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奪冠》熱映的背後,不只是中國人在體育上的勝利

2020-10-10 軍武次位面

我們不但要贏,而且要贏得與時俱進

趁著國慶假期,軍武菌抽空去觀看了少見的以中國女排為題材的電影《奪冠》。在看過《奪冠》之後,軍武菌感慨頗多,這部《奪冠》的內涵遠不止小小排球賽場上的「奪冠」

▲「中國女排」可以說已經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了
除了中國女排的奮鬥精神和比賽中遭遇的坎坷以外,電影《奪冠》還向我們傳達出了另外一層更加深刻的內涵:中國要想在世界上贏得勝利,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需要與時俱進。

1

80年代,體育是國人的精神支柱

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女排精神」之所以會成為一個時代的國民記憶和曾經中國的國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80年代的中國,無論是在經濟建設上還是在文化建設上,可以說處處都同世界先進水平有著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說難聽一點,一度是令很多人「絕望」的。

▲1983年的中國GDP,還不如日本的一個零頭

論經濟發展,諾大的中國就是日本一個零頭的水平,很多早就被日本淘汰的產品或技術,只要一引進中國,立馬就是人人搶著要的「香餑餑」;論文化建設,歐美早已「過季」的電影/電視劇,隨便拿一部在國內放映,就能立刻在中國老百姓當中掀起巨大的觀影熱潮。

▲曾引起無數中國青少年爭相模仿的《加裡森敢死隊》
在這種情況下,體育就成了一代中國人在國際舞臺上找回「自信與驕傲」的偏方,相比於其他的體育項目,排球這種強調團隊精神,身體對抗異常激烈的「大球項目」尤為讓人關注。

▲你來我往,全攻全守,全隊密切配合的比賽
總是格外引人注目

如果中國運動員能在這種項目上取得對美、日等強國的勝,1是可以證明中國人在高強度的體育對抗當中,也有不輸於其他人種的體質(尤其是普遍被認為運動能力更勝一籌的白人和黑人)。

2是這種靠團隊緊密配合和隊員勤學苦練而得來的勝利,在國家整體實力弱於對手的大背景下,更有「以弱勝強」的味道,也更符合東方文明所倡導的「精神戰勝物質」的哲學理念。

在電影《奪冠》的前半部分,就為我們呈現了這樣一幕「精神戰勝物質」的縮影:在聽聞發達國家的強隊開始用計算機計算對手主力選手的數據,以輔助本隊訓練,制定相應戰術的消息後,無法獲得同等訓練條件的中國女排,只能選擇在訓練中將排球網升高15釐米這種「劍走偏鋒」的怪招,以取得在真正的比賽中出其不意的效果。

拿軍事方面的例子進行類比的話,80年代中國女排在賽場上的勝利,類似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勝利,都是面對強敵,都是先天條件遠輸於對手,都是靠自身的高超戰法和刻苦訓練彌補了客觀條件上的劣勢,都極大的鼓舞了民族士氣。

還記得去年國慶檔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嘛?那裡面有這樣一個鏡頭,在市民觀看中美女排的比賽之前,一個路邊的老大爺無不自豪的說道:「我跟你講,我們的『鐵榔頭』(郎平)啪的一個扣球,把那海曼(鰻)打得跟條帶魚似的!」(註:海曼是當時美國女排的主力隊員)

▲截圖來自電影《我和我的祖國》

這段臺詞除了還原了80年代中國人對「女排」的特殊感情以外,細琢磨一下還有另外一層苦澀的味道:在80年代,中國人要是想「收拾」一下美國人,漲漲志氣,也只能在賽場上由以郎平為代表的女排姑娘來完成了。

一個人口多達十幾億的大國,在士氣方面居然要嚴重依賴一群打球的年輕姑娘,這種局面顯然既心酸也不正常。

▲曾經的中國女排,承擔了遠遠超出應有水平的壓力

2

重新走向世界的中國人,

可以用更加成熟的心態面對世界

「女排精神」是一個時代的國民記憶不假,但其「本體」畢竟也只是一項體育活動而已,在步入21世紀之後,儘管中國同世界先進水平在很多方面還有著不小的差距,但是我們在心態上已經平衡了很多,那些曾經橫掃中國文化思想領域的「夏令營中的較量」式的有關外國的神話反智段子,開始一點點失去了市場。


