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管好自己,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被封為「牛津媽媽」的...

2020-12-16 騰訊網

好的親子關係是怎樣的?進入頂尖名校的孩子是靠父母雞娃「雞」出來的嗎?感覺牛津劍橋比藤校更好申請,是真的嗎?家長擇校,該如何去考察國際學校的「含金量」?今天,我們邀請到了頂級國際學校,上海光華劍橋的校長,雷冬冬博士,與我們共同探討教育的話題。

前兩天,微博上有這樣一篇帖子火了:

逗人一笑之餘,小姑娘的「扎心了,老鐵!」也不禁令人陷入深思。

「雞娃」 可能是二十一世紀最流行的教育詞彙了。

在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培訓機構前,我們總能看到門口一排排母親,刷著手機,等待孩子下課,全國每個城市,幾乎都有這樣的「雞娃風景線」

「望子成龍」四字實乃中國家長的靈魂之音。父母對下一代寄予厚望,為了能夠打造出心目中的完美小孩,將所有的時間、希望、寄託都放在了娃身上:

與其自己看書學習知識,不如把時間用在監督孩子讀書上更有用;

與其找到自己的愛好,不如送孩子去鋼琴班、美術班、馬術班、高爾夫班;

與其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度過假期,不如在家長圈看別人家都在如何雞娃來的真實;

夫妻輕鬆的二人世界,性價比似乎也不如熱火朝天的討論怎麼最大化孩子的「發展效益」。

「你就是媽媽全部的希望」,成了家長常掛在嘴邊的話。乍一聽,這話似乎是滿滿的愛,是母親之氣血全部賦予孩子的偉大,一種奉獻感、犧牲感躍然其上。

但這樣真的能如願嗎?「過分雞娃」甚至「犧牲式雞娃」,帶給孩子的究竟是雞血,還是壓迫?

「當今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別看現在的孩子從小就開始補習,他們的學習能力其實還沒有以前的孩子強。「上海光華學院劍橋國際中心的校長,雷冬冬這樣點評道。

「現在孩子們是越長越弱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補習把孩子給補傻了。」

雷校長

雷校長是英國Huddersfield大學應用數學的博士,2004年歸國後投身於國際教育行業,曾擔任上海師範大學國際劍橋中心(現領科教育上海區)教務長,自2011年起擔任光華劍橋的校長,因培養出了大批牛劍的畢業生,在行業內被稱為」牛津媽媽「

在國際教育行業深耕十餘年的她,不僅經歷了國際課程在國內生根發芽的過程,更見證了一代代家庭的親子相處模式。

談及當代父母的焦慮,雷校長認為,與其每天都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試圖掌控孩子成長的每一秒鐘,做父母的不如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以自家孩子為例,雷校長的女兒初三畢業出國,在英國學習的A-level課程,在沒有父母監督和陪伴的情況下,收到了牛津的錄取通知書。

然而,比起很多勵志的牛劍家庭故事,每每談及自己的育兒經,雷校長總會有些不太好意思地說:「說實話,我不怎麼管孩子,家裡對她沒什麼期望值,真的沒想到她能進牛津。「

乍一聽,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言論,但是經過些許推敲,我們能發現這其中有大智慧

01.

佛系的「牛津媽媽」:家長做好自己,

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為什麼雷校長「不怎麼管孩子」,但女兒依然如此優秀?

有的人會說,可能孩子本身就自律、好學、優秀,這樣的孩子家長就算不管也能成才,這類孩子本身就「省心」。

可是,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無論是哪個年代,總有一群優秀的學生,他們看似毫不費力的就能取得高分,既不需要天天熬夜,也沒有滿滿當當的補習班。而談及教育方針,他們的父母也會說:我沒有怎麼管過孩子。

這難道是巧合嗎?

這些父母真的只是運氣好,碰巧生出了優秀的孩子而已?

