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陳駿 文圖
先來看張圖:在山東長島周邊海域的海底,近年來出現了許多長相與金字塔神似的裝置(如下圖),它們究竟是幹啥用的呢?
(效果圖)
(實景圖)
5月11日,在山東參加齊魯晚報組織改革開放40周年融媒山東行「7+3」聯盟記者團採訪的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煙臺市長島縣,在山東省生態型人工魚礁研發中心(下簡稱研發中心)的大院兒裡,記者見到了一座座即將布置在海底的「金字塔」。
據研發中心技術人員介紹,這些「金字塔」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叫做生態型人工魚礁。它的作用是在海底讓魚群、貝類、海藻類生物在此集聚。研發中心也為大家展示了這些金字塔自投放起0-36個月的效果示意圖。由這一座座魚礁所形成的魚群等海洋生物富集區,也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海洋牧場。
(生態型人工魚礁投放36月後效果示意圖)
您別看它的長相其貌不揚,這種由豎杆、餅狀物形成的「海底金字塔」在造型設計上也蘊含著諸多海洋知識。研發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海底金字塔」主體框架上之所以要添加許多的「餅狀物」,目的就是要讓洋流遇到這些「餅狀物」的阻擋後形成向下的水流,並達到衝刷海底床,在水中揚起各類有機物並讓魚群再次集聚的目的,而根據設立在這些人工魚礁上的水下攝像頭拍回的實時畫面顯示,這些「海底金字塔」所在的地方,也往往成為了魚群大量集聚的區域。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