▲軍武菌小時候可沒少被家長老師用這篇扯淡的文章鞭策

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曾經中國女排的絕對主力隊員「郎平」以教練身份所率領的美國女排在比賽中遇上了中國女排。

在對陣中國女排的比賽當中,總體實力不及中國隊的美國女排以「3:2」的最終比分成功翻盤,擊敗了衛冕冠軍中國隊,並在此之後一路殺進了決賽,奪得了銀牌。(在2005年美國排協籤下郎平當教練的時候,美國人給她的任務僅僅是「將美國女排帶入北京奧運會賽場」即可,顯然,郎平嚴重超額完成了任務)

▲2008年帶領美國女排徵戰的郎平
在家門口被美國女排擊敗的結局雖然令很多中國人感到遺憾,但是可喜的是當年的大部分中國人已經可以用更加開闊的視野來正確的看待這一事件了(2005年,對於郎平執教美國女排的決定,雖然有些人在網上痛罵賣國,但同樣有很多中國人在網絡上表達了支持)。

▲截圖來自報導《郎平:我為什麼執教美國女排》

讓體育競技更加「純碎」,從長遠來看,無論是對國家、對運動員還是對體育運動本身都更有好處。

一個走向開放的中國,一個用世界通用規則同世界打交道的中國,在走向開放的道路上,怎麼可能不經歷一些挫折呢?況且,這些挫折從長遠來看,未必就是挫折,它只是正常的競技輸贏而已。

海外執教,尤其是執教美國隊的經歷,不但讓郎平深入了解了外國球隊的內部情況,更讓她接觸到了外國先進的保障理念、選拔理念和訓練理念。這些國際同行的先進經驗,都讓郎平在第二次執掌中國女排教練的時候受益匪淺(90年代中期,郎平曾經擔任過中國女排的主教練)。

▲截圖來自「中國僑網」《"鐵榔頭"郎平美國執教往事:職業精神令人欽佩》
按「傳統的東方思維」像美國隊這種臨時組隊,隊員作風散漫,訓練時間很短的球隊怎麼可能和具有高度紀律性、組織性、長期接受高強度訓練的強隊在奧運賽場上硬碰硬呢?但實際比賽結果證明,人家就是做到了,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們細細考量。

在除開體育賽場之外的其他領域,看似「慵懶散漫」的美國人也總是能夠做出一些領先世界的成績,這裡面的內在原因一定有某些相通的地方。

3

想在新時代取得勝利,

必然要在精神、物質和理念上都做到世界領先

2013年,已經具有豐富的國際執教經驗的「鐵榔頭」重新執掌中國女排,回歸中國女排的郎平這一次給中國女排帶來了全新的改變。

「首發制、大範圍篩選人才、完善專業的教練/後勤保障團隊、注重隊員的個性化」都為中國女排帶來了全新的面貌。

▲由郎平重點培養的朱婷

也早已開始了自己的國際徵戰之路
中國女排的重新崛起,
朗平當居首功

這些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措在電影中都有詳細的體現,具體的為了「不劇透」我就不說了,大家感興趣的可以親自去看看,在這隻粗略的說說我感受比較深的地方。

80年代為了對抗訓練條件遠超自己的對手,中國女排採取了一系列堪稱「魔鬼」的訓練方式,比如前文說到的「將球網升高15釐米」這種操作。

這樣的訓練方式,雖然出了成績,但是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很多當年的女排姑娘在自身生活被嚴重擠佔的同時還落下了許多傷病。

郎平在25歲第一次退役時,其膝蓋的磨損程度就已經達到了七十歲老人的程度。僅僅是膝蓋部位,郎平就進行過7次手術。

▲《奪冠》中7號隊員的原型人物陳招娣
80年代中國女排的另一主力運動員,有著「拼命三郎」、「獨臂將軍」之稱的陳招娣,在去世之後,人們在她的骨灰當中發現了5枚鋼釘……

因為自身有著對傷病和「魔鬼」訓練正反面的清晰認識,所以郎平在重掌女排主教之後並沒有採用昔日被普遍認為是「見效快、出成績、教練認真負責」的老辦法,而是對新時代的運動員全面採取了張揚個性的但有一定風險的新辦法。