通過與雷校長的溝通,我們發現並非如此。

「每個做父母的應該把勁兒使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雷校長說道,「把自己做好了,孩子也不會差。」

雷校長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有自己的工作和責任。她從未因為是XX媽的角色,而拋棄自己的人生。

拋開母親的身份,在學生眼裡她是校長,在老師眼裡她是引領者,在同行眼裡她是教育家...她經常會通過文章和演講,分享自己對事物的思考與感悟。

換句話說,她的人生並非「圍著孩子轉」。她既沒有把所有希望寄託於下一代,也沒有要求女兒一定要「成功」,她視女兒為獨立的個體,也視自己為獨立的人

英文中有一種說法,叫「Lead by example」,意思就是以身作則,用你的行動去領導他人,而不是嘴。

正如開頭的微博帖子所說,逼孩子比逼自己容易多了,對孩子寄予厚望的父母用盡全力想要把娃打造成自己想像中的樣子,然而,多少人能「美夢成真」?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看到過太多父母試圖強行改變孩子的例子,他們自我犧牲式的為孩子費盡心思,如果孩子沒有達到他們的預期,則會大失所望。這種大多都是悲劇收尾。」雷校長分析道。

與其教導孩子要熱愛閱讀,不如自己飽讀詩書,通過提升自己的內涵和談吐,讓孩子體會到知識的魅力。

比起給孩子報10個課外班,試圖讓他找到一個可以持久發展的興趣,不如自己在專業內潛心研究,言傳身教、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一個人擁有熱愛的事情,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為什麼真正優秀的孩子都「不用管」?

因為他們的父母沒有在「管孩子」,而是「管自己」。孩子的成長有很大一部分是模仿爸媽的行為,當父母把自己管好了,孩子自然就能照葫蘆畫瓢。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正是這個道理。

02.

初談國際教育:美國 vs. 英國,

到底哪個更適合中國孩子?

8月已經到來,19-20屆的畢業生紛紛開始為入學做起了準備。然而,今年註定是不平凡的留學年。

隨著中美關係越來越緊張,很多留學家庭開始考慮放棄美國,轉戰英國的可能性。

而放眼回顧過去申請季的offer數據,相信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會有過這種感覺:中國學生申請牛劍比藤校容易多了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根據不完全統計,19-20學年有260位中國學生收到了牛劍的offer

而八大藤校,拿到offer的中國學生(在內地讀高中)加起來一共只有391人

讓我們再看去年的數據:

18-19學年,牛劍發了174枚offer,而八大藤校只發了237個offer

為什麼藤校八所學校全都加起來的offer數量,竟然沒比牛劍兩所學校的offer多多少?

中國孩子為什麼這麼難進藤校?

關於這一問題,雷校長給出的答案是:英美的精英教育理念有非常大的差別

進牛津劍橋,看的是這個孩子是否有優秀;進哈佛耶魯,看的是父親有多大能耐。」雷校長這樣形容兩國的教育。「美國的精英教育就是為精英階層所設計的,特別的吃『出身』。對中國孩子來說,也許進哈佛很難,但是對一部分人來說,非常容易。」

「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她的女兒非常的優秀,在學校裡無論是成績還是課外活動,都比其他的學生要優秀。在她就讀的美高,哈佛每年都會從他們學校錄取3、4個學生。

前年申請的時候,哈佛在她們學校招了兩個孩子,名額中卻沒有她。不是因為她是華裔,而是因為錄取的孩子一個有兄弟姐妹在哈佛讀書,一個孩子的父親是她們高中給哈佛捐錢捐的最多的。」

進入藤校,靠拼爹、拼資源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根據哈佛校內報紙Crimson的調查問卷數據顯示,2017年入學的學生有30%都有親戚曾在哈佛就讀

哈佛憑Legacy錄取數據

不僅如此,《紐約時報》的文章在2019年指出,如果你的父母在藤校讀書,你被錄取的概率則會增加45.1%。同時,還列出了哈佛、耶魯、普林斯頓2011年Legacy學生的錄取佔比。

