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多雲,局地午後陣雨,偏北風1到2級,24-31℃
新聞報料電話:0715—8128787
新鮮事、稀奇事、開心事、麻煩事,歡迎撥打熱線電話,我們願意和您分享,幫您跑腿...
還記得我們曾經發過的
通山山歌《十繡荷包》嗎?
這首山歌馬上要登上國家級舞臺了!
近日,通山山歌《十繡荷包》入選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原生民歌節,本月底將到雲南演出。全省僅有兩個節目入選哦!
這首山歌是如何唱出了大山,唱到了國家級的舞臺?
它的背後有什麼故事?
17日,記者循著歌聲走進了九宮山深處。
「十月裡來小陽春,荷包繡得真,繡起的荷包呀,奉送我表勳,啷咚,啷咚,啷的咚。」
九宮山下船埠村的一間民宅裡傳出清脆悅耳的歌聲,在無伴奏的情況下,歌聲聽起來質樸純粹。像這樣的表演平日裡都在進行,而今天卻顯得有些特殊。
「動作還要再整齊一些,歌聲不用太修飾,把最自然的狀態表現出來就很好了.」市群藝館館長吳陸生、歌舞劇團團長王能領、音樂指導老師趙萬裡一行三人在為《十繡荷包》做最後的指導彩排。
21日就要出發去雲南開始展演了,大家都非常重視。八位山歌的表演者本都是田間地頭的農民,在老師的指導下,按照要求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哪怕只是平日的排練,他們也都一點兒不含糊。九宮山是有名的旅遊勝地,村民們的收入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此。而每逢旅遊旺季,只要隊長一吆喝,他們就放下手中的一切活計來排練,正是在這樣的堅持和熱愛才把通山山歌唱出了名堂。
歌者中僅有的一位男士,他叫李大攀,今年已經57歲了。他並不是船埠村的村民,聽說山歌唱得好,經親戚介紹從鄰村過來,加入了表演的隊伍。李大攀說,他從小就喜歡唱歌,站在臺上也不怯場不臉紅,好好唱著歌心裡特敞亮。
他們說,在這裡,山歌人人都會唱,人人都愛唱。幾歲的小娃娃唱起山歌來,一點兒也不比大人遜色,歌聲脆嫩脆嫩的,也好聽。唱歌從娃娃抓起,這也是他們能將山歌唱出大山的原因之一吧。
通山的山歌也離不開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遠離喧囂的大山、鬱鬱蔥蔥的山林,把山裡人的嗓子潤養得富有靈氣,唱出的歌聲真的就如同百靈鳥一樣婉轉動聽,音響設備在他們這裡反而顯得多餘。
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音響」設備。一塊直徑近20釐米的竹節,一頭留節、一頭留空,經過精細打磨便成了山歌伴奏的「鼓」。一段30釐米長的竹筒、豎直在腰身上留個出聲的長孔,用同樣自製的竹棒敲一敲這「竹筒鼓」,就能聽出是大山的聲音,這真是原汁原味的原生態。
「我們6月25日接到要報送節目的信息,首先就想到了這首歌。7月12日接到通知,我們的節目入選了。感覺很興奮!」通山縣文化館館長萬亞輝說。
為什麼《十繡荷包》能在眾多原生態表演中脫穎而出?市群藝館館長吳陸生表示,通山山歌是最原汁原味的表演,如此原生態的東西,湖北有,但在更高的層面卻不多見。近幾年,鹹寧加大了通山山歌的挖掘、整理、保護、推廣的力度,這首《十繡荷包》也是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經過了再創作的,既保留了最原始的東西,也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因此才能經過「層層打擂」最終才能站上國家級的舞臺。這也充分體現了,鹹寧本土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堅定了鹹寧文化工作者挖掘、推廣鹹寧本土文化的信心。
延伸閱讀
全媒體記者:丁婉瑩
視頻:章文靜
編輯:周萱
監製:向東寧
出品:新媒體中心