採用新訓練方式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主教練如果採用老的「魔鬼訓練方式」,即使成績不理想,也可以推說是「這一屆球隊實力不行,我盡力了」,別人看到球隊訓練很刻苦,也說不出來什麼。

而採用新的訓練方式,進行大幅度改革,那萬一失敗,主教練就要承擔失敗的責任了,旁觀者會說「你看看你,出國一趟『好的沒學會』還把優秀傳統都弄丟了,淨整『么蛾子』」。

▲自古以來,庸才總是「但求無過」
能者總是積極進取,敢於承擔風險

「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可以退出國家隊,可以談戀愛,運動一定要注重放鬆與防護,在該給隊員補充營養的時候絕不吝嗇經費,接受失敗……」

「在讓自己的隊員在成為優秀運動員的同時,也成為一個優秀的成功人士。」

郎平的新理念,讓中國女排煥然一新。

▲這段很燃,我看後表示很贊!
2014年10月,中國女排在義大利世錦賽中奪得銀牌;2015年9月,中國女排在女排世界盃中奪得冠軍;2016年8月,中國女排在巴西奧運會中摘得金牌;2019年,中國女排以「十一戰全勝的佳績」,蟬聯世界盃冠軍!

▲2016年,中國女排重奪奧運冠軍

圖片來自:新浪體育

從這一連串傲人的戰績不難發現,中國女排在張揚個性的同時,取得了極佳的運動成績。

在看完電影《奪冠》之後,感到「很燃」的我又馬不停蹄地去「B站」搜了一下現在這支中國女排的比賽視頻。看過現在中國女排的比賽視頻,就會發現,這群鬥志昂揚的姑娘們不止是在打比賽,更是在快樂地享受比賽,一些網友在給女排的比賽集錦視頻起標題的時候,就直接使用了這樣的語句:「不好笑不要錢 女排姑娘的群口相聲」。

▲在現在的比賽當中,姑娘們的心態是「輕鬆+愉快」的

張揚個性,不等於紀律散漫;

尊重科學,不等於不能吃苦;

追求自我,不耽誤為國爭光。

這雖然只是中國女排的「一點」,但也同樣適用於現代中國的很多領域。

之前咱們中國要科技沒科技,要物質沒物質,所以咱們跟人拼士氣。現在中國也有自己的現代科研體系,也有充足的物質保障了。那麼新時代的中國人,自然也可以用現代的方式去贏得勝利。

▲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地方讓我感到驚喜
那就是很多「演自己」的運動員

演技水平比大部分「小鮮肉」都強多了

在《奪冠》的末尾,曾經對別人家的計算機輔助訓練「流口水」的中國女排,也用上了計算機來輔助比賽,而且我們的計算機性能很好,可以實時分析對手的技術特點,在第一時間就能夠輔助教練員制定出針鋒相對的破敵戰術。

軍迷們常說的「窮則戰術穿插,達則火力覆蓋」不正是一樣的道理嘛。

▲中印對峙前線「最後一公裡」的送餐方式
如果中國人在未來的某一天,在各個領域裡都能像今日的中國女排一樣,全方位的用國際先進的理念和方式取得勝利,那麼我們就切實又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因為這種勝利,是碾壓式的不取巧的且競賽者能感覺輕鬆的勝利。

