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垂岡上
提到上黨、上黨盆地,很多人都知道,長治市就在盆地之中。一般人認為,進入長治市區,東山西水之間一馬平川。其實不然,在東山西水之間還有一個高低不平的地方,儘管它鮮為人知,但卻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三垂岡。據說,三垂岡曾是古戰場,這裡地勢雖不險要,但在一馬平川的盆地裡卻顯得有些鶴立雞群。
看其形 一馬平川三丘凸起三垂岡眺望三垂岡是由三座小山丘組成,東西走向一字排開,橫列在長治市區北部,潞城市西部,從長治和潞城東西兩個方向抵達都在十幾公裡左右。
站在三垂岡最高處眺望,三個大小不一的山嶺土丘一目了然,岡與岡之間相互間隔數百米。岡上地形雖然起伏不平,但並沒有溝壑縱橫、懸崖峭壁。根據三垂岡東西兩個邊緣,我們用大腦這個「GPS」來做個地理定位,岡的東面是潞城市的西天貢、南天貢和郭村等村莊;岡的西面是長治市郊區的張莊、李村溝、墳上等幾個村莊。
三垂岡最早被稱為三垂山,在《太平寰宇記》、《潞州志》、《潞城縣誌》等古籍書中都有記載。《讀史方輿紀要》中有「三垂岡」一詞,據說這是最早的記載。由於三垂岡在歷史上與唐王李隆基等有關,在民間還有稱三垂岡為「龍岡」。
王旭升是三垂岡東邊西天貢村人,他告訴記者,他是地地道道的三垂岡人,多年來專注研究本地文化和歷史故事。他說,他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和實地勘察考證,三垂岡有主峰三座,因山形而得名,三座山頭分別向三個方向延伸,南臨潞州,西指晉絳,東向邢、洺。南臨潞州就是指長治,西指晉絳就是指侯馬絳縣一帶,東向邢、洺就是指河北邢臺、永年一帶。
三垂岡西邊李村溝村民告訴記者,這裡的村民稱三垂岡的三座山丘分別為大岡山、二岡山、三岡山,其中,三岡山也叫小嶺。
記者看到,附近有座在當地頗有名氣的水泥廠,廠子旁邊有一條鐵路。記者恍然大悟,常見的註冊商標「大岡山」水泥原來就是這個水泥廠生產的,而旁邊的這條鐵路就是太焦鐵路。由此看來,三垂岡確實是在上黨盆地平原上凸起的一道天然屏障。
郭安廷先生是潞城市南天貢村人,他對家鄉三垂岡頗有研究。據他回憶,在大岡山的正頂上有一塊奇特的大青石,青石上有一個碗口大的石坑,坑內有一汪清水,無論嚴寒還是夏日,石坑內的清水一直是滿的,即使舀去一瓢,不大功夫,坑裡的清水就又漲滿了,且不外溢。可惜的是,因附近村民私挖濫採,這神奇的石坑已經消失。
關於三垂岡中這個「垂」字的來歷,當地研究地名的學者分析,可能是因為三座岡丘在潞城的西南邊陲,而陲與垂同音,所以叫三垂岡。記者了解到,關於三垂岡在當地也有一些爭議,但無論什麼說法,我們都無權下結論,只有讓專家學者來作詮釋下定論。
解其史 昔日烽火散盡沙場上黨自古為戰略要衝,三垂岡似乎名氣不大,但在歷史上也是一塊兵火之地。從地形位置上看,潞州城(今長治)一馬平川,而在這一馬平川的地域上凸起三座不大的山丘,這三座不大的山丘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從軍事角度上看,這裡定為兵家必爭之地。
長治市博物館考古專家秦秋紅先生介紹說,三垂岡是古戰場遺址,這裡發生過一場夾寨之戰。在三垂岡的西邊有個凹裡村,村裡至今殘留有夾寨城牆,這夾寨城牆就是三垂岡夾寨之戰的有力見證。
村民收藏的半張舊時三垂岡地圖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黃巢起義,群雄逐鹿。據《潞安府志》記載:唐末天下大亂,黃巢部下大將朱溫等與晉王李克用相互爭奪上黨主要城池關隘。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篡唐自立,國號大梁(史稱後梁),在開封做了皇帝。朱溫稱帝後,念念不忘奪取上黨,他認為得上黨者得天下,稱帝當年,委李思安為潞州行營都指揮使,摔兵10萬向潞州殺來,揭開了五代史上的晉梁潞州大戰。