雖然藤校因為種種模糊的招生規則飽受海內外詬病,但他們至今並沒有做出任何改變。

然而,這就是美國的現狀。他雖然以民主標榜自己,但對這種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反而包容度很高。而不透明的大學的錄取標準更是「我喜歡誰就錄誰,沒有為什麼,你也不要問」

「美國的階級已經固化,想要走到精英階層,不要說中國人,就是美國人都非常難。」雷校長總結道。

而英國則不同,雖然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是教育系統卻與中國的主張不謀而合:公平、平等。

曾經,牛劍也和藤校一樣,大批招收私校和權貴階層的子弟,然而英國政府卻介入,強行規定大學每年有一定比例必須從公立學校招生,這一措施為不同階層的學生都提供了機會。

2018年,牛津錄取的公立學生佔比60.5%,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2018牛津英國申請者公立私立情況統計

2018年,劍橋錄取的公立學生佔比65.2%,私立學生佔比34.8%。

「英國與美國最大的不同就是英雄不問出處,只要申請者足夠優秀,他不管你來自於哪裡。」雷校長說道,"英國由於土地的限制,只在本土選拔人才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對海外申請者也比較友好。」

在牛津,本科生裡有20%都是國際學生。

在劍橋,本科國際學生的比例則高達25%。

讓我們再看看藤校的本科國際生數據:

哈佛,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1.8%

耶魯,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0.6%

普林斯頓,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2.2%

哥大,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6.9%

賓大,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3%

布朗,本科國際學生佔比12.4%

達特茅斯,本科國際學生佔比9.2%

(數據均來自於collegefactual.com)

令人驚訝的是,以多元化著稱的美國、常青藤大學平均本科國際學生的數量只有10.76%

怪不得大家會覺得中國學生申牛劍比藤校更容易,因為事實確實如此:孩子考不進藤校,太正常了。

所以,雷校長認為,比起擠破頭衝進藤校,與美國的精英階層PK,中國孩子順利進入牛劍的概率要高的多,進入學校後也更能融入當地的氛圍

因此,孩子在申請的時候,比起捧著美國TOP30鑽研,不如也看看英國的優質大學。

03.

再談國際教育:行業發展日新月異,

國際學校的標準在哪裡?

雷校長自2005年加入行業後,在國際教育行業乘風破浪數年。

她見證了這個行業從門檻低、人才少,學校野蠻生長的萌芽期,到逐漸成熟、門檻升高,優質的行業標杆逐漸浮出水面的穩定期。

然而,由於國際辦學的多樣性,至今仍然很難有專業的機構能夠對國際學校進行「排名」。因此,即便整體行業內的辦學水平已經提升,信息不對稱和大批新學校的崛起,依然造成了大批家長「擇校」難。

談起教育理念,很多國際學校的口號都是:打造擁有國際視野和中國底蘊的世界人才。然而,究竟誰真的做到了,誰只是說說而已,依然很難辨別。

雷校長說,內行看學校,一眼就能看出好壞,但是家長去考察時,難免會被「忽悠」。

所幸,作為「內行」,雷校長與我們分享了她的管理秘訣,對國際學校評判標準、擇校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雷校長認為:好的學校是從上至下,正向循環的過程。而在這個循環中,有兩個決定性人群:管理層、教師。

管理層:一個好的國際學校需要一個通曉中西方文化,對國際教育駕輕就熟且不斷鑽研的校長。

一校之長是學校價值觀體現和執行的靈魂人物,更是全體師生未來方向的領路人,因此,校長的選擇是影響一所學校成敗的最大因素。

這其中,爭議最大的就要數中外方校長的PK。

「在04、05年我剛回國的時候,行業內屬於起步階段,是比較崇洋媚外的,覺得西方什麼都好,學校也很希望用外方校長來做管理工作。但是當我實踐下來的時候,發現無論是聘用外方校長,還是中外各一半,都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問題。」雷校長說道。

純外方校長雖然看似更能帶來純正的海外教育,但這也是他最大的弊端:文化差異。無論是經驗多麼豐富的外方校長,都沒有本土的教師更理解、懂得中國的教育環境和家庭需求。不僅如此,單純在國內搬用海外的教育方式,也不一定符合中國的國情。

為了緩解純外方校長會帶來的文化隔閡,很多學校會採用外方學術、中方管理的雙校長方式。然而,中外方各一位校長最大的成本則在溝通。在重大決策和方向性問題上,究竟是誰來拍板?最終決策權是在中方還是外方?我們如何去權衡?

