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人參消失之謎

2021-02-22 人參

在古代的醫書當中,經常提到上黨人參,現代很多人以為上黨人參就是指黨參,但是大量的依據證明,古時的上黨人參並不是指現在的黨參。

我們從一個真實的故事開始說吧……


(一)上黨人參和黨參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長治沁源縣一位農民在山間森林中採摘到了一株棒槌狀人形黨參。引起當時轟動,後一些大醫院及機構都想收為己有,而這位農民不賣,聲稱要到北京獻給華主席。後來好像就是送到京城了。這個故事有著強烈的時代特徵。但我們關注的不是這件事,更關注的是這株黨參。注意哦,是棒槌狀人形黨參。不是現在理解的東北人參。這件事為上黨產過人參的說法增加了些佐料。

有人會反駁,說這黨參是桔梗科的植物,而人參是五加科的植物,棒槌狀人形參是遼東人參的特點,黨參怎能長成人參模樣呢?這裡就引出近年醫藥界的一個爭論——最早的人參產地故鄉是長治,古人說的上黨人參指的是現在的黨參,還是另有人參?古人會弄錯嗎?這裡我們依據一些古人著作對此進行辨析。

我們的祖先們做事是非常認真的,古代的藥學著作往往都畫有木本草本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是這樣的巨著。

古代著名的藥學著作都明確記載:上黨是中國最早生長發現和使用人參的地方。而壺關紫團產的人參是最優良的品種。

一 、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寫道「人參味甘,微寒」,並指出「上黨人參供不應求」。

二、東漢的《說文解字》記載「人參,藥草,出上黨」。

三、到唐朝中葉,上黨已成為國內人參的主要產區。在《唐新修本草》中曾述:「今潞州、平州、澤州……並出人參,蓋其山皆與太行連亙相接故也。」

四、宋代大科學家沈括在其著名著作《夢溪筆談》中寫道「王荊公(王安石,宋宰相)病喘,藥用紫團山人參而不可得。」

五、唐代詩人周繇在《以人參遺段成式》一詩中寫道:「人形上品傳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團」。這兩句詩印證了唐人所指紫團參是人形上品,那就是五加科人參,而非桔梗科黨參。

六、唐大曆十大才子之一韓弘在《送客之銅鞮》一詩中贊道「官柳青青匹馬嘶,迴風暮雨入銅革是(沁縣),佳期別在青山裡,應是人參五味齊」。這首詩就更從植物學上指明了沁縣人參的特徵五葉!

七、古代藥著《本草衍義》記有上黨人參「根須纖長,有及一尺餘者,或十岐者,其價與銀等」。

八、清代汪仁巷在撰寫《增補本草備要》中認為「人參向以上黨為貴」。

九、日本近代著名學者吉益東溝在對上黨人參充分研究後指出:「在古代,上黨產之人參為上品,朝鮮產之次之上黨」。

上黨人參消失在久遠的歷史裡,而黨參卻在現代的中藥中仍起著重要的作用。除了讓上黨人感嘆氣餒和惋惜外,還使上黨人參是否存在過的爭論更加激烈。

在唐以前,人參按產地不同分為三種:上黨人參、遼參和高麗參。遼參即東北產人參,高麗參為人參產於朝鮮者。歷代本草一致認為上黨所產人參品質最佳。日人吉益東洞(1701—1773 年)《藥徵》記曰:「在古代,上黨產之人參為上品,朝鮮產者次於上黨。」

相傳在宋代有檢驗上黨人參真偽之法:「但使二人同走,一與人參含之,一不與,度走三五裡許,其不含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其人參乃真也。」上黨人參當時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早在唐代,上黨人參就是朝廷欽點的貢品。「唐潞州上黨郡大都督府土貢……上黨郡貢人參二百小兩」。到宋代時,上黨人參已經很少了。《夢溪筆談· 人事一》記述:「王荊公病喘,藥用紫團山人參,不可得。」王荊公即王安石,宋熙寧年間(1068—1077 年)宰相。連宰相患病要用紫團山人參亦不可得,可以想見上黨人參已被破壞到何種程度。

但是,上黨人參對朝廷進貢的數量則未減反增。據宋《元豐九域志》(公元1080 年)載:「潞州上黨郡貢人參一千斤。」可好日子已經到頭。至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 年),上黨郡再也無力向朝廷進貢人參。迄至明代,上黨人參已基本株絕,「所用者皆是遼參」,以致朱元璋不得不下詔:「朕聞人參得之甚艱,豈不勞民,今後不必進。如用,當遣人自取。」《壺關縣誌》(公元1881 年)記曰:「歷代入貢,逮明初,高帝詔止之。」乾隆年間進士馮文止曾賦《參園》詩,曰:「瑤光華採毓人參,天設園林得氣深。一自政和靈瑞絕,空山廖落到於今。」並特別註明:「古貢人參,自宋徽宗政和間遂絕,明初除其貢。」


至清,據《潞安府志》載:「人參出壺關紫團山,舊有參園,今已墾而田矣,而索猶未已,遍剔巖藪,根株鮮獲。」一派悽涼衰敗的景象。至此,中藥曾經的王中之王、有兩千多年文字記載歷史的上黨人參終於絕跡了。