為抗擊梁軍,潞州守將李嗣昭固守城門而不出迎戰,迫使梁軍久攻不下。為了養精蓄銳攻下城池,梁軍在城外數裡之外的兩個村莊(今長治郊區的南寨村和北寨村)之間安營紮寨,即「夾寨」,並動工修築一道長城。就這樣,兩軍相持了一年多時間。唐天佑五年(公元908年)正月,李克用含恨離世。臨終時將大權交於其子李存勖,並囑咐三件大事:一解潞州之圍,二滅梁軍報仇,三復我唐宗社。當時正值潞州城中糧草匱乏、危在旦夕,為扭轉戰局、爭取主動,李克用之子李存勖不畏強敵,戴孝出徵。他趁夜色率領將士悄悄出城,隱藏於三垂岡。是日,天公作美大霧瀰漫,李存勖率軍出其不意直搗梁軍陣營 「夾寨」。頃刻間,梁軍被突如其來的「天兵天將」打得丟盔卸甲、落荒而逃。這就是著名的三垂岡「夾寨之戰」。駐守梁軍大敗後,李存勖沒有休戰,而是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南下太行,逐鹿中原,討伐後梁,建立後唐王朝。
《舊五代史》記載,朱溫在開封聞訊後感嘆:「生兒子就應當生李存勖這樣的,李克用雖死猶生;而我的兒子與之相比,都是豬狗之類無用的東西。」三垂岡戰役,不僅結束了晉梁兩國長達一年之久的潞州之戰,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後唐在與後梁徵戰中地勢的主動。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因其位處戰略要衝,千百年來,為爭上黨而發生的戰爭不計其數。而三垂岡夾寨一戰,從軍事學的觀點來看,很有研究價值,為後人所稱道,並作為我國軍事史上一次著名的戰例而載入史冊。
賞其詩 毛澤東手書成不朽時光荏苒,歲月悠悠。李克用父子徵戰故事漸漸遠去,而諸多關於三垂岡的故事卻還在演繹和流傳。清代詩人嚴遂成在歷遊上黨途徑三垂岡時感慨萬分,面對古道西風的三垂岡古戰場頓發懷古幽情,他一氣呵成寫下了七律《三垂岡》。雖然只有短短56個字,卻寫出來李克用父子氣蓋山河的英雄氣概。
《三垂岡》
清·嚴遂成
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難扶唐社稷,連城且擁晉山河。
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
蕭瑟三垂岡畔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一代偉人毛澤東,通古博今,飽覽歷代典籍。1964年12月,毛澤東在讀《五代史》時,想起了早年讀過的古詩《三垂岡》,但卻記不清作者的名字,於是他寫了一張條子請秘書田家英幫助查一下。條子上是這樣寫的:「近讀《五代史·後唐莊宗傳》三垂岡戰役,記起了年輕時曾讀過一首詠史詩,忘記了是何代何人所作,請你一查,告我為盼!」
現如今,這幅毛澤東手書《三垂岡》手跡留存於中央檔案館。1976年元旦,毛澤東在十行信紙上書寫的《三垂岡》發表在人民日報,後來中央檔案館在1993年編撰出版了《毛澤東手書古詩詞選》,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中《三垂岡》手書也編排在其中。
豎立在上黨戰役遺址的毛澤東手書刻碑
仔細欣賞毛澤東手書《三垂岡》會發現,其中兩句中,有兩個字與嚴遂成的《海珊詩抄》中的《三垂岡》不一樣,「連城猶擁晉山河」中用的是「猶」字,「蕭瑟三垂岡下路」中用的是「下」字,後經考證,毛澤東書寫《三垂岡》和清代袁枚《隨園詩話》收錄的是一致的。
長治作家史紅魁先生在他撰寫的 《毛澤東主席為什麼青睞三垂岡》中寫道:「毛澤東是偉大革命家,又是大書法家,他對七律《三垂岡》非常崇拜,盡興揮毫潑墨,書寫《三垂岡》,盡顯偉大領袖書法之大成。作品一氣呵成,氣力千鈞磅礴,排山倒海,運氣流暢嫻熟,布局錯落有致,是毛澤東書錄古詩最佳之作,是留給中華文化的絕作。」
據附近村中老人回憶,民國年間,三垂岡上還有很多粗大的古樹,日本侵略者佔領長治後,曾在此砍伐大量樹木用於修築軍事,後又經戰火焚毀,使這裡的林木所剩無幾,特別是後來在此建水泥廠,村民又在此採石經營,致使生態破壞嚴重,現在成為荒山禿嶺。凹裡村殘留的夾寨城牆遺址,絕大部分也已經被挖掉。
凝望三垂岡,讓人心潮起伏。上黨大地上這塊小小的三垂岡,因李氏父子的守護徵戰,在史冊上名揚千古;因清朝詩人嚴遂成的七律佳作而成為經典詩章;因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揮毫手跡成為不朽的書法精品。三垂岡雖小,意義深遠大;地處古上黨,系關唐天下。可惜的是,它顯赫的名氣只是藏於典籍中,而現實中的三垂岡,早已是滿目瘡痍,因此保護三垂岡這一古戰場遺址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