因此,雷校長認為,既然是在中國辦學,還是選擇一個有經驗,有能力的中方校長最好。這樣,無論是對國情的理解、管理的方針、與家長和學生的溝通,都能達到一個非常高效的工作模式

老師:好老師是好學校的根基,在校老師熱情高漲,靈活使用外籍教師,才能教出好學生。

老師是學生每天直接接觸的教育者,在校老師的專業度和工作熱情,能夠直接反映學校的質量。

「從管理制度和環境來說,當老師在學校工作比較愉快時,他們就更願意為這個學校、為學生付出更多。」雷校長分析道,「因此在擇校時,家長可以多和學校的教師聊一聊,感受他們對工作的熱情度。

除了老師的心態,合理的中外教比也是教師安排的關鍵元素。

為了撐門面,有些學校會僱用大量的外籍教師,甚至比例會超過中方教師,但是這麼做很容易丟失孩子的「中國靈魂」。

現在很多中方教師都是國外名校畢業歸國,專業水準都很高,在很多科目的教授上是有優勢的。所以,在中國辦國際學校最關鍵的還是以中方為主,然後吸取西方的一些優點,這樣才能中西兼併,不失平衡。」

「什麼叫做好學校?好學校就是有個純粹的教育文化,吸引一群優質的教師,自然就會有好口碑。好口碑會帶來好學生,然後正向循環。「雷校長這樣總結道。

在與雷校長談話的尾聲,她有一些發自肺腑的話,想要傳達給所有身為父母的讀者:

養育一個孩子的過程很辛苦,時間也很長。女兒小的時候,我總希望時間能走快一點,讓她快點長大,長到18歲成人。

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雖然過程很漫長,但我很享受,做教育對我的幫助也很大,不僅開拓了我的教育觀,也能更好的幫助我教育自己的孩子。

以前看孩子的時候,總覺得如果我的孩子成績不好,那一定是因為她還不夠努力。但是後來在學校看到過無數家庭和孩子後我就知道,孩子成績不好,真的不能全怪他

我的女兒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深受啟發,她說:「一個孩子的三觀比他的成績更重要。」

所以,我現在對我的兩個小孫女,成績上沒有一點要求。因為我知道成績好不好,不單純是你說了算。和你的遺傳、父母、環境等都有關係,你是概率事件,是好是壞,上帝說了算。

至今,雷校長依然秉持著自己的教育「秘訣」:做父母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雞娃」大軍的前行中,不妨偶爾放慢腳步,暫停不斷向前衝的焦慮,享受和孩子的親子時光、珍惜眼前懵懂的孩子,因為在你不經意間,他們就長大了。