內容精選


《鮮參到手,該如何清洗?洗完為什麼全是黑點?》

《「是藥三分毒」那麼人參有毒嗎?》

《人參+老母雞 簡直是絕配》

《人參年齡鑑別》

《高血壓能吃人參嗎?》

《把人參價格做爛了,人參行業離死就不遠了!》

《實拍挖人參全過程,挖的是人生!》

《人參拍賣 三百年老參身價過千萬》

《野山參鑑賞》

《央視:野山參價格逆勢上漲》

《中國一年能產多少野生人參?》

《人參不是抗癌最後的稻草》


傳播人參文化,傳承中醫哲學


相關焦點

  • 紫團參,這種山西產的人參曾經碾壓所有人參
    南北朝時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經集注》中這樣說:「人參味甘,微寒」,並說「上黨人參,供不應求。」  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都曾經上黨(即今長治)為官,對紫團參十分喜歡。所以早在唐代作為貢品的紫團參就已經一株難求了。唐代詩人段成式曾求購上黨人參而不得寫下了「九莖仙草真難得,五葉靈根許惠無」的詩句。
  • 三清丸學習二九大仙草之人參
    說起人參今人都認為長白山的質量最好,其實古時人參屬山西上黨一帶質優。《廣五行記》雲∶「隋文帝時,上黨有人宅後每夜聞人呼聲,求之不得。去宅一裡許,見人參枝葉異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參,一如人體,四肢畢備,呼聲遂絕。觀此,則土精之名,尤可證也」。上黨人參由於人們的蜂擁挖掘而絕跡,後東北長白山等地逐漸發展為道地產地。
  • 【最炫東北風●特產】東北三寶之人參
    之所以有「舊三寶」之說是因為東北地區冬季寒冷,過去的貧窮百姓把靰鞡草填在鞋子裡,能保證腳不被凍壞,所以靰鞡草是窮人的寶。 富人穿棉靴,也就不認為靰鞡(烏拉)草屬東北三寶。其實舊三寶更具文化內涵。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說一下東北三寶之一——人參。
  • 《奇蹟暖暖》消失的石碑之謎答案介紹 消失的石碑之謎答案分享
    導 讀 奇蹟暖暖消失的石碑之謎答案是什麼?
  • 產於深山處的上品植物(人參)
    陶弘景說:上黨在冀州的西南部,那兒出產的人參,細長色黃,形狀如防風,大多潤實而甘。通常用的是百濟產的,形細堅實色白,氣味薄於上黨的參,其次用高麗產的,高麗地處遼東附近。那兒的參形大虛軟,不如百濟、上黨所出的。人參一莖直上,四五片葉子相對而生,開紫色的花。蘇頌說:如今河東諸州以及泰山都有,又有河北権場及閩中來的叫新羅人參,都沒有上黨的人參好。
  • 【許師講藥】經典經方常用藥物辨識:人參、竹葉
    這段話明確了當時人參產地為上黨。東漢許慎(公元100年-121年)撰《說文解字》中也記載到:「蓡,人蓡,藥草,出上黨」。仲景生於約公元150~154年,卒於約公元215~219年。與許慎時期相近。上黨為山西東南部的一個古地名,位於古潞澤遼沁四州一帶,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東部依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為界、西部依太嶽山和中條山與晉南(也稱河東)接壤,《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在秦代,上黨郡範圍廣大,包括河北涉縣、晉中榆社、左權、長治、晉城東部(西部的陽城沁水屬河東郡) 一帶。
  • 人參詩篇富有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
    41度至42度之間的長白山等少數地區,使人參變得格外珍稀寶貴。中國是發現和利用人參最早的國家,公認的有數千年歷史,傳說吃人參可起死回生,延年益壽,這都不是憑空編造、神化人參,而是古今中外諸多醫學專家實踐的結晶。古籍《續名醫類案》中記載:「一嫗年七旬,傷寒……昏沉,口不能言,眼不能開,氣微欲絕。與人參五錢,煎渣服之,頓愈……」從這段簡短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人參起死回生的功效。宋代《太平御覽?異苑》中記載:「人參,一名土精,生上黨者佳。
  • 【人參文化·101期】中國古代高麗參非現代高麗參(二)
    當時高麗人在與中原人的生活物資交流中,以人參等土特產品,換取漢朝的生活用品。中原人則以產地冠名稱作遼東人參或高麗人參。所以有些人們將古代高麗人參與現今的高麗人參混為一談是錯誤觀點。公元200年魏.吳普等《神農本草經》曰:「人參生上黨及遼東」。
  • 中國人荒唐的人參迷信:與胡蘿蔔成分相近,為何還信了幾千年?
    如隋唐傳奇小說《廣古今五行記》裡寫了一個故事:「隋文帝時,上黨有人宅後每夜聞人呼聲,求之不得。去宅一裡許,見人參枝葉異常,掘之入地五尺,得人參,一如人體,四肢畢備,呼聲遂絕。」人們認為那呼聲是人參發出的,聽著挺瘮人。
  • 徹夜煥膚,與日重生,Cocoaves可可之謎人參多肽煥顏晚霜悅採上市
