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讓大家見笑了,第一次聽到EVO的名字,居然是一款叫做極品飛車8的遊戲,記得那時候三菱EVO,只要贏一場比賽,就可以瘋狂改裝發動機堆砌馬力,當EVO在遊戲中改到1000匹馬力時,彷佛已經找不到換車的理由,什麼蘭博基尼,什麼M power都只是鍵盤下的敗將!
走出遊戲進入汽車行業後發現,原來1000匹馬力的EVO居然是真實案例,然而三菱無心造車,EVO估計要成為一段遠古傳說!沒有三菱後,日系陣營中只有本田願意扛起增壓大旗,於是本田開發了1.0T、1.5T、2.0T、3.5T四款增壓機型。
原來增壓發動機一直是歐洲車的強項,但是這幾年歐系車似乎有點慫,大眾曾經萬人敬仰的EA888,現在連自主品牌都瞧不上,更加荒唐的是,歐系車比如寶馬的2.0T,馬力居然比本田1.5T還小,這是咋回事?
柴油機背鍋
歐系車曾經一直堅持兩條腿走路(主要是汽油機玩不過日系),省油選柴油版,要性能選汽油版,沒想到的是,排放門事件把柴油這條腿打折了。
由於歐系車一直堅持柴油機和汽油機共用缸體等零部件(重),於是柴油機的設計間接拖累了汽油機,去看看寶馬和沃爾沃的引擎,它們的動力是不錯,但官方從不會在任何公開場合談效率。
本來歐系車的汽油機跟柴油機共用技術,比如缸體,所以它可以進一步壓榨動力,但是同樣的動力,歐系車要付出更多油耗。於是歐洲車開始走起低轉速高扭矩的路線,名義上這種設計符合柴油機調性,但實際上就是靠低轉速降低油耗,而且轉速越低越省油的概念還灌輸給了國內消費者。
歐標助攻
歐盟有歐盟的循環測試標準,比如WLTP,美國有自己的EPA循環,日本有JC08循環。車企開發一臺發動機油耗高不高自己說了不算,它得按照不同的循環標準跑一次才行,打個比方,國內車企自己宣傳的油耗沒用,只有上報給工信部的油耗才會被認可。
NEDC循環時期,平均車速低而且加速很緩慢,這樣日系車的高轉速發動機就佔不到半毛錢優勢,而歐系車的小排量增壓可以做到非常漂亮的油耗數據,日系車打心裡想罵娘的。
從NEDC切換到WLTP循環後,看起來嚴苛一些,但也就車速提高一點加速時間縮短一點,所以國內都不打算跟著玩了,再過幾年中國也要用自己的CATC循環。由於歐盟碳排放超標需要繳納高額罰金,歐系車就靠汽油機一條腿走路,根本無法滿足法規,於是大夥哪有心思去搞什麼高馬力機器,跟著政策走就行了。
意外的本田
對發動機來說,到底是馬力大好,還是扭矩大好,一直有人爭個不停,實際上馬力也是加上扭矩才算出來的,如果要形容一個物體加速快與慢,肯定是看馬力!汽車領域,很少有車企像本田這樣,從摩託車跨界進軍汽車。
摩託車要求發動機小但功率密度大,汽車要求發動機低油耗低排放,兩者設計思路不太一樣。因為有摩託車或者說VTEC的高轉情節,本田仍有很強的意願去造高轉四衝程發動機。原因很簡單,本田工程師認為丟了高轉就好像丟了魂,因為發動機紅線轉速高,所以本田的1.5T馬力大。
日系車沒有柴油機包袱,可以放開手去搞汽油機,在汽油機效率和輕量化方面仍然是行業翹楚,因為可以把汽油機的效率做得比同行高,於是可以騰出一點精力放在提高動力上。不要認為高轉就是把發動機轉速提高就行,你總得滿足排放這個前提,而高轉排放並不好控制,這就很考驗發動機的控制精度了,就這個而言,日系車在汽油機領域還是很厲害的。
教授總結
國產發動機近幾年技術迎頭趕上,而國內本來就沒有發展柴油機的土壤,所以這幾年有趕超歐系車的趨勢。如今國內的老牌車企放出的新發動機,動力和效率都是可以的,要是錢到位了,國產發動機性能會超乎你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