看懂了這個,我覺得才真正看懂了《奪冠》。

相關焦點

  • 電影背後《奪冠》:競技比賽的目的只是為了奪冠嗎?
    中國隊和美國隊的比賽,永遠都不只是一場比賽那麼簡單在經歷了多次的檔期調整與改名風波後,電影《奪冠》終於在9月25日全國公映,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從《奪冠》說起,聊一聊電影背後,競技比賽的目的是什麼?《奪冠》海報比賽背後代表著什麼縱觀整部電影,令我印象最深的臺詞就是解說員的那句話:中國隊和美國隊的比賽,永遠都不只是一場比賽那麼簡單。
  • 《奪冠》熱映,杭城體育老師包下整個影廳,給學生上體育課
    該校體育老師趙彥傑專門在學校附近的一家電影院,包下了整個影廳,為初一學生放映近日大熱的體育電影《奪冠》。最近,電影《奪冠》熱映,展現了中國女排40年的發展歷程。趙老師也對《奪冠》期待許久:「我很早前就看過電影介紹和預告片,知道這部電影是講女排精神的,作為體育老師,我們不僅是讓孩子身體健康,同時也想把競技體育的精神傳遞給同學們。」趙老師今年31歲,從事體育教育已有6年。在學校裡,他的體育課深受同學們的喜愛。
  • 電影《奪冠》熱映:1978年亞運會前期,中國女排主教練袁偉民為何突然臨陣換將?
    由陳可辛導演電影《奪冠》,正在各大影劇院熱映,電影講述的是中國女排40年來奮鬥歷程,裡面有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人物——中國女排。今天我們繼續講述女排奪冠背後的故事。來源:電影《奪冠》官方微博1977年8月,
  • 電影《奪冠》熱映 用女排精神書寫女排傳奇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正在熱映的電影《奪冠》,截至今天票房已超3億,該片通過對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中日之戰、2008年北京奧運中美之戰、2016年里約奧運中國巴西大戰,三場關鍵對決的呈現,串起了走出影院的觀眾都說,自己再一次被「流血不流淚,掉皮不掉隊」「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明知不會贏,也要拼盡全力」的女排精神所打動。 公司職員 董曉燕:我是覺得我可以給它打10分。
  • 電影《奪冠》與體育課作業:真正的體育讓人成為更好的人
    9月25日,由中宣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拍攝的電影《奪冠》開始熱映,票房持續走高。這是網絡上登上熱搜的話題,我想也是這部電影試圖探究的主題。,體育鍛鍊也不應被忽視。王登峰司長表示,傳統的學校體育只是蹦蹦跳跳,只是活動身體的觀念,可能已經過時了,學校體育必須做到教會、勤練和常賽。
  • 電影《奪冠》熱映,揭秘女排背後的人物,陳忠和老先生現狀怎樣
    電影《奪冠》在全國熱映,引來了無數人的觀看,也激起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女排精神激勵著無數的人奮發向上,不畏艱難,他們一次次奪冠的背後都有陳忠和陳老的身影,作為女排背後的人物,陳忠和帶領女排奪得過14次世界冠軍,他的現狀如何呢?
  • 體育老師談《奪冠》
    正是千千萬萬個體育人的熱愛、堅持、拼搏,團結等精神品質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有人說,中國女排高不過俄羅斯,跳不過巴西,也沒有塞爾維亞和義大利的力量,我們是怎麼取得勝利的呢?有人說,是女排精神。那什麼是女排精神呢?電影裡沒有給出直接的解答,但是從一幕幕鏡頭裡,我看到了中國女排流汗、流血、流淚,不留遺憾;不怕、不躲、不服,永遠戰鬥。這份在艱難困苦中十年飲冰而難涼的一腔孤勇滿腔熱血,把女排精神磨鍊得歷久彌新。
  • 《奪冠》最新電影資源,高清在線免費觀看
    《奪冠》最新電影資源,高清在線免費觀看作為當代中國題材電影,《奪冠》容納了不同時代、不同人的記憶和經驗;作為體育類型片,《奪冠》融合了青春片的成長勵志、紀錄片的真人出演、喜劇片的性倒錯、警匪片慣用的雙雄設置,以及主旋律電影的國族色彩。
  • 《奪冠》這不僅僅是一部體育片,更是一部講述中國人故事的電影
    電影《奪冠》由陳可辛執導,張冀編劇,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李現、劉敏濤特別出演。一起去影院,看中國女排颯爽英姿!預告中,只見男女老少歡欣遊行,鑼鼓喧天,中國女排用勝利向全世界證明:「中國人,行的!」
  • 《破風》熱映 華語體育電影能否坐上風口?
    原標題:《破風》熱映 華語體育電影能否坐上風口?   新華網南京8月11日電(記者)近日自行車運動影片《破風》上映,陳可辛宣布執導《李娜》,引發業內對體育電影的關注。相比於青春電影、抗戰神劇的泛濫,體育電影至今僅有百部左右規模,堪稱冷門。2022年北京申冬奧成功,朋友圈裡熱「曬」健身,是否將有助華語體育電影坐上風口?
  • 從《沙鷗》到《奪冠》,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體育電影
