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三星,對於很多廣州人來說一定不陌生,甚至認為這是廣州一道極傳統的小吃,那你知道,牛三星是什麼嗎?
牛三星主要就是:牛肝、牛腰(牛腎)、牛心三種食材。
但實際上這個「三星」並沒有固定的搭配,每一間牛三星店,都有自己獨特的配方,但是相同的都是那份長久以往,堅持傳統美味的決心。
其實,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牛三星便出現在廣州的牛雜攤上了。對於牛雜愛得深沉的廣州人自然會被這道美食所深深折服,才有了這幾十年來不斷發展的牛三星!
比如,這碗看上去簡簡單單的牛三星,卻不知包含了師傅多少的心思與技術。
每日清晨到屠宰場將新鮮的牛雜拿到店裡後,反覆清洗,然後加入酒、食鹽、鹼水進行醃製。鹼水則是牛三星鮮而不羶的秘訣!
而且,牛三星的做法最講究的就是一個「燙」,燙久了的會失去彈牙爽滑的口感,燙的時間短了就不會熟。
所以,必須是要熟手的師傅才能很好地把握好燙的分寸,時間不多不少,一切都剛剛好,吃起來爽、脆、滑便是牛三星最正宗的口感了!
一碗滿滿的都是牛雜的牛三星吃起來難免會覺得膩,所以這個時候,酸蘿蔔便是這碗牛三星最好的伴侶了!
酸甜可口的酸蘿蔔丁和一把韭菜粒,與牛三星仿佛是渾然天成。這個味道真的太舒服~哈哈。
其實,除了牛三星外,還有這些奇怪的廣東美食,每一個都特別的美味,你都吃過哪些?
老鼠粄:嗯?這個不會是?哈哈,這道客家菜跟老鼠完全沒有關聯,「粄」其實是一種大米製品,中間鼓兩頭尖尖的形狀,覺得像老鼠,故而有了這個名字。
老鼠粄的主要原料是粘米,用冷水浸泡幾小時後,撈起滴幹磨成粉狀後用開水攪拌,反覆搓至適度後擰成團,即以特製的「千孔板」上擦拭,便可擦出每條1-2寸粄條掉在鍋中,待粄熟浮面時,置冷水浸泡,冷卻後再撈起晾乾備用。
其實,客家稱為「粄」的食品非常多,常見的隨便數數,都有「蘿蔔粄」,「艾粄」,「捆粄」,」紅粄」,「發粄」「甜粄」「粄條湯」「炒粄」等等。
流行於大埔縣西河鎮的客家小食「老鼠粄」也是其一,可別以為這道小食跟真正的老鼠有什麼聯繫,只是因為長長的米粉外形特別向老鼠尾巴,因而得名。
西河民間製作老鼠粄已有100多年歷史,原為民間鄉民接待親朋好友的美食,漳溪圩設置圩場後,作為傳統美食應運而生。
70年代著名作家杜埃曾品嘗過老鼠粄,隨後覺得此粄似珍珠,美名曰:珍珠粄。但因為長期被叫成「老鼠粄」,時至今日,其依舊是在大埔乃至客家地區流傳最廣的稱呼。
屎坑粉:外地人聽到這個名字,又下意識地認為廣東人真的什麼都吃!(假的假的),屎坑粉是西關飲食界的傳奇,因為以前旁邊有間公廁,所以才取名為:屎坑粉。
ps:如果要吃她的牛腩,要上午11點前去哦,畢竟美味不等人~
免責聲明:「覓食健康坊」所推送的文章,其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所發布的爆料不代表本號同意其觀點和其真實負責。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敬請諒解。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告知我們。
一線潮流情報,一線時尚資訊!編輯:覓食健康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你的印象,我封存之;你的時光,我另存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