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醫書當中,經常提到上黨人參,現代很多人以為上黨人參就是指黨參,但是大量的依據證明,古時的上黨人參並不是指現在的黨參。
我們從一個真實的故事開始說吧……
(一)上黨人參和黨參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長治沁源縣一位農民在山間森林中採摘到了一株棒槌狀人形黨參。引起當時轟動,後一些大醫院及機構都想收為己有,而這位農民不賣,聲稱要到北京獻給華主席。後來好像就是送到京城了。這個故事有著強烈的時代特徵。但我們關注的不是這件事,更關注的是這株黨參。注意哦,是棒槌狀人形黨參。不是現在理解的東北人參。這件事為上黨產過人參的說法增加了些佐料。
有人會反駁,說這黨參是桔梗科的植物,而人參是五加科的植物,棒槌狀人形參是遼東人參的特點,黨參怎能長成人參模樣呢?這裡就引出近年醫藥界的一個爭論——最早的人參產地故鄉是長治,古人說的上黨人參指的是現在的黨參,還是另有人參?古人會弄錯嗎?這裡我們依據一些古人著作對此進行辨析。
我們的祖先們做事是非常認真的,古代的藥學著作往往都畫有木本草本圖,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是這樣的巨著。
古代著名的藥學著作都明確記載:上黨是中國最早生長發現和使用人參的地方。而壺關紫團產的人參是最優良的品種。
一 、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寫道「人參味甘,微寒」,並指出「上黨人參供不應求」。
二、東漢的《說文解字》記載「人參,藥草,出上黨」。
三、到唐朝中葉,上黨已成為國內人參的主要產區。在《唐新修本草》中曾述:「今潞州、平州、澤州……並出人參,蓋其山皆與太行連亙相接故也。」
四、宋代大科學家沈括在其著名著作《夢溪筆談》中寫道「王荊公(王安石,宋宰相)病喘,藥用紫團山人參而不可得。」
五、唐代詩人周繇在《以人參遺段成式》一詩中寫道:「人形上品傳方志,我得真英自紫團」。這兩句詩印證了唐人所指紫團參是人形上品,那就是五加科人參,而非桔梗科黨參。
六、唐大曆十大才子之一韓弘在《送客之銅鞮》一詩中贊道「官柳青青匹馬嘶,迴風暮雨入銅革是(沁縣),佳期別在青山裡,應是人參五味齊」。這首詩就更從植物學上指明了沁縣人參的特徵五葉!
七、古代藥著《本草衍義》記有上黨人參「根須纖長,有及一尺餘者,或十岐者,其價與銀等」。
八、清代汪仁巷在撰寫《增補本草備要》中認為「人參向以上黨為貴」。
九、日本近代著名學者吉益東溝在對上黨人參充分研究後指出:「在古代,上黨產之人參為上品,朝鮮產之次之上黨」。
上黨人參消失在久遠的歷史裡,而黨參卻在現代的中藥中仍起著重要的作用。除了讓上黨人感嘆氣餒和惋惜外,還使上黨人參是否存在過的爭論更加激烈。
在唐以前,人參按產地不同分為三種:上黨人參、遼參和高麗參。遼參即東北產人參,高麗參為人參產於朝鮮者。歷代本草一致認為上黨所產人參品質最佳。日人吉益東洞(1701—1773 年)《藥徵》記曰:「在古代,上黨產之人參為上品,朝鮮產者次於上黨。」
相傳在宋代有檢驗上黨人參真偽之法:「但使二人同走,一與人參含之,一不與,度走三五裡許,其不含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其人參乃真也。」上黨人參當時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早在唐代,上黨人參就是朝廷欽點的貢品。「唐潞州上黨郡大都督府土貢……上黨郡貢人參二百小兩」。到宋代時,上黨人參已經很少了。《夢溪筆談· 人事一》記述:「王荊公病喘,藥用紫團山人參,不可得。」王荊公即王安石,宋熙寧年間(1068—1077 年)宰相。連宰相患病要用紫團山人參亦不可得,可以想見上黨人參已被破壞到何種程度。
但是,上黨人參對朝廷進貢的數量則未減反增。據宋《元豐九域志》(公元1080 年)載:「潞州上黨郡貢人參一千斤。」可好日子已經到頭。至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 年),上黨郡再也無力向朝廷進貢人參。迄至明代,上黨人參已基本株絕,「所用者皆是遼參」,以致朱元璋不得不下詔:「朕聞人參得之甚艱,豈不勞民,今後不必進。如用,當遣人自取。」《壺關縣誌》(公元1881 年)記曰:「歷代入貢,逮明初,高帝詔止之。」乾隆年間進士馮文止曾賦《參園》詩,曰:「瑤光華採毓人參,天設園林得氣深。一自政和靈瑞絕,空山廖落到於今。」並特別註明:「古貢人參,自宋徽宗政和間遂絕,明初除其貢。」
至清,據《潞安府志》載:「人參出壺關紫團山,舊有參園,今已墾而田矣,而索猶未已,遍剔巖藪,根株鮮獲。」一派悽涼衰敗的景象。至此,中藥曾經的王中之王、有兩千多年文字記載歷史的上黨人參終於絕跡了。
內容精選
《鮮參到手,該如何清洗?洗完為什麼全是黑點?》
《「是藥三分毒」那麼人參有毒嗎?》
《人參+老母雞 簡直是絕配》
《人參年齡鑑別》
《高血壓能吃人參嗎?》
《把人參價格做爛了,人參行業離死就不遠了!》
《實拍挖人參全過程,挖的是人生!》
《人參拍賣 三百年老參身價過千萬》
《野山參鑑賞》
《央視:野山參價格逆勢上漲》
《中國一年能產多少野生人參?》
《人參不是抗癌最後的稻草》
傳播人參文化,傳承中醫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