相關焦點

  • 父母對孩子不要過早放手,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二十年前,我從農村學校往縣城學校調動的時候,父母很不理解地對我說:你現在工作好好的,離家還近,一早一晚還能回家幫著種地。往城裡調幹什麼?到了城裡又沒有房子,還得租房子住,不是找急嗎?……父母說得很有道理,不要往城裡調動的理由是很多的!但是我決定往城裡調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有利於孩子的教育!
  • 睿智燈塔-父母的及時「閉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少網友吐槽「很多話講一遍就足夠了,雖然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好,但父母說的次數多了,心裡不知不覺就煩了。」「父母說多了,自己會產生逆反情緒。天天懷疑我早戀,後來我故意早戀,就是為了氣他們。」終於,在孩子與母親的又一次衝突之後,孩子自己趁父母不注意,偷偷地跑到了爺爺家,爺爺以為孩子的媽媽知道,就沒有告訴孩子媽媽。這件事情的發生,著實嚇壞了這位母親,也讓這位母親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現了問題。
  • 好的父母為孩子遮風擋雨,無知的父母對孩子風吹雨打
    爸爸說:"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對你好,不要盲目信任別人,要自己做判斷。"我有個閨蜜當時看到這篇文章特別激動,馬上轉發給我說:"你看看人家這教育方法絕了,得讓孩子知道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改天讓我老公也給我兒子練練。"我說:"可拉倒吧,你要不想讓你兒子以後精神分裂,最好甭照著做。"
  • 父母要注意:你對孩子的評價,就是孩子對自己的暗示
    你對孩子的評價,就是孩子對自己的暗示北京大學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主任方新曾說:人的一生都是催眠的結果,想一想你對孩子說話的高頻詞是什麼,你就是在暗示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當家長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慢」就是在暗示孩子是一個「慢」的人;所以爸爸媽媽在評價孩子的過程當中,要反思一下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 別對孩子大聲責罵了,試試斯託夫人的「自然法則」,輕鬆管好孩子
    女兒看到媽媽對自己的鼓勵,自己心中也對學習更多的只是充滿了渴望,就這樣,斯託夫人成功的教育出了一個優秀的孩子。這一教育方式後來就被人們廣為流傳,斯託夫人將這一教育方式稱為」自然法則「。自然法則講究的就是:順應孩子的自然天性、不逼迫孩子、不強求孩子,讓孩子自然的成長。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 「我在管,你在慣」,父母教育觀點不一致,給孩子造成這3種影響
    作為父母人生最重要的一節必修課就是教育子女,而在這節「課」中每一個父母的「成績」也是不盡相同的,因此不同「成績」的父母有自己不同的教育理念,而如果一個孩子的父母沒有統一好教育理念就會使孩子的教育出現影響。
  • 真正的富養,是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許多父母沒有把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他們打著「愛孩子」或者「為孩子好」的旗號,對孩子提出各種要求。如果孩子做不到,愛就會變成粗暴的交換與威脅。殊不知,你的孩子,並不真的是「屬於你的孩子」。前央視主持人王小騫在新書《媽媽知道怎麼辦》裡提到富養有4個層面。分別是肯為孩子花錢;肯為孩子花時間;肯為孩子學習;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 蠟筆小新:懂事不分年紀,父母的教育,是對孩子最好成長
    教育不好孩子就是家長的責任,有些人不僅不教育,相反還任由他們胡作非為,有些後果普通家庭可以承擔,但有些後果並不是他們能夠承擔的。 而他更是為了媽媽不淋雨,隻身一人去給媽媽送傘。 試問一些各位,在他的那個年齡,有誰為自己的母親做過任何一件事情?再試問一句那些家長,你們的孩子能夠做到這種地步嗎?前提是他們還在上幼兒園的年齡段!
  • 【家長學堂】總是對孩子感到愧疚的父母,很難給孩子帶來幸福
    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是:「你們對不起我,讓著我是應該的」,這種觀念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02因為愧疚,給孩子很多物質補償物質補償,也是父母為了減少愧疚最常見的一種行為。有位家長,家裡是開工廠的,平時不怎麼管孩子,都是交給爺爺奶奶帶。
  • 孩子偷錢難教育?當父母的不能不管,該咋管呢?