    最後一場是有外國記者問郎平:「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在乎一場球的勝利」。其實這也是很多國人內心隱約有答案,但又回答不出的一個問題。當然,作為體育電影,重點放在勝利與獎盃無可厚非,但也正如體育的意義不只是贏得比賽
  • 電影《奪冠》中的鞏俐郎平,帶給人們的驚喜,不只是奪冠那麼簡單
    如果是應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來再現歷史真實事件,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特別是歷史進程中關鍵人物的精、氣、神,再次在螢屏上展現給觀眾,那難度非同一般。猶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事實上敢於挑戰這種高難度影片的電影,在今年國慶節期間就有一部新作上影,電影名字叫《奪冠》。
  • 《奪冠》背後,中國體育電影需要怎樣的故事?|產業專欄
    但是,如何講好一個故事,特別是講好一個體育故事,或許是我們當下面臨的最大難題。在這一點上,陳可辛導演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做了一次有意義的嘗試。隨著新冠疫情逐漸得到控制,電影市場逐步放開,《奪冠》也終於在不少影迷的期待中正式上映,得以在影院面對觀眾。
  • 中國人的女排情結能否引爆電影《奪冠》
    在所有的體育項目中,最受中國人關注的可能是桌球和女子排球這兩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直到現在,桌球一直深受國人的喜愛,桌球也被稱為中國的「國球」。但是,隨著中國男女桌球隊在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世界盃等世界大賽上的大包大攬,以及中國海外兵團的強大,人們對桌球的關注度呈現出某種微妙的變化。女子排球情況則不同。中國女子排球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異軍突起,不斷取得驕人的戰績。
  • 熱映電影《奪冠》的哪個片段,戳到了你的淚點?
    透過電影《奪冠》,雨落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跟朋友們聊一聊偉大的「女排精神」。是什麼讓她們成為了最耀眼的一個。直到在2016年的奧運會上奪冠。走過的這40年,對於女排來說,很不容易。「女排精神」也已經成為了一種「時代象徵」,已經成為了我們共同的記憶。女排故事也已經跨越了種族,年齡,階層,成為大眾的「超級英雄」。
  • 電影《奪冠》熱映,朱婷演技被點讚!球迷:被排球耽誤的影后
    文/籃郭先生最近,電影市場裡面,也有一部電影是體育迷很關心的電影,尤其是排球、女排的球員,這樣的電影就是《奪冠》。這樣的一部電影,是一部反映女排精神的影片。不得不說,是絕無僅有的電影,此前相關或類似的電影,還是蠻少的。但如今,則有了。這樣的電影,也算是開了一個先河。若是效果不錯,可以預期的是,之後相關的電影,可能還會更多。前提是,我們的各類體育項目,能取得更好的成績,這樣的話,拍攝出來的影片,才是更加令人信服的。
  • 電影《奪冠》,是目前國內最好的體育電影嗎?
    雖然8億票房不盡如人意,但《奪冠》已然創造了國產體育電影的票房紀錄。從1934年中國體育題材電影的開山之作《體育皇后》,到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體育題材彩色故事片《女籃五號》,再到近年林超賢導演的《激戰》和《破風》,中國體育電影越來越走近大眾視野。
  • 2020電影黨課:三代「中國女排」講述《奪冠》背後的故事
    2020電影黨課:三代「中國女排」講述《奪冠》背後的故事 澎湃新聞記者 陳晨 2020-09-27 21:53 來源:
  • 四十年來,沒有電影能詮釋中國女排精神,直到《奪冠》橫空出世
    無論平時多麼不關心體育賽事,多麼不在意輸贏,聽到這四個字,人們都會短暫停頓,若有所思。特別是對八十年代各種歷史細節的刻畫,尤其是女排在日本大阪勝利後,全國人民走上街頭慶祝的場景,真的能勾起老一輩中國人的時代記憶
  • 等了九個月,最熱血的國民電影勝利歸來
    《奪冠》裡面有這樣的一組問答,大概意思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把一場排球比賽看那麼重?答曰:因為中國人內心還不夠強大,需要勝利。無數中國人不僅記住了女排,記住了所有幾代隊員,甚至連國際賽場的死對頭古巴、俄羅斯的教練隊員,他們的碼牌、特點和性格脾氣都記得一清二楚。不只是排球,單單提到體育競技,奧運賽事,對於國人,難免都會牽扯到勝負心,國家榮耀,大我小我的糾葛,甚至是決戰時刻的屏息心跳、一分之差的抱頭痛哭,和電視採訪時的感謝某某某……劉翔、姚明、李娜……一個世界冠軍的背後,都是一將功成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