很難有專業的機構能夠對國際學校進行「排名」。因此,即便整體行業內的辦學水平已經提升,信息不對稱和大批新學校的崛起,依然造成了大批家長「擇校」難。
談起教育理念,很多國際學校的口號都是:打造擁有國際視野和中國底蘊的世界人才。然而,究竟誰真的做到了,誰只是說說而已,依然很難辨別。
雷校長說,內行看學校,一眼就能看出好壞,但是家長去考察時,難免會被「忽悠」。
所幸,作為「內行」,雷校長與我們分享了她的管理秘訣,對國際學校評判標準、擇校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雷校長認為:好的學校是從上至下,正向循環的過程。而在這個循環中,有兩個決定性人群:管理層、教師。
管理層:一個好的國際學校需要一個通曉中西方文化,對國際教育駕輕就熟且不斷鑽研的校長。
一校之長是學校價值觀體現和執行的靈魂人物,更是全體師生未來方向的領路人,因此,校長的選擇是影響一所學校成敗的最大因素。
這其中,爭議最大的就要數中外方校長的PK。
「在04、05年我剛回國的時候,行業內屬於起步階段,是比較崇洋媚外的,覺得西方什麼都好,學校也很希望用外方校長來做管理工作。但是當我實踐下來的時候,發現無論是聘用外方校長,還是中外各一半,都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雷校長說道。
純外方校長雖然看似更能帶來純正的海外教育,但這也是他最大的弊端:文化差異。無論是經驗多麼豐富的外方校長,都沒有本土的教師更理解、懂得中國的教育環境和家庭需求。不僅如此,單純在國內搬用海外的教育方式,也不一定符合中國的國情。
為了緩解純外方校長會帶來的文化隔閡,很多學校會採用外方學術、中方管理的雙校長方式。然而,中外方各一位校長最大的成本則在溝通。在重大決策和方向性問題上,究竟是誰來拍板?最終決策權是在中方還是外方?我們如何去權衡?
因此,雷校長認為,既然是在中國辦學,還是選擇一個有經驗,有能力的中方校長最好。這樣,無論是對國情的理解、管理的方針、與家長和學生的溝通,都能達到一個非常高效的工作模式。
老師:好老師是好學校的根基,在校老師熱情高漲,靈活使用外籍教師,才能教出好學生。
老師是學生每天直接接觸的教育者,在校老師的專業度和工作熱情,能夠直接反映學校的質量。
「從管理制度和環境來說,當老師在學校工作比較愉快時,他們就更願意為這個學校、為學生付出更多。」雷校長分析道,「因此在擇校時,家長可以多和學校的教師聊一聊,感受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度。」
除了老師的心態,合理的中外教比也是教師安排的關鍵元素。
為了撐門面,有些學校會僱用大量的外籍教師,甚至比例會超過中方教師,但是這麼做很容易丟失孩子的「中國靈魂」。
「現在很多中方教師都是國外名校畢業歸國,專業水準都很高,在很多科目的教授上是有優勢的。所以,在中國辦國際學校最關鍵的還是以中方為主,然後吸取西方的一些優點,這樣才能中西兼併,不失平衡。」
「什麼叫做好學校?好學校就是有個純粹的教育文化,吸引一群優質的教師,自然就會有好口碑。好口碑會帶來好學生,然後正向循環。「雷校長這樣總結道。
在與雷校長談話的尾聲,她有一些發自肺腑的話,想要傳達給所有身為父母的讀者:
養育一個孩子的過程很辛苦,時間也很長。女兒小的時候,我總希望時間能走快一點,讓她快點長大,長到18歲成人。
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雖然過程很漫長,但我很享受,做教育對我的幫助也很大,不僅開拓了我的教育觀,也能更好的幫助我教育自己的孩子。
以前看孩子的時候,總覺得如果我的孩子成績不好,那一定是因為她還不夠努力。但是後來在學校看到過無數家庭和孩子後我就知道,孩子成績不好,真的不能全怪他。
我的女兒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深受啟發,她說:「一個孩子的三觀比他的成績更重要。」
所以,我現在對我的兩個小孫女,成績上沒有一點要求。因為我知道成績好不好,不單純是你說了算。和你的遺傳、父母、環境等都有關係,你是概率事件,是好是壞,上帝說了算。
至今,雷校長依然秉持著自己的教育「秘訣」:做父母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雞娃」大軍的前行中,不妨偶爾放慢腳步,暫停不斷向前衝的焦慮,享受和孩子的親子時光、珍惜眼前懵懂的孩子,因為在你不經意間,他們就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