    2.父母管得嚴父母怕孩子亂花錢,常常會嚴格控制孩子的零花錢,但是孩子的天性就是:越不允許的事,越想去做,也是不滿父母的控制。姐姐和姐夫對孩子不夠了解,只會呵斥,打罵孩子,以為教訓一頓就會改正,但在孩子心裡,他只是懼怕爸爸媽媽,也不會去主動問爸爸媽媽要什麼東西。每次父母對他說的話都是:必須,一定不行,這種命令的語氣。
  • 《奪冠》朱婷為什麼打球: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03 最好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李鎮西老師說:我們培養的多是"為別人而存在"的孩子,這個為別人而存在的孩子是這樣的一種狀態,為老師的表揚、為家長的獎勵、為成年人的種種期待與願望而"成為好人"。爸爸媽媽們,考自己一個問題吧:我家孩子的夢想是什麼?你能不能回答上來呢?
  •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以身作則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父母以身作則時代變了,學習居然成了一件讓人焦慮的事情。成為一名母親後我才驚覺,現在的教育竟然成了輔導班式的攀比。似乎不給孩子報十個八個輔導班,孩子就得不到好的教育一樣。看到過兩個視頻。媽媽已經沒有了自我,她的生命全在孩子那裡,而爸爸又缺席,不僅沒能幫助媽媽,反而孩子一出問題就責怪媽媽。這就導致了媽媽自己精神都出現了問題,這樣怎麼能照顧和教育好孩子呢?
  • 「你是菩薩送來的金鳳凰」,父母對孩子認可就是全世界對孩子認可...
    但是詹青雲的媽媽跟詹青雲說:「你是特別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那一個,是觀音菩薩送來的金鳳凰,你一定可以超越很多人,成為最棒的你自己。」詹青雲說這句話的時候,彈幕上很多人在說:「這就是原生家庭的重要性。」父母對孩子的認可和鼓勵,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現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前所未有地重視,但大部分注意力都在學習上,忽視了孩子本身的個性成長。更讓人擔心地是,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父母本身就是教育
    父母本身就是教育時間:2020-12-22 12:38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近日,一家超市的監控記錄下一位媽媽帶兒子逛超市的奇葩過程。在浙江杭州,一位媽媽帶著6歲的兒子逛超市。這位媽媽神情異常慌張,左顧右盼後,隨手拿下懸掛的炒鍋,放於購物車內。
  • 兒子當媽媽的電競導師?鄧亞萍:大人管不住自己,憑什麼管孩子?
    兒子答,「因為我打得好,能帶他們上分。」鄧亞萍的疑問隨之而來:「打得好是打得多好?」母子倆聊下來,鄧亞萍才發現,自家兒子打遊戲最好的成績能拿到北京市第八!出於運動員的嗅覺,她果斷去了兩家電競俱樂部實地考察,回來後,她把所觀所感跟兒子詳細聊了出來。
  • 父母對孩子最積極的期待,就是我相信你
    01 每個孩子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他最信任的人,就是他的父母。 孩子年少時,家庭就是孩子的全世界。當他在外遇到困難、受到委屈時,第一個想去求助的,便是父母。 如果連父母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孩子就像被全世界拋棄了一樣,會感到孤單無助。
  • 女老師跪求,欲與兒子斷絕親子關係:父母管不住孩子原因有三
    但讓人沒料到,孩子的帶來讓他們的關係惡化,所以倆人在孩子8歲的時候離婚,孩子跟著媽媽。媽媽感情失敗之後,就一心拼事業,後來用6年的時間,從一個初中老師成大學老師,並與 另一男人相戀結婚。而這期間,孩子一直被寄養在老家,只有寒暑假才能見上幾面。所以這媽媽和孩子的感情並不太好,甚至有些水火不容。孩子喜歡玩遊戲,媽媽就會說他,說不到一塊去,就動手打。
  • 8歲孩子的檢討書走紅,筆跡稚嫩配拼音,網友:好父母教出好孩子
    「這才是有擔當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將來差不了!」「前段時間幾個孩子踩踏人家的汽車擋風玻璃,結果父母說不能肯定就是他家孩子踩壞的,對比一下,家庭教育的高下立見。為這位媽媽點讚!」「熊孩子背後大多都是熊家長,這位媽媽的教育方式方法很給力!」
  • 用心的父母對孩子從來不用激將法
    在我的印象中,林媽媽教育她的方法就是我們說的「激將法」,如果小林做錯了什麼,或者即使沒有做錯什麼,媽媽都會拿她的缺點去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這讓她變得非常不自信。雖然她知道媽媽是太愛自己,也承認自己已經足夠優秀,只是太擔心自己才這樣做的。但她很不喜歡母親這樣對待自己,每當媽媽當著別人面收自己的不好的時候,她總會默默的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