    發布會現場,瑞萊茵集團總裁程千育女士,瑞萊茵集團CMO譚力先生,瑞萊茵集團成都市場副總裁賴欣先生,瑞萊茵集團成都分公司總經理高翔女士、瑞萊茵集團上海市場副總裁杜景陽先生,瑞萊茵集團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孫亦萍女士,德邦證券市場總監金品先生以及瑞萊茵明星推薦官辰亦儒先生等嘉賓共同出席,見證瑞萊茵集團新品人參多肽煥顏晚霜悅採上市。
  • 百草之王話人參,中藥補虛之佳品
    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籙,臣民之重寶也。」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人參推崇備至,人參條目中一共用了9300多個字做記錄。中醫認為,人參能夠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 人參是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地下根和根莖。如今市面上可以見到山參、園參與炮製過的紅參。
  • 上黨的金牆玉壁
    ▲上黨寺觀壁畫山西的寺觀壁畫馳名於世,諸多名作亦曾拜謁,可是對上黨整個地區的壁畫卻是頭一遭看,然其存藏之豐,畫藝之美,令我驚愕。這又叫我應上自己說過的一句話:「對於中華大地上的文化創造,我們不知道的永遠大大多於我們知道的。」於是,惹起了心中的一種文化的敬畏。
  • 趙國衰敗的導火索(上黨之爭)
    白起攻下韓國野王,上黨通往韓國都城都路被斷,沒有辦法,韓國已無力再戰,想將上黨獻給秦國,以平息秦國的怒火。但是當時上黨的郡守馮亭不願把上黨獻給秦國,就想併入趙國。如果趙國同意便要與秦開戰,那麼趙國兵力不夠,便會與韓國聯合一起攻秦,這便不但解了上黨之危,而且解了韓國的危機。
  • 中華九大仙草之人參
    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產於中國東北、朝鮮、韓國、日本、俄羅斯東部。人參的別稱是 黃參、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聞名遐邇的「東北三寶」之一。經濟價值美容人參自古譽為「百草之王」「滋陰補生,扶正固本」之極品,含多種皂甙和多糖類成分,浸出液可被皮膚緩慢吸收且無不良刺激,能擴張皮膚毛細血管,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增加皮膚營養,調節皮膚的水油平衡,防止皮膚脫水、硬化、起皺,人參活性物質抑制黑色素的還原性能,使皮膚潔白光滑,能增強皮膚彈性,使細胞獲得新生
  • 每日一籤 3月2日 古詩中的人參
    人參起源於新生代第三紀,距今約六千萬年,當時非常興旺。後來由於第四紀冰川的到來,它們的分布區域大大縮小,人參和人參屬的其他植物也成為古老的孑遺植物而倖存下來。據現代考證,太行山系和長白山系是人參的發源地。在南北朝時期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有記載:「人參生上黨山谷及遼東」。
  • 撫松、集安、石柱人參三遷之路 未來參路又在何方?
    人參原名為「使」,「使」本義為藥舊,《說文》日:「蒞,藥草,出上黨,蒞者也」。《吳普本草》雲「人參,一名土精,精者星也」, 《春秋說題辭》日:「星之為之言精也」,而把「蒞」解釋為「精」或「星」者,這是古字的混談,時珍曰:「後世兇字文繁,遂以參星之字代之,從簡便爾。」「百草之王」的稱號是從滿語中翻譯而來的。滿族人把人參稱作「奧爾厚達」,即草類的首領或頭人的之意,漢語譯為「百草之王」。
  • 每天學一味中藥,人參!
    《神農本草經》:人參[1],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2],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一名人,一名鬼蓋。生山谷[3]。註:【1】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2】驚悸:由驚駭而心悸動不寧,不能自主;或因心悸而驚恐不安。亦指突然心悸欲厥,時作時止的病症。【3】生山谷:《別錄》:「生上黨及遼東。」《吳氏本草》:「或生邯鄲。」人參,味甘,性微寒。能補五臟,調養精神,安定魂魄,亦治驚恐不安,心悸動不寧。
  • 長平之戰中的上黨【故事版】
    長平之戰中的上黨【故事版】出場人物:郡守,官吏,鄉紳。郡守:「再過三天秦國派出的接管官員就要來了。
  • 日讀一方(八十一)|《張仲景50味藥證》 —— 人參
    經方中含人參的方劑見表36-1。表36-1組成含人參的經方一覽表藥證發揮人參主治氣液不足。張仲景多用於汗、吐、下之後出現以下四種情況者:其一,心下痞硬、嘔吐不止、不欲飲食者。心下痞硬,為上胸部扁平而按之硬,且無底力(按之有中空感)和彈性。
  • 踏訪山河:故鄉植物志之二 探尋石勒寨羯草之謎
    石勒寨舊圖一 、石勒寨「羯草」之謎據說,石勒寨下長有一種神奇植物叫「羯草」。石勒寨,是當年石勒拉十八騎聚眾起義,推翻西晉王朝統治在家